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與和平(1-4冊)(董秋斯譯文集)

出版時間:2004-1-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頁數:1944  字數:1563000  譯者:董秋斯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戰(zhàn)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巨著,它以戰(zhàn)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包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xiàn)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稇?zhàn)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Л.Н.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紀俄羅斯文學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公認的最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國著名文學教授兼批評家哈洛·卜倫甚至稱之為“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zhàn)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對文學擁有“狂戀

書籍目錄

第一冊 開頭幾章的注釋 大事年表 章目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參考地圖 一八零五年戰(zhàn)役略圖 奧斯特里齊 第二冊 大事年表 章目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參考地圖 一八零七年戰(zhàn)役略圖第三冊 大事年表 章目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參考地圖 波羅狄諾 莫斯科第四冊 大事年表 章目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一個總結 第二個總結譯后譯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喝呀,你一定得把它喝光,”阿鈉托爾說著把最后一杯遞給彼爾“否則我不放你走!”    “不,我不喝啦!”彼爾說道,推開阿納托爾,走向窗口去。    朵羅豪夫正握住那個英國人的手,特意對阿納托爾和彼爾把打賭的條件一清二楚地又說一遍。    朵羅豪夫生有中等身材,卷頭發(fā),淺藍眼睛。他大約有二十五歲。正如一般步兵軍官,他不留胡子,因此他的嘴(他臉上最令人注意的部分)清楚可見。嘴的線條彎得驚人的秀美。上唇的中部形成一個鋒銳的楔子,緊閉在堅定的下唇上,兩個嘴角周圍經常浮露著兩個類似笑靨的東西;這一點,加上他那果決的、傲慢的、聰明的眼神,產生了使人不能不注意他的臉的一種效果。朵羅豪夫是一個既少資產、又無奧援的人。不過,雖然阿納托爾用掉成萬的盧布,朵羅豪夫跟他同住,所保持的地位使得凡認識他們的人,連阿納托爾自己也在內,都尊敬他過于尊敬阿納托爾。朵羅豪夫通曉各種賭博,也幾乎常贏。他無論喝多少,永遠不失去他那清醒的頭腦。庫拉金和朵羅豪夫在當時雙雙馳名于彼得堡的浪子和無賴中間。    一瓶甜酒拿來了。窗框子使人無法坐在窗外的斜坡上,兩個跟班用力把它拆下來。那兩個跟班顯然被周圍那些少爺的指揮和吵鬧弄得手忙腳亂、糊里糊涂了。    阿納托爾趾高氣揚地走到窗子前。他想要打破一件東西。他推開那兩個跟班,自已來拉窗框子,但是拉不動。他打破一塊玻璃。    “你來試一試吧,大力士?!彼D向彼爾說道。    彼爾捉住橫梁,往外一拉,喀嚓一聲把那個橡木框子扭下來。    “干脆拿下來吧,否則他們會以為我去扶了?!倍淞_豪夫說道。    “是英國人說大話吧……是不是?好不好?”阿納托爾說道。    “好極了?!北藸栆幻嬲f,一面看朵羅豪夫,后者手里拿著一瓶甜酒走近窗口,從那里可以看見天空的亮光,晚霞和曉光交融起來。    朵羅豪夫手里依舊拿著那瓶甜酒跳上窗臺。    “聽清楚!”他站在那里,對房里的人們叫道。大家都不出聲    “我賭五十塊金幣①,”——他用法國話說道,使那個英國人可以聽懂,不過他說得不大好——“我賭五十塊金幣……或者你愿意加到一百塊吧?”他對那個英國人補充一句道。    “不要啦,五十’塊吧。”英國人回答道。    “好的。五十塊金幣……我要瓶不離嘴地喝完一整瓶甜酒,坐在窗子外的這地方。”(他俯下去指了指窗外的斜坡),“不扶任何東西。對不對?”    “很對?!庇苏f道。    阿納托爾轉向那個英國人,揪住他的外衣上的一個紐扣,向下看他——一那個英國人矮——開始用英國話把打賭的條件又對他說一遍。    “等一下!”朵羅豪夫一面叫,一面用瓶子敲窗臺,以喚起大家的注意?!暗纫幌拢瑤炖?。聽清楚!假如隨便哪一個能照樣做,我一定給他一百塊金幣。你懂吧?”    英國人點了點頭,但是不做是否有意接受這次新挑戰(zhàn)的表示。阿納托爾不肯放過他,雖然他不斷地點頭表示他全懂了,阿納托爾依舊把朵羅豪夫的話翻譯成英國話。一個瘦弱的小伙子,警衛(wèi)驃騎軍官,那一晚上輸過錢,爬上窗臺,探出身子,向下看。   “*!*!*!”他從窗口向下看著入行路上的石頭低聲叫道。   “打住!”朵羅豪夫吆喝道,把他從窗口推開。那個小伙子笨手笨腳地向后跳進室內,被他的馬刺絆得前仰后合。        朵羅豪夫把瓶子放在窗臺上容易拿到的地方,然后仔細地緩緩地爬過窗口,把兩條腿伸下去。他手扶著窗子的兩側,坐穩(wěn)了,放下兩只手,向右移一點,再向左移一點,然后拿起瓶子。雖然已經很亮了,阿納托爾還是拿來兩支蠟燭,放在窗臺上。朵羅豪夫那穿著白襯衫的后背、卷發(fā)的頭,從兩邊被蠟燭照亮。大家都聚在窗口,那個英國人站在前邊。彼爾微笑著站在那里,但是不出聲。一個比在場的別人年紀大的人,突然帶著恐慌的憤怒的神情擠到前邊去,想要抓住朵羅豪夫的襯衫。   “我說,諸位,這是胡鬧!會送掉他的性命?!边@個比較懂事的人說道。    阿納托爾攔住他。   “不要碰他!你會驚了他,因而送掉他的性命。呃?……那時怎么辦呢?……呃?”   朵羅豪夫轉過身來,又用雙手扶著來坐穩(wěn)。  “假如任何人再來打攪,”他說道,他的話一字一句地從他那薄薄的閉得很緊的嘴唇中葉出來,“我一定把他拋下去。好啦!”    他這樣說著又轉過身子去,放開兩手,拿起瓶子,舉到嘴邊,仰起頭來,抬起那只空手來維持平衡。一個俯下身去拾破玻璃的跟班驚得呆在那里,眼睛離不開那個窗口和朵羅豪夫的背脊。阿納托爾瞪著眼直挺挺地站在那里。那個英國人噘著嘴斜起眼睛來看。那個方才要加以攔阻的人跑到一個角上去,面對著墻躺在一張沙發(fā)上。彼爾蒙起臉來,雖然他這時滿臉驚恐,卻有一絲淡淡的笑容忘記退下去。萬籟俱寂。彼爾移開蒙眼的手,朵羅豪夫依舊坐在原先的位置上,不過他的頭仰得更后了,一直仰到他的卷發(fā)碰到他的襯衫領,那只拿瓶子的手舉得越來越高,使勁使得手都顫抖起來。那個瓶子顯然可見地空了下去,同進舉得越來越高,他的頭也就仰得越來越后。  “為什么這么久?”彼爾想道。他覺得已經超過半個鐘頭。突然間朵羅豪夫的脊骨向后動了一下,他的胳臂也緊張地顫抖;這就足以使他的整個身體滑下去了,因為他坐在傾斜的臺坡上。他開始向下滑的時候,他的頭和臂,因為用力的緣故,抖得更厲害了。一只手動了一下,好像要抓窗臺了,但是并未去碰。彼爾又蒙起眼睛,心里想永遠不再揭開了。突然間他覺出周圍有一陣騷動。他向上一看:朵羅豪夫正仰著蒼白而放光的臉站在窗臺上。    “空了!”    他把瓶子拋給英國人,后者靈巧地接住。朵羅豪夫從窗臺上跳下來。他噴出強烈的甜酒氣。    “干得好!……漂亮!……好一個賭注!……該死啊廠聲音從不同的方面發(fā)出來。    那個英國人拿出錢袋,開始數錢。朵羅豪夫皺著眉頭站在那里,不說什么。彼爾跳上窗臺。    “諸位,誰愿意同我打賭?我要照樣干!”他突然叫道,“就是沒有賭注也可以,好!叫他們拿給我一瓶酒。我一定要干。……拿一瓶酒來!”    “讓他來干,讓他來干?!倍淞_豪夫含笑說道。    “還要怎樣?你瘋了嗎?……沒有人肯讓你干!…嘿,你連在樓梯上都頭暈哪!”幾個人的聲音叫道。    “我一定要喝,讓我們來一瓶甜酒!”彼爾喊道,一面帶著固執(zhí)的醉酒的姿態(tài)捶桌子,一面準備爬出窗口去。    他們捉住他的兩臂;但是他力氣很大,凡接觸他的人都被踢開去了。    “不,你們那樣無論如何也制服不了他。”阿納托爾說道,“等一下,我可以騙開他?!犌宄?我要同你打賭,不過要在明天;現(xiàn)在我們要去——家了?!薄?/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一個將翻譯視為“再創(chuàng)作”的思想者    ——董秋斯譯文選集》序    凌山    (一)    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的文學青年,幾乎都做過創(chuàng)作的夢:以手中的筆喚醒民眾。但從這里開始,他們卻戲劇性地走上別的路,據秋斯回憶,他也有這種經歷。    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學在上海文化界興起。當時文化界流行一種見解:應該用文藝的形式表現(xiàn)社會運動;要實現(xiàn)這個主張,非有像魯迅這樣杰出的人才不可。因此馮雪峰便動員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時常去魯迅先生處“嘮叨”,希望魯迅寫反映革命斗爭的作品。當時秋斯也是他們中的一員,遂被動員去對先生說:“只要先生肯寫,我們有一般朋友,可以替先生搜集材料?!濒斞傅幕卮鸫笠馐牵瑢懳乃囎髌凡煌瑢懻撐?,??縿e人供給的材料是不行的。關于勞動階級的生活,他只知道幾十年前紹興鄉(xiāng)間的農民。離開故鄉(xiāng)以后,一向在教育界做事,所接觸的限于學校里的同事和學生。別的方面知道得很少,不知道所以不能寫。魯迅對創(chuàng)作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給秋斯留下深刻印象。秋斯曾借用陶淵明的詩句形容自已當時的個人生活:“本既不豐,又憂病繼之”,對許多事不了解.就“自己取消了創(chuàng)作的資格”,轉向翻譯。當他看到有些人對生活一知半解,卻在胡編亂造的時候,覺得自己未必連這樣的作品也寫不了,但在“內心交戰(zhàn)的時候,便想起魯迅先生‘不知道所以不能寫’的話,也想到先生怎樣重視翻譯,于是就埋頭來弄翻譯了”。他決心“不管別人怎樣看不起翻譯和弄翻譯的人,我還是要翻譯,而且一直翻譯到拿不動筆的時候。魯迅先生最后一件未了的工作,是《死魂靈》的翻譯,可以說,他是用翻譯工作來結束了他的寫作生涯。這件事雖然是偶然的,卻增加了我不少的勇氣和信心”(《魯迅先生對我的影響》)。    視創(chuàng)作為無冕之王,鄙薄翻譯和評論是當時文壇的一種傾向。故有一種說法:“搞不了創(chuàng)作的人搞翻譯,搞不了翻譯的人搞評論?!碑斈昵锼埂白约喝∠藙?chuàng)作的資格”轉向翻譯,似印證了這種說法。不過,這與他后來幾十年間筆耕不輟的幾百萬字譯文勞作相比,也未嘗不可以看作是他遵從魯迅先生的教誨,保持一個文人應有的自律與自謙吧。其實,秋斯對外國文學給中國新文化帶來的巨大影響有非常深刻的體會。1 931年,上海文化界為魯迅舉行五十歲生日慶祝會,秋斯充任魯迅與美國小說家兼新聞記者史沫特萊女士的翻譯,開會前幾分鐘,大家在院子里閑談,史女士問秋斯,中國文化人為什么把精力和時間用于翻譯外國作品,不多從事自己的創(chuàng)作呢?秋斯回答:“中國的文學傳統(tǒng)與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中間有一段很遠的距離,不多介紹先進國家的名著,供中國青年作家取法,中國的新文學不會憑空產生出來;就是在政治方面,我們也有很多地方要取法先進國家,道理是一樣的?!彪S后秋斯把這一番談話告訴魯迅,先生點頭道:“政治也是翻譯?!睆恼巫兏锏慕嵌瓤隙ǚg的重要。后來秋斯在《魯迅先生對我的影響》一文中又做說明:一般談文藝和政治,都把模仿看作最要不得的行為,“誠然,世間沒有哪一種名著是模仿得來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治是模仿成功的。不過這是論結果,不是論過程”。“落后國家若想追上先進國家,不能不先之以模仿,追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才能清算這個模仿階段,從一般性到特殊性”。秋斯比喻說,這就像“供模仿的仿影和字帖,在初學時期顯然是不可少的”?!?/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戰(zhàn)爭與和平(1-4冊)(董秋斯譯文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5條)

