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塵元 頁數(shù):33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塵元,語言學學者、出版家、翻譯家陳原先生的筆名。1938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陳原先生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首任所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商務印書館期間,他親自主持出版“漢譯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辭書,為出版事業(yè)做出過重大貢獻。圍繞語言、音樂、書與生活,他還有學術著作、譯著、散文和隨筆集三十余種。 在他看來,語言、音樂、雕塑、繪畫、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傳遞信息的媒介;而中國的語言環(huán)境得天獨厚,語詞的豐富簡直無與倫比。本書收錄的201條隨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條完成于1991年。陳老此前在《讀書》雜志開設專欄,每期寫幾則札記體的閑文,談論古往今來、時下流行的語詞現(xiàn)象,以及漢語詞匯演變研究中的點滴體會,竟成了許多讀者閱覽該雜志時的首選。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語詞的密林”,話鋒不減當年,所談多是發(fā)自生活的流行語匯,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人本書的后101條。 作者在語林中拾遺補缺,為文字語匯做出中肯的解釋,從語義學角度探討文字的變遷,不僅夾有例句說明,還配有百余幅古樸的小圖,包括殷周秦漢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瑪雅和阿茲特克古文書,古希臘、古埃及圖案,文藝復興前后的書籍插圖等,圖文顧盼生姿,讀來親切活潑。 這本無心插柳的小書,1991年初版時是“讀書文叢”的一種,1998、2005年先后出有“三聯(lián)精選”、“中國文庫”版,此次出版已是第四版了。
書籍目錄
在語詞的密林里?。?)小草?。?)甲肝?。?)感冒丹?。?)病狂?。?)郭嵩燾 (5)潘光旦?。?)科學的沖擊?。?)OK/km (8)攻關/公關?。?)飯店?。?0)最大障礙 (11)“文改萬歲!”?。?2)選詞 (13)金克木?。?4)符號?。?5)牙具?。?6)打的 (17)連寫?。?8)國庫券 (19)對稱?。?0)對稱性?。?1)不可譯?。?2)“官場用語” (23)“簡明英語”?。?4)手包?。?5)編輯/編輯家?。?6)雨衣/風衣 (27)聯(lián)想?。?8)運作?。?9)麥淇淋/人造黃油?。?0)媽的奶最香?。?1)公開性/透明度?。?2)器泳/蹼泳?。?3)催化?。?4)安樂死?。?5)從左向右?。?6)提倡簡體字坐牢 (37)投機取巧?。?8)衣服上印外國字 (39)T恤?。?0)意識?。?1)略語?。?2)去往?。?3)曠日持久 (44)急癥室/急診室?。?5)米高峰?。?6)國罵與詩?。?7)不詩 (48)美國加州一蒙古烤肉?。?9)投訴?。?0)令譽?。?1)《明天發(fā)生了戰(zhàn)爭》?。?2)鄧穎超?。?3)文傳機?。?4)麻瘋? (55)詩的翻譯?。?6)在了?。?7)西瓜水?。?8)地名學?。?9)“西西”?。?0)烏爾都語/英語??。?1)“四大”?。?2)無人性?。?3)三人成眾?。?4)“以文養(yǎng)文” (65)言語/語言?。?6)齊飛一色?。?7)“大”字風?。?8)樂仔?。?9)0?。