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

出版時間:1998-1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作者: (晉)陳壽 / (宋)裴松之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為“四史”。作者陳壽,以其史識及敘事能力,在當時已有“良史之才”的稱譽。 《三國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點,它既不像《史記》那樣的通史,也不像《漢書》一類史書那樣的斷代史,它平行地敘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峙的史實。雖然名之為“志”,但是書里面只有紀和傳,沒有志。 本書是裴松之的注釋本。從現(xiàn)代人的角度論,裴注不單單是陳書的助讀 “功臣”,甚至可以將之和陳書視為反映魏蜀吳三國六十年鼎立歷史的“雙璧”;兩著合刊,才算得上是記載中國古代這段輝煌歷史的完整充實的巨著。
《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為“四史”。作者陳壽,以其史識及敘事能力,在當時已有“良史之才”的稱譽。
《三國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點,它既不像《史記》那樣的通史,也不像《漢書》一類史書那樣的斷代史,它平行地敘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峙的史實。雖然名之為“志”,但是書里面只有紀和傳,沒有志。
本書兼具普及性和學術性,其文字,以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三國志》為底本,參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書局活字印本、清光緒十三年江南書局刻本等舊刻本和以中華書局標點本為代表的多種新版本。書中所選圖片資料,遵循忠實于歷史的原則,力求選取富含歷史文化價值的圖片,配入《三國志》相應的文字部分,以圖輔文,以圖證史,圖文結合,內容涉及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風俗等方方面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真實反映三國時期的歷史原貌,方便讀者對這一時期豐富的歷史文化有一個較為形象的、直觀的認識。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三國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2條)

 
 

  •     戰(zhàn)國草創(chuàng),擾攘并挹,后有秦王嬴政力合排沓,合縱連橫,車輻相錯于道路,議論紛紜于殿堂,往來不絕者,蓋亂世之計窮,而愚夫之智始張也。是以春秋章隱晦之大義,獨不在憰奇巧計恂恂私利較為得失間者,獨抑當時之群小,而欲建萬世之奠基也。是以昔太戊之時,桑谷生庭,懼而修德,怪消殷興。熒惑守心,宋以為災,景公下從瞽史之言,而熒惑退舍,景公延年。修德者用以附遠,譎詐者斃身殞命,雖有當時之榮,蓋不能遠,是以始皇統(tǒng)一六合,威震蠻荒,而以一夫振臂,基業(yè)瓦解,豈偶然哉。
      
      至于漢祚始興,一改前弊,萬民得以休息,延有四百余年閑。至于魏晉,紛亂再起,豪杰延頸,窺窬神器,起兵動眾,欲舉大事,寇虜充斥,征伐未已,國無積年之儲,出無應敵之畜,至于六合分乖,豺狼充路,兵不離疆,甲不解帶,家戶貧困,衣食不足,農人廢南畝之務,女工停機杼之業(yè),士民妻孥羸小,廢農棄務,胸背有嫌,首尾多難,乃國朝之厄會也。涂炭于道路,殞命于馬蹄之閑,斯亦悲夫。
      
      予觀三國之俊杰,三者二出于微薄,劉備以微弱之軀,擦身兵隳之間,奔走呼救,未有尺寸之地,雖有關羽,張飛萬人敵,猶不能保全蜀地。劉禪昏闇,諸葛孔明感三顧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人讀來無不概嘆再三,掩卷而泣矣。曹操則所謂托名漢相,實為漢賊者也,然其計足以蓋世,所謂得其人在其時,是之謂也。至于孫吳,實乃欲偏安茍且之徒甚眾,雖孫堅,策,權胸懷大志,猶不能力舉江南之眾揮師北上,然堅,策麾突所指,所向披靡,權能用人盡才,斯亦難得,周瑜公瑾,雄姿英發(fā),徒令后人追慕。
      
      -----Jul 18
  •     
      要探討失街亭的責任歸屬問題,首先必須了解這場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街亭之戰(zhàn)發(fā)生在建興六年,此時,曹操、曹丕、劉備均已逝世。魏國方面,曹操是、曹丕時期的幾位重要謀士、武將相繼去世,政權正在走向衰落,陷在風雨飄搖之中。蜀國方面,后主劉禪繼位不久,對政事毫不精通,五虎上將中只剩下趙子龍一人,此時的蜀國僅靠著被后人神化了的諸葛亮苦苦支撐。由此可見,無論魏、蜀,此時都需要一場戰(zhàn)爭的勝利,一來可以為己方擴大領土、為此后的戰(zhàn)斗贏得有力地勢;二來可以鼓舞士氣,扭轉衰落的勢態(tài)。而街亭這個雙方進攻都必須經過的,易守難攻的“寶地”自然也就成為了兩只餓虎嚴重的肥肉。于是,戰(zhàn)爭爆發(fā)了。
      
      就街亭之戰(zhàn)失利的整個過程來看,表面上似乎是蜀方主帥馬謖的過失。他沒有考慮到補給供應的問題,屯兵山上,在占據主動的情況下選擇背水一戰(zhàn),這犯了兵家大忌。一個自稱熟讀兵書的人,竟然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這足以說明他的愚昧無能。他不聽王平勸阻,致使臨陣將帥不和,分兵迎敵,這足以說明他的狂傲自大。是馬謖的一連串失誤導致了戰(zhàn)爭的失敗,失街亭誰之過的問題到這里似乎已有了答案。但我們不禁要想,如此無能之輩又如何能被委以重任,要知道,這街亭雖小可它關乎蜀國的命運,街亭之戰(zhàn)可謂是生死之戰(zhàn)。是誰做出了此等荒唐的決策?又是誰在幕后操縱了這場戰(zhàn)爭?
      
      這個人便是諸葛孔明,一個被民間傳說得料事如神、無所不能的“高級軍師”。作為蜀國政權的實際掌控者,諸葛亮對街亭之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是他看中馬謖這個戰(zhàn)斗經驗不足的“嘴皮子”將軍。此話并非憑空捏造,在《三國志?馬良傳》中有這樣的記載:“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联q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tǒng)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zhàn)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謖年三十九。”街亭一戰(zhàn)敗后,蜀國一蹶不振,諸葛亮終其一生也沒能挽回失街亭的損失,含恨而終。
  •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775556/
      
      本篇評論是對這篇書評的有感而發(fā)。
      
      
      沒理解那位作者書評的最終意思,但從該作者的讀書主頁來看,主要是文學,兼讀歷史。所以請作者請注意:史書上的東西,不能只用現(xiàn)在的文學角度和邏輯去揣摩,必須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得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做鋪墊。否則用憂郁文學風格發(fā)了一通感慨,好像很“悲天憫人”,實際上可能會十分滑稽。你的這篇書評就是。
      
      “呂伯奢...........若果如此,至少事件的后果是真實的,同時在道德感上,曹操的表現(xiàn)是理直氣壯的、正義的。如果曹操是錯殺,他就沒必要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重新說起”“為什么“呂伯奢”到了《三國志》中卻沒有了?陳壽乃蜀國人,沒有為尊者諱的嫌疑。唯一的解釋就是:陳以為事體微小,不足寫之。”
      
      作者的邏輯是:(無旁觀者情況下)錯殺呂伯奢一家----》除曹操外沒人知道----》曹操瞞著不說----》史官不知道----》魏書無記載。
      
      所以作者得到如下結論是:既然魏書記載了,那殺呂伯奢一家這件事是曹操親口說出來的,進而得出既然曹操敢說,則呂伯奢一家不是被錯殺。
      
      從單純的文學角度來看,作者的這種觀點是不錯的。但可惜,《三國志》首先不是文學,是歷史!
      
