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鐘研究

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作者:邵曉潔  頁數(shù):293  

前言

  最近二三十年來,中國考古學不斷變換著面孔,考古學原有的“純潔性”一步步在消失。考古學吸引了其他許多學科的注意,考古行當吸引了許多行外的學者,考古越來越像是一支萬花筒,忽閃著燦爛繽紛的光彩。為此一些考古學者感到有一種危機感,于是考古學是做什么的這樣的話題,也成為討論的焦點。也有相當多的考古學者為這樣的變化喝彩,他們覺得這是學科進步的必然趨勢。靜靜地一想,考古學的領域大大擴展了,關注考古的學者乃至民眾更多了,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不必為著維護舊有的純潔性去呼號什么,應當慶幸一番才是。應當承認傳統(tǒng)考古學的局限,也應當承認考古學者的局限。各學科的介入,其實是豐富了考古學的內涵,延展了研究領域。包羅萬象的考古學資料,一個考古學者能解釋清楚的能有多少?考古學者不必過于自信,其實許多問題不求教于行外學人我們是找不到正確答案的?! ‰S著許多學科介入考古學的,其中就有音樂史學,嫁接的結果就是音樂考古學的出現(xiàn)。又隨著音樂考古學的立足,一些老少學者自覺地不自覺地先后就跟進去了,隊伍有漸漸壯大之勢。有了研究隊伍,有了不斷成長的人才,就有了一個接一個問世的成果。邵曉潔博士很堅定地成了這隊伍中的一員,她即將問世的大作《楚鐘研究》就是音樂考古學的一個新成果。

內容概要

  最近二三十年來,中國考古學不斷變換著面孔,考古學原有的“純潔性”一步步在消失。考古學吸引了其他許多學科的注意,考古行當吸引了許多行外的學者,考古越來越像是一支萬花筒,忽閃著燦爛繽紛的光彩。為此一些考古學者感到有一種危機感,于是考古學是做什么的這樣的話題,也成為討論的焦點。

作者簡介

  邵曉潔,女,土家族。1976年出生于湖北荊州?,F(xiàn)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任、(葉縣舊縣4號墓編鐘音律分析).(葉縣舊縣4號墓編鐘組合初探)和《音樂考古學研究方法散議》等論文10余篇;為《中國音樂年鑒》撰寫了1998年、2002年及2004-2007年