悖。?0)后門?。?1)公關小姐?。?2)文盲?。?3)“只賣香煙,不賣口號”?。?4)迷你 (75)模式?。?6)綠色?。?7)順口溜 (78)帶響?。?9)無獨有偶?。?0)倒?。?1)倒掛?。?2)憂一優(yōu)?。?3)再說“倒” (84)優(yōu)皮士?。?5)涂鴉?。?6)分偶?。?7)記號 (88)滑坡?。?9)“國科聯(lián)”?。?0)嬰兒也會思考?。?1)灰市場?。?2)語言經濟力?。?3)文盲問題?。?4)麥克太太?。?5)“對縫”?。?6)文字的“命運” (97)今之古文?。?8)數(shù)字癖?。?9)“王後”?。?00)圖像詩 (101)量?。?02)塵?。?03)海然熱?。?04)番鬼?。?05)?。ā兑磺Я阋灰埂贰。?06)香榭麗榭?。?07)自我貶低 (108)時間可逆?。?09)“三合一” (110)請讀我唇?。?11)蘇廣州?。?12)貧困線?。?13)煙霧?。?14)?!。?15)量詞 (116)使用郵政?。?17)愛滋/艾滋 (118)系列?。?19)傾斜?。?20)運行?。?21)高買 (122)走穴?。?23)STD?。?24)幽默?。?25)鐳射 (126)CD?。?27)非小說?。?28)“六通一平”?。?29)BBC?。?30)數(shù)字游戲 (131)經濟信息?。?32)熱?。?33)笨死?。?34)語藂?。?35)萬圓綁 (136)嘉年華會?。?37)拼搏?。?38)無×不× (139)聊?。?40)四字美言?。?41)共識?。?42)××性?。?43)可樂?。?44)絕譯 (145)棚蟲?。?46)桑拿?。?47)馬殺雞 (148)“唯批”?。?49)情結?。?50)弘揚 (151)渤黃?!。?52)“亢慕義齋”?。?53)連襪褲 (154)解脫/解放?。?55)“不能去!”?。?56)大文化 (157)停頓?。?58)頓/空?。?59)春運?。?60)負增長?。?61)膠袋 (162)花樣?。?63)迷外?。?64)老年癡呆癥?。?65)陽春覺?。?66)農轉非?。?67)俄文單字?。?68)非語言交際?。?69)柴圣?。?70)翡冷翠?。?71)語言悲劇?。?72)一錢不值 (173)7397?。?74)格林威治?。?75)拉力和死硬 (176)流行語?。?77)崩克?。?78)“老兄”?。?79)寅一辰?。?80)Ω (181)軟和硬?。?82)對聯(lián)?。?83)“三S”外交官?。?84)三D?。?85)反思 (186)噸糧田?。?87)厄爾尼諾?。?88)似懂似不懂?。?89)國際女郎 (190)人均?。?91)疊字迎春?。?92)ABC?。?93)癌?。?94)古人說話?。?95)進口“物資”?。?96)新潮?。?97)人和書?。?98)你家父?。?99)“隱語”?。?00)斗嘴?。?01)日夜后記圖片索引重返語詞的密林 “我回來了” 一、搞和垮 二、性愛 三、881或“八八一” 四、網上笑容 五、拉長 六、線 七、管道 八、熱 在語詞的密林里 一、后現(xiàn)代與負增長 二、顏學 三、網語也有顏 四、長和短 五、漢字卻有“顏” 六、“伊妹兒” 七、擬動物化 八、偉哥 當“人”變成“分子”的時候 一、酷 二、伊妹兒說:LOL 三、獨白 四、分子 五、當人變成分子的時候 六、印貼利根追亞 七、一根毛或一撮毛 八、——高爾基 嗨! 一、P 二、Q 三、整 四、Hi!嗨! 五、你 六、喂 蟲變成人抑或人變蟲? 一、千年蟲走了 二、Y2K 三、蛀蟲是人嗎? 四、人變?! ∥?、量規(guī)蟲 酷斃帥呆! 一、酷斃帥呆 二、名字帶來民主與平等 三、姓名的靈物崇拜 四、20世紀奇觀 五、組-組-組 六、“敬惜字紙” 官迷 一、首席執(zhí)行官 二、官本位 三、科級車 四、官字兩個口 “主義”時代終結了嗎? 一、“主義”滿天飛的時代 二、主義最初只是一種學說,一種信仰 三、聰明人不把“主義”這個語尾接在自己的名下 四、后來“主義”變成了棍子,人就變成“分子”了 五、知識者制作了“主義”,卻往往落在主義的陷阱里 六、“主義”時代終結了嗎? 拍馬屁和馬屁精 一、馬屁精 二、多么難聽的語詞呀 三、不堪入目的杜斯芬醚 四、物質三態(tài),人間兩態(tài) 五、傻女婿的故事 六、屎尿屁能人詩文嗎? 七、科學家不忌諱屁 八、三字經和四字經 九、放屁狗 我不是人 一、詞典證明我不是人 二、我有時是人有時不是人 三、我頓時想考博士生 四、也許我小時候曾經是人 五、學習“猴子變人” 六、原來我是牛鬼蛇神! 