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鄧曦澤 頁數(shù):394 字數(shù):34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現(xiàn)代古典學的以西解中之方法,究竟是否有效?以西解中的意思是:現(xiàn)代古典學的基本特征是用西方的概念、思想來解釋中國古典。而本書質(zhì)疑的是:這種方法是不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能否達到現(xiàn)代古典學的目的?本書通過論證,認為現(xiàn)代古典學的以西解中之法完全無效,甚至南轅北轍(即負效)
書籍目錄
這是一本挑戰(zhàn)書(自序)
總論
南轅北轍的現(xiàn)代古典學--以“中國哲學”為例
一、現(xiàn)代古典學的問題
二、現(xiàn)代古典學的方法及其無效與困境
三、突出困境之可能
背景分析與方法論
第一章 反古思潮的“反古邏輯”批判
一、國勢衰微是反古思潮的歷史境遇
二、“反古邏輯”:國勢衰微,罪在文化
三、時人敘述的“反古邏輯”
四、“反古邏輯”的困境之一:存在者領(lǐng)域的三分法導致的困境
五、“反古邏輯”的困境之二:生存方式的三分法導致的困境
六、“反古邏輯”的困境之三:歷史如何可能阻礙我們
七、附論:經(jīng)濟決定論的“崇古邏輯”批判
第二章 面對問題本身:問題、方法與效用
一、生存活動的基本結(jié)構(gòu)
二、解讀《論六家要旨》
三、“問題+方法+效用”的思路
核心論證:現(xiàn)代古典學之言說與生存困境
第三章 自我觀與自他觀:“中國哲學”言說方式之反思
一、“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實為言說方式問題
二、“A是B”,呈現(xiàn)的是B
三、“A是B”之B乃是生存語言
四、“中A是西B”這種言說方式導致的生存困境
五、自我觀:走出困境、回歸本位的基本路徑
第四章論“中國哲學”的意義困境
一、解釋生活即意義建構(gòu)
(一)生活之問-答-行結(jié)構(gòu)和思想源
(二)詢問與追問
(三)義理學解釋生活
二、“中國哲學”不能解釋民間生活
(一)“中國哲學”不能解釋民間傳統(tǒng)生活
(二)“中國哲學”不能解釋民間現(xiàn)代生活
三、“中國哲學”不能解釋國家政治生活
拓展論證:現(xiàn)代古典學的全面困境
第五章 問題與方法:比較研究的可能性
一、比較的一般特征
(一)預(yù)設(shè)
(二)公共域、公共角度、公共標準與公共概念的確立
(三)比較的一般形式與言說方式
二、“中國哲學”作為一種比較哲學及其無效
(一)對比較研究的限定
(二)實為比較哲學的“中國哲學”的展開過程
(三)作為比較哲學的“中國哲學”的邏輯有效性問題
三、“問題與方法”的比較法:《論六家要旨》的啟示
(一)《論六家要旨》為跨文化比較建立的可能性
(二)“問題與方法”的比較法之優(yōu)點
第六章 斷裂與傳承: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的學統(tǒng)問題
一、問題、基本思路與個例選擇
二、個例分析
(一)馮友蘭:援引理性入中學
(二)蒙培元:培植情感補世弊
(三)黃玉順:言說生活歸本源
三、傳承還是斷裂:二者的交織與困境
第七章 從熊十力看“中國哲學”的言說困境
一、命名的尷尬和言說的困難:從“現(xiàn)代”“新”“儒學”說起
二、自我觀:熊十力對言說方式的自覺
三、體用不二通大道
四、時勢造成的言說困難
五、我們?nèi)栽谄缤?br />第八章 合法性、方法論、格義與言說方式之牽掛
一、破題:合法性蘊含的方法論問題
二、方法、格義與言說方式
三、合法性問題的三種發(fā)問方式和中國究竟有沒有哲學
第九章 論德性與權(quán)力的斷然分離--牟宗三沒有理清的關(guān)系
一、德性呈現(xiàn)
二、德性與權(quán)力的斷然分離
三、為政以德的政治訴求
第十章 走出歷史的玩偶化--以古今對諸子百家的評論為例
一、近代對歷史的玩偶化
二、古人對百家爭鳴的評論
三、今人對百家爭鳴的評論
四、擯棄目的論歷史觀,走出歷史玩偶化
第十一章 始亂終棄:現(xiàn)代語境中的古典解釋
第十二章 “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及其背后的國家命運
一、解析“中國哲學”
(一)引論
(二)“中國哲學”概念中的“中國”和“哲學”
(三)“中國哲學”的基本言說方式
(四)“中國哲學”的“哲學史”命運及其非法性
二、“中國哲學”的學術(shù)設(shè)定及其相應(yīng)本質(zhì)
(一)部分國人對中西關(guān)系的看法以及相應(yīng)的學術(shù)設(shè)定
(二)“中國哲學”由比較哲學到依附哲學到解釋哲學
三、合法性問題背后的中國命運
(一)偽問題背后的真問題
(二)以西為法背后的中國命運
(三)最大的真問題--中國命運
(四)中國命運之走向與“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之消失
四、對“中國哲學”的另行批判
(一)“中國哲學”的言說方式問題
(二)“中國哲學”的生活意義問題
(三)重新命名、重新解釋與重新建構(gòu)
(四)對待異文化的兩種態(tài)度
出路:公共儒學進路
第十三章 正德利用厚生:從政治合法性到儒學公共性
一、政治合法性基礎(chǔ):正德利用厚生
二、造反與革命:合法性基礎(chǔ)之呈現(xiàn)
三、儒學公共性:建構(gòu)中華民族的公共交往平臺
第十四章 論文化復(fù)興對制度的依賴問題
一、王國維之死蘊含的文化與制度的關(guān)系問題
二、界定與基本思路
三、舉例分析歷史文化對現(xiàn)代社會的適應(yīng)程度
四、文化復(fù)興對制度的依賴程度
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