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上下

出版時間:1999-12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鄧云鄉(xiāng)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結(jié)合豐富的歷史資料,從歲時風(fēng)物、勝跡風(fēng)景、市廛風(fēng)俗、飲食風(fēng)俗和藝苑風(fēng)煙等方面,生動地勾勒出一輻古都北京舊時的鄉(xiāng)土民俗畫卷。

書籍目錄

上 冊
自序
巴黎?北京?鄉(xiāng)土記――鄧云鄉(xiāng)著《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序 柳存仁
歲時風(fēng)物略(上)
萬象又更新
除夕(2) 吉語(4) 初五開市(6)
燕九春風(fēng)驢背多
白云觀(9)
廠甸歡情
廠甸(13) 畫棚(15) 大風(fēng)車(17) 火神廟(19)
春風(fēng)吹大地
大風(fēng)(22)
元宵月照華燈
元宵(25) 燈市(27) 制燈(29)
梅花三月
春梅(31)
端午小景
端午(34) 節(jié)賞?耍青(36)
入夏數(shù)伏
夏日(39) 伏天(41)
夏雨雨人
六月連陰(44) 苦雨(46)
夏蟲京華夢
知了(48)
乞巧月令篇
入秋(51) 秋曬(53)
都城錦繡秋
秋色(55) 小院(57) 街頭(58)
重陽話到小陽春
九花(61) 紅葉(63) 小陽春(65
數(shù)九堅冰至
冬至(67) 數(shù)九(69)
冰嬉今昔談
溜冰(71) 宮中冰熔(73)
黃羊祭灶年關(guān)到
祭灶(75)
歲時風(fēng)物略(下)
花勝遺風(fēng)
新正簪花(80) 賣絨花(82)
春風(fēng)憶童心
空竹(85) 風(fēng)箏(87) 小金魚(89)
春訊報勞情
花朝(91) 高梁橋(93)
燕山花信譜
山桃花(96) 藤花(98) 海棠故事(100) 落花詩(101) 馬纓花(103) 槐花(105)
瓊?cè)A島夏夢
蔭瀾堂茶香(108) 攬翠軒( l10)
鴿鈴人晴空
放鴿子( l13)
女孩兒節(jié)令
五月節(jié)( l16)
夏之兒歌
兒歌( l19)
老樹茶煙
稷園瀹若(122) 老樹(124)
街頭夏景
賣櫻桃(126) 唱西瓜(128)
小院乘涼時
芭蕉扇(131) 花草夜話(133) 竹簾?冷布(135) 天棚遮陰(137)
河沿野趣多
荷花市場(140) 茶棚(142) 聽歌(145)
七月清韻
荷花燈(148) 蟈蟈(150)
長安一片月
中秋(153) 供月(155)
斗蛐蛐之趣
蟋蟀(158)
三冬樂事
圍爐(161) 消寒圖(163)
歲時風(fēng)物補
臘鼓聲聲
忙年(168) 俗曲(170) 書春(172) 門聯(lián)(174)
干干凈凈過個年
剃頭(177) 洗澡(179)
糖瓜到諄諄
糖瓜(184) 雜拌兒(186) 煮諄諄(187)
行禮如儀
拜影(190) 拜年(192)
福祿壽喜
喜神(195) 福祿壽(197) 升官圖(200)
鬧元宵
舞龍?耍獅(203) 高燒(206) 燈謎(208) 茅姑人(212)
龍?zhí)ь^
引龍回(215)
再逛廠甸
游人(218) 海王村(220) 氣氛(222) 畫棚(223) 物價(225)
春明花事
花信風(fēng)(228) 花事序幕(229) 程園花訊(231) 玉蘭(233) 丁香(235)
夏之夢
初夏(237) 夏景(239) 夏蟲(241) 初伏(242)
秋之恩
秋早(246) 秋云(248) 秋月(250) 節(jié)賬(253)
歲又闌
雪景(256) 九九歌(258)
勝跡風(fēng)景譚
五風(fēng)摟春色
宮閡春早(266)
太液好風(fēng)光
北海劃船(269) 蓮葉(271) 蓮蓬(273) 放河燈(275)
稷園花事
中山公園(278) 芍藥(280)
甕山西湖風(fēng)景畫
頤和園(283) 十七孔橋(285) 知春亭(287)
花照小山村
櫻桃溝(289)
山中夏景幽
香山(292) 玉泉山(294)
銀杏奇觀
潭相寺(297)
壇宇柏森森
析年殿(300) 古樹之災(zāi)(302)
貢院小史
貢院(304)
盧溝千古月
盧溝橋(307)
城南勝跡多
陶然亭(310) 龍泉寺(312) 醉郭墓(315)
白塔懷古
白塔(318)
古寺詩情
法源寺(321) 詩人(323)
名塑偶憶
劉藍塑(326)
禁城記趣
破皇城(328) 太廟鶴(330) 角樓蛙聲(333) 景山(335)
藏臺故事
山石(338) 涵元殿(340)
打鬼傳奇
雍和宮(343)
西郊路上
海甸(347) 貝子園(349)
勝跡風(fēng)景補
城網(wǎng)懷古
城 門(354) 中華門(358) 國子監(jiān)(360)
街巷瑣記
陰溝(363) 胡同(365) 廟會(368) 八景之一(370)