 
 

  •   沖著那句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去讀的戰(zhàn)爭場面,人物性格情感都寫的好的都沒話說才看到一半,已經感覺到前邊有些地方讀的太草了以后一定要找時間來看第二次的
  •   大師的作品,史詩,真的很好。自認為是熱愛文學的小青年都不應該錯過此書。
  •   董秋思先生的譯文真好,讀起來真是賞心悅目,書的內容也極為吸引人,真是小說中的瑰寶。我讀了版本之后,就放下了,不是讀不下去,而是覺得這本書寫得真是太好了,不舍得那么快把它讀完,而且也覺得現(xiàn)在的自己沒有好好欣賞這份文化瑰寶的時間與心情,不能匆匆就把這么美好的書給吞咽了,一定要細細品嘗,那一定會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旅程。我讀紅樓夢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偉大的小說就是這樣的罷!
  •   還是董秋斯版本最好!而且第一次用當當服務很不錯!謝謝
  •   買這套書有兩個原因。一是很多年前就讀過這部小說,但是因為年紀小還不太能理解和體會到作品的精華,后來也陸續(xù)看過一些改編的影視作品,一直想找個機會重讀。二是董秋斯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翻譯大家,他的翻譯作品生動,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作品韻味。所以在當當網上搜到這套書,一定要買。事實也證明沒有錯。愛不釋手!
  •   這本書的大名真可謂是如雷貫耳,買之前在網上也看了一些網友的書評,最后買了董秋思的版,印刷很好,翻譯的不錯,是一本得潛心閱讀的名著!
  •   好書,十分精致,不錯。
  •   好書,只能這么說,書的價值不是我這種俗人能評價的!值得買
  •   經典,買來收藏,書的質量不錯,印刷也很好,非常喜歡這套書。
  •   翻譯文字優(yōu)美..書得質量也很好!
  •   這是一本無論在印刷,設計和內容上都是一本值得閱讀和收藏的書。我為我讀到這樣的書感到欣慰!
  •   包裝開可以,翻譯的很好,很信雅達。
  •   這本書戰(zhàn)爭場面宏大,人文思想寓意深遠,使得托爾斯泰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   雖然看起來不像正版的,但也能算仿正版的了
  •   印刷和字體都不錯,還配以插圖,還可以。只讀了一個開頭,慢慢的沉浸其中。
  •   書的質量不錯,貨也來的蠻快的??!
  •   質量不錯,但是沒有標價,所以…………
  •   “戰(zhàn)爭與和平(共四冊)”,這是我想買來用以收藏的一套名著,不料收到一看卻令人有悔,封面有點舊,也有破損之處,這是我在貴網購書幾十次中第三次遇到的事.
    希望貴網珍惜老客戶的信任!書貴點可以理解,但書要新才對!
  •   我定的這套《戰(zhàn)爭與和平》,可謂是一波三折,開始給我送錯了,不過還不錯,在約定的時間給我換了!
  •   沒看過幫朋友買的
  •   但是標出了許多法語看起來不方便
  •   有污損。不滿意。
  •   紙質一點都不好,有點像盜版
  •      像這種史詩般的巨著,我們可以點評一二嗎?
       的確,小說的內涵實在強大,又是出自文豪托翁之手,我等兒輩也就只能說說。
       這部小說我看的是董秋斯老先生翻譯人大04年出版的,里面還有很多法文。據了解這個版本是很早就翻譯出來了,而且董先生的威望和實力也不一般,雖然是二譯,但行文流暢情節(jié)精彩,不失為中譯版本中之精品。
       之所以說這部小說是史詩巨著,偉大的作品,是不是內容寬廣,人物復雜,內涵深厚呢?以我目前學識,我還不能去評判。但單就那中譯本中的四冊156萬字就足夠我啃很久了,斷斷續(xù)續(xù)也算是一月讀完,看個大概。想一想,1900多頁正文,雖其中還有許多空白沒做印刷之用,但就其內容的龐大來說,就其某些歷史事件與人物的點評來說,如果不是大家不是肚子里有貨也絕對寫不出這種偉大的作品的。
       下面進入正題。
       如很多序言所言,小說以四大貴族(分別是庫拉金、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包爾康斯基四大貴族)為主線,寫了一長串關于幾大家族的事件,時間跨度雖不是很長,但所寫內容著實寬廣,有親情,有愛情,有友情,有戰(zhàn)爭等,似乎很多作品也都同樣涉及這些方面。但能夠寫到托翁高度的卻少之又少。
       還記得小說開始的時候較多筆墨用在寫安娜這個趨炎附勢的人身上,然后就她慢慢展開有庫拉金,別竺豪夫,勞斯托夫,包爾康斯基幾大家族。
       托翁不愧為大家,在他描述人物時,寫了很多的心理活動,神情動作,如果不是對人性理解具有深度也寫就不出刻畫不出那么活靈活現(xiàn)的,讀到很多人物時,仿佛個個躍然紙上。但是涉及到相應的托翁對事件的評判時,可能由于自己的短淺,始終不大耐心草草看過權當任務完成就好。
       大家畢竟是大家,他會讓每個重點用筆墨描述的人物在讀者的內心里都留下深刻印象。
       先說包爾斯,此為安娜唯一的兒子,由于自身背景及經濟狀況經由其母安娜教導,成功塑造成功利之人,他應該怎樣做才能夠晉入上流社會從而穩(wěn)居上流精英階層。我們要知道,小說中的歷史背景是亞歷山大一世18世紀末19世紀初。不管是他隨安娜有目的想得到部分遺產的重病伯爵別竺豪夫,還是后來在軍營中,都是如此。為了擺脫自身不利而做種種利于自身的事,從他身上似乎可以知道利益最大化于他來說簡直發(fā)揮得精彩。對于他的愛情,先有年輕時喜歡上娜塔莎,再有茱莉亞,可以說由于門戶原因沒能娶上娜塔莎,由于利益因素娶上繼承有大量財產的茱莉亞,對娜塔莎有愛,對茱莉亞有利。友情對他來說,亦正如慣常其母教導,交友是為了利益,如開始與尼古拉·勞斯托斯交情甚深,隨著自己地位的爬升后來在軍營得意時亦開始顯露他對尼古拉的不屑。但后來說完包爾斯與茱莉亞結婚后為何就沒多少筆墨用于寫他了呢?不知道,那是作者的安排,我們只能做一定猜測,或許他本身就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嘍嘍,何況四大貴族并無包爾斯一家,即使后來他成功借女人之手走向上流??傊?,人如其母,所做之事亦可理解,畢竟人都會有不安分的心。
