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杰克·戈德斯通 譯者:關永強
Tag標簽:無
前言
就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而言,中文與外文(主要為英文)學術圈各自相對獨立,盡管現(xiàn)在信息交流與人員往來已經較為頻繁,兩個學術圈有所交叉,但主體部分仍是明顯分離的。相互之間對彼此的學術動態(tài)可能有所了解,但知之不詳,如蜻蜓點水,缺乏實質性的深度交流,中外學者在這方面都頗有感觸。而西方世界的社會經濟史研究,相對于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在中國學術界的影響更為有限。關于海外中國研究、外國人視野下的中國歷史、制度經濟學等,由于相關譯叢的努力,越來越多地被引入中國學術界。由于歐美、日本及其他地區(qū)的經濟史、社會史等研究曰趨成熟,其前沿性成果更需要我們及時獲知,以把握當前社會經濟史的學術動態(tài)和未來可能的發(fā)展方向。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對研究中國產生了興趣,一則因為中國經濟的崛起,一則因為如果不了解占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度的歷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類發(fā)展,他們希望與中國學術界有更多的交流。就有關中國的史料與數據而言,中國學者對英文的原始史料涉獵有所局限,遑論荷蘭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等,這些語種中有關華人與中國的記載,是在中文正史與野史中幾乎看不到的世界。而這些史料,在中西方的比較研究,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等領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內容概要
在本書中,歷史社會學家杰克·戈德斯通對為什么歐洲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xiàn)工業(yè)化進行了解答。他指出,在工業(yè)化以前,中國比歐洲更富有,而印度和伊斯蘭國家的科學也更發(fā)達,歐洲的工業(yè)化也并非源于其自身的任何優(yōu)越性;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東西方各國都是十分相似的。 要解釋為什么歐洲率先發(fā)展了工業(yè)技術,應當關注工程師和企業(yè)家這兩個重要社會群體:工程師把科學研究成果應用到新機器和新工藝的研發(fā)中,從而帶來了生產率和產量的爆炸性增長;而企業(yè)家則通過與工程師的合作和應用其研發(fā)的新機器,提高了生產、運輸、計時和能源利用的水平。正是當工程師和企業(yè)家走到一起,并自由從事革新以后,新的產業(yè)和生產工藝才得以興起并造就了現(xiàn)代經濟增長。而這一合作的實現(xiàn)又有賴于幾個條件的共同作用:政府支持而不是壓制創(chuàng)新活動,宗教領袖允許對自然進行新的理解而不是嚴格固守傳統(tǒng)的觀念,手工藝者和商人相信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力量能夠持續(xù)提高生產效率,科學家主要通過儀器實驗的方法而不是依賴邏輯和日常觀察來增進他們對于世界的理解。 只有18世紀的英國才史無前例地把這幾個條件結合到了一起,從而形成了工程師和企業(yè)家的合作,實現(xiàn)了向工業(yè)社會的飛躍,進而引領了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
杰克·戈德斯通,哈佛大學博士,現(xiàn)任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的John T & Virginia E.Hazel,Jr.講座教授和美國市場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他曾任教于西北大學和加州大學,并在劍橋大學和加州理工大學任訪問學者。他的Revolution and Rebellion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一書獲1993年度美國社會學會杰出學術著作獎;截至目前,戈德斯通教授在政治學、經濟學和長時段的社會變遷等領域還著有另外八本專著和百余篇論文,他主編的《國家、政黨與社會運動》(亦有中譯本)曾獲CHOICE杰出學術專著獎。他還曾在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和澳洲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任職,獲得過麥克阿瑟基金和美國學術團體委員會的獎金資助,以及歷史學會的Arnoldo Momigliano多筆,并為Phi Beta Kappa學會2010~2011年度的訪問學者。他關于歷史學和社會變遷的著作已經被翻譯成法文、意大利文、韓文、葡萄牙文、德文和中文等多國文字。
書籍目錄
引言地球:一個全球化的視角第一章 1500年前后的世界:財富集中在東方第二章 世界歷史的變革模式第三章 主要宗教與社會變遷第四章 貿易與征服第五章 家庭生活與生活水平第六章 政府、法律、稅收與革命第七章 改變變革的步伐:真的發(fā)生過一場工業(yè)革命嗎?第八章 亞洲與歐洲的科學發(fā)展軌跡結論 西方的崛起:只是暫時性的嗎?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1500年前后的世界:財富集中在東方本章引 1500年的歐洲并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qū)。雖然歐洲人已經掌握了一些技術,并從其他地區(qū)學習到了另一些技術(包括鐘表、火藥武器以及航海船只的制造),但當他們來到其他文明中心的時候——包括中東、南亞和東亞,甚至是新大陸——他們仍會驚嘆于當地的財富、商業(yè)以及生產技能。在當時,亞洲的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制品都優(yōu)于歐洲,能夠提供很多種歐洲人喜愛的商品,如絲織品和棉織品、瓷器、咖啡、茶葉、香料等。哥倫布和其他航海家的發(fā)現(xiàn)之旅——盡管部分是由于冒險精神的驅動和宗教的狂熱——主要目的也是幫助歐洲人找到富饒的印度和中國。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從西班牙啟程橫跨大西洋并于次年返航,從而開啟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也進行了一次類似的遠航,他先是向西進入了大西洋,然后折向南繞過非洲的最南端,之后到達印度并從印度返航。這些航行為歐洲人找到了大西洋這個可以到達亞洲和美洲的通道,從此以后,形成了一個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之間的越來越致密的商業(yè)、傳教和殖民活動的網絡。
后記
隨著冷戰(zhàn)結束之后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我們日益發(fā)現(xiàn),在很多日常小事的背后都可能會引申出國際化的聯(lián)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離開全球化而繼續(xù)孤立生存了。由此,越來越多的讀者也開始對全球史發(fā)生了興趣,希望能夠通過對全球化進程前因后果的了解來給自己定位、掌控自己的現(xiàn)在和未來,而在全球史當中,最為令人矚目的事件就是最近幾百年來西方的崛起了,事實上,也正是西方的崛起才真正地把原本處在一個平面上的世界變成了一個立體的全球體系而這也就是本書所關注的中心內容。本書作者戈德斯通教授是著名的政治史和社會史學者,現(xiàn)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和全球政策中心主任,他對于全球史有著多年的研究和深厚的功底,因而把這本書寫得深入淺出。既適合那些對全球歷史和近代西方崛起歷程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也可以作為專業(yè)研究者的參考讀物。
編輯推薦
《為什么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社會經濟史譯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