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歐洲?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杰克·戈德斯通  譯者:關永強  
Tag標簽:無  

前言

就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而言,中文與外文(主要為英文)學術圈各自相對獨立,盡管現(xiàn)在信息交流與人員往來已經較為頻繁,兩個學術圈有所交叉,但主體部分仍是明顯分離的。相互之間對彼此的學術動態(tài)可能有所了解,但知之不詳,如蜻蜓點水,缺乏實質性的深度交流,中外學者在這方面都頗有感觸。而西方世界的社會經濟史研究,相對于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在中國學術界的影響更為有限。關于海外中國研究、外國人視野下的中國歷史、制度經濟學等,由于相關譯叢的努力,越來越多地被引入中國學術界。由于歐美、日本及其他地區(qū)的經濟史、社會史等研究曰趨成熟,其前沿性成果更需要我們及時獲知,以把握當前社會經濟史的學術動態(tài)和未來可能的發(fā)展方向。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對研究中國產生了興趣,一則因為中國經濟的崛起,一則因為如果不了解占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度的歷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類發(fā)展,他們希望與中國學術界有更多的交流。就有關中國的史料與數據而言,中國學者對英文的原始史料涉獵有所局限,遑論荷蘭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等,這些語種中有關華人與中國的記載,是在中文正史與野史中幾乎看不到的世界。而這些史料,在中西方的比較研究,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等領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內容概要

在本書中,歷史社會學家杰克·戈德斯通對為什么歐洲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xiàn)工業(yè)化進行了解答。他指出,在工業(yè)化以前,中國比歐洲更富有,而印度和伊斯蘭國家的科學也更發(fā)達,歐洲的工業(yè)化也并非源于其自身的任何優(yōu)越性;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東西方各國都是十分相似的。    要解釋為什么歐洲率先發(fā)展了工業(yè)技術,應當關注工程師和企業(yè)家這兩個重要社會群體:工程師把科學研究成果應用到新機器和新工藝的研發(fā)中,從而帶來了生產率和產量的爆炸性增長;而企業(yè)家則通過與工程師的合作和應用其研發(fā)的新機器,提高了生產、運輸、計時和能源利用的水平。正是當工程師和企業(yè)家走到一起,并自由從事革新以后,新的產業(yè)和生產工藝才得以興起并造就了現(xiàn)代經濟增長。而這一合作的實現(xiàn)又有賴于幾個條件的共同作用:政府支持而不是壓制創(chuàng)新活動,宗教領袖允許對自然進行新的理解而不是嚴格固守傳統(tǒng)的觀念,手工藝者和商人相信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力量能夠持續(xù)提高生產效率,科學家主要通過儀器實驗的方法而不是依賴邏輯和日常觀察來增進他們對于世界的理解。    只有18世紀的英國才史無前例地把這幾個條件結合到了一起,從而形成了工程師和企業(yè)家的合作,實現(xiàn)了向工業(yè)社會的飛躍,進而引領了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

杰克·戈德斯通,哈佛大學博士,現(xiàn)任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的John T & Virginia E.Hazel,Jr.講座教授和美國市場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他曾任教于西北大學和加州大學,并在劍橋大學和加州理工大學任訪問學者。他的Revolution and Rebellion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一書獲1993年度美國社會學會杰出學術著作獎;截至目前,戈德斯通教授在政治學、經濟學和長時段的社會變遷等領域還著有另外八本專著和百余篇論文,他主編的《國家、政黨與社會運動》(亦有中譯本)曾獲CHOICE杰出學術專著獎。他還曾在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和澳洲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任職,獲得過麥克阿瑟基金和美國學術團體委員會的獎金資助,以及歷史學會的Arnoldo Momigliano多筆,并為Phi Beta Kappa學會2010~2011年度的訪問學者。他關于歷史學和社會變遷的著作已經被翻譯成法文、意大利文、韓文、葡萄牙文、德文和中文等多國文字。

書籍目錄

引言地球:一個全球化的視角第一章  1500年前后的世界:財富集中在東方第二章  世界歷史的變革模式第三章  主要宗教與社會變遷第四章  貿易與征服第五章  家庭生活與生活水平第六章  政府、法律、稅收與革命第七章  改變變革的步伐:真的發(fā)生過一場工業(yè)革命嗎?第八章  亞洲與歐洲的科學發(fā)展軌跡結論  西方的崛起:只是暫時性的嗎?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1500年前后的世界:財富集中在東方本章引 1500年的歐洲并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qū)。雖然歐洲人已經掌握了一些技術,并從其他地區(qū)學習到了另一些技術(包括鐘表、火藥武器以及航海船只的制造),但當他們來到其他文明中心的時候——包括中東、南亞和東亞,甚至是新大陸——他們仍會驚嘆于當地的財富、商業(yè)以及生產技能。在當時,亞洲的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制品都優(yōu)于歐洲,能夠提供很多種歐洲人喜愛的商品,如絲織品和棉織品、瓷器、咖啡、茶葉、香料等。哥倫布和其他航海家的發(fā)現(xiàn)之旅——盡管部分是由于冒險精神的驅動和宗教的狂熱——主要目的也是幫助歐洲人找到富饒的印度和中國。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從西班牙啟程橫跨大西洋并于次年返航,從而開啟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也進行了一次類似的遠航,他先是向西進入了大西洋,然后折向南繞過非洲的最南端,之后到達印度并從印度返航。這些航行為歐洲人找到了大西洋這個可以到達亞洲和美洲的通道,從此以后,形成了一個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之間的越來越致密的商業(yè)、傳教和殖民活動的網絡。