      作者也知道:陳壽《三國志》中的魏吳部分,首先來源與魏吳兩國的官方史書《魏書》和《吳書》?!段簳非昂蠼涍^多人的編寫紀錄,最后由秘書監(jiān)王沈完成。
      
      一般來說,至少在宋朝以前,很多官方的史書雖然難免會有一些“忌諱”,但依然保有自己的獨立性和底線。例如唐朝: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問曰:“卿比知起居,書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觀見否?朕欲見此注記者,將卻觀所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畢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碧谠唬骸半抻胁簧?,卿必記耶?”遂良曰:“臣聞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黃門侍郎劉洎進曰:“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br />   
      在這種環(huán)境下編寫的官方史書,除去不可避免的忌諱部分外,大體上都是可信的。
      
      但有些官方史書,史學界的評價很低。就比如這部《魏書》。《晉書》就稱《魏書》“多為時諱”。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更是一再說王沈的《魏書》是“假回邪以竊位”,“其書多為時諱,殊非實錄”。在現(xiàn)代人看來,如果君王做了錯事或壞事,依照現(xiàn)在邏輯,官方史書應該是避而不談才對??稍诋敃r的魏晉時期,對于不利于君王的歷史事件,官方不是“避而不談”就算了,而是不惜“顛倒黑白”!例如上面提到的《晉書》,司馬懿打了敗仗,官方史書不是單純進行回避或春秋筆法,而是不顧事實,硬把敗仗寫成了勝仗??删瓦B《晉書》都批判《魏書》,可見《魏書》在這一點上做得更跟過分。
      
      《晉書》好歹如實紀錄了司馬懿對自己原配夫人的喜新厭舊,而《魏書》在這方面都要作假!《三國志》記載,曹丕后來嫌棄妃子甄氏,不立她為皇后;甄氏被冷落后有怨言,曹丕大怒,處死了甄氏。這本來是歷史的公論,可在王沈的《魏書》中,卻寫成是“曹丕主動要立甄氏為后,甄氏自己再三推辭;甄氏的死是自己病死的,曹丕悲痛欲絕,追封甄氏為皇后”。裴松之在做注時也說“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殺害,事有明審。魏史若以為大惡邪,則宜隱而不言,若謂為小惡邪,則不應假為之辭,而崇飾虛文乃至於是”。所以陳壽在寫《三國志》時,刪除了《魏書》中的很多對魏國人物的溢美之詞, 裴松之也贊同:“推此而言,其稱卞、甄諸后言行之善,皆難以實論。陳氏刪落,良有以也。”
      
      說了這么多,我們再回到王沈的《魏書》里記載呂伯奢的地方。作者的“如果曹操是錯殺,他就沒必要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重新說起”這種邏輯看似合理,但結合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就不成立了。參考一下,司馬懿打敗仗可以寫成勝仗;曹丕冷落并處死甄氏可以寫成甄氏自己病死;所以“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后,《魏書》不僅不會避嫌,相反還會故意顛倒黑白說是正當防衛(wèi)以突顯曹操的正當立場,這才符合王沈《魏書》的邏輯!只是陳壽是良史,在沒有確鑿史料的情況下,他僅僅是刪除,而自己不做結論。例如陳壽刪除了《魏書》后妃傳中很多對曹魏后宮的溢美之詞,但僅僅只是刪除,自己不發(fā)表意見。
      
      也正是因為王沈《魏書》的不可靠,本來一件只要曹操自己避而不談就會無人知曉的事情,卻反而因為他欲蓋彌彰而讓眾人皆知。本來呂伯奢這件事是不是被曹操錯殺,歷史書上沒有權威的記載,但正因為
      王沈《魏書》習慣性地顛倒黑白,民眾反而堅信曹操就是錯殺了呂伯奢。
      
      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     發(fā)現(xiàn)一個數學問題。魏蜀吳的國力比大約是7:2:1,從魏書 蜀書 吳書的篇幅就反映這個比例。從蜀和吳投降時的統(tǒng)計,也是這個比例。
      
      進而更敬佩孔明,他以如此弱小的實力,給魏制造了如此多的麻煩。有點象北朝鮮和美國。
  •      深受《三國演義》影響的我們在試讀陳壽的《三國志》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記憶沖擊。也許羽扇綸巾的半仙諸葛孔明,亂世奸雄多疑猜忌的曹操給你的記憶更深刻,你也更容易接受,但不可否認的是《三國志》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真實更貼合歷史真相。
       在《諸葛亮傳》中,開篇就以一個諸葛亮的自比“管仲,樂毅”來告訴我們諸葛孔明是以將相為目標的,其后又通過一個個事例,層層塑造諸葛亮才智過人的一面,不過其中并沒有夸大他的優(yōu)點,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沒有鋪天蓋地地描述他如何如何的神機妙算,也沒有忽略諸葛亮完美性格的污點,即一心想成為將領的他,軍事才能不足,這也就將那半仙角色一舉打破。還有陳壽同時也還在《三國演義》里奸雄形象白臉的曹操一個清白,他并未用濃厚的筆墨塑造其所謂壞人的一面,反而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描述這么一個人,也就使曹操變得更豐滿的一個人,而不僅僅是壞人的代名詞。
  •     這是一部描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社會狀況的史書。它的風靡程度從網絡上有多少據其改編的游戲就可曉而知了。作為一個不喜歡權謀智斗的女生,我原本對三國題材的書并沒有多大興趣。但因為學習需要就通讀了一遍。我忽然發(fā)現(xiàn)這本書有很多可學可鑒之處。就如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和曹操的小心謹慎,當然也有些反面教材,如關羽的自負和馬季的大意。分析全書脈絡,就可以清晰看出書中豐富的人物性格。每個人都有其鮮明的特征,或智謀過人,或武力超群。我最喜歡的事曹操。雖然很多人覺得他剛愎自用,善妒多疑,心狠手辣,但我還是欣賞他的。應該說他是很強大的人,在那個時代里?!爸问乐艹?,亂世之梟雄”,這是最準確的評價。
  •     品讀三國
      備來奔。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薄⑿郛斈苋萑耍^海納百川是也。
      
      “高貴公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流也;然輕躁忿肆,自蹈大禍?!?br />   
      “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br />   
      劉虞為漢室名裔,恩信夙孚,乃以戰(zhàn)略之未嫻,謬思討瓚,卒至身死家亡,為天下笑!蓋以楚得臣之忿,兼宋襄公之愚,其不至為人禽戮者幾希,區(qū)區(qū)小惠,不足道焉。劉虞為政,幽州大治,其策略多以懷柔為本,可謂善焉,然其武略不足,身死異處,可不悲哉。
      
      讀《崔琰傳》附孔融傳,許攸傳,婁圭傳,魏武皆以其言與行而殺之,可不惜哉,可想見若身居要位,掌生殺之機,易需小心謹慎是也,切不可亂殺無辜,徒增罪業(yè)爾。
      
      讀《邢顒傳》,感其存身之道,可謂明矣,其初為曹植家丞,顒防閑以禮,無所屈撓,后于魏武立嗣之事,以史為鑒,仗義執(zhí)言,可謂善揣度,知大義是也。曾國藩有言“讀史之法,莫妙于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于其間?!币源朔ㄗx之,若有所得。
      
      耿介之士如鮑勛者,仍難免于難,蓋世間之人,胸襟寬廣者,少之又少也,于領導處事,真一門學問,以史為鑒,可不慎乎。
      
      鐘繇,可謂明智之人,保得一身富貴,子孫家業(yè),其學問深矣,當用心力學之。
      
      高平陵之變,曹爽被諸族,司馬宣王老謀深算,心狠手辣,可見一斑,而曹爽亦缺乏斗爭經驗,年少而居高位,非為善也。
      
      讀史書,似與英雄對酌,品論賞析,似歷其事,似見其人,讀罷程昱傳,有所感,蓋能載入史冊之人,皆乃當世英豪,非等閑之輩也,縱只言片語,亦可見其風采,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四方賢士,均擇木而棲,斗智斗勇,文韜武略,仿佛兮若置身其中,可不樂呼?
      