圓明園
遺跡懷古(373) 福海(376)
甕山思緒
諧趣園(380) 風(fēng)景線(382) 故事(385) 水路(388)
壇苑拾零
天壇樹(391) 釣魚臺(393) 紀子園(396)
宣南古寺
長椿寺(399) 崇效寺(401) 圣安寺(402) 石燈魔(404) 天寧寺(407)
昔賢勝跡
袁督伺(410) 顧亭林祠(413) 閱微草堂(416) 顧大使公館(419)
稷園舊夢
建園(423) 茶煙文化(425) 來今雨軒(427)
下 冊
市廛風(fēng)俗志
鞭影小騾車
騾車(432) 跑飛車(434)
朝山走會
妙峰山(436) 香客(438) 走會(441)
家家井水清
井水(444) 買甜水(446)
技藝雜談
羽扇(449) 銅墨盒(451)
冬煤與駱駝
冬煤(454) 熱炕(456) 馱煤(458) 拉駱駝(460)
廟市商情
廟會(462) 隆福寺(464) 冬天逛廟(466) 果子市(467)
年貨年景
關(guān)東貨(470) 年貨(472)
牌樓街市變遷多
牌樓(475) 金鰲玉蛛(477) 西單(479) 西四(481) 東單(483) 東交民巷(486) 江米巷(488) 大柵欄(490)
交通雜述
鐵路(494) 車站(496) 洋車(498) 樣子(500) 冰床(502)
食肆鱗爪
二葷鋪(505) 八大春(607) 小酒家(509) 咖啡座(511)
茶話
茶館(514) 大碗茶(517)
閑話玉壺冰
冰窖(519) 賣冰(521) 冰盞兒(523)
街頭巷尾拾零
胡同名(526) 打小鼓(528) 收舊貨(530) 那家花園(532) 書攤(533) 老式公寓(536) 京話官話(538)
市廛風(fēng)俗補
孔方兄
制錢(542)
禮尚往來
干、水禮(546) “禮”學(xué)(548) 官禮(551)
行路難
道路(554) 自行車(556) 大馬車(559) “樣子”朋友(562) 小毛驢(564)
舊時衣冠
袍子(569) 旗袍(572) 冬衣(575) 估衣(578) 毛窩(581) 帽子(584)
冰炭故事
冰桶(588) 冬煤(591) 油燈(592)
筷子與挑子
筷子(595) 挑子(597)
買賣瑣話
老買賣(599) 商場(603)
舊都絕技
搭棚(606)
山村
山村屋檐下(609)
京話官腔
京話(612) 鄉(xiāng)音(614)
飲食風(fēng)尚錄
早春嘉蔬
黃瓜(618) 韭黃?菠菜(620) ?莽菜(622)
春盤故事
咬春(625)
甜品集錦
愛窩窩(627) 元宵(629) 薩其馬(630) 藤蘿餅(632) 豌豆黃(634) 月餅(635)
江南春色
新茶(638)
雞黍供嘉賓
小油雞(641) 雞肉名菜(643)
吃食攤之相屆
棍鈍擔(645) 燙面餃(647) 豆汁(648) 燒餅麻花(650) 烤白薯(652)
河鮮慶有魚
黃花魚(654) 瓦塊魚(656) 榜蟹(657)
燕山面賦
炸醬面(660) 麻醬面(662) 打鹵面(663) 莽面(665) 扒糕(666)
消暑清供
西瓜(669) 奶酪(671) 梅湯(672) 冰碗(674) 冰激淋(676)
嘗鮮夏秋冬
虎拉擯?桃(678) 菱角(680) 花紅棗(682) 秋果(684) ?炒栗(685) 凍柿子(687)
山藥(688)
黃粱玉米話家常
小米(690) 絲糕(691) 鮮玉米(693)
窩窩頭(694)
京師大吉羊
貼秋膘(696) 鮮羊肉(697) 羊頭肉(699) 爆測(700) 烤肉(703)
秋風(fēng)菜根香
秋茄(705) 白菜佳看(706) 脆菜(708) 蘿卜(710)
風(fēng)雪暖意
火鍋(712) 大酒缸(714)
餑餑之歌
悼悼(717) 硬面悼悼(719)
冬日街頭
糖葫蘆(721) 茶湯(723)
食史談趣
自肉(725) 餾黃菜(727)
飲食風(fēng)尚補
“三小”瑣記
小館(730) 門釘包子(734)
菜根香
秋菘(736)
“一清二白”
豆腐(739)
吃食挑子
甑兒糕(743) 面茶(745)
京華有魚
“燕魚”(748)
飲撰名家
會賢堂(752) 仿膳(755) 同和居(757) 譚家菜(759) “名”菜(761)
不知果昧
葡萄(764)
藝苑風(fēng)煙補
戲臺瑣記
新戲臺(768) 會館戲臺(771) 前臺(773)
門外戲譚
京與昆(776) 評戲(780) 配角(781) 蘇丑(783) 水磨腔(785) 勾臉(786)
什樣雜耍
大鼓(790) 鼓王(793) 單弦(796)
三弦(797) 相聲(799) 桃李園(804)
絲竹之余
抖空竹(808) 踢毽子(811) 拉洋片(812)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上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物不平則鳴”對這本書的評論和介紹很全面。有了這篇評介,什么都不用說了——至少在關(guān)于本書的內(nèi)容方面。
         