后記

隨著冷戰(zhàn)結束之后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我們日益發(fā)現(xiàn),在很多日常小事的背后都可能會引申出國際化的聯(lián)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離開全球化而繼續(xù)孤立生存了。由此,越來越多的讀者也開始對全球史發(fā)生了興趣,希望能夠通過對全球化進程前因后果的了解來給自己定位、掌控自己的現(xiàn)在和未來,而在全球史當中,最為令人矚目的事件就是最近幾百年來西方的崛起了,事實上,也正是西方的崛起才真正地把原本處在一個平面上的世界變成了一個立體的全球體系而這也就是本書所關注的中心內容。本書作者戈德斯通教授是著名的政治史和社會史學者,現(xiàn)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和全球政策中心主任,他對于全球史有著多年的研究和深厚的功底,因而把這本書寫得深入淺出。既適合那些對全球歷史和近代西方崛起歷程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也可以作為專業(yè)研究者的參考讀物。

編輯推薦

《為什么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社會經濟史譯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為什么是歐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5條)

 
 

  •   如果說《槍炮、病菌和鋼鐵》主要是解釋為什么某些大陸上的民族沒能更好地發(fā)展起來并被其他大陸上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征服的話,本書就是解釋為什么在同一起跑線甚至在起點處于落后位置的西方國家(民族)反倒在后段趕超、引領并迫使東方世界進入新的時代。兩書依次讀完,感覺相互契合,讓人對歷史的完整性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了解。
    全書篇幅不長,內容精煉。作者在每一章節(jié)基本上都會列述學界對此問題的不同觀點,然后逐一論證、否定或批判,感覺收獲很大。
  •   很棒的歷史書,提供了一個解讀歐洲崛起的角度。
  •   對歐洲的發(fā)展原因的分析,普及類作品
  •   一直的思考,中國和西歐的差距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也許是從遙遠的古希臘,也許是從較近18世紀,也許是從極其遙遠的亞歐舊大陸產生的那天起。歷史認識的不可驗證性,真是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與詮釋的空間的。但是我們不因此而陷入相對主義,不可認識論,我們堅信會有著終極的真理,我們矢志不渝追求更好的解釋。本書,從一個中西對比的角度,讓我們來深思這種差異,而且材料翔實,論述嚴密,不失是一本不錯的對中西差異的解釋之書。
  •   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的過程,對了解今天西方為何創(chuàng)造出如此高度的物質文明很有幫助!
  •   替同事家小孩購買。
  •   歷史老師喜歡,說貨很正
  •   論據豐富,全面。雖然語言可能稍嫌啰嗦,但不失為一部好書!
  •   從大v處得知此書,在學習中。
  •   朋友推薦的,據說還不錯,剛看了一章,有收獲。
  •   chulue fan fan hen bucuo
  •   看看別人,也許會更多地知道自己的未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專業(yè)研究者必備之作
  •   質量很好,好評,書的內容也很好
  •   老師推薦的書,地理講得多,我沒什么耐心看,不過涵蓋內容很多
  •   為什么是歐洲走上工業(yè)化道路,為什么不是中國?這個命題出來已經很久了,但是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顯然是不夠的,幸運的是國外的研究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成果。該著作就是其中之一,盡管他只有薄薄的一百多頁,但是足以讓我們這些迷惑多年的人,一窺其中的秘密。
  •   為什么是歐洲?看清楚了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加走好自己的路
  •   歷史老師要求的了解歐洲歷史的必讀書,還不錯,就是有點學術。。
  •   主要反對了西方中心論 寫給西方人看的
    里面很多東西如果身處亞洲的很容易理解
    比如說在工業(yè)革命之前白銀主要還是在中國及周邊地區(qū)流通(初中歷史啊)
  •   還沒看,但包裝很好,真快!
  •   深入淺出,既是學術專著,也可當科普讀物來看,非常好!
  •   建議愛好歷史的人兒們購買,書中有圖有真相
  •   寫的不是沒有道理 但是覺得不是很符合事實
  •   說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 充其量算個綜合
  •   書紙質粗糙,內容還過的去
  •   書是好書,近期連續(xù)三次買書,每次都出現(xiàn)問題,當當你怎么了?看來我只能和當當說永別了!
  •   其實這本書是我高考復習卷子上一道材料題的出處 那道材料論述題就是從序言里面摘出來的 講有的史學家認為1500年以前西方各種落后啊完全比不上東方 然后這本書詳細分析了西方的崛起雖然只是作為高中生 但是覺得非常有意思 很有價值的一本書 觀點新穎論述明確縝密 挺不錯的 非常開拓視野只是小小一本書封面還被壓了個印子有點心疼啊。。。然后覺得稍微貴了一點就是 不過買了還是不會后悔的~
  •   很歷史、很數據、很有說服力
  •   誤以為是 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的中譯本。搜索時出來第一條就是,沒細看就下單了,收到才發(fā)現(xiàn)不對。學術性兩者各有千秋,但這本書明顯獵奇性不夠(一開始我還奇詭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竟然有中譯本?)兩本書以前在國外我都有英文版。why europe這本書論述的史料都是從小就知道的事實,而Why the west rules里面的史料幾乎顛覆了我們中學課本上的中國近代史教育(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之類的)。還是去香港淘吧。
  •   了解歐洲和英國18、19世紀工業(yè)革命的歷史非常全面的一份“文件”,非常有啟示!
  •   收到書打開一看,封面開始的3、4頁右下角都折起來了,而且攤開后紙又比書大。希望以后發(fā)貨時檢查下。
  •   邊角壓壞了一點,但是書的內容很受啟發(fā)
  •   內容易懂,讀起來沒有障礙和理解困難。這是學術方面的參考書,是面向大學生的讀物,因此作者用很直白的語言將歷史精煉地概括描述,推薦給感興趣的學生閱讀。
  •   這是本好書,看過很多人推薦了。只是還沒看完,嘿嘿~
  •   是老師推薦的 很喜歡】
  •   好書,值得一讀,成一家之言的觀點
  •     讀畢《為什么是歐洲》一書,最大的感想是16世紀到19世紀期間發(fā)生的歐洲尤其是英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必然。作者通過對比歷史上東西方在政治制度,經濟水平,文化發(fā)展,宗教信仰,民眾生活等多方面的差異,否定了傳統(tǒng)上關于西方崛起的解釋。作者認為,16世紀甚至到18世紀,歐洲在很多方面比中國,印度,伊斯蘭國家都存在差距。歐洲尤其是英國的崛起是由于創(chuàng)新精神,宗教的開放性,實驗主義方法論的盛行,科學家,手工業(yè)者和企業(yè)家的結合推進了科技發(fā)明的繁榮和在生產中的應用等因素結合在一起造成的??串叴藭?,頓覺1215年大憲章到1689年寬容法案,再到19世紀的英國崛起,冥冥之中,這都是歷史的必然。沒有貴族個體意識的崛起,當然這更多是源自對自身利益的維護,就沒有大憲章對皇權的限制,也就沒有對人權和自由的孕育。只有自由的土壤才能長出炫彩的奇葩。
      