      鳳翔古稱雍州,位于關中西部,北枕千山,南帶渭水,東望西安,西扼秦隴。這里曾是周室發(fā)祥之地,贏秦創(chuàng)霸之域,因傳說“鳳凰鳴于岐,翔于雍”而得名,以“三絕”(西鳳酒、姑娘手、東湖柳)而聞名于世。
      
      習鑿齒:毌丘儉感明帝之顧命,故為此役。君子謂毌丘儉事雖不成,可謂忠臣矣。夫竭節(jié)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茍無時,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為忠也。古人有言:“死者復生,生者不愧?!比魵饍€可謂不愧也。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庇鹈理汍祝柿林^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自去長史,優(yōu)游無事垂三十年,二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於時最多。開門接賓,誘納后進,但講論古義,不干時事,以是見稱。上自執(zhí)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袢兆x書至向朗傳,欽羨不已,蓋能潛心典籍二三十年,誠美事矣,吾不知吾何時能有此閑情也。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王夫之《讀通鑒論》: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國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為異說以解散人心,而后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憯矣哉!讀周仇國論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聞一讜言之獻,徒過責姜維,以餌愚民、媚奄宦,為司馬昭先驅以下蜀,國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祿;非取悅于民也,取悅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馮道末減矣。
      
      臣松之以為張昭勸迎曹公,所存豈不遠乎?夫其揚休正色,委質孫氏,誠以厄運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權,才略足輔,是以盡誠匡弼,以成其業(yè),上籓漢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計,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順而起,功以義立,冀以清一諸華,拓平荊郢,大定之機,在于此會。若使昭議獲從,則六合為一,豈有兵連禍結,遂為戰(zhàn)國之弊哉!雖無功于孫氏,有大當于天下矣。昔竇融歸漢,與國升降;張魯降魏,賞延于世。況權舉全吳,望風順服,寵靈之厚,其可測量哉!然則昭為人謀,豈不忠且正乎!
      
      魯肅為人方嚴,寡于玩飾,內外節(jié)儉,不務俗好。治軍嚴整,禁令必行。雖在軍陣,手不釋卷。又善言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后,肅為之冠。
      
      今日讀《吳主五子傳》,蓋宮廷立儲之事,為歷朝之難免也,孫登為太子,諸多賢才輔助,東宮號為多士,臨終上疏,舉薦賢才,可謂忠貞,其英年早逝,誠為可惜。孫和立為太子,亦可嘉也,好學下士,甚見稱述,然正直終不敵斜佞,遭全公主之詆毀,廢和立亮,可比之晉獻公殺申生,立奚齊,以史為鑒,良以有也。孫權晚年,可謂不明,亂殺直臣,自亡之道也。宮廷斗爭,自古皆然,不可不慎,不可不察也。
      
      呂岱徐原之交,可稱佳話也。
      
      陸凱雖統(tǒng)軍眾,手不釋卷,愛書之人,可敬可贊也。
      
      東吳賀齊、全琮諸將皆以平亂得名,吾以為此事未必為佳,子曰聽訟必使無訟,芻蕘之見,平亂,當使之無亂,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當于其未亂之時,安撫懷柔,民若樂業(yè),何反之有,故平亂之事,有可談也。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庇谑茄蛏嗦毸酪?,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庇谑鞘蛊钗鐬橹熊娢荆蛏喑嘧糁?。   君子之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渡虝吩?,‘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唯善,故能舉其類?!对姟吩疲┢溆兄?,是以似之’,祁奚有焉。”——《左傳祁奚請老》
      
      忠不諂君,勇不懾聳,公不存私,正不黨邪,資此四德,加之以文敏,崇之以謙約,履之以和順,保傅二宮,存身愛名,不亦宜乎。是儀不雷同以害人,不茍免以傷義,比之祁奚免免叔向,慶忌濟朱云??梢?。今日讀《是儀傳》,此公盡臣子之道,可謂明者,為傅盡忠,動輒規(guī)諫;事上勤,與人恭。不治產業(yè),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服不精細,食不重膳,拯贍貧困,家無儲畜。權聞之,幸儀舍,求視蔬飯,親嘗之,對之嘆息,即增俸賜,益田宅。儀累辭讓,以恩為戚。時時有所進達,未嘗言人之短。權常責儀以不言事,無所是非,儀對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職,懼于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聽?!?br />   
      后記
      予歷時兩月余,讀畢《三國志》,此時前四史之讀書計劃告一段落,以史為鑒,讀史明智,可謂多矣,此四史者,后人不可不讀,然讀書需有良法,讀史需入史,思前人之思,想前人之想,如入其境界,方為讀史之佳態(tài),此四書者,日后定需再此品讀。讀史,當有良法,邊讀邊記,融入自己之思考。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      《三國志》卷十四董昭傳中有這樣一段:
       及關羽圍曹仁於樊,孫權遣使辭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備。”太祖詰群臣,群臣咸言宜當密之。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墒箖少\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br />    簡言之,就是關羽去圍曹操的樊城,孫權就派人告訴曹操“我要抄他后院,可以給你解圍,但不能讓他發(fā)現(xiàn)有防備,所以咱們都保密悄悄地行動”曹操的大臣都說好,就董昭說“我們要變通一下,讓關羽知道后院要被抄,他就會回去了。然后我們就看他們斗收漁翁利。如果幫他保密,孫權就得逞了,這不好。而且關羽這人仗著后院沒事不會輕易退兵,我們要保密的話我們守城的將士不知有救有投降的可能。所以,我們就,口頭上說保密,實際上去傳話。”
       這樣看來,似乎董昭很聰明,采取了對己方非常有利的做法。而孫權似乎很傻,天真地要和曹操共謀,卻被算計了。然而事實上呢?
       這一事件的結局是:
       太祖曰:“善。”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里及羽屯中,圍里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權軍至,得其二城,羽乃破敗。
       曹操確實守住了城池,但沒有收到漁翁之利,孫權成功地抄了關羽后院,最后也將關羽斬獲。
       這里,看似是董昭在算計孫權,實際上是被孫權手下的謀士給算計了。
       原來,關羽去攻打樊城,孫權本可以不跟曹操商量,直接去抄關羽后院。但這樣有風險,因為關羽憑其勇武,即使不能很快攻下樊城也會迫使樊城守將曹仁投降。這樣,若孫權兵士還未到關羽后院,關羽已占樊城。那么關羽即使丟了后院也可憑樊城之資加以休整,回師迎敵,這樣孫權只得與其硬拼而勝算不保。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透露給曹操自己要抄其后院的意圖,讓曹操守將堅定信心拒不投降。這樣,使關羽前攻不下樊城,后后院被抄,無所歸依,則必敗無疑。
       然而,若將此意圖明示曹操,曹操必不干,因為這樣的結果只會使東吳得大好處。曹操必會派人將孫權之意告之關羽,曉以利害。使他回師堅守老家,保持鼎力之勢。關羽若明了此意,也必還師。則孫權之意圖落空。
       為此,孫權集團判斷,既要告之曹操讓他堅守城池,又不能讓他成功說服關羽,因此不能讓曹操看清要讓關羽兩面受敵這一計策,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曹操及其謀士自己想到激勵守將的辦法,自己就含糊的提一下要抄關羽后院就可以了。
       因此,不知孫權的哪一位謀士想到了這一妙計,就是告訴曹操“我們密謀吧!”這樣,曹操只要不傻,一定會想到要以此激勵一下守將,而且曹操的這位叫董昭的謀士也聰明到把這一密謀告訴關羽好讓他退兵的程度。
       可是,曹操的謀士們忽略了一點,僅僅一個告密,缺乏全局的戰(zhàn)略分析,關羽是不會退兵的。關羽會認為這是曹操的退兵之計,因此,他只是有些“猶豫”罷了。
       所以,最終戰(zhàn)局向著對孫權有利的方向發(fā)展。而這個在三國志中用來襯托董昭智慧的孫權密書,實際上正是孫權集團全局戰(zhàn)、心理戰(zhàn)的謀略的集中體現(xiàn)。
       孫權能招攬英雄,出此謀略,算曹操、關羽于股掌間,真乃英雄也!
  •     h     dffffhaoshushfkvnfjkdkfjfjekdmjjkdmsajksc          gceicjuedfu&ehdu7ood
  •     孫堅字文臺。155-191
       孫吳開創(chuàng)者。吳郡富春人,是不是孫武之后有待參考,但至少史書是把他家往名門上扯的。但說實話孫堅一開始什么都不是,只是勇武過人,正直聰敏。在長江下游的口碑不錯,有個小官做。直到黃巾作亂后,孫堅在南方屢戰(zhàn)屢勝,才逐漸被朝廷重用,做了大官。
      
