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2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宏志 頁數(shù):374 字數(shù):314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所收的文章不算太多,只有九篇。當中有兩篇收錄進《重釋“信達雅”》,而余下七篇大部分都不是在內(nèi)地的刊物上發(fā)表的,有的文章完全跟文學無關,例如通事及同文館這兩篇便不涉及文學,但也有重點討論文學史上的翻譯現(xiàn)象,如討論晚清對西洋小說的接受以及有關卞之琳的兩篇。這就是本書以《翻譯與文學之間》為名的原因。本書由王宏志編著。
作者簡介
王宏志,香港大學文學士(榮譽)、哲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哲學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中文及翻譯研究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翻譯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及博導。主要研究范圍: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中國翻譯史和香港文化研究。主要著作包括:《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香港史論述》、《魯迅與“左聯(lián)”》、《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文學與政治之間:魯迅·新月·文學史》,Pofitics
and Literaturein Shanghai:The Chines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1930-1936等。
書籍目錄
“叛逆”的譯者:中國翻譯史上所見統(tǒng)治者對翻譯的焦慮
一、“譯者即逆者”
二、“譯言之官,自古有之”:周朝以來的譯官
三、“已轉化為中國人的歐洲人”:清廷的傳教士譯者
四、“總由于內(nèi)地奸民教唆引誘”:廣州制度下的通事
五、“至買辦等本系漢奸”: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方的一名譯者
六、“從前曾經(jīng)勾結夷商”: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一條尾巴
七、“他的貢獻的價值是沒法表達的”:英方的譯者
權力與翻譯:晚清翻譯活動贊助人的考察
一、贊助人:勒菲弗爾的理論
二、“夷情叵測,宜周密探報也”:林則徐贊助的翻譯活動
三、“似與前代之事稍異”:恭親王作為贊助人
四、“老眼無花,一讀即窺深處”:嚴復的贊助人吳汝綸
京師同文館與晚清翻譯
一、“通籌洋務全局”:訓練外語人才
二、“何必夷人”:同文館的教習
三、“文字雖精,語言不熟”:同文館的學生和課程
四、“兼理譯書,未免事屬份外”:同文館翻譯西書
五、“淺嘗輒止,不敢大刀闊斧地干去”:同文館的成敗
“以中化西”及“以西化中”:從翻譯看晚清對西洋小說的接受
一、翻譯的權威性
二、“余不通西文”:晚清讀者對西方文學的理解
三、“政治性閱讀”:對西方小說的接受
四、“吾怒吾目視之”:西洋文學中的洪水猛獸
五、“何乃甚類我史遷也”:足以自豪的中國文學
六、“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翻譯與創(chuàng)作
文言與白話——晚清以來翻譯語言的考察
一、“一個纏過腳后來放大了的婦人”:文言還是白話
二、“文如幾道,可與言譯書矣”:嚴格的要求
三、“由八股翻白話”:給“愚民”的譯本
四、“成就一種歐化國語的文學”:五四的翻譯
“人的文學”之“哀弦篇”:論周作人與《域外小說集》
一、“會稽周氏兄弟”合作的《域外小說集》
二、“在我頭上打上幾下”的合譯
三、“特收錄至審慎,迻譯亦期弗失文情”:選材和方法
四、“我讀小說大抵是當作文章去看”:沒有故事的作品
五、“多記其悲觀,尤極哀側”:沒有斗爭的政治
六、“知海外猶有哀弦”:“人的文學”的翻譯
七、“將來也該有存在的價值”:周作人的翻譯
能夠“容忍多少的不順”?論魯迅的“硬譯”理論
一、“只有‘束手’這一條路”:魯迅的硬譯
二、“年青時自作聰明”:魯迅?胡譯時代
三、“適譯亦期弗失文情”:《域外小說集》的直譯
四、“大抵連語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顛倒”:直譯的標準
五、“中國的文或話,法子實在太不精密了”:硬譯的功能
六、“寧可譯得不順口”:至死不渝的硬譯
翻譯與階級斗爭:論1929年魯迅與梁實秋的論爭
一、“硬譯”還是“文學的階級性”:論爭的開展
二、“既不曲,也不‘硬’或‘死’的文章”:相同的翻譯觀
三、“背后有一個團體”:新月與左翼
四、“不純正的文藝理論”:問題的核心
五、“專門?擊科學的文藝論譯本之不通”:
順譯的“徒弟”和“徒孫”
六、“誰能夠說:這是私人的事情”:翻譯就是政治性的行為
“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文章”:論卞之琳的創(chuàng)作、翻譯和政治
一、三重身份:詩人、文學翻譯家、學者
二、“又當政治任務又當藝術工作”:“庸俗鄙俚”的創(chuàng)作
三、“替代性的樂趣”:莎劇翻譯
四、“文章誤我,我誤文章”:一生的創(chuàng)作與翻譯
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