      我想,農業(yè)經濟的盛極而終,海洋時代帶來的探索精神的興盛,君權神授的結束,人民個體意識的崛起,宗教信仰里的重商主義,英美法系對權力的限制,寬容的宗教政策,科學實驗主義和觀察方法的興盛,科學家和企業(yè)主及手工業(yè)者的深度合作等等,這些都是推動19世紀英國乃至歐洲崛起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因素大抵都難以離開人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所能獲得的自由保障,以及政府的權力觀點和統(tǒng)治態(tài)度。顯然,保守的政治環(huán)境,排他的權威信仰,固化的正統(tǒng)觀念,嚴苛的發(fā)展環(huán)境都不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土壤,不利于推動更深層次的改革。
      
      1500年以來在歐洲發(fā)生的這個關于崛起的故事還在演繹著。而今,對于我們來說,能否從歐洲崛起的歷史中再汲取些養(yǎng)分也顯得仍有必要。近期,在財富論壇上,美國某專家在談到中國的投資環(huán)境時指出,現(xiàn)在在北京要開家企業(yè)辦理各種審批手續(xù)等需要30多天,而在新加坡只需要5天。同時,近期大黃鴨也成了國人競相山寨的對象。這些事件無不反映出我們當下發(fā)展環(huán)境的不濟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缺失。這至少說明我們在制度建設和改革上的不完善,對支持創(chuàng)新上的不給力和保護知識產權上的不重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釋放了巨大的經濟活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但遠遠沒有達到崛起的程度。回望幾百年前歐洲的崛起,再看戰(zhàn)后日本的崛起和亞洲四小龍的崛起,我們樂觀的相信,中國的崛起也在不遠的歷史深處。但我們應自省看到,崛起之路絕不是腦海中的意淫,不是口頭上的自捧,而是實實在在的發(fā)展,是有沒有自由的土壤來孕育創(chuàng)新的力量。這要靠政府的改革來推動,靠制度的完善來保障,靠公眾的創(chuàng)新來完成,而這些已遠非經濟領域改革所釋放的活力所能勝任的。
      
      未來,崛起的站點不遠,改革的道路很長。
  •      全球貿易體系一直都存在,并不是始于新航路的開辟。傳統(tǒng)觀點認為歐洲在貿易和征服中取得全世界,然而真相復雜的許多。
       葡萄牙。葡萄牙的貿易額占亞洲地區(qū)貿易額的百分比很少,與其說它在于亞洲人進行競爭,不如說它的主要對手是歐洲人。葡萄牙人征服依靠的是在土著地尋找同盟,且不能深入內地。因此說,它是進入世界貿易體系。
       歐洲人只能用白銀交換亞洲產品,胡椒貿易從來沒有超過10%。
       白銀換貨物的發(fā)展形式。開始仿制亞洲商品,從事轉口貿易,調配商品生產地嗎,深入內地,控制原料生產基地。歐洲人只能在土著地權力控制薄弱地區(qū)進行征服。(1800年之前)
       從奴隸經濟中取得的利潤并沒有超過因為奴隸制而耗費的成本。新大陸的棉花種植對工業(yè)化進程的推動首先離不了技術進步。奴隸制并不能解釋西方經濟的發(fā)展,成長起來的國家并不是以來奴隸制。
       類似的推論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也無法解釋被殖民地區(qū)的落后,其實這是一個西方的崛起和其他地區(qū)衰落的過程,西方的作用力比較有限。
      
       關于歐洲在歷史上取得優(yōu)勢的各種說法
      
       歐洲的真正的發(fā)展始于1800年,物價工資出現(xiàn)了革命性增長。中世紀英國的人口并不比羅馬時代更多,城市規(guī)模也沒有更大。歐洲國家和亞洲國家的變革模式在長時段視角下并沒有很大的差異。全世界幾乎沒有地區(qū)能夠擺脫三四百年人口下降的周期。歐洲的發(fā)展史14世紀一個衰落(黑死?。?7世紀一次衰落(新的瘟疫和三十年戰(zhàn)爭)?;疽?guī)律是人口增加、城市擴張、物價上漲,由于惡劣的氣候條件或其他因素,人口下降,帶來貿易萎縮以及惡性循環(huán)。
      
       1800年之前的技術變革散布于世界各地,其總的特點是偶然性。
       關于英格蘭農業(yè)的變化,其實是另一種的循環(huán)而不是一場革命,農民從土地里解放出來,可以從事手工業(yè),然而農業(yè)產出卻很難提高,一旦人口增加,農業(yè)就不足以提供足夠的食物了。中國人口在明清出現(xiàn)增長說明農業(yè)上也出現(xiàn)了進步(多季輪作等方法)
       中印棉紡織業(yè)發(fā)達,西方國家只是在追趕
       兩國的技術都取得進步,但是并未走出長周期
      
       宗教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新教信仰并不能解釋西方經濟的興起,這只是19世紀西方學者的看法,為自己的霸權尋找解釋。
       17世紀以來,整個世界范圍內宗教寬容的氛圍被大大破壞了,然而英格蘭、丹麥和普魯士保持了很好的宗教自由原則。
      