七、找回我自己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七、管道 新一輪海峽兩岸對話開始了,這當然是九八災年的一個可喜的信息。境外評論說,這是“在兩岸正式交流管道已告廢弛的情況下”(港刊),志在“重建兩岸制度化的協(xié)商管道”(臺報)。 人們注意到,境外傳媒大量報道和評論這個正在啟動的“管道”。境內的傳媒則稱之為“渠道”。一邊是“管道”,一邊是“渠道”,其語義一也。這就是社會語言學所說的語匯因地域不同而發(fā)生的變異?!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版)“管道”只是一根管子,用來傳送水呀氣呀油呀什么的,沒有境外所引申的釋義(=渠道)。而“渠道”一詞則有二義,除了作為水道的語義外,還有作“途徑”的引申義?! ≌f來可能你不太相信,這兩個語詞(引申義)都是外來語。外來語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借詞,既不是音譯借詞,也不是意譯借詞,但將管子或水道引申為一種途徑,一種通道,是從英語的channel來的。此字在現(xiàn)代歐洲語言中,即不限于英語,都有此義,或者都可引申為途徑?! ≌Z言學家薩丕爾(sapir)有個著名的論點: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是自給自足的。信哉! 八.熱 我曾經生造過一個語詞:熱詞?! 嵩~當然是一個誰也不懂的東西,應該進語詞病院。熱詞的生成是仿照熱門,熱點,熱戀,以及科學上的熱寂論,或新近出現(xiàn)的熱點文學之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 體溫比正常高,叫做發(fā)熱,俗稱發(fā)燒。發(fā)燒語義引申,便是熱愛得不可開交的程度,于是時下有所謂“發(fā)燒友”之說。發(fā)燒友專指那些可愛的先生女士們,他們和她們對音響設備愛得發(fā)狂,或者不如說講究得發(fā)狂,買個音箱花上十萬八萬,“彈指一揮間”。有人不以為然,竟冷冷地說,他們愛的是機器,不是音樂。發(fā)燒友聽了笑一笑,說,沒有好機器,能聽絕對純真的音樂么?公說公有理。至于我,我發(fā)燒不起來,因為我領養(yǎng)老金,沒有足夠的$$$。 近年兩國之間建立“熱線”電話,則是人人都曉得的了。西方一些詞典說,熱線一詞是50年代冷戰(zhàn)時期才出現(xiàn)的。據(jù)說那時兩個超級大國設立了這么一條熱線電話,以便出現(xiàn)緊急情況時兩國元首可以直接通話。不言而喻,通話的目的是在迅速解決問題,以便它們可以取得主宰世界的妥協(xié)方案。為了保持這條熱線每天24小時暢通,不出任何故障,每一個特定時間(例如每小時)彼此都要收發(fā)一段話語(對不起,我在此處借用了后現(xiàn)代的一個術語),一段與政治絕對無關的話語,以便測試線路是否暢通。據(jù)說那時蘇聯(lián)播發(fā)的是托爾斯泰的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片段。本來((戰(zhàn)爭與和平》這部小說,與當前現(xiàn)實政治完全無關,不過敏感的傳媒家卻嗅出這里大有文章云云。據(jù)說這里播發(fā)的小說,是一種無言的信號,沒有語言的語言,據(jù)說它可能暗示:戰(zhàn)爭乎?和平乎?請君三思! 過敏癥患者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會有的。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陳原所著《社會語言學三書》的第二本。作者選取當代中文的二百個語詞或短句,探尋其社會意義或產生這些語詞的社會環(huán)境。各篇獨立,有如二百則超短散文;配以具啟發(fā)性插圖,堪稱圖文并茂。書前引錄哲人狄德羅箴言曰:“一句不恰當?shù)脑?,一個奇怪的詞兒,有時比十個漂亮句子使我學到更多的東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