       跟董卓看不對眼。先后為朝廷平過許昌(會稽小型起義),黃巾賊,邊章韓遂涼州亂,區(qū)星長沙作亂。漢朝最終封給他烏程侯。此時孫堅在南方的人望達到最高點。
      
       他救過廬江太守陸康的從子,兩方關系不可能不好。只不過,當他死后,他的兒子孫策為騙取袁術信任,砍了陸康的人頭。這位陸康不是別人,正是幾十年后孫吳大都督陸遜的祖父。孫陸兩族幾十年的恩恩怨怨,一言難盡那。
      
       靈帝死后,董卓入洛陽,關東聯(lián)軍興起,孫堅亦舉兵反董。諸侯大亂,各懷異心,孫堅的忠誠,變得不合時宜,他也與不少人交惡。比如他敢殺了荊州刺史(王睿),也敢嚇唬南陽太守(張咨)。
      
       后來與袁術結盟,成為“破虜將軍”,做豫州刺史,專心與董卓和各地農民軍對抗。董卓在他身上討不到便宜,還損了大將華雄。陽人之戰(zhàn),呂布也參加了,但打不贏孫堅不知是編制問題,還是當時奉先已有異心。
      
       孫堅的強大引起了袁術的猜忌,袁術不再給他兵糧。激動的孫堅連夜從陽人趕到魯陽與袁術辯論,袁術放不下臉,答應了他。
      
       董卓很看得起孫堅,說殺了二袁、劉表、孫堅,天下就是他的了。
      
       董卓火燒洛陽,孫堅部隊進入了數百里無煙火的廢城,痛哭流涕。他清掃了漢室宗廟,以極為神秘的方式拿到了傳國玉璽。
      
       這下諸侯間鬧開了,袁術很快按捺不住,把孫堅妻子拘禁了起來。
      
       至今,孫堅至死未交出傳國璽的做法仍是個謎。他究竟是感于諸侯的不忠不義而寧愿自己為漢室保有薪火,還是胸懷平定天下之志最后取而代之?
      
       無人可知。
      
       他留給后世兩種猜測,也留給兒子兩條路選。顯然,孫策選擇了后一條。他的選擇,或多或少影響了三國局面的形成。孫策以傳國璽換來的資本加上他自身的實力,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就幾乎統(tǒng)一的揚子江中下游地區(qū)。孫策死的那年,孫吳策略有二:孫策領兵從徐州北上攪亂官渡之戰(zhàn);周瑜鎮(zhèn)守荊州邊境,伺機向西吞并劉表。如果孫周二人謀劃成功,孫吳的版圖,越過長江直達曹操老巢,翻過巫山,進入漢中。
      
       當然,這僅僅是如果。這個策略還沒正式開始,就被扼殺了。孫策被暗殺,孫吳在未來幾十年中,再未前進一步。
      
       191年(初平三年),孫堅與荊州黃祖交戰(zhàn),被黃祖軍士射殺(據傳為甘寧?)。孫堅死時只有三十七歲。
      
       孫堅有四子,孫策(伯符),孫權(仲謀),孫翊(叔弼),孫匡(季佐)?;蛟S從四子的名字上,我們可以看到孫堅的野心。策從符,意味著大兒子是統(tǒng)治者。權從謀,二子則是謀劃者。三子四子皆為匡扶,輔佐之意,是不是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呢?
      *******************************************************************************
      孫策字伯符。175-200
       孫堅為仕途奮斗的時候,他的兒子們自然也不閑著。175年,20歲的孫堅初為人父,他的第一個孩子,就是孫策。孫堅是大將軍,四處征戰(zhàn),他的家一直在壽春,后來袁術的都城。孫策在這里長大。
      
       孫策從小便不是一般的孩子,十幾歲就開始結交名士,這之中就包括周瑜。周瑜不是名士,只是出身名士之家,有那么點人望實力。孫策與他如膠似漆的主要原因,還是周瑜本人的魅力。
      
       周瑜與孫策同齡,也是個有大志的人。孫策名氣大,周瑜便主動上門拜訪。這下倆人便“推結分好,義同斷金”。孫策甚至聽從了周瑜的勸告,搬遷到了周瑜老家舒城。
      
       只是好景不長,孫策和周瑜十七歲那年,孫堅意外死亡。孫策離開了周瑜家,一個人住到了江都。
      
       這時候,他的三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或許他以前還渴望著成為父親那樣為漢盡忠的大將軍,而現(xiàn)在,他開始重新思考這一切的意義。當他把從父親處襲來的烏程侯隨隨便便讓給了還不懂事的小弟弟孫匡時,我們知道,孫策已經思考出了答案。他做出了選擇。
      
       在江都,他認識了名士張紘。當時張紘也有四十了,兩人卻成了忘年交。《吳歷》中記載了兩人這樣一番對話:
      
       孫策用極為正統(tǒng)的口氣說,漢國祚衰微,諸侯各擁眾營私,我想繼承父親的衣缽,為漢朝扶危濟亂。我父親曾經和袁術結盟,所以,你覺得我現(xiàn)在也和袁術結盟如何?我先求袁術把父親的余兵給我,再合吳景之力,做朝廷的外藩。怎么樣?
      
       張紘先是傲嬌了一陣,在孫策痛哭苦求之下,才說:如今的大漢,就像曾經走向衰微的周朝,齊桓晉文之興已是無可避免。你現(xiàn)在有才能,若是領了兵,占據長江合并荊揚,豈是區(qū)區(qū)一個外藩?
      