       歐洲和亞洲都存在著相互競爭的幾十個國家政權
       歐洲和亞洲的政治變動都可以說的上是比較大的,亞洲的政治變動往往被人所忽視,傳統(tǒng)觀點一般認為亞洲的政治變動沒有改變上層和精英。歐洲早期的革命只要求少數群體的自由,廣泛的自由是在現(xiàn)代工業(yè)建立后普通工人經濟力量增長后才得以實現(xiàn)的。清朝取代明朝后,統(tǒng)治者遣散大土地所有者,使農業(yè)經濟的主導者成為家庭規(guī)模的所有者。17世紀叛亂后,奧斯曼帝國權力移交地方精英。
       相比于大陸法,英國采用普通法和陪審制度。英國的稅收是很高的,不過是用于國防事業(yè)而非王室奢侈消費。歐洲的海外貿易公司和倫敦銀行家們并未在國內工業(yè)發(fā)展中進行投資,公司法可能帶來商業(yè)上的成功但不一定帶來工業(yè)化的進步。
       英國的法律系統(tǒng)保障不同信仰
      
       1850年前后世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工業(yè)革命是數千百發(fā)明形成的合力,不能從過去社會中尋找原因,也不能單單歸于幾項發(fā)明。
      
       各國科學發(fā)展有各自的軌跡,歐洲科學的新方向來自英國經驗主義
      
      
  •      作者是公共政策學教授,算是歷史社會學家。這本書邏輯嚴密,層層盤剝下來講述為什么歐洲“突然”一下就超越中國、印度、奧斯曼帝國等強盛多年的文明,擺出一些常見的觀點,例如耕作方式等變革、宗教差異、貿易搶掠,擺出事實一一否定,于是引領讀者更深入地去思考,那到底是為什么囁。在這個探尋過程中,把東西方進行了個全方位的對比,從地理條件到生活方式,從信仰傳統(tǒng)到歷史事件,很宏大,又很精妙。我的大腦就像放幻燈片一般,涌出許許多多畫面(多半從電影里來的....)和歷史八卦。當回顧歷史或放眼全球(這本書同時在做這兩件事)時,總是會讓我覺得心潮澎湃,個人早就被這些洪流沖散了,心靈的愉悅和充實不言而喻。什么叫精神食糧,不讀書的人真是不會曉得。
       我在讀書筆記中摘了最后一章中總結六個關鍵因素的話。那真的是簡版,建議還是讀全文來理解,除非你對東西方的各方面都了如指掌。中間的分析才是最有意思的。
      
      
      
      
  •      此書號稱在中文英文兩個相對獨立的學術圈內,橫向對比研究了1800年以來的歐洲以及亞洲的社會變化,試圖從而總結出歐洲崛起的原因。作者列舉了大量的史實,提出的觀點也相當有價值,給我們這種從傳統(tǒng)歷史書上學習歷史的人提出一個新的角度。
       在西方文明史中,“西方崛起”的歷史可以簡略為起源于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xiàn),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制和騎士制度,經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于西歐和美國對全球的軍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如果照這中論述來看,本書主要在描述大航海時代以及之后的50-100年的時間。
       但事實上,本書絕大部分的篇幅都在1500年-1800的時間里,也就是歐洲的工業(yè)革命之前。作者看起來太想反駁持其他各種西方崛起原因的人了,以至于本書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描繪1800年以前,歐洲不但不先進于亞洲,反而是整個世界發(fā)展的相對邊緣地帶,其文明和各項成就相對于亞洲的中國,印度乃至于伊斯蘭文明來說都相對落后,并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歐洲糟糕的氣候和貧瘠的土壤,使得人們需要更艱辛的獲取食物并很難有剩余可以供養(yǎng)社會的精英階層進行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作者的思路很清晰,他認為衡量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因為這可以反映各國國內生產力的差異,圍繞居民實際收入這一指標的研究顯示1500-1800年這長達300年的時間里,歐洲和亞洲居民的實際收入幾乎沒有發(fā)生變化,一直呈現(xiàn)周期性波動的趨勢,這和人口數量的變化所呈現(xiàn)的周期性變化非常類似,而歐洲,特別是英國這兩個指標都于1800年后結束了周期性變化而呈直線上升趨勢,這也就被成為西方崛起。
       作者在舉例說明了技術,環(huán)境,社會變革以及人口增長模式等原因均不是產生東西方,甚至是英國和歐洲大陸產生大分流的主因后,將著眼點放在了法律,稅收等方面。我們發(fā)現(xiàn)英國的議會制度和法律制度相對于其他地區(qū)有明顯的優(yōu)勢在于,英國的普通法(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英美法系)并非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意志,這對塑造和保護個體自由方面發(fā)揮了異常重要的作用,而議會則對政府稅收有了監(jiān)管以保證國家收入被用于支付皇家海軍開支等而不是被皇室揮霍。但反過來講這些并沒有使國家稅負減輕,而且這也只能說明歐洲在外貿航運方面獲得支持。并不能作為產生工業(yè)革命的直接原因和證據。
       去除了以上所有因素后,作者認為要解釋“西方崛起”關鍵在于解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廣泛存在的對創(chuàng)新的渴望和能力。結論便是新的思想。而新的思想的產生則正如我的標題,需要寬容的環(huán)境和開放的思想。
       總體而言,《why Europe》可算是一本在探討歐洲工業(yè)革命起因方面很不錯的書,書中列舉大量史實對其他各種觀點提出一一評論,并通過對其他觀點的批評引出自己對該問題的思考,吸引讀者跟著一起往下看。本書對歐洲各方各面問題的討論也頗為到位,基本沒有放過各種可能因素,對工業(yè)革命前以及革命中的各種學說和發(fā)明也做了廣泛的聯(lián)系和思考,并對各個單個的現(xiàn)象建立關鍵并提起總結。對于想要了解歐洲崛起的原因的人來說,算是一本好書。
      