       勞斯托夫剛開始被描述的,除了他與桑妮亞那一段少年式愛情,在他從軍的經歷中,似乎是典型待出柜。之所以這樣講,這是有原因的。這我么可以從托翁筆下的在戰(zhàn)場上的那一段,那時亞歷山大大帝還很年輕,皮膚白皙,無論誰見了他保準的就是崇拜,敬仰。勞斯托夫那時見了他就好像現(xiàn)時北朝鮮普通大眾見到金正恩般,感動得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不僅限于此,作者用了很多筆墨都在描寫尼古拉對亞歷山大的愛,那種超乎于崇敬卻近于愛戀,所以說剛開始有點待出柜。但這顯然不是重點,單就個人來說,重點是他后來歷經的事。隨著他閱歷的增加,對事物的看法趨于理性,也逐漸成長為勞斯托夫伯爵。后來回到家,經營家里的產業(yè)讓他很不能如意,甚而逃避去打獵。之后又回到軍營,繼續(xù)軍旅生涯。再就是家里基業(yè)實在撐不下去時,退軍回家,出于家族利益的考慮,在從軍中就放棄了與桑妮亞的愛情,回家后,也就在戰(zhàn)后娶了瑪麗王爵??蓱z的桑妮亞,無父無母無家業(yè),也就該她寄人籬下受指揮顧全局。成家后的尼古拉管用他在軍營學到那些,用在管理家務上,農奴們說好還是說不好,冷暖自知。但是確確實實他的性格在那時發(fā)生很大轉變,變得古怪,和他故去的老岳父有無類似之處呢?應該有,不過岳父是折磨人。
  •     寫在前面
       讀罷一個月之后,我終于覺得可以坐下來,寫一寫這本讓我不敢隨意動筆的巨著了。
       剛讀完時,數次打開word,試圖寫下只言片語,但腦海中有太多東西洶涌而出,它們侵占了我所有的思緒,讓我騰不出精力好好梳理一下用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下來。
       你明白那種感覺嗎?就是明明有很多話要說,但卻捋不出頭緒,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去闡述。就像嗓子里明明有一口濃痰,但怎么也咳不出來;或者像便秘一樣,明明有東西要拉出來,但怎么也拉不出來。那種感覺,難受。
       他們說,所謂名著就是知道的人永遠比看過的人多,看過的人又比看懂的人多。我充其量只能算是看過的人,所以我確定自己會在某一天重新打開它,從頭來過,認真做筆記,一遍不夠就兩遍,兩遍不夠就十遍,直到讀懂為止。這本書,值得所有人這樣去讀。
       時隔一個月,當初那些奔騰的思緒大都已經消失。清晰留下的,也就四五個人物而已。他們如清澈見底的小溪水,安靜地在我的腦海中流淌著,灌溉我的小思緒,當它們終于匯聚到一起時,驟然形成平靜的大河,雖無波無浪,但卻滌蕩我的靈魂,改變我的思想。
       廢話不多說,具體來說說讓我記得的那四五個人吧!
      1.娜塔莎
       她是我在看書時就印象極為深刻的人,無它,因她的單純善良純真美好,甚至是因為她的幼稚被欺騙。我從她身上看到的,是這世間所有美好的東西。
       年幼時,面對讓自己心動的“情郎”,她主動索吻,甚至主動吻上去。想想吧,當我們年少時,是否也會為了愛不顧一切?是否也有那么一些時刻,為了所謂的愛情而放下矜持,去擁抱那個不解風情的傻瓜?在我看來,十五六歲是人生最純真美好的年齡,雖然這么大時會沖動、犯傻,但長大成年時想起來卻會是滿滿的甜蜜。
       長大一些,理智一些了,似乎開始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愛情,似乎有真正的心動了,萌動的少女急欲找到一個可以訴說情愫的人,就像娜塔莎在窗前對宋尼雅訴說自己對安德烈的好感一樣。這個年紀的少女有著最為美妙的幻想,同時也都是傻里傻氣的好姑娘。此時,她們的傻與癡足以迷倒無數的帥哥。
       戀愛了,關系穩(wěn)定了,快要結婚了,卻不得不分開一段時間。對情人的思念,因思念而產生的胡思亂想,因胡思亂想而產生的空虛無聊足以讓大多數女人“瘋掉”。這個時候的女人,看似沉浸在愛河之中,認定愛情應該至死不渝,但其實是最脆弱、最易被趁虛而入的時候。無它,因為這個時候的她們最寂寞,最需要有人分享對情人的思念,最需要有一個懂得傾聽的人陪在身邊。娜塔莎也是女人,自然不能例外。不幸的是,她碰上的是一個人渣。他出現(xiàn)的時間恰到好處,而且作為情場老手,對付不諳世事的姑娘簡直是綽綽有余。娜塔莎墜入了他編織的情網,這就能說明她是一個壞女人嗎?不不不不,在我看來,這恰恰說明我們的娜塔莎有多么善良,多么純真。如果她同樣是一個情場老手,那又怎么可能會被欺騙呢?如果她是為排遣暫時的寂寞而隨便玩玩的壞女人,那壓根沒必要和他一起私奔。So,“完美女神”娜塔莎的這一污點,恰恰也可以看成是她的閃光點。
       至于后來她為了傷兵而和母親爭吵,祈求安德烈的原諒,和皮埃爾結婚,為他孕育孩子,這些都是一個女人所能做到最“美麗的事情”。
       行文至此,忽又想起了奧黛麗·赫本扮演的娜塔莎。不得不感嘆一句,娜塔莎天生是為赫本準備的,這世間,大概只有赫本能如此完美地演繹出娜塔莎的純真、簡單。
      2.宋尼雅
       寫下這個名字時,我也挺意外和納悶兒的。那么多的配角,我為何單單對她記憶猶新,甚至要排在男主角的前面?
       閉眼想了一會兒,重新在腦海中回放了有關她的所有內容。赫然明白,原來是因為她的癡情和放手。
       粗略算一下,娜塔莎一共有過五段感情(保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阿納托里,皮埃爾)。當然,杰尼索夫的那一段似乎并不應該算在內,但就算除去他也還有四段。
       完美的女神尚且有四段感情,可是宋尼雅呢?除了尼古拉,就只有一廂情愿的陶洛霍夫了。
       宋尼雅對尼古拉的愛,自始至終而且毫無條件。她在童年時就愛上他,直到成年依然愛著他,甚至為他而一直未嫁。這樣一往情深的姑娘,大概所有男人都期望能遇到一個,然后去辜負她,傷害她??墒?,天不遂人愿,這樣的姑娘太少了,或者說,這樣的姑娘曾經很多,因為被男人傷的太多而越來越少了。
       更難得可貴的是,宋尼雅在深情的同時,還愿意“犧牲”。其實,她原本可以抱緊尼古拉不放,憑著尼古拉的為人,并非沒有娶她的可能。但是,當她察覺到他已不愛自己了,而且知道他肩負通過婚姻振興家族的使命時,她選擇了放手。我猜想,宋尼雅在做出這個決定時一定淚流成河。如果尼古拉有認真看她寫的信,肯定會發(fā)現(xiàn)上面淚跡斑斑。但是,尼古拉沒有看到她的痛,他看到的只是自己自由了。