        想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實在是太喜歡了。鄧先生對北京的愛真是深摯,他家本不是世代居于北京的,顯見是這座城市的魅力讓他此生懷戀和著迷。
          
        鄧先生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學(xué)識淵博,古文造詣亦精深?!对鲅a燕京鄉(xiāng)土記》的文筆異常平實,風(fēng)趣,引征的文獻掌故也都并不艱深。不管是寫風(fēng)景還是寫民俗或是人情都滿含著興味。
          
        這是一本讓我隨時隨地可以津津有味地讀進去的書而且常常看著看著不由自主地笑起來。
          
        我是在北京長大的,可是我仍然需要通過這本書去了解北京。書中固然描述了許多早已湮滅的自然、人文風(fēng)景,同時也涉及了很多我本人見過的、了解的,但與書中記載的已發(fā)生了改變的風(fēng)物。我也通過這本書回顧著我自己經(jīng)歷的這個城市的變遷。
          
        對一個城市的緬懷可以是這樣的深沉而愉快。而這樣一本書在對北京的“宣傳”(姑且用這個詞)的作用和意義上更要大過“指南”“介紹”“奧運XX分鐘短片”。
          
        我真是向往鄧先生筆下的北京。
        
        
        唯一的遺憾是這本書的封面設(shè)計和裝楨實在是平庸甚至算差的。好在對于我這種看書名和目錄及內(nèi)容買書的人沒有什么影響。
  •     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
      
      記述京華風(fēng)土的著作多如牛毛,體裁各異,內(nèi)容也各有側(cè)重。不管它們?nèi)绾吻ё內(nèi)f化,只有一點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這些著作都是由作者們飽蘸著感情寫就的。
      
      對于先賢的著作,我絕不敢說評價、評論,只能說簡單的介紹一些我自己讀過的書籍和我十分推崇的文章。而所謂讀過,確是實話,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謂之過。所以下面的介紹只要能引起對所介紹的書籍和著作的一點點興趣就算達到目的了。
      
      現(xiàn)在把《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以下簡稱《增補》)放在第一的位置來介紹,主要出于兩個原因。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籍,綜述了北京風(fēng)土的各個方面;而且它內(nèi)容通俗易懂,不會讓剛剛涉獵這一領(lǐng)域的讀者望而卻步。
      
      我現(xiàn)在手中的這部《增補》是上下兩冊,中華書局1998年版的。書的裝禎很有意思,封面上是“弘佑天民”牌坊的老照片,如果把上下兩冊書拼在一起可以看到一個近乎完整的牌坊。所謂增補,就說明以前有一個原版,那就是《燕京鄉(xiāng)土記》,現(xiàn)在的增補是升級版。不過作者自序?qū)懙妹靼祝骸按藭c原書源出一脈,實系兩書,可并行而不悖也。”這一點從《贈不》的目錄中就可以看出來,如:
      