  •     如果說《槍炮、病菌和鋼鐵》主要是解釋為什么某些大陸上的民族沒能更好地發(fā)展起來并被其他大陸上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征服的話,本書就是解釋為什么在同一起跑線甚至在起點處于落后位置的西方國家(民族)反倒在后段趕超、引領并迫使東方世界進入新的時代。兩書依次讀完,感覺相互契合,讓人對歷史的完整性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全書篇幅不長,內容精煉。作者在每一章節(jié)基本上都會列述學界對此問題的不同觀點,然后逐一論證、否定或批判,感覺收獲很大。
  •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自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西方牢固確立了其在經濟、軍事、政治等各領域對全球的主導權,而非西方國家除日本之外,迄今沒有一個躋身發(fā)達工業(yè)國家行列。但與之相關的另一個事實是:誰也不知道這一切是怎么發(fā)生的——為何工業(yè)革命偏偏率先在歐洲(具體說是英國)發(fā)生,為何恰好是在那個年代,為何不是其他國家(例如中國)先獲得成功?
      
      有一種說法認為,那是由于西方文明在制度和科技方面最適合孕育工業(yè)革命,這種永恒的積極性與東方的消極性相對應,因此幾乎在幾千年前古希臘時代的文化基因上就已經決定了工業(yè)革命只可能在西方爆發(fā),而在東方則絕無可能自動演化出工業(yè)革命和現(xiàn)代科學。這在某種程度上倒也說得通,正如在相互隔絕的狀況下,西方醫(yī)學恐怕也沒有可能自動演化出中醫(yī)理論來,但這種觀點很容易發(fā)展為一種西方中心主義,在現(xiàn)代西方學界看來,無論如何是令人遺憾和頭腦簡單的。與之相應的則是“加州學派”提出的一系列針鋒相對的觀點,認為東西方實際上直到1850年才出現(xiàn)“大分流”。
      
      杰克?戈德斯通本人就是加州學派的一員,他寫這本書倒不是為了提供某個確定無疑的答案(這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而不如說是了為了進一步激發(fā)開放的討論和思考。重要的是回到那個尚未分流的年代去,重新考察一系列初始條件和東西方差異,以獲得一個更清晰的認知。這種嚴謹但開放的態(tài)度是尤其重要的,因為這個問題恐怕再討論幾百年也不會有一個被所有人都接受的答案,現(xiàn)在不是下結論的時候。
      
      這個問題已困擾學界很久,甚至一度演變?yōu)檎螁栴}和中國人的全民焦慮。所謂“李約瑟”難題和當年史學五朵金花之一的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同一個問題:“為什么不是中國?”曾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原本也有這樣的萌芽,只不過被內外部因素所扼殺了,如今人們逐漸意識到,現(xiàn)代科技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中國爆發(fā)其實倒是不奇怪的,奇怪的倒是歐洲居然發(fā)展出來了,因此更有意義的問題是“為什么是歐洲”。
      
      引人注目的事件往往難以追索其原因。直到今天仍無人能解釋為何是羅馬這個山丘上的小村莊統(tǒng)一了地中海世界,而對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則更是眾說紛紜,據統(tǒng)計有230種之多。在這類解釋中,最能吸引人、但也經常是最有誤導性的就是單一因素論——例如,有一種說法認為羅馬帝國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羅馬人喜歡洗澡而水流經鉛制水管,結果導致慢性鉛中毒,而這會影響人的神經系統(tǒng)。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恐怕既不是起決定性的因素,也不是全部原因。
      
      原因之所以難以追索,是因為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是系統(tǒng)效應的結果,并非只有某個單獨變量在起作用;而它在歷史中又只能發(fā)生一次,你無法通過反復做實驗的方法來確定其中哪個因素才是決定性的變量,其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將發(fā)生在之前的事視為原因——就像原始人看到雞鳴之后太陽升起,就以為正是雞使得太陽升起。每個嬰兒出生時長得都差不多,但過了十年二十年,人與人之間卻可能演變出懸殊的差異,此時如果有人想解釋這種差異,他也會找一系列原因:例如甲的成功是因為他很勤奮、智商高、父母給的學習環(huán)境好、甚至他家的風水好,或干脆就是因為他運氣好,而乙則不具備這些;他甚至還可能斷言:由于甲具備一些特殊的內在特質,乙永遠也不可能超越他,乙如果想成功,只有全盤向甲學習才行。
      
      不難看出,這些推斷與其說是科學研究,倒不如說反映了推論者自身的立場。認為他自身特質導致成功的“內歸因”強調了甲的主動性,而認為他運氣好才成功的“外歸因”則傾向于貶低甲本身的才能。而且這類歸納往往引發(fā)一個令人困惑的效果:當乙拼命照著甲的成功經驗來自我改造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復制甲的成功。在關于工業(yè)革命為何在歐洲而非中國興起的爭論中,這些觀點和實踐也是隨處可見的。
      
      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當然有更復雜的系統(tǒng)效應,我們甚至不可能窮盡其所有因果鏈條,因為那需要多次重復那段歷史,而這是我們永遠不可能做到的。此外,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條件下還會發(fā)生復雜的反應,正如Arnold Wolfers所言:“國家就像臺球,它們的行為并不決定于內部構造,而是決定于彼此間的作用力。”牛頓的“內部構造”無可置疑,但他如果早幾百年出生,或生在俄國,沒有那個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與他人的交流,他的行為無疑也會全然不同。
      
      戈德斯通嘗試從幾個剖面來切入到這個復雜系統(tǒng)中去:宗教與社會變遷、貿易與征服、生活、政府及法律等一系列制度、科技、教育——之所以討論這些,是因為這些經常被認為是西方興起的重要因素。馬克斯?韋伯認為是新教倫理導致了資本主義興起,麥克尼爾認為軍工復合體及戰(zhàn)爭推動了西方競逐富強,制度學派則強調西方制度的重要性,而陳方正等學者則認為是現(xiàn)代科技助力了工業(yè)革命。戈德斯通在此采取了一種排除法:一一討論這些因素,然后再一一指出它們可能既非必要、也非充分條件。
      