書籍目錄

緒言第一章 楚鐘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第一節(jié) 楚鐘的發(fā)現(xiàn)與分布一、楚鐘發(fā)現(xiàn)概述(一)宋代的楚鐘發(fā)現(xiàn)(二)20世紀20至40年代的楚鐘發(fā)現(xiàn)(三)20世紀50至70年代的楚鐘發(fā)現(xiàn)(四)20世紀80年代至世紀末的楚鐘發(fā)現(xiàn)(五)21世紀以來的楚鐘發(fā)現(xiàn)二、楚鐘分布概覽三、從楚鐘發(fā)現(xiàn)看楚人的尚鐘之風第二節(jié) 楚鐘研究述略一、宋代至清代的楚鐘研究——金石學時期以著錄和考證銘、紋為主的單項研究二、近代的楚鐘研究——歷史學時期結合文獻記載的二重證據(jù)研究三、當代的楚鐘研究——考古學時期立足科學發(fā)掘實物材料的多角度綜合考察(一)楚鐘銘辭考釋及相關研究(二)楚鐘形制、紋飾的專門探討(三)楚鐘的樂律學分析(四)以楚鐘為主并兼及楚樂的研究(五)曾侯乙編鐘專題研究四、楚鐘研究現(xiàn)狀透析第二章 楚鐘的形制、紋飾及銘文第一節(jié) 楚鐘的形制特征及其演變一、影響樂器形態(tài)的因素二、楚鐘的型式劃分三、楚鐘形制演變的歷史分期及其與中原鐘的基席關系四、形制演變與音樂音響性能的關系(一)鐘體變化(二)鉦部變化(三)關于鐘枚的作用(四)內壁調音(五)甬部變化五、秦王卑命鐘略考第二節(jié) 楚鐘紋飾及其禮樂象征一、甬鐘與鈕鐘的各部位紋飾及其差別(一)各部位紋飾(二)甬鐘與鈕鐘的紋飾差別二、紋飾母題與風格的時代特征(一)楚公逆編鐘的紋飾組合特點(二)紋飾風格及處理手法的時代特征三、楚鐘紋飾的功能指向(一)聲形合一的裝飾特點(二)標記實用功能的側鼓部紋飾(三)作為象征隱喻符號的楚鐘紋飾第三節(jié) 楚鐘銘文一、有銘楚鐘概況二、楚鐘銘文的位置與布局(一)西周時期的楚鐘銘布局(二)春秋時期的楚鐘銘布局(三)戰(zhàn)國時期的楚鐘銘布局三、銘文內容(一)祈求人之祥瑞(二)記述國之大事(三)標記音律之名四、鐘銘字體風格第三章 楚鐘的音樂性能研究第一節(jié) 部分楚鐘編組及實用性的初步分析與確認一、楚公逆編鐘的編組分析二、王孫誥鐘編組的初步認定三、鄱子成周鐘镈的拼合狀況四、徐家?guī)XM3鐘镈的拼合狀況五、籬鐘編制的確認(一)關于籬鐘編制的爭議(二)籬鐘編制的初步判定六、擂鼓墩M2編鐘實用可能性的探討七、天星觀M2鐘實用性能與功能的推斷第二節(jié) 楚鐘音列與調高分析一、楚公逆編鐘的音列與調高分析(一)音列推定(二)音列布局及調高(三)晉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編鐘的性質及其與宋代出土楚公逆鐘的關系二、葉縣舊縣M4編鐘的音列及調高分析(一)甬鐘的音列及調高分析(二)鈕鐘的音列及調高分析(三)編镈的音樂性能三、敬事天王鐘的音列與調高分析(一)音列推定(二)音列布局(三)調高分析四、鐘镈的音列與調高分析五、王孫誥鐘的音列與調高分析(一)音列判斷及推定(二)音列布局(三)調高分析六、鄱子成周鐘鑄的音列推定七、徐家?guī)XM3鐘鑄的音列分析八、曾侯乙編鐘的音樂分析(一)曾侯乙編鐘鐘銘國別的統(tǒng)計分析(二)曾侯乙編鐘各組甬鐘的音列布局及其基本特點(三)曾侯乙編鐘的調高及其調律的穩(wěn)定性九、篙鐘的音列及相關分析(一)籬鐘音樂性能分析小史(二)音列分析(三)首鐘加入的音樂內涵與意義(四)調高分析第三節(jié) 楚鐘音樂性能的歷史遺痕一、音域的相對穩(wěn)定與音列的集約化二、音列集約化的有效手段——雙音設置三、楚鐘音列、音階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音樂功能的拓展(一)西周時期楚鐘的四聲結構(二)春秋早中期楚鐘的七聲齊全(三)春秋晚期楚鐘的九聲具備(四)戰(zhàn)國時期楚鐘的12半音四、楚鐘音列發(fā)展中的兩種基本架構(一)以西周時期8件套甬鐘的固定音列為基本架構(二)以春秋時期9件套編鐘的固定音列為基本架構(三)兩種基本音列框架的文化來源五、貫穿始終的核心音列形態(tài)六、楚鐘調高……第四章 “禮崩樂壞”歷史洪流中的楚鐘附錄

章節(jié)摘錄

  5.平糧臺鐘  1979年至1980年間,考古工作者對河南平糧臺古城址的一批戰(zhàn)國、兩漢墓葬進行了清理,其中十六號墓最大。這座墓葬是“甲”字形豎穴木槨墓。墓主為一老年男性,頭向東。隨葬器物多放置于槨室東部和棺的南北兩側。其中出土有陶質編鈕鐘,這些鐘燒造火候較低,陶質較差,且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僅修復5件。盡管這些鐘的總體形制模仿青銅樂鐘,但仿制得極為粗糙,如鐘體較渾圓;鐘枚較大,且每面9枚均勻分布于鐘體;由于鐘枚數(shù)量、大小、分布情況的變化,使這組陶鐘均沒有隔出鉦部、鼓部等。與陶鐘同出的還有陶編磬。結合墓中出土的陶九鼎可知,墓主的身份不低。該墓的年代約屬戰(zhàn)國晚期。  此外,這一時期還發(fā)現(xiàn)了幾批重要的楚附庸國的鐘,無論是出土這些編鐘的墓葬及墓中器物,還是這些編鐘本身,都帶有十分明顯的楚文化因素,因此均被歸人楚系鐘的范圍。6.蔡侯鐘②1955年,民工在安徽壽縣深溝取土時發(fā)現(xiàn)了2件甬鐘,隨后繼續(xù)挖掘,取出了30余件大件青銅器。隔日,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此情況并通報上級,由考古人員進行的科學清理發(fā)掘工作才得以進行。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楚鐘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