       宋尼雅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愛一個人,又在快要收獲果實時勇敢地放手。這樣的女人,尼古拉沒有得到她,是他個人這一生犯下的最大錯誤。話說回來,得到瑪麗雅公爵小姐的尼古拉,無疑是家族的功臣,而且畢竟他也愛她。大概,遇到一個腰纏萬貫并且自己也愛的女人時,沒有幾個男子會選擇拒絕吧?除了神經病!
      3.皮埃爾和安德烈
       若我是一個女子,有這樣兩個男子供我選擇,在初見時,肯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安德烈,可是,若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后再做選擇,那肯定會讓我頭疼萬分。
       皮埃爾和安德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但他們的精神是相通的,最起碼安德烈臨死之時的精神是和皮埃爾相通的。不同的是,皮埃爾通過摸索和嘗試打通了自己的精神之路,而安德烈卻通過死亡打通了這條路。
       我很想用具體的文字來闡明他們的精神之路到底是什么樣的,但絞盡腦汁也想不好該怎么形容。還是算了,那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想要明白的人就去讀書吧!
      4.庫圖佐夫
       是的,你沒有看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后一個人就是老態(tài)龍鐘,甚至“神智不清”的庫圖佐夫。
       在庫圖佐夫身上,仁慈和殘忍得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他不想雙軍發(fā)生正面沖突,因為那意味著千百萬人的流血犧牲,這是他的仁慈;他不想雙軍發(fā)生正面沖突,因為他明白法軍會在寒冬到來之時潰不成軍、尸橫遍野,所以俄軍需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等待,明知要有萬千人喪生而不阻止,這是他的殘忍。但是,別忘了,他是一軍的統(tǒng)帥,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的地位容不得他遍示仁慈,甚至從某個角度來說,他的“殘忍”正是對自己國家的士兵最大的“仁慈”。
      5.關于歷史
       歷史不是一個人,而是真正的歷史。
       托翁一直在強調,歷史學家需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闡述事實,而不需要告訴我們這件事形成的原因,產生的影響,這不是他們應該做的工作。
       我舉雙手雙腳贊成這一觀點。
       我們想要了解歷史,是想要了解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至于為什么發(fā)生這樣的事情,每個人都會自己分析,而且會有截然不同的分析結果,沒有對與錯,因為歷史已經是歷史,真相是無法探究的,所以所有的猜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真相。
      6.結語
       讀罷《戰(zhàn)爭與和平》,才知道什么是真正偉大的小說,才知道何謂偉大的文學家。
       不得不說,在文學道路上,這是對我影響深遠的一部巨著。我會用很長的時間研究它,品味它,自然還會寫下很多關于它的文字。
      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寫下如它一般流傳萬世的文字。
  •      1. 的確太長了。也許寫作的年代信息還不過剩,但放在現(xiàn)在,如果還是一個一個詞細讀,恐怕沒人有這個精力。
       2. 但是這個篇幅也讓結構非常宏大,一方面可以寫三組主要人物,另一方面通過和平-戰(zhàn)爭-和平-戰(zhàn)爭-和平的情節(jié)(這當然是因為歷史本身的編排),一步步鋪陳,把氣氛和人物的心理變化層層展現(xiàn)出來。
       3. 小說家是可以把自己分成幾個人,然后探索自己的種種方面和可能性的。 本書中幾個主要人物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皮埃爾和安德烈,他們體現(xiàn)了追求真理的兩種方式,或者兩種接近真理的路徑——入世但嚴肅,出世但放蕩。尼古拉這個人比較一般化。娜塔莎小蘿莉的確非??蓯郏贿^托爾斯泰筆下的女性似乎要么太重感情,要么變成了修女一般的人物了。
       4. 讓我非常佩服的一點是,雖然小說是長長的現(xiàn)實主義的經典,但是有許多情節(jié)和人物心理完全出乎我的預料——好的小說一定不能讓讀者猜透,猜不透才能引人深思。比如(前文中英明無比的)拿破侖在被俘的安德烈面前顯出一個猥瑣的形象;比如皮埃爾試圖拯救農奴,但所有的想法都造成了相反的結果。
       5. 托爾斯泰的歷史哲學似乎與馬克思主義非常兼容:個人不是決定歷史的原因,所謂的英雄人物只是被歷史條件推上去的而已;種種個體性事件合在一起推動了歷史,然而背后卻有某種不為人知的規(guī)律。不過按托翁的原意,也可以把規(guī)律和決定歷史的因素歸給上帝。我個人覺得這種歷史哲學有些道理——歷史絕不是幾個上層人士談判或密謀出來的;但是,有沒有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是不是一個?到底什么是這種規(guī)律?這卻很難回答,或許只能(很不牢靠地)訴諸社會科學。
       6. 有人說長長的戰(zhàn)爭描寫難以卒讀,可我不這么覺得,還特別去查了許多拿破侖戰(zhàn)爭、庫圖佐夫等人的資料。人類的歷史的確驚心動魄,有時候覺得日常生活很無聊,但想想歷史,就有了一種神圣感。
       7. 讀這本書是因為毛姆這個大八卦。他寫到了托爾斯泰本人的生活中的種種矛盾之處,把眾人強加給他的偉大形象剝了個干凈。毛姆有一點非常正確:《戰(zhàn)爭與和平》有個神結尾——本來在戰(zhàn)爭中有各種非常表現(xiàn)、悟到各種人生意義的男女豬腳們,在和平年代結婚后卻成了平平常常還鬧小矛盾的夫妻。這的確寫得棋高一著。
       8. 不知為什么,歐洲許多小說家寫到的女性都那么容易愛上男豬腳,但這和我自己的感覺完全相反,真是悲劇?;蛟S男主角都是高富帥,或許作家寫東西的時候都會潛意識地突出自己(主角)的男性吸引力。
       9. 總之這部書讀起來十分有收獲,我也胡亂敲了一篇讀書心得。
      