      在使用這類方法時當然也須謹慎,尤其不可有預設立場。中研院院長、數學家吳大猷極不喜歡儒家思想,曾問“儒家對經濟發(fā)展是不是必要條件?”如果是必要條件,美國、歐洲都不可能發(fā)展,因為他們都沒有儒家思想;那么是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因為如果是的話宋代、清代都發(fā)展,但事實是沒有。于是他總結儒家思想既非必要條件,也非充分條件,沒有條件,那么它是荒謬的?!獙嶋H上如果我們把“新教倫理”來替換這里“儒家思想”,差不多也能得出一樣的答案。
      
      盡管作者盡力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工業(yè)革命賴以誕生的前提條件,但他也沒能將所有因素納入考慮,而事實上有一些可能也是極為關鍵的:近代以來的組織化趨向、負債經營的理念、西方文明的斷裂為爆發(fā)性進步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行為體的規(guī)模(威尼斯、荷蘭、英國等都因比較小而易于管理)、英國極其安全的地理位置使它可以不必負擔一支常備陸軍、歐洲的分裂使得沒有一個單一的政治指令結構能將資本主義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如此等等。
      
      本書中的一些觀點也同樣有待商榷——他不認為多元競爭的國家體系使歐洲更富于創(chuàng)造性,理由是亞洲諸帝國也存在競爭,但這忽視了關鍵的一點:像清帝國這樣的大國,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幾乎沒有必要整體性地參與長期競爭。此外,他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但工業(yè)革命早期的發(fā)明家和企業(yè)家常常卻并未受過良好教育,教育水平的普及提高在世界各國通常都晚于其現(xiàn)代工業(yè)的起步。在發(fā)生工業(yè)革命時,英國人的受教育水平并不比日本更高,雖然它的對相應創(chuàng)新的社會條件調適確實更好。
      
      在面對工業(yè)革命這樣極其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時,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我們決不能只做一件事。系統(tǒng)的復雜結構形成的多元和網狀的因果,改變系統(tǒng)中的一個變量,就可能導致復雜的系統(tǒng)變化,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任何偉大的設計師也不可能預見和計算出所有可能引發(fā)的因果鏈條,更何況有許多至關重要的效應是滯后和間接的,許多結果甚至是非故意的、偶然的、不可控的。在此,有必要對那種“只要……就能……”或“只有……才能……”的論述保持警惕,因為歷史告訴我們,僅僅單一因素的效仿不可能帶來完全的成功,同樣的原因可能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產生截然不同的后果,而各種不同的原因卻可能產生相同的結果。
      
      [美]杰克?戈德斯通 著:《為什么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關永強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34.00元。
      
      校譯:p.138:瑞典的查爾斯十一世:通譯“卡爾十一世”。
      P.149:英國各經濟部門的產出量:“棉織品”一欄的數字與下面的“產出指數”一樣,疑有誤。
      
      本文刊于【讀品】100輯
                                            
      【免費】訂閱 點擊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網站訂閱框。 或發(fā)郵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訂閱
                