       孫策這下放心了:與君同符合契,再無后顧之憂。
      
       孫策有多放心?他把母親和幼弟都托付給張紘了。可以說,張紘是最早清楚,并支持孫策吞并天下的野心的人(如果大都督沒有和阿策心有靈犀的話)。
      
       孫策幾乎一刻未停,安頓了家人后就著手募兵。不過就他這么個小娃娃,談何容易。最初,在孫策什么都不是的時候,他身邊有這些人:吳景,孫策母舅,丹楊太守。呂范,孫河,親戚。這些人手下一共也只有幾百人。不夠,遠遠不夠。
      
       194年,孫策回到了他熟悉的壽春。投靠了亡父的盟友,袁術。他投靠的條件是,把孫堅的老部隊還給他。袁術不是傻子,他喜歡孫策,但又怕他。他喜歡孫策的才能,但更喜歡孫家的玉璽。
      
       袁術先把孫策打發(fā)去了丹楊——吳景的轄地,同時也是產精兵之地,叫他盡管去募兵。孫策要是能在丹楊找到兵,那他第一次去找舅舅的時候也不至于只募得“幾百人”。所以這次再去丹楊,還是只招了幾百人,而且經過涇縣的時候還被當地豪強祖郎給打了,幾乎全軍覆沒。
      
       孫策灰頭土臉地回到壽春,只得說袁叔叔我愿意幫您打仗,把我爹的部隊給我用就行了。袁術答應了,因為總共也就千余人,孫策鬧不出大亂子。
      
       袁術防著孫策,但孫策只會更防袁術?!度龂尽酚涊d了這樣一件小事。孫策軍中有個騎士犯了罪,逃到了袁術大營的內廄中,孫策找了出來直接砍死。袁術知道后也只訕訕的說,士兵就是愛叛變,我們都很痛恨,你何必來跟我謝罪?
      
       這事兒有些意思。為什么孫策的兵犯了事要躲到袁術那里?他能犯什么事?孫策毫不避諱在袁術大營殺人,這是怎樣的景象?最后,袁術是不是直接點出了兵士犯的罪,“叛”?
      
       袁術當時的主要敵人是曹操、劉備、袁紹,呂布也是個不省心的,所以他沒空也沒力氣與孫策翻臉。既然孫策主動來投(騙),他打算暫時先物盡其用,讓孫策幫他打打天下。何況按普通邏輯掂量,幾個夠格的敵人(廬江太守)大概就能把孫策手上這點兵給耗光了。
      
       可惜孫策不是你用正常邏輯來掂量的。袁術跟呂布翻臉,要打仗,想從陸康那借糧。陸康不借。話說那時候袁術拿了孫家的玉璽要稱帝,冒天下之大不韙,敢借糧,等著成馬蜂窩吧。所以陸康的做法根本無可指摘。他不幸就在于,袁術派了孫策來報仇。
      
       他跟孫策的梁子——史書雖然沒有細說,但應該是在孫堅死以后結下的。孫家頂梁柱倒了以后,孫策那段時間到處造訪名士,換句話說是拉贊助,為了以后東山再起。有誰能看到這樣一個20不到的毛頭小子?陸康沒有選擇把賭注壓在他身上,孫策求見的時候,他只叫主簿接待了他。于是孫策便把這筆賬記下來了。
      
       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你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順水推舟,他便領了袁術的命,去廬江砍了陸康的人頭。
      
       袁術每每令孫策出征,都拿各種官職做誘餌,但每次在孫策得勝而歸后都不兌現(xiàn)。
      
       袁術在被曹操打跑之后,逃到了九江郡。當時揚州刺史是劉繇,他把人家轟走自己占據了壽春。劉繇只得渡江住在去曲阿,而原來丹楊的太守吳景、孫賁又被他趕到了歷陽。兩股勢力就隔江對峙。而吳景、孫賁則奉袁術之命在前線與劉繇軍對抗,連年不克,逐漸成為袁術后方的大患。
      
       孫策逮住了這個好時機,請求袁術讓他離開壽春,前往橫江、當利幫助吳景軍。
      
       吳景是孫策的舅舅,孫賁是孫策的從兄,這個脫身的機會,簡直太妙了。
      
       離開壽春的時候,孫策的官職是折沖校尉,殄寇將軍。帶了千余兵,數百個愿意跟隨他的賓客和幾十匹馬,一直走到歷陽。到歷陽后,孫策的實力一下壯大到五六千人了。原因,自然是周瑜帶著兵與他相會啦。
      
       那么,時間已經來到了興平二年(194),收復江東之戰(zhàn)正式開始啦!
      
       牛渚:劉繇糧草大營,順利拿下,盡得糧草戰(zhàn)具。
       縣南:守將筰融。筰融發(fā)現(xiàn)孫策很強大之后(首戰(zhàn)被斬首五百),便說死閉門不出了。
       秣陵:守將薛禮。薛禮被打跑了,但還沒等孫策拿下秣陵,后方著火了。
       牛渚:在橫江當利戰(zhàn)敗的樊能、于糜奪下了牛渚,孫策只得回頭與他們交戰(zhàn)。大勝。
       秣陵:再過來打筰融,孫策中了流矢,傷了大腿,估計挺嚴重。嚴重到手下放風聲說孫策傷重而亡,筰融都信了。筰融速速出兵,而孫策也不應戰(zhàn),遣出幾百士兵詐降,結果將敵兵引入包圍圈中才一舉殲滅。得勝后的孫策,一路跑到筰融大營前,令左右高呼:“孫郎如何!”,嚇破了筰融軍的膽。但筰融仗著地勢險固,繼續(xù)死守不出。孫策也不強攻,很快就去打別的地方了。
      
       在筰融死守的時間里,孫策攻下了海陵、湖孰、江乘等地,幾乎沒遇到任何抵抗。那時候,沒見過孫郎的人,都很怕他。他每到一城,守城的長吏都嚇得躲起來。但孫策的脾氣卻很好,軍隊也有紀律。他憑著個人魅力,收買了很多人心。
      
       他發(fā)布軍令,凡是劉繇、筰融的部曲來投降,絕不過問以往恩怨。愿意加入孫家的,自然歡迎;不愿意從軍的,也不勉強。
      
       就這樣,他很快就招募到了兩萬士兵。江東人都明白,差不多要換主子了。
      
       而那些做慣主子的,自然反感孫策,而且數量相當多。嚴白虎、錢銅、王晟、鄒他等等,各個擁兵成千上萬,全都是做過太守的人?!昂闷狻钡膶O策,對他們毫不手軟,遇降便殺,屠城(東冶)的事也是干過的。殺到什么程度呢?孫策母親吳夫人,拉住她這個兒子,說:“王晟過去跟你爹有升堂見妻的情分,你現(xiàn)在已經把他們家諸子兄弟全殺了,留他這一條老命,又怎樣呢?”孫策這才沒有殺掉王晟。
      
       但在這些年間,他結下了多少新梁子,恐怕是數都數不清了。
      
       嚴白虎很快就扛不住孫策了,便派弟弟嚴輿請和。孫策說,要來就來吧。嚴輿請求和孫策單獨會面,孫策也答應了。會面酒席上,孫策抽出刀就砍了桌子(這一點在后來被他弟弟孫權山寨了),嚴輿嚇得抖了一抖。孫策笑著說:“早聽聞,你坐著也會跳,伸手敏捷,我只是想試驗試驗!”嚴輿咽了咽口水:“我是見了刀,才抖的?!睂O策沒多說話,抄起手戟就殺了他。
      
       嚴白虎大敗,逃到了余杭許昭處。
      
       程普請求領兵討伐許昭,孫策說:“許昭對故君有義,對故友有誠,就別去了。”
      