  •     120萬字的大部頭,終于啃完了,過程是愉悅的、滋滋有味的。這是一部外觀看似厚重,而內在引人入勝的巨著。作者設計的時間和空間跨度如此之大,使得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情節(jié)和人物,詳盡的描寫絲毫沒有拖沓或冗長,使讀者如臨其境,我有非常強烈的畫面感。雖然主角都是貴族,但作者對于各階層人物的描寫非常真切;各個人物不同的性格、命運與親情、愛情、沖突、戰(zhàn)爭架構起整部作品,宏大和諧,每一處描寫,我都不愿放過。除此以外,還有幾點我很感興趣。
      
      其一是作者對于軍隊、戰(zhàn)爭及軍事的描寫和評論,我從中感受到戰(zhàn)爭中的不確定性,計劃與變化的矛盾,敵我勢力的消長甚至有些匪夷所思,個人的渺小好似音符在時局的樂章中隨勢沉浮。
      
      其二是作者對于歷史人物(那些所謂起關鍵作用的英雄或者反動者)對歷史結果起決定作用這一理論的駁斥。作者認為起決定作用的,是更加普通的廣大的人民,是更多看似無關的其他事件的蝴蝶效應,促使歷史人物作出看似是體現(xiàn)個人意志、其實是受客觀支配的決定,并影響著時局的發(fā)展,造成后來我們看到的歷史結果??晌冶仨毘姓J,對于作者在戰(zhàn)爭后期的描寫中加入的這些評論,以及作為結尾的這些評論,我實在有些看不下去(結尾的評論只看了約四分之一,所以我的敘述可能不完整)??赡苁且驗楝F(xiàn)代人的眼光已經開闊了許多,也可能是因為我對于世界歷史的無知,我目前感覺作者的這部分文字,比較拖沓,將一個并不復雜的道理講得很繞。恕我無知(果真如此的話:)。
      
      另外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在這方面我?guī)缀鯖]有常識,所以感覺她是那么的特別、有些迷人:)仿佛,如果沒有宗教,人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因為人是生來受苦的、或者說有罪的)。
      
      最后,我看的是劉遼逸的翻譯版本,雖然無從比對其他人的翻譯,可真心感覺很好:那么多長句,幾乎掃一遍就理解了。
      
      如果因為厚重而放棄這部著作,實在可惜,看看吧,一定會有收獲。
  •     
      ----------------------------------------------------------------------------------------------------------------------------------------------------------------------------
      
       1. 《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喬治·斯坦納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78082/
      
       作者認為,在頂尖的小說之中,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1867-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 1871-1872和《卡拉馬佐夫兄弟》1879-1880皆超過其他人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優(yōu)點顯而易見,一直被人探索。(http://baike.baidu.com/view/6648480.htm?tp=2_01)
      
      
       據說,在阿斯塔波沃車站站長的家里,托爾斯泰在床頭擺放了兩本書《卡拉馬佐夫兄弟》和蒙田的《隨筆集》。
      
       兩人----------------比較
      
      托爾斯泰 / 陀思妥耶夫斯基
      
      理性主義者 / 理想主義者
      
      史詩傳統(tǒng)的最佳繼承人 / 莎士比亞之后最具有戲劇大師氣質的藝術家
      
      尊重理性和事實 / 對理性蔑視
      
      從歷史的角度,從時間的長河的角度,觀察人的命運
      
       /從同時代人的角度,從戲劇瞬時的充滿活力
      的靜止狀態(tài),審視人的命運
      
      眷戀土地的作家 / 典型的公民,語言領域中建筑現(xiàn)代大都市的大師
      
      質疑上帝的人士 / 上帝的杰出信徒
      
      在巨大的油布上創(chuàng)作,本人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王者風范。
      
       / 映射對細節(jié)的忠實,思想性,本人具有超人的力量,耐受性,很大的彈性,動物般的韌性
      
      -----------------------------------------------------------------------------------------------------------------------------------------------------------------------------
      
      2. 《俄國思想家》 以賽亞·伯林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001356/
      
       “狐貍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br />   
       狐貍-比如莎士比亞,刺猬-比如陀氏。
      
       托爾斯泰天生是狐貍,卻自信是刺猬。
      
      -------------------------------------------------------------------------------------------------------------------------------------------------------------------------
      
      
      
      
      
      
      
      
      
      
      
      
      
      
      
      
      
      
      
      
      
      
      
      
      
      
      
  •     俄國人的名字實在太長了,在讀了全書的1/4時,我才勉勉強強不再受其干擾了,也正是從此處開始,這本書開始變得好看了。這本書場面宏大,人物眾多,里面沒有寫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皮埃爾在被俘之前,一直是個對自己、對這個社會都很困惑的人,他心地善良,但是沒有生活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安德烈公爵是一位非常聰明、優(yōu)秀的人,但他有時對己、對人不夠寬容,這使他與娜塔莎失之交臂,也失去了自己的幸福;娜塔莎在被安德烈公爵冷落將近一年時,在受到安德烈公爵的父親與妹妹的冷落對待后,神智不清差點與人私奔,我認為,雖然這么做不對,但她那么年輕,應該還是可以原諒的(皮埃爾就原諒了她)。他們三人都是很好的人,但皮埃爾與安德烈相比,更讓人喜歡一些。這本書我很喜歡。1958年前蘇聯(lián)的電影拍得很好,但是在看電影之前,最好把書看完,否則你看不來里面一些細節(jié)的深意,此外,看這部電影讓人有做夢的感覺。
  •     我好像感覺到了點什么有好像什么都沒有
      目前的感覺是:聽一個有豐富故事的老者在講故事,但是受不了老者的某些習慣,如:吐團,反復嘮叨,話語不清等等,甚至厭惡。
      