      前有勝跡風(fēng)景譚,后有勝跡風(fēng)景補;前有市廛風(fēng)俗志,后有市廛風(fēng)俗補……
      
      如此前后呼應(yīng),作者是頗有苦心的,不過我大致也看過《燕京鄉(xiāng)土記》,相比起來還是《增補》比較全面,手頭也就只有這兩冊《增補》了。
      
      鄧云鄉(xiāng)先生早年負笈北平,后來又到上海工作,但是他這一生始終對北京念念不忘,于是也就有了以《增補》為代表的一系列介紹和懷念北京的書籍。雖然鄧先生對北京念念不忘,甚至有點耿耿于懷,卻絕不是抱殘守缺之士,絲毫沒有遺老遺少的酸腐志氣,恰恰相反,他在對待歷史的問題上有著過人的豁達和開明,從這種品性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種久違的氣度。而這種氣度產(chǎn)生的根基,則是鄧先生的博學(xué)多聞。
      
      他在《城闕懷古》中寫道:“北京拆城墻時,不少人有意見,據(jù)聞梁思成先生還為此墜淚,其實拆了也就拆了,你墜淚又有何用……況且陵谷變遷,本是歷史之常,阿房未央,今又何在呢?即以北京說,遼、金析津舊城,元代大都現(xiàn)在又剩下多少呢?所以城也好,闕也好,是不會永遠存在的……清故宮當年也有人要拆,后來沒有拆,未來呢?誰又能保險?因為感到為拆北京城而掉淚,是大可不必的。”
      
      《城記》這本書我相信很多關(guān)注北京城市建設(shè)的人都看過,文字老練,感情深沉,我也被其中梁先生的所作所為感染,所以當看到鄧先生上面的文字時頗有些不以為然。不過時至今日,卻有了些許共鳴。遠至秦漢,近至唐宋,城郭宮闕暫且不論,就算是最為堅固的萬里長城,又有多少流傳至今呢?至于北京,梁先生作為當事人,作為當時的建筑家,為其掉淚乃情之所至。但是就歷史來看,滄海桑田才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人生在世不過百年,相對于世界宇宙,人的世界不過是一撮塵埃,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有一點也要注意,所謂的歷史都是人的歷史,需要人的記述,而在這一點上,鄧先生所作出的貢獻的的確確是前無古人,恐怕更是后無來者。
      
      關(guān)于北京風(fēng)土的著述明代以前的多不可考,明代之中數(shù)量也不多,直到清代才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清末到解放這一段的記載應(yīng)該說以鄧先生的著作為最。如果說現(xiàn)在可以把介紹北京風(fēng)土的著作分類的話,那么這部《增補》無疑應(yīng)該列入“綜述”,因為它幾乎把北京風(fēng)土的內(nèi)容涵蓋了,雖然可能在篇幅和深度上似有欠缺,但是對于一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xué)術(shù)著作來說,已經(jīng)算是達到極致了,基本可以用來當作其他學(xué)術(shù)研究的原始資料,其意義不容小覷。
      
      其一,內(nèi)容全面
      
      全書的按照目錄分為:
      
      “歲時風(fēng)物略、勝跡風(fēng)景譚、勝跡風(fēng)景補、市廛風(fēng)俗志、市廛風(fēng)俗補、飲食風(fēng)尚錄、飲食風(fēng)尚補、藝苑風(fēng)煙補”。
      
      北京的衣食住行,春夏秋冬,城郭山川介紹的一應(yīng)俱全。雖然只是根據(jù)作者多年發(fā)表的短文收集而成,但是各篇之間相互呼應(yīng)印證,讀起來卻有一番情趣。兩本書上下冊,幾百篇文章,又是用極通俗的語言寫成,作者之心可見一斑。
      在開篇的歲時風(fēng)物略中,作者按照《帝京歲時紀盛》、《燕京歲時記》的成法,把北京的風(fēng)俗習(xí)慣按照時間的順序加以排列敘述,這樣的方法在《帝京歲時紀盛》、《燕京歲時記》中運用的已經(jīng)很嫻熟了,但是這兩部作品敘述得過于簡單。而《增補》則可以說繼承并發(fā)展了這樣的寫法,不僅使內(nèi)容更加豐富,而且可以說在明清兩代的基礎(chǔ)上完整的接續(xù)了之后的資料,保持了連貫性,這對于了解北京相關(guān)的歷史,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其二、引證豐富
      