      【讀品】下載請前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333223.html
  •     文化、教育、政治、傳統(tǒng),完全印證了中國不可能在現(xiàn)代社會領跑未來。這個事實,即使中國成為了第一大經濟體,也不會改變。
  •     
      第一,其言“對于專業(yè)的研究者而言,本書一方面廣泛地涉及了全球史上的經濟、政治、社會結構、宗教和科技等各個領域,并對每個領域中的重要學術問題都進行了提示,是研究全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保溆盅浴氨緯且槐痉浅3錾挠蓪I(yè)學者寫給大眾閱讀的書”,試問:這到底是本什么樣的書?是專業(yè)的,還是大眾的?如果是本大眾書,那么專業(yè)的研究人難道連基本大眾之了解都不若?若為專業(yè)研究人用,那何來大眾?
      第二,其又言“對于一般讀者而言,本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為我們掃除了以往諸多對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錯誤解釋”,什么是一般讀者?對于現(xiàn)在的正統(tǒng)歷史流,作為學術或者政治之用,弄清歷史問題,無疑是重中之重,責無旁貸。而一般讀者呢?或許是興趣所使,或許是個人研究之因,或許是解一時排遣寂寞之用。。。而對于過往歷史之種種,欲究竟者不得不說:鮮也。
      最后,我個人建議閣下諸者,欲做事,先立人(這里之“立人”,是專指完善個人,包括言辭基本技能)。
  •      隨著冷戰(zhàn)結束之后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我們日益發(fā)現(xiàn),在很多日常小事的背后都可能會引申出國際化的聯(lián)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離開全球化而繼續(xù)孤立生存了。由此,越來越多的讀者也開始對全球史發(fā)生了興趣,希望能夠通過對全球化進程前因后果的了解來給自己定位、掌控自己的現(xiàn)在和未來,而在全球史當中,最為令人矚目的事件就是最近幾百年來西方的崛起了,事實上,也正是西方的崛起才真正地把原本處在一個平面上的世界(World)變成了一個立體的全球體系(Global System),而這也就是本書所關注的中心內容。
       本書作者戈德斯通教授是著名的政治史和社會史學者,現(xiàn)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和全球政策中心主任,他對于全球史有著多年的研究和深厚的功底,因而可以把這本書寫得深入淺出,既適合那些對全球歷史和近代西方崛起歷程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也可以作為專業(yè)研究者的參考讀物。
       對于一般讀者而言,本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為我們掃除了以往諸多對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錯誤解釋,展示出了關于西方崛起的一幅清晰而可信的圖景,讓讀者們清楚地認識到其實直到1500年時,歐洲仍然在眾多方面的都落后于亞洲尤其是中國;而以西歐為代表的歐洲崛起并全面超越亞洲尤其是中國則是1800年以后才真正實現(xiàn)了的。對于這一過程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本書進行了多方面地介紹,但還不是最完整的,讀者們如果有興趣的話,還可以繼續(xù)閱讀彭慕蘭、貢德?弗蘭克和詹姆斯?布勞特等學者的相關著作,與本書相結合,可以更為深入全面地了解西方崛起的原因和過程。
       對于專業(yè)的研究者而言,本書一方面廣泛地涉及了全球史上的經濟、政治、社會結構、宗教和科技等各個領域,并對每個領域中的重要學術問題都進行了提示,是研究全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但另一方面由于本書所涉及領域的廣泛性,有一些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展開,而作者作為一位美國學者,也有著他的局限之處,關于這些方面我想讀者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也一定會有所體會的。例如,本書第四章中對于歐洲的殖民主義、奴隸貿易進行了批評,但低估了這些因素對西方崛起的意義;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看法也有可以商榷之處,這些是需要讀者們自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的。
       另外,本書對很多歐洲中心論的陳詞濫調進行了批駁,其中也包括制度主義,但作者在批評制度主義之后又突出強調了英國議會和法律的重要性,這在實質上就又回到了制度主義的立場上。然而制度是什么呢?如果我們以經濟發(fā)展為考察的對象,那么政治、社會結構、文化就成了制度,然而直到今天,西方也沒有在這些方面超過中國,我們很難想象這些自身并不優(yōu)于東方的制度能夠促使西方的科技和經濟超越東方,因此,對于這一問題,讀者也應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還有,作者在最后提出了“現(xiàn)代軍事-工業(yè)社會的興起”這個表達方式,但是并沒有來得及對這一點進行展開論述,但是熟悉這一歷史的研究者們一定知道,近代以來,西方領先東方最多的就是工業(yè)和軍事這兩個領域,而從第一次的煤鐵工業(yè)革命,到第二次的化學工業(yè)革命,再到第三次的信息產業(yè)革命,無一不是脫胎于軍工業(yè);同時,除了書中所說的戰(zhàn)爭為貿易開拓通路以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現(xiàn)代工業(yè)還是以大規(guī)模和標準化生產為基礎的,而軍隊和戰(zhàn)爭正為這種大規(guī)模、標準化和高精度的生產提供了需求和市場,因此,軍事對于工業(yè)發(fā)展和歐洲崛起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要性,關于這一問題,還需要專業(yè)研究者們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無論如何,本書都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由專業(yè)學者寫給大眾閱讀的書,它的價值也不僅僅在于解釋歷史,更在于讓我們通過理解歷史來掌握現(xiàn)在和未來,在本書的結論中,作者為發(fā)展中國家實現(xiàn)現(xiàn)代經濟增長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和需要避免的問題,包括注重技術教育、推行開放型的文化和宗教政策、促進社會不同階層間的交往和流動以及為專業(yè)人員開放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等等,大都是值得我們今天認真思考和借鑒的。
      
      
       譯者于南開大學
       2010年4月16日
  •     方萌按:這本小冊子面向大學生讀者,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它主要介紹了“加州學派”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包括我們熟悉的彭慕蘭(《大分流》)、弗蘭克(《白銀資本》)、王國斌(《轉變的中國》)和李中清(《人類的四分之一》)。作者Jack Goldstone是加州學派的領軍人物,“加州學派”一詞就是他于十幾年前提出的。
      為了避免行文生澀,我沒有采取逐字逐句的譯法,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地改寫。小弟正在聯(lián)系此書在國內的出版事宜。對于熟悉林達和薛涌作品的讀者而言,它的中譯本將是顛覆性的。
      
      
      
      為什么是歐洲?——世界歷史上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作者:杰克-A-高德斯通 Jack A. Goldstone
      譯者:田方萌
      
      
      序言
      
      變遷是歷史永恒的主題。二十年前,世界政治聚焦于兩種政治體制的沖突。隨著共產主義在蘇東垮臺,這場沖突于九十年代初大體結束。在今天的高中生和大學生眼里,它看上去像是遙遠的記憶。
      當前,人們的思憂為三種新趨勢所左右:伊斯蘭作為鼓動勢力而崛起,中印兩國成為新的經濟驅動力量,以及世界氣候和多樣環(huán)境中可能出現(xiàn)的巨變。
      史學研究也已經改變。在上兩個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學子們通過西方文明了解世界歷史,他們聽到的盡是“西方崛起”的故事。這故事從民主和哲學初現(xiàn)在希臘羅馬講起,接著是歐洲皇帝和騎士在中世紀的統(tǒng)治;繼而轉移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探險活動;最后終結于西歐和北美民族在軍事、經濟和政治領域稱霸世界。只有在遭遇歐洲探險家或殖民者的場合,西方教科書才會提到亞非拉地區(qū)的人民——他們的“歷史”始于歐洲人的接觸和征服。
      然而,最近半個世紀,世界史研究已經將更多目光投向歐洲以外的世界,投向全球所有文明長達數世紀的交換與互動模式。希臘人的政治和哲學創(chuàng)新對現(xiàn)代世界貢獻良多,這么說當然不錯??上率鍪聦嵰餐瑯诱_,即現(xiàn)代世界從亞洲和北非獲得了它的宗教、數字和計數體系、大部分數學和化學原理,以及最常用的日用品(棉紡布、瓷器、紙張、印刷本)。今天的政治家為文明的沖突憂心忡忡,而歷史學者正在更深入地理解現(xiàn)代世界的發(fā)展歷程,這一歷程是建立在眾多文明的貢獻之上的。他們也致力于理解人們如何在各自的時空內決定了歷史走向,而這一切往往是各民族對當地氣候和環(huán)境的不同反應所造成的。最后,宗教史、法律史和科技史——曾經多少被看作專門的研究領域——現(xiàn)在都被認為是理解世界通史的關鍵知識。
      過去十二年間,一群年輕的經濟史和社會史學者提出了一系列針對世界歷史的新觀點。這些觀點聽上去離經叛道——他們不再把西方崛起看成歐洲步步高升,其他地區(qū)原地踏步的宏大史詩,而是把故事顛倒過來講了。他們會告訴你,公元1500年左右,在經濟、科技、航運、貿易和探險等諸多領域,亞洲和中東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領袖。當歐羅巴從中世紀浮現(xiàn),進入文藝復興之時,她大大落后于其他幾個發(fā)達文明,直到1800年前后才追上和超過曾經領先的亞細亞。所以說,西方崛起只是一次晚近的突發(fā)性變革,很大程度上仰仗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依賴于歐洲自家的產物。這些學者中有幾位認為,就經濟增長而言,其他社會正在趕上甚至超過歐美社會,西方崛起可能只是短期和暫時的現(xiàn)象。
      這本小冊子介紹了研究世界歷史的新方法。關于西方以外的文明,它們與西方的關系,以及它們對于現(xiàn)代世界產生的重要性,本書介紹了學術界最新的發(fā)現(xiàn)和最近的觀點。它同時道出了歐洲文明的特別之處,也探討了歐美過去兩個世紀獲得主導地位的眾多因素。
      在今天這個時代,世界各族人民都在為其多元文明的成長和繁榮尋求答案,看待往昔的新眼光將為未來提供某些有益的洞見。
      