       他欽佩有種的漢子。故君,指的是曾經的吳郡太守盛憲。盛憲,是聲名較好的士大夫,和孔融、陶謙交好。許貢是袁術的手下,和孫策一起攻打吳郡后來領太守,順便殺人,盛憲被許昭收留。而“故友”,指則是嚴白虎。他欽佩許昭有膽子收留他們,竟然留了他們的命。
      
       可他不知道,許昭收留的,不僅是嚴白虎,還有曾被他擊敗的吳郡太守,許貢。這個人,被孫策饒過一命,卻在后來與曹操暗通。孫策發(fā)現(xiàn)后,即刻將他絞殺。但在200年,許貢的門客刺殺孫策,復仇成功。
      
       至少表面上,孫策與曹操是和諧的。拿下江東后,他遣使奉章詣許,拜獻方物。建安二年夏,曹操也表他為騎都尉,領會稽太守。
      
       袁術稱帝,曹操命孫策與呂布、陳瑀一起討伐。孫策便去海西找陳瑀,結果到錢塘的時候,陳瑀欲加害孫策,讓那一度被孫策打敗但卻蠢蠢不安的力量(祖郎、焦已,嚴白虎等)在孫策離開后反攻倒算。孫策發(fā)覺了,遂發(fā)兵攻陳瑀,俘獲四千余人。
      
       陳瑀一個人逃走了,逃到了袁紹處。
       值得一提的是,陳瑀哥哥的兒子,叫陳登。
      
       這樣的變故出現(xiàn)后,孫策上表表忠。并加倍進貢。建安三年,曹操才表他為討逆將軍,拜吳侯。
      
       沒過多久,袁術就死了。樹倒猢猻散,他的部下親屬不敢投靠曹操,便轉投皖城太守劉勛。
      
       處理這群人,又成了復雜的政治問題。劉勛糧草養(yǎng)不活這么多人,但卻還算有義氣,派弟弟劉偕到豫章郡太守華歆處求救。豫章本就不是糧草大郡,華歆半真心半敷衍地把劉偕又打發(fā)去了?;璧纳峡?。上繚有糧三萬余斛,拿出了數千救濟劉偕,可劉偕偏偏起了歹心,回頭告訴劉勛不如偷襲了上繚,占了他們的糧草。
      
       劉勛偷偷進軍到?;瑁Y果泄露了情報,當地宗帥逃跑,什么都沒留下。
      
       劉勛離開了皖城,反到中了孫策的計。當時孫策正向西進軍討伐黃祖,聽說劉勛這邊的事,立刻遣心腹孫賁,孫輔率八千人埋伏在彭澤等待劉勛歸來,又命周瑜率兩萬人取得皖城。輕輕松松拿下了袁術所有殘余力量——百工、鼓吹部曲、士兵、袁術劉勛的家屬等等,一共三萬余人。而劉勛在彭澤遇伏大敗。
      
       這根本是孫策與華歆合伙算計劉勛。
      
       劉勛最后逃到了劉表處,得到了黃祖部下的支援。仍然被孫策打敗。劉勛是荊州的人啊。最后走投無路的他只得投奔曹操。
      
       【百度所得:劉勛當時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兵力,受到孫策的忌憚,于是孫策派使節(jié)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勛代為攻打上繚城。劉勛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各人都祝賀,但劉曄則不感喜悅。劉勛詢問,劉曄認為上繚城不易攻下,若出兵,孫策必會乘虛襲其后,到時候”是將進屈于敵,退無所歸“,反對出兵。但劉勛不聽,堅持出兵?!俊緞蟼鳌浚▌喜皇莿椎娜耍菗P州人,想必怨恨孫策。在劉勛兵敗歸曹后,他成為曹操的軍師。)
      
       打完這一仗,清理了又一個禍患后,孫策正式對荊州開戰(zhàn)。第一站,夏口,vs黃祖。第一戰(zhàn)對劉虎,韓晞,大勝。
      
       看看孫策寫的表:
       我在十二月八日進軍屯于沙羨縣,十一日率周瑜(江夏太守,建威中郎將)、呂范(桂陽太守,征虜中郎將)、程普(零陵太守,蕩寇中郎將)、孫權(奉業(yè)校尉)、韓當(先登校尉)、黃蓋(武鋒校尉)同時進軍。當天便打爛了黃祖,雖然他逃跑了,但他的家人被俘,劉表的從子劉虎,韓晞的兩萬部隊全部被斬首,溺水死亡者達一萬余人。
      
       這一戰(zhàn)后,曹操拿著孫策的上書,說:“獅兒難與爭鋒也。”
      
       建安五年,亦即公元200年,官渡之戰(zhàn)開始。
      
       高岱事件:孫策因為和高岱辯論《左傳》受人挑撥認為高岱看不起自己就把高岱關了起來?然后看到黑壓壓為他求情的人更是怒火中燒殺了他?
      
       孫策的闊達聽受都哪去了?
      
       高岱,吳郡人。是當時江淮地區(qū)名士。與許貢交惡。
      
       高岱與許貢的故事:孫策攻下吳郡后派許貢領太守,盛憲和高岱一起在許昭家避難,并求救于陶謙。陶謙(一向厭惡孫策)答應出軍,并給許貢寫了封信,叫高岱帶回去。史書對陶謙的“出軍”書信毫無解釋,但從上下文看來,許貢當時就有心反孫策了。只是孫策還蒙在鼓里。
      
       別人都很擔心已經囚禁了高母的許貢會殺了高岱,但高岱還是獻上了陶謙的書信,并成功說服許貢釋放他的母親。
      
       高岱當然還留了一手,在見許貢之間就準備好了逃生小船。母親一被釋放就連夜而逃。許貢后來遣人來追(怕什么?怕他泄密?),但沒追到。
      
       實際上,孫策在得知許貢暗通曹操立刻殺掉許貢,高岱很可能就是那個通風報信的人。但最后,高岱還是死在了孫策手上。表面上因為閱讀《左傳》,實則是永久堵住他的嘴巴。
      
       至于于吉事件……或許于吉只是如黃巾一樣的叛民首領(“太平青領道”有木有!),或許當時民間宗教信仰的力量真的是被大大小覷了。如果是這樣,孫策之死,就是高岱事件和于吉事件的合力了。雖然,跟他們本人沒有半毛關系。
      
       陳壽寫這兩件事用了同一個套路筆法:孫策嫉妒文化人高岱(實際上暗地里與陶謙聯(lián)系調兵幫助吳郡許貢造反的家伙)的人望,也嫉妒于吉的祝禱能力拉攏人心,才殺了他們二人??墒歉绺?,之前的“性闊達聽受,善于用人”也是您親自寫的啊~
      
       算上許貢,孫策殺掉了三個人,卻還是殺不凈他們背后的武裝力量。他很快就為此付出了代價。
      
       在他一面清理江東,一面密謀攻許的時候,他被許貢手下的人暗殺了。
      
       事情是這樣的:陳登因為陳瑀被孫策迫害,在孫策西征時就聯(lián)合嚴白虎余黨弄孫策,等孫策大勝黃祖,出征歸來,就立刻平叛,找陳登算賬。行軍到丹徒,等待軍糧后至。就在這休養(yǎng)期間,孫策被暗殺。史書上說,他愛打獵,愛獨行,因此給了人暗殺的機會。
      
       世人皆以孫策輕狡。孫盛后來點評說,孫策當時聲勢雖浩大,但處境卻一直艱險。荊州黃祖未滅,下游陳登又“間其心腹”。孫策不可能有閑心貪圖許都。他要搞死陳登是真的,孫策的首要目標,依然是荊州和劉表。曹操確實傾巢而出,但當時袁紹已衰,孫策如何敢去撞?何況他在名義上,仍是大漢(曹操)的臣。
      