      之所以我說它是一本好的入門書,首先是通俗易懂,再者就是它為初次涉獵本領(lǐng)域的人提供了一幅全景式的“地圖”,對此感興趣的人可以憑借這本書,按圖索驥獲得到更豐富的知識——當然這也是所有的好書都應(yīng)該具有的品格。《增補》這部書,引證最多的就是《帝京景物略》、《帝京歲時紀盛》、《燕京歲時記》、《水曹清暇錄》、《天咫偶聞》、《一歲貨聲》。一個初學(xué)者如果一上來就去閱讀這些書籍可能根本就讀不懂,或者說沒有老師的介紹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書籍的存在。而正是有了《增補》這樣的書存在,才有可能讓初學(xué)者讀到通俗的文字,而其中有志于此者還會繼續(xù)進行深入的閱讀和探求——這也是好書的另一種魅力。
      
      鄧先生的文章寫得如此好,也是由于這些文章很多出于知人論世之故。他在這部書中經(jīng)常提到謝國楨、俞平伯、夏仁虎等老先生,對于這些人他不僅是認識,且有的還是他的老師、朋友,君子相交數(shù)十年,怎么會對他們和他們的著作不熟悉呢。
      
      除了知名的著作之外,作者還經(jīng)常引用各種俗曲,這在文人之中是十分難得的。民俗這些事情,本來就是來自于民間,不可能局限于書齋之中。歷代的筆記雖然豐富,但是卻不可能完全替代民間的話語。陽春白雪固然高潔,但是下里巴人才是最近真實的?!对鲅a》經(jīng)常引用的俗曲百本張就是這樣的情形,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對這些俗曲的喜愛,經(jīng)常稱其為“天籟體的好文章”,遠遠高于“高級作家”的文字。
      
      其三、情感真摯
      
      如書前言所說,《增補》的文章多是“專欄外稿”,雖然“幾年之中寫了上千篇”,但是“充分抒發(fā)了對京華的眷戀之情,滿足了在胸中埋藏已久的創(chuàng)作欲?!边@樣的編輯方法雖然沒有使這部書結(jié)構(gòu)松散,但是在讀的時候我們卻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那就是在很多文章的結(jié)尾處,作者都要感嘆一下,不是抒發(fā)懷念之情,就是太息舊京不再,有的時候甚至賦詩一首以遣情懷,如其在《圍爐》一篇中最后寫了一闋《憶江南》:
      
      京華憶,最憶是圍爐,老屋風(fēng)寒渾似夢,紙窗暖意記如酥,天外念吾廬。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能會納悶只能會厭倦為什么作者幾乎在每一篇文章結(jié)束時都要感嘆,那么我想能夠好好感受上面一首詞中的意味,我們就能理解作者了。
      
      當然了,這也并不是說這本書就沒有瑕疵,有的時候作者也會犯一些小錯誤,或者說這根本不是錯誤,因為就北京風(fēng)土來說有的地方并沒有確定的根據(jù),更多的時候也就是一種通說。作者在《胡同》一篇中談到大小沙果胡同的名字時說:
      
      西單原有“大沙果”、“小沙果”胡同,在舊刑部街附近,這是諧的“打、殺、剮”等字的音,當年在刑部大獄打官司的人,都是九死一生。這些胡同,都是當年犯人必經(jīng)之路,又是有歷史血痕的了。
      
      其實這大小沙果胡同在名稱的演變上并沒有“打、殺、剮”的意思,他們在明朝叫做大小沙鍋琉璃胡同,到了清朝才成了“沙果”,琉璃兩個字不知道哪里去了。具體可以參看一下專門介紹胡同名字的書籍。
      
      這個小錯誤對于這本書來說根本就是瑕不掩瑜,或者根本說不上是瑕,因為北京歷史之豐富就是由于這些不同的傳說存在而深厚的。
      
      整體來說,《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這部書,其地位不亞于孟元老之于《東京夢華錄》。更為重要的是,在鄧云鄉(xiāng)先生之后,在解放之后乃至改革開放之后,北京這個古城作為一個歷史概念完完全全的成為了歷史,是不可能被復(fù)原的了,而見證這些歷史的老人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只會越來越少。而這部書可以說擔當起了留存這些不可復(fù)制和重演的歷史的重任。
      
      歷史遠去不可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些歷史中蘊含的北京風(fēng)骨、北京性格,乃至京韻京味都有可能隨之消失,而這部《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則就是那種讓我們記住歷史,而不至于在西化和現(xiàn)代化的大潮中魂飛魄散的好書之一。
      
  •   看過《燕京鄉(xiāng)土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