      此外,書里面充滿了冠冕堂皇的正人君子,小說歷史的發(fā)展也受到了他們的恩惠,不能小看他們和排斥他們,他們有存在的理由,就像安德烈和比爾一樣,在精神世界一直在不停的善惡。
  •     眾多的人登臺了
      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目標
      她們有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金錢照亮了所有人的面目
      丑惡,善良
      
      書中如此的細膩心里描寫對我來說也是有啟發(fā)的,窺探別人的心里可以幫助我在現(xiàn)實中有點用,呵呵,我剛讀了一部分,繼續(xù)寫筆記吧
  •     波瀾壯闊的經典作品,不僅僅是宏大敘事,幾乎每個片段都值得拿出來反復體會。雖然說托爾斯泰此時的思想已經比較偏激執(zhí)拗(也會有人覺得是幼稚)了,但這并不損害作品的魅力,或者說,托爾斯泰獨特的思想更增添了小說的魅力。
  •     集中表現(xiàn)在第二次服役參加戰(zhàn)斗時的內心活動,對于一個已經“死”過一次的人來說,這里的描寫很難讓人信服,這會大大影響閱讀體驗。
      
      此外,具備現(xiàn)代科學訓練的讀者也應對全書的基本立論進行質疑。
  •      托爾斯泰太厲害了。這樣的鴻篇巨著,卻寫得如此有張力。出場人物眾多,卻個個刻畫得入木三分,彼此的命運相互交織,寫盡人生百態(tài)。戰(zhàn)場上,從角色視角的轉變,到戰(zhàn)爭局勢的峰回路轉,將原本以為枯燥的戰(zhàn)爭寫得引人入勝,環(huán)環(huán)相扣。什么樣的頭腦,才能醞釀出如此偉大的作品。
  •      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聽說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大名,知道他有三部名揚世界的小說,而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戰(zhàn)爭與和平》了。在剛剛上大學的時候,由于害怕自己理解力有限,所以一直不敢去想閱讀這樣一部,生怕開了頭卻遇到進退兩難的局面。大三開始,在閱讀了外國的幾部小說之后,終于可以開始涉足。在了解中,都說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我也不知道比較中國的《紅樓夢》到底怎么樣,當然我過去是放棄了對于紅樓的閱讀,因為文言以及語言風格都讓我感覺吃力,主題方面我也比較回避,畢竟是關于清朝的官家內院的兒女故事。但是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否定以及逃避是明顯的,其次將女性平等對待也是中國小說開天辟地的一件事。《戰(zhàn)爭與和平》卻是把目光放在國家的反對外來侵略與批判封建官僚體制以及世界政治的發(fā)展變化,人類民主思想,人類人性的分析與批判,社會個體的愛與憂愁,青年人的創(chuàng)造等等上面,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時時驚嘆。曾經有一個只愛好哲學的朋友跟我說,小說家沒有什么用,因為偉大的人只用說出偉大的話就可以了,如果一個小說家耗費畢生精力來打造一部小說,還不如直接說出他的思想。這種看法的在我認為的錯誤是明顯的,因為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沒有自己經歷生活或者深刻考察生活,說出的話又有何意義呢。
      
       在思考小說的成功之處在哪里的時候,我想起在南懷瑾百度百科看到的他的一句話,小說的人物名字是假的,但是發(fā)生的故事確實真的。而歷史書上面除了名字是真的,沒有一件事是真的??吹酱嗽?,我當時就覺得實在是有道理。古代的史官在記錄帝王將相的言論時,難道沒有粉飾。歷史上只有幾個流傳千古的偉大帝王,那些平庸無能的帝王的正史寫得那么美妙,那個故事是真的呢。即使唐太宗那樣的,玄武門兵變殺兄的故事,在后人讀他們的歷史時感覺到的有理有據,難道沒有粉飾?人性中的惡,是無可否認的,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哪能戰(zhàn)勝常識。
      