       “庸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何況是達于事勢的孫策?”孫盛寫。
      
       孫策被殺當日,他與隨從同行,只不過他一人單騎當先,等后人追趕上他的時候,他已經重傷了。會不會有人故意延阻?誰也不知道。
      
       裴松之則有了另外的分析。江東六郡確實有很多不安因素,但荊州絕對不是壓力最大的一頭。黃祖元氣大傷,劉表無暇東顧,兩方根本是相持狀態(tài)。孫策就是要打陳登(上面已經論述),但最終目標絕不止陳登。圖曹操,不是不可能。
      
       那么真實的孫策,究竟有沒有圖許之意呢?
       孫策死前,交代的第一件事:先觀其成敗,善待我的弟弟!
       這里的“其”,顯然是代詞,代指的,只能是正在官渡激戰(zhàn)的袁紹和曹操。這樣一來,事情就清楚了,他把袁曹二人放在心上很久了,連死之前都念念不忘。
       孫策死前的腦子是很清楚的。重傷的這段日子,他想了很多。全是關于江東未來之事。他可能也知道,他不在以后,他的規(guī)劃他的野心可能再也不能實現(xiàn)了。他所求的,只是家人安康而已。
      
       孫策交代的第二件事。這件事是對孫權一人說的。他把印綬親自交給孫權,告訴他: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卿不如我,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江東在孫策活著的時候,是欣欣向榮,團結一心的。但在他死了之后,君與臣的隔閡,再也沒有消失過。
  •      郭奉孝,(170-207)潁川陽翟人,26歲出仕曹操,那么老謀深算的一位政治家,對于這么個算剛剛步入中年的謀士,言聽計從。假如嘉未早逝,托孤大臣必然有他,憾憾憾。
       早年,奉孝在北方四世三公的袁紹處謀職,一眼看穿,袁紹做事沒有要領,喜歡謀劃卻不能決斷,難成霸業(yè)。潁川戲志才死后,由于荀彧的推薦,雖沒有曹操的三顧潁川,卻得到了曹操從心底的信任和佩服,表彰他為軍師祭酒,雖然這是一個低微的官職,細想想,那些重要人才,開始都是這么低微的職位,但是跟領導最近距離的謀劃,最后一舉成名,甚而權傾天下的主大有人在。這是曹操對他的考驗,也是對他的仕途規(guī)劃,能相信,奉孝得到曹操召見,座論天下事,不正是魏版隆中對?劉備有孔明,曹操有郭嘉,孫權有周瑜。曹操慧眼識珠,立馬就知道這個人將是自己霸業(yè)最有力的助手,得一奉孝,勝得一子,此時的郭嘉也正是步入他功名之路的大道上,有才不能算了不起,得一識貨的主才是人生幸事。
       曹操袁紹官渡大戰(zhàn),看來勝在許攸的臨時倒戈,拋開這些看來偶然的事件,郭嘉戰(zhàn)前就分析了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的因素,這就是有名的十勝十敗說,雖有點馬后放炮之嫌,因為戰(zhàn)爭瞬息萬變,光靠這點所謂的理由還不足以絕對戰(zhàn)爭的勝利,但十勝十敗說無疑給曹軍一個出師之名,出師得勝之因,相當于喊口號,“我們兵強馬壯,我們上下齊心,袁紹怎么怎么......我們不勝都不行”,但是這口號得喊得自然,喊得讓人信服才行。不知道,私底下,郭嘉有沒有跟曹操真正的商討調兵遣將,行軍布陣,糧草接濟什么的。這才是官渡之戰(zhàn)勝利的原因,打仗打的就是敵我雙方的因素。
       劉備來歸,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個善人,要早早處理為妙。但是殺,可能堵人才之道,不殺,難免放虎歸山。郭嘉獻計,既不殺也不放,軟禁劉備。沒想到,劉備什么人,他不拼了命也要想法跑,一時疏忽還不就中了他計?這事,沒有處理好,后患無窮啊,要是假他人之手,殺劉備于無義,何來三國鼎立。歷史總是說袁紹優(yōu)柔寡斷,其實曹操有幾次不也婦人之仁嗎?而且都是關鍵的那么一著。
       官渡之后,郭嘉獻計退兵,這才是謀士政治家最漂亮的一招,殺人于無形,上兵伐謀,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敏銳的看到袁氏后裔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只需退兵就可讓這矛盾瞬間激發(fā)。這不能不說是郭嘉的眼力和判斷力。
       其后征呂布,退孫策,出奇兵破烏桓,千里襲人,平定北方后背,可惜時不我待,回來的途中重病而亡,傳言,曹操每天派去打聽郭嘉身體的哨探,絡繹不絕,讀到此處,心不覺為阿瞞心痛,郭嘉既是謀士,是下屬,也是朋友,是知己??酌魃心芸薰⒉m心為奉孝死啊。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若,奉孝在,赤壁之戰(zhàn)豈會如此狼狽,豈能讓諸葛小兒,年年侵犯,天下大業(yè)何等身后。
       封洧陽亭侯,謚曰貞侯。
       青青子衿悠悠心,為郭奉孝時沉吟。天賜奇才冠群英,英才早殞痛君心
  •      疾向東南。獨立舟頭。江流如湍。白帆張馳翠岸。水天一線蒼鷗遠。時在少年。廓清天下。鯤鵬之愿。戰(zhàn)事繁、橫行于荊楚。運籌談笑間。綸巾羽扇。倥傯書生。風流千古。知音顧盼。
      初見。卿卿國色。流離宛轉。茜裙裾。青絲綰。對姊兀坐語文言。芙蓉花開獨艷。剎那間。千萬結。惟有此念。夫小喬初嫁了。輾轉相隨。猶自知節(jié)。詩書怡悅。雖天不假予年。公瑾無怨。
  •     章太炎說:讀《三國》要讀裴松之注,英雄巨眼,不其然乎?
      
      這篇書評講一些題外話,關于裴松之。
      
      裴松之修改《三國志》,征引書目達210種,在廣征博采的基礎上考訂史實,補充史料,以將近兩倍于原著的篇幅所作的注,彌補了陳壽原著簡略的不足。
      
      裴松之自己的描述他所做的工作是:
      “繪事以眾色成文,蜜蜂以兼采為味。”
      
      作注原則:
      “壽其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
       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離,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皆并抄納,以備異聞;
      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糾正,以矯其妄;
      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br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把《三國志》注的內容由補闕、備異、矯妄、論辯擴展為六類,即:
      “一曰引諸家之論以辨是非;
      一曰參諸書之說以核訛異;
      一曰傳所有之事詳其委曲;
      一曰傳所無之事被其闕佚;
      一曰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
      一曰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br />   
      《南史`裴松之列傳》稱“松之鳩集傳記,廣增異聞。既成奏聞,上覽之曰:‘裴世期為不朽矣!’”。
  •     繁體豎排線裝八本,摸起來夠有感覺,就是書皮太脆弱,經不起揉卷。
      看了三國部分章節(jié)(完全不認識的人和少帝們沒看),雖然對赤壁和夷陵之戰(zhàn)陳述簡略,戰(zhàn)略思想還是交待的很多,尤其是曹操,呂蒙等。讀了感覺對孫子兵法的了解也更立體了一些。
      
