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施誠仁 等主編 頁數(shù):49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全國高等學校本科臨床醫(yī)學兒科專業(yè)方向教材《小兒外科學》第4版現(xiàn)與讀者見面了,距第3版(1995年)已整整十三年,前版作為老一輩小兒外科專家辛勤撰寫的教材,凝聚著他們淵博的知識和畢生的經(jīng)驗。在第3版的基礎上,本版編委集體進行了認真詳細的討論、修改、撰寫和定稿。修訂目的主要是反映本專業(yè)近十年的發(fā)展,如增添了未成熟兒、低體重兒外科,微創(chuàng)外科,產(chǎn)前診斷外科早期干預和炎癥性腸病等的基本知識及比較成熟的新技術、新觀點。刪除個別重復、陳舊的內容,給讀者呈現(xiàn)一本新版的小兒外科學本科生教材。 第4版主要內容分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前部分主要介紹了小兒外科學的一些基本共性問題,各論則圍繞炎癥、創(chuàng)傷、畸形和腫瘤分系統(tǒng)進行較詳細的描述。內容為臨床醫(yī)學兒科專業(yè)方向的學生應掌握、熟悉或了解的知識。本書不但適用于對本科生的教學,同時對臨床醫(yī)務人員、醫(yī)學院校教師和研究生也頗有參考價值。
書籍目錄
第一章小兒外科概論 第一節(jié) 小兒外科簡史、范圍和任務 第二節(jié) 小兒外科生理解剖和病理特點 一、生理解剖特點 二、病理特點 第三節(jié)未成熟兒、低體重兒外科第二章 產(chǎn)前診斷和胎兒外科 第一節(jié) 產(chǎn)前診斷方法 第二節(jié) 胎兒外科第三章 圍術期處理 第一節(jié) 手術時機的選擇 第二節(jié) 手術前準備 第三節(jié) 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及其處理 一、術后常規(guī)處理 二、術后并發(fā)癥及其處理 三、術后重癥監(jiān)護第四章 麻醉 第一節(jié) 麻醉前準備 第二節(jié) 小兒麻醉常用方法 第三節(jié) 小兒麻醉后問題的處理第五章 小兒外科水、電解質平衡 一、兒童期體液組成特點 二、電解質體內平衡與病理生理改變 三、水、電解質失衡的臨床處理 四、酸堿度紊亂的糾治第六章 輸血第七章 外科休克 第一節(jié) 概論 第二節(jié) 感染性休克 第三節(jié) 失血性休克 第四節(jié) 創(chuàng)傷性休克第八章 靜脈營養(yǎng)第九章 腹腔鏡徽創(chuàng)外科第十章 軟組織感染 第一節(jié) 概論 第二節(jié) 甲溝炎 第三節(jié) 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結炎 第四節(jié) 癤和癰 第五節(jié) 新生兒皮下壞疽 第六節(jié) 新生兒臍炎 第七節(jié) 急性蜂窩織炎 第八節(jié) 髂窩膿腫 第九節(jié) 急性壞死性筋膜炎第十一章 創(chuàng)傷 第一節(jié) 概論 第二節(jié) 燒傷 第三節(jié)顱腦外傷 一、小兒顱腦外傷的特殊性 二、顱骨骨折,硬膜外血腫 三、急性和亞急性硬膜下血腫,腦挫裂傷,腦內血腫 四、慢性硬膜下血腫,硬膜下積液 第四節(jié) 胸部外傷 一、肋骨骨折 二、氣胸 三、血胸 四、肺挫傷 五、氣管、支氣管損傷 六、心臟損傷 七、創(chuàng)傷性膈肌破裂 八、創(chuàng)傷性窒息 第五節(jié) 腹部創(chuàng)傷 一、腹部閉合性損傷 二、腹部開放性損傷 第六節(jié) 泌尿系創(chuàng)傷 ……第十二章 腫瘤外科第十三章 頭顱、神經(jīng)外科疾病第十四章 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第十五章 頸部疾病第十六章 胸部疾病第十七章 腹部疾病第十八章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第十九章 運動系統(tǒng)疾病參考文獻中英文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二)體位根據(j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體位。一般麻醉清醒前平臥,頭側位。胸腔手術和彌漫性腹膜炎手術后第二天起取半坐位(斜坡位)有利于呼吸和使腹腔滲出物匯流于盆腔,以利于引流,避免膈下膿腫或腸間隙膿腫形成。腰骶部手術,如脊膜膨出和骶尾部畸胎瘤等,術后宜取俯臥位或側臥位,使創(chuàng)面暴露,并避免大小便污染。經(jīng)會陰手術后可采取截石位,有利于護理。在不需要限制體位和患兒情況良好時(如一般闌尾炎術后),鼓勵早期離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三)各種導管的管理手術后留置的各種導管,如導尿管、氧氣吸人管、靜脈輸液管、胃腸減壓管和腹腔或胸腔以及手術腔隙內的引流管等,均應妥善固定,保持通暢,防止脫落和扭曲受壓。要隨時觀察,并記錄出量及其性質。為防止嬰幼兒抓拽導管,必要時使用約束帶。有胃腸減壓者應保持胃腸減壓管通暢,在減壓過程中應準確記錄出入水量,以便及時補充,胃腸減壓應在消化道功能恢復(如腸鳴音恢復、自肛門排氣排便)后才能停止。留置的各種引流管,應在換藥時稍微松動一下,以保持引流通暢,一般在術后3~5天拔出,特殊情況下,要根據(jù)具體病情和引流量多少決定是否拔出。(四)補液與腸外營養(yǎng)手術后禁食的患兒,根據(jù)病情需要給予靜脈輸液以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及熱量的供給。大手術后及營養(yǎng)不良時,可根據(jù)病情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適當應用全血、血漿及其代用品、人體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作為支持治療。長期不能進食者(如高位腸瘺),或估計禁食要超過4天以上者,可考慮給予全腸外營養(yǎng)或部分腸外營養(yǎng)。一旦能夠經(jīng)口進食,可給予要素飲食,替代部分靜脈營養(yǎng)。長期應用全腸外營養(yǎng)患兒,需要定期監(jiān)測肝臟功能變化。(五)飲食非胃腸道手術患兒,一般術后4~6小時可以進食。嬰兒可給糖水,兒童先飲水,后服少量流質食物,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單純闌尾切除術、疝囊高位結扎術等也可早期進食。胃腸道較大手術,如腸切除吻合術,應在消化道功能恢復(一般要2~3天),拔出胃腸減壓管后,才開始試飲少量水,如無嘔吐、腹脹,逐漸給予流質、半流質飲食。術后飲食之熱量標準應至少達到每日251kJ(60kcal)/kg,其中蛋白質不少于1g/kg。
編輯推薦
《小兒外科學(第4版)》是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