       哲學家的話語有一家之言的成分,而小說家的故事確是在告訴我們,在那樣的歷史下,人們的生活活動被寫成那樣,我們民間的生活如今依然可以感覺到其書寫的可靠。在閱讀托爾斯泰另一部著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契訶夫的中短篇小說時,我發(fā)現(xiàn),沙俄貴族的生活天天在舞會聚會中度過,何等恐怖。比如,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皮埃爾的夫人,埃萊娜,自從和身為伯爵的皮埃爾結婚后就天天參加舞會,然后就是各類王公貴族的宴會。書中的知識分子皮埃爾都厭倦這種生活,但是埃萊娜卻永遠不會,她最終死在了紙醉金迷中?!栋材瓤心崮取分?,安娜也是在舞會中認識的弗龍斯基,他們的不容于世的愛情也是在各類舞會聚會中醞釀產生發(fā)展。契訶夫的小說,《脖子上的安娜》中的女主角更是如此。我們相信小說真實描寫了那個時候的上層人物的活動,他們的遭遇以及人生的發(fā)展在我們看來是符合那個時候的社會潮流的,比如,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羅斯托夫在軍營的生活,以及弟弟彼佳的參軍,都是我們置身其中的話可以相信的。歷史的真實情景在小說家的描述中可以讓我們感覺思考,讓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的用心。一個出色的小說家不需要在他的小說中議論自己的人物的命運以及成因,因為其一生的遭遇無形中已經告訴了后世的讀者。一百四十年之后的我們對于小說第一主人公安德烈公爵的一生,依然會悲痛不已。他是一個追求完美以及有激情有斗志的生活的年輕人,他的父親老公爵也同樣如此。他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頑強的追求。比如,安德烈公爵在1807年進軍服役的時候,他的父親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你可以戰(zhàn)死,但不可以讓我丟臉。安德烈在年輕的時候期待成為英雄,像拿破侖一樣的英雄。拿破侖年輕時候就建功立業(yè),1804年稱帝的時候后日的大文豪雨果才兩歲。我們可以想見,安德烈對于人生成功的看法是多么的現(xiàn)實在那個時代。在他第一次負傷的時候,他在戰(zhàn)場仰望藍天,才發(fā)現(xiàn)了人世無常,功名利祿如浮云的道理。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因為中國古代文人經常由此看法。托爾斯泰如此安排,合情合理合當時。安德烈遇到女主人公娜塔莎的時候,被她身上的那種人性中自然可愛的成分打動,愛上了她。怎么理解,我告訴我自己,那就是你看到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然后她的聲音相貌自然的讓你心醉。當然,托爾斯泰是如此安排的。這樣的安排我也認為巧奪天工,為什么呢?因為安德烈公爵醉心于軍功章,他要像他老爸一樣威震軍營,還有就是讓他老爸看得起他,因為老公爵實實在在就是一個專制主義者和完美主義者。作者安排安德烈公爵與娜塔莎訂婚但又讓娜塔莎墮落一次,而這又惹怒了安德烈。這種安排跟金庸在《神雕俠侶》對于小龍女的安排有相似的味道。因為娜塔莎出于自然,內心純潔,在進入交際圈后被人利用然后陷入圈套,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她被奸詐的埃萊娜的哥哥阿納托利勾引,險些與其私奔。安德烈知道后感覺受到侮辱,放棄了與娜塔莎的婚約。在戰(zhàn)爭的最深處,也即博羅金諾會戰(zhàn)中,安德烈身受重傷,托爾斯泰老先生給他安排的死期將近,在包扎站,安德烈見證了他的橫刀奪愛這阿納托利的死亡,他瞬間就原諒了他。為什么呢,因為國家利益民族歷史大于一切啊,聽說郁達夫被他妻子戴綠帽子也是這么說的,何其偉大啊。安德烈在將死之日,希望見到娜塔莎,當然,作者也圓了他的瞑目請求,在拿破侖進入莫斯科的時候,羅斯托夫伯爵一家離開莫斯科恰巧碰到了安德烈的病車,然后娜塔莎照顧了他一個月,他也安然欣然瞑目。對于作者的安排,我始終有意見,因為一個經歷死亡,經歷戰(zhàn)爭,愛情,毀滅重生的人,該如何生活,我很想知道。托爾斯泰為了滿足自己的化身皮埃爾與娜塔莎結合而讓安德烈去死,我真不愿意看到。(關于第一主人公安德烈的意見我還有很多,此處省略很多字啊。。。)
      
       書中并列的第一主人公皮埃爾也是一個大人物,他是一個私生子,但是成年的時候突然獲取了巨大財富和地位,他就是 別祖霍夫伯爵。皮埃爾是安德烈的朋友,他們的感情特別深,應該可以稱為真正的友誼。皮埃爾是一個花花公子,我們沒有看到過他的抱負,他的努力奮斗,他就是托爾斯泰的化身,但是他是個思想者,他有很多的社會理想,他有自己的道德觀,但是他的實踐都是失敗。他的人生就是哲學家的人生,現(xiàn)實讓他痛苦,但是他無處藏身。書的結尾他成了娜塔莎的丈夫。
      
       書中,最最重要的女人,娜塔莎,是一個清純的美少女,特別可愛,深得人心。關于她的文字很多,但是在這里,我不方便議論,但是我喜歡這個人物,就像我也喜歡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一樣。
      
       書中的重要人物,尼古拉羅斯托夫,也花了很多筆墨,跟安德烈類似,但是尼古拉比較不自主一點,他的人生很成功。
      
       安德烈的妹妹,瑪利亞公爵小姐,最終帶著本屬于安德烈的萬貫家財成為了 羅斯托夫伯爵夫人。她和哥哥不一樣,她逆來順受,同樣也獲取了幸福。
      
       娜塔莎的表姐,尼古拉的初戀情人索尼婭,托爾斯泰最終讓他成為了老姑娘,用意何在??? 難道純潔的愛情竟然必須讓渡給社會物質的再分配嗎(因為尼古拉娶了瑪利亞公爵小姐)?
      
       皮埃爾的夫人埃萊娜以及她的父親兄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書中還寫了領導俄軍打敗拿破侖的庫圖佐夫將軍,此人的思想最有意思,他從不主動出擊,只是刻意不打失敗的仗 。因為他相信拿破侖遠征必定要失敗,何必出軍阻止敵人的失敗呢,這完全是托爾斯泰主義。
      
       拿破侖也是重點描寫的對象,不過托爾斯泰仿佛不怎么看得起他,將他描寫成為了一個小人物,因為在托爾斯泰看來,人民和歷史才是主導社會的主力。
      
       托爾斯泰在本書中的議論,特別多,基本上每卷每章前都有他的經典議論。比如在 第四卷第四部13節(jié)的地方,描述了皮埃爾在戰(zhàn)后的受歡迎,作者說,原因在于皮埃爾開始承認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承認不可能用語言說服一個人改變看法。比如在1052頁,作者在闡述為什么戰(zhàn)爭年代人們依舊歌舞升平的原因時說,我們之所以不喜歡印象中的國民同仇敵愾是因為我們沒有想到每個人依舊有生活需求,不可能天天像北朝鮮一樣剃個飛機頭喊著打敗美國,滅亡韓國。還有在歷史的航船,行政長官在風平浪靜時候總覺得是自己推動了歷史的前進,殊不知其實他只是跟隨歷史人民的大船的前進。托爾斯泰的議論確實精辟。他說的那句,上帝喜愛殘缺者的芬芳,殘缺者是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那句話據說出自戰(zhàn)爭與和平,可惜我在讀了一遍此書的情況下并沒有看到。
      
       托爾斯泰在解釋法國侵略俄國的戰(zhàn)爭的原因時不承認那是拿破侖的意志,因為他認為破輪只是一個小人物,只是歷史海洋的一只破輪而已。同樣,在討論法軍進入莫斯科城,莫斯科居民退出城市后莫斯科城被毀的原因時,他也說只是因為城市是由木頭做成的。
      
       兩百年后的我們,距離1810年已經整整200年了,歷史的航船依舊前進,但是災難和悲劇以及人性的殘缺依舊隨處可見。為什么呢?偉大的小說家的作品,是不是該讀一下呢?而不是被問及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時喊一句戰(zhàn)爭 和平,人類的永遠主題,戰(zhàn)爭 和平與愛。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