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與“中國美學”的困境

出版時間:2010年9月1日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湯擁華  頁數(shù):289  
Tag標簽:無  

前言

一般而言,所有的學術研究都應該包含反思,所以在副標題中加上“反思性”一詞不免有些畫蛇添足;另外,將一個多數(shù)人認為不言自明的事實,降格為一個稱謂或者一個“能指”,并且打上引號,在當代學術游戲中也已是相當老套。所以本書一開始就有媚俗之嫌,但希望能不只是媚俗而已。之所以在書名中特別強調反思,是因為:其一,中國學界對宗白華的研究多半是以宗白華的學說反思他人,而很少反思宗白華學說自身,這多少算是本書的特色,希望能引起讀者注意;其二,雖然宗白華的主要思想會在本書中得到展現(xiàn),但本書將不會遵循常見的體例,對宗白華美學的面貌予以完整的介紹①,其主要目標,是在一些困擾當代美學的核心難題的指引下,將宗白華美學思想的內在矛盾揭示出來。但這一揭示當然不是為了將宗先生本人拉下神壇——如果今天的中國仍然有一個神壇真誠地供奉像宗白華、朱光潛這樣純粹而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學者,那是像我這樣的后輩學人所樂見的。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宗白華理論文本的反思性考察,展開對“中國美學”之內在困境的探測。如前所言,既然已經(jīng)在中國美學上加上引號(為了簡便,大部分地方都去掉了),就表明本書不把中國美學視為毋庸置疑的事實,而是視為建構中——自然也是爭論中——的觀念或者說觀念系統(tǒng)。事實上,在當代中國學界,贊成“中國美學”這一提法的人與質疑或者反對它的人,數(shù)量上恐怕差之不多。只不過贊成的人往往覺得有“立論”的壓力,需要將自己的理由付諸文字,詳加論證,多方解說;反對的人則多半只是在日常談論或學術會議上表達看法,很少人專門寫文章“證否”它。

內容概要

中國學界對宗白華的研究多半是以宗白華的學說作為反思的起點,而很少反思宗白華學說自身。而本書則通過一些困擾當代美學的難題的指引,以揭示宗白華美學思想的內在矛盾,從而深層次地思考“中國美學”的困境。

作者簡介

湯擁華,文藝學博士,現(xiàn)任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西美學、文學理論與批評,專著有《西方現(xiàn)象學美學局限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在各類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

書籍目錄

前言  什么是“中國美學”?導論  從“現(xiàn)代性”到“中華性”——二十余年來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述評上篇  轉向的謎團  導語  “轉向”與“生命美學”  第一章  進化論與中西二元格局的建立  第二章  歌德:動靜之間的美學困境  第三章  宗白華時空觀的三個向度及其問題中篇  比較的困境  導語  比較何為?  第四章  文化觀相的迷局——從方東美到宗白華  第五章  失衡的比較:從并立到差等的轉變  補論  宗白華與西方藝術科學的兩個論題  第六章“中國藝術意境”如何誕生?——一個解構的嘗試下篇  形式的難題  導語  回到“形式”問題  第七章  古雅的美學難題——從王國維到鄧以蟄  第八章  “氣韻生動”:徘徊于形上與形下之間  第九章  詩畫統(tǒng)一的障礙——宗白華后期美學思想探測結語  中國美學:走出文化與美學的百年糾葛附錄  審美現(xiàn)代性的詩學困境——“詩人宗白華”的另一種讀法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我們繼續(xù)就宗白華美學思想的轉向問題展開考察。前面已經(jīng)提到,有論者認為1932年是宗白華美學轉向的關鍵年份。的確,1932年以后,宗白華撰寫了一系列探討中國古典藝術意境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概念系統(tǒng)明顯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中國生命美學”的氣象已基本形成。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1932年也是宗白華歌德研究的高峰期,他不僅在這一年撰寫了兩篇有關歌德的論文,還主編了足以代表當時中國學界歌德研究水平的《歌德之認識》一書。①如果說宗白華在1932年轉向,就必須厘清這一年內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之間的關系。歌德是宗白華終生服膺的人物,以后者在德語文化的滋養(yǎng)下走上學術之路的經(jīng)歷來說,這當然是合乎情理的。宗白華年輕的時候即立下“以叔本華的眼光看世界,像歌德那樣做人”的座右銘,④沒有理由認為這一座右銘被真正放棄過。臺灣學者楊牧認為,歌德是宗白華“一切文學創(chuàng)作和美學探索的主要動力”,是“最堅固的精神支柱,一切藝術的標桿,哲學和美的最高準則”。③這一判斷與彭鋒的“轉向”說有一定的緊張關系,楊牧先生傾向于以中西互通的邏輯看待宗白華,與彭鋒對“生命美學中國化”的看重,旨趣上頗有差異。兩種看法孰是孰非需要作進一步的考察,不過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的考察不能只是從宗白華成熟期的美學著述中尋找與歌德思想相似或能夠發(fā)生關聯(lián)的片斷,對于一個像歌德這樣的人來說,要給他人制造一點“影響的焦慮”是毫無問題的。

后記

對宗白華美學作“反思性”的考察,與我在數(shù)年前對現(xiàn)象學美學所作“批判性”考察,其深層動因是一致的。我不是一個很理想主義的人,在學術上尤其如此。我不大相信那些美好的描畫,如說中西哲學經(jīng)由現(xiàn)象學達成契合,主客對立在東西方已被同時克服,中國美學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本位和方向等等。我經(jīng)常想的是這類問題:既然每個人都說宗白華的美學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美學,那么大家一定早就見賢思齊了,為什么還需要每個人都來強調一次呢?我想這原因可能是,其實大家并沒有真正看到路,而不過是希望大家一起去踩出路而已。一條讓所有人都覺得正確的路,就一定還不是路,而只是對路的設想。比方我們常聽人說,中國當代學術要融會中西,既要立足本土資源,又要有世界眼光——這是絕對正確的,但它還不是路,而只是方向。很多時候,我們是把方向錯當成了路,方向總是明朗燦爛、引人遐思的,真正的路卻是若隱若現(xiàn)、荊棘叢生。每一條路都只有極少的人能夠辨識它,能夠遵循它前進的人則更少,而能夠憑借它到達某一目的地的,絕對寥若晨星。好在,學術并非總是要到達預設的終點,而不過是將方向轉化為路的持續(xù)過程而已。所以在問什么路才是正確的路之前,最值得我們關心的是:我們何以才能真實地走在路上,而不只是留在原地向著某個方向伸出手指呢?這個問題當然首先是針對我自己提出的,可以肯定,在我無力前行的地方,我所做的也不過是“伸手指”而已。尤其要緊的,我在整部書中喋喋不休的所謂“反思”,所謂“真正的難題”、“在困境之中”等等,是否只是想渲染一種理論氣氛呢?或者更糟的,只是在販賣某種西方當代理論的想象?這一問題不是我能回答的,對一個人來說是路,對另一個人很可能什么都不是,這正是路的本質。

編輯推薦

《宗白華與"中國美學"的困境:一個反思性的考察》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宗白華與“中國美學”的困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