      人物上也澄清了原來一些想法。
      
      1. 對曹魏三帝及其謀士團體更加了解,腦殘粉了荀彧. 可惜三國志沒有司馬懿的直接記載。
      
      2. 曹操與陳宮,張邈的青蔥往事。及顏良,文丑之死。
      
      3. 苦逼的謀士陳宮(為布畫策,布每不從其計),與沮授(紹不聽,紹不聽)。
      
      4. 管寧與 華歆,三國志里華 歆官至尚書令,”清純德素”,精通法理,促進教育和人才舉薦制度。數次舉薦管寧甚至不惜讓位與他,管寧做了一輩子隱士,為了避亂還遷到了遼東。 就算管寧割席的故事是真的,何妨不解釋為管寧心胸狹窄,且不懷天下萬民。
      
      5. 東吳的局限,孫權的野心。撇開孫權本身和孫策的強弱點不說,孫權的野心或許從來沒有很大,至少三國志中他常年稱臣(無論是對曹操還是曹丕),常年打蜀不打魏,個人覺得他內心比誰都糾結。時人多把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和孫權后期的“昏庸”聯(lián)系起來感嘆沒了周瑜的東吳,豈不知東吳本身不上不下的尷尬處境,根本沒可能攻入中原,和蜀開戰(zhàn)又必被人所趁,不安于江東能怎么辦。小打小鬧的戰(zhàn)斗和挑動魏蜀互斗,成功了也不干東吳太多事??吳蜀的基礎都太弱了。
      
      6. 孫權與張昭周瑜的關系,雖然陳,裴都沒有取信[江表傳]的周瑜遺言中“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根據本人不算成熟的對人際關系的了解,大臣跟皇上交待后事,竟然要在推薦自己的接班人之后加這么一句“乖異”的話,兩人關系總不會太好。
      
      7. 孫策哥哥真的好萌?!?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捌查_瑜策不說,其實兄弟也很好啊T.T
      
      8. 兵法就那么幾條,reasoned determination很重要。以曹操攻打于毒和官渡之戰(zhàn)為例。
      
      9. 不容易的諸葛亮,”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其實這話也不算太錯,雖然未必是孫權的問題。姜維也是個不容易的娃。三國后期善終的將領太少了。
  •     《三國志》是晉朝陳壽所著,《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展現(xiàn)出了三國人物的本色,陳壽以求真的精神去考證所獲得的材料,不妄加評述與編寫,與之后的《三國演義》完全不同,具有較強的真實性。
  •      《三國志》在歷史上有很高的評價,后人更是推崇,相對當時同時期的其他類似書籍而言,也只有其達到了文字和內容的統(tǒng)一。
      
       在讀三國志以前,對諸葛亮的了解僅限于《三國演義》,那簡直是個神似的人物。能掐會算,一場空城計嚇退敵兵,草船借箭更是妙不可言。但是通過《三國志》我了解,諸葛亮只是個凡人,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但卻并不是一個號的軍事家,草船借箭是假的,火燒新野純屬虛構,六出祁山都戰(zhàn)敗而返,讓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頓時下降不少。
      
       但畢竟小說和歷史有很大不不同吧,小說注重故事性,史書注重客觀性,看三國志有助于我在小說之外更號的了解歷史,也是一件樂事……
  •     《三國志》西晉時期陳壽編寫的一部記錄魏、蜀、吳三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它與《三國演義》有所不同,比如在刻畫曹操這里,《三國演義》里把曹操寫成了一個“奸雄”,比較側重于負面,而在《三國志》里面,陳壽的刻畫相對來說比較客觀公正了。這告訴我們研究歷史要客觀嚴謹,不能只憑一個人的說法就來斷定。
  •     《三國志》行文簡明、干凈。它常用簡潔的筆墨,寫出傳神的人物。作者陳壽為晉臣,比較客觀地將三國歷史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度龂尽凡粌H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可讀性極高。
  •     剛進入大學,因為自己對于歷史比較感興趣,所以選了歷史專業(yè),在課上通過老師介紹,讓我們讀了《三國志》。我借了《三國志》的翻譯版本。里面有 文言文的翻譯,插圖 。讀起來比較方便。但是這本里有著還未讀懂的情節(jié),但是憑借自己對于三國歷史的了解,大致還是能夠讀下來,這本書給我一種與之前看過的《三國演義》不同的感覺。我不能說哪本好,但我覺得里面的很多內容與之前所知道的有所不同。可能是陳壽少受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所以從中也有著很大一部分是從客觀的角度寫的。但我認為看書還是應該看原著,畢竟翻譯的版本將語言人工處理,可能有與真實有差異。
  •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羽扇綸巾”“從容不迫”的翩翩君子的形象,他被描述成足智多謀的軍師,領兵打戰(zhàn)是“戰(zhàn)無不勝”。但在《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會帶兵出戰(zhàn)卻眾不敵寡,有殘酷刑法壓迫百姓,他并沒有料事如神?!度龂尽窞槲覀冞€原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     節(jié)選三國志中較重要經典文章。文言文,輔之以白話文,對初學者而言,不會因為文言文的關系而影響對內容的理解度,配有彩色插圖,較引人入勝。然而白話文會影響讀者的深讀度,且有些篇目沒被采入,并不是深讀三國志的最佳讀物。
  •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度龂尽啡珪寰恚段簳啡?,《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tǒng)。
      三國志受到的美譽多不勝數,但是裴松之對于《三國志》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陳寫的過于的簡單。
      但無論如何,陳壽的《三國志》在中國歷史學的地位是無人可以動搖的。
  •     在老師推薦下看得 雖然沒有看完 只是重點看了諸葛亮的部分 不過“大氣”二字就顯現(xiàn)在腦子里! 看了三國志才發(fā)現(xiàn)原來真實的歷史和三國演義差這么多! 光諸葛亮就和原先三國演義里的不一樣,原來諸葛亮在我們印象里是羽扇綸巾的 不過三國志里卻描述了他“自比于管仲樂毅”。輔佐蜀漢事業(yè)他真的是稱得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這本書是晉代陳壽所寫的一部書,講述了三國時期的歷史,魏蜀吳三國鼎立及各國為治理國家或對外兼并所做軍事部署。與《三國演義》相比較,后者更多的是帶有小說的性質,情節(jié)更具有戲劇化,而《三國志》作為一部史書,更多的是從記述歷史的角度來講述三國時期這樣一段歷史,更客觀,符合史實。
  •     我買了本縮印本三國志,前九卷(第一冊)是舊字形,后面全是新字形,請問各位朋友你們買的非縮印本也是這樣嗎?(回答前請確認你知道舊字形和新字形的區(qū)別)據我所知,史記已經全都改成新字形,用的是二版,其它的史書沒有變,但據中華書局內部人員透露,三國志也改成了第二版,但由于手頭沒有書,不知道是不是改成了新字形,我只有一本縮印本,卻發(fā)現(xiàn)前九卷是舊字形,后面全是新字形。
  •   憨雜種 你媽個爛屎養(yǎng)的
    個是要死了該 雜種
    你全家死光光的垃圾東西
  •   諸葛亮好歹是拉開架勢真刀真槍打的,不像北朝鮮光說不練。
  •   孫陸恩怨一直到現(xiàn)在仍為我們吳地人津津樂道
  •   與公瑾神教,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   這才是真正的史家態(tài)度?,F(xiàn)在這些立傳的,偏主觀、太草率的確實很多。
  •   裴松之的注釋或比原文更為精彩,相較顏師古對漢書,索隱、正義對史記的注述,更為詳盡精細。綠肥紅瘦啊。
  •   你好,我手上有一套10年4月第24次印刷的版本。后四卷,也為舊字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