      
      引言 地球:一種全局觀
      
      從外太空觀望,地球就像一顆燦爛的寶石,在黑色的天鵝絨幕布上閃現(xiàn)出耀眼的藍綠光芒。拉近一點距離,你會看到,波光鱗鱗的海洋和幾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陸地覆蓋了這個星球的絕大部分面積。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這副太空景觀數百萬年來就沒有改變過,即使在有文字記載的以往五千年也是如此??稍谧罱话倌?,這一景觀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有種特殊的儀器能夠測量每個地區(qū)產生的發(fā)電量,如果我們它來觀測地球,就會看到幾塊大陸的明顯反差。事實上,我們若用地圖繪出世界各地產生的全部電能,將會發(fā)現(xiàn)一副令人困惑的景象。
      地球上有些地區(qū)產生的能量遠多于其他地區(qū)。比如,美國和加拿大產生的電能是拉丁美洲的四倍;盡管非洲比歐洲半島大得多,后者產生的電能幾乎是前者的七倍。
      作為從太空觀望地球的星際探險家,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一奇景?你可能會想,某地居住的人口越多,產生和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大。通過測算世界各地人口,我們可以檢驗這一猜想。結果讓你大吃一驚,因為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產生于人口稀少的地區(qū)。5.21億人居住的歐洲半島年產3.3萬億千瓦小時電能,而有著8.69億人的非洲一年只產能4800億千瓦小時。放眼美洲大陸,那里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美墨邊境以南,可這條邊境以北的地帶產出了整個美洲80%的電能。再舉個例子,住在日本的1.2億人每年產生的電能十倍于住在印尼的2.2億人。
      在本世紀初,太空觀察家會注意到地球上這一對比鮮明的事實:一小部分地球人生產和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電能。簡單說來,就是生活在特定地區(qū)的少數人富有,相比于他們,生活在其他地區(qū)的多數人貧窮。
      我們的太空觀察家對此現(xiàn)象該作何解釋?像今天大多數人一樣,他可能會以為富人掠奪了窮人的資源,或者阻止窮人獲取資源??墒?,這一觀點不太正確——貧窮地區(qū)實際上擁有更多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那里的人們或是自愿用這些資源交換其他物品(汽車、電影、收音機、機器)或是白白浪費它們(許多國家燒掉天然氣,尚未利用其水力發(fā)電諸量,或是閑置在地面種植、開采或泵吸而來的資源)。
      觀察家也許會猜測,富裕地區(qū)的人們心更靈手更巧,因此掌握了生產能量的技術手段。這一猜想也不正確——貧窮地區(qū)的眾多民族長期擁有高度文明,如精湛的技藝、深奧的哲學和光耀千秋的文學作品。
      可能富裕地區(qū)碰巧撞上了一位法力無邊的魔法師?他教給他們先進知識,使他們能夠生產和利用這些能源,而別的地區(qū)卻與此無緣。即使這一猜想也不完全正確——書本、教育和電子通訊將知識傳播到了整個世界,只不過某些地區(qū)看上去比其他地區(qū)更懂得利用這些信息罷了。
      為了解決這一疑難,最好的辦法是降落到地球上,了解住地上面的人類,了解他們的歷史和社會,也了解他們之間長久以來的相互交往。當然,我們可憐的觀察者剛剛有所發(fā)現(xiàn),就被搞得頭昏腦漲,因為幾千年來最早的文明和最發(fā)達的社會恰恰位于今天的貧窮地區(qū),而它們偏偏不是本世紀初主要的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也就是說,過去幾千年間,地球上最富有和最發(fā)達的先進文明,都落在了北非、東亞、南亞和拉美地區(qū)。這也就意味著,在較晚近的時代發(fā)生了某種劇烈的變革,它導致了世界各地的強烈反差,并改變了原有的經濟地理格局。
      本書考查了觀點迥異的歷史學說。這些學說試圖解釋上述強烈反差的成因,以及成因發(fā)生的時間和過程。我們想要了解當前全球不平等性的早期起源、決定因素和未來趨勢。不幸的是,在這一問題上,地球上最好的經濟史和社會史學者也未能達成共識??墒?,全球各地的學者正在提出新的見解,這將幫助我們解開這一謎團。本書介紹了史學研究最前沿的一系列觀點,以便讀者對經濟變遷的長期趨勢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   作者寫的很棒耶。
  •   剛讀完這本書,覺得要對這么一個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做出終極解釋,遠非這本薄薄的小書所能完成?;蛟S我們應該擴大閱讀的視野,列一個“資本主義”專題書單,以系統(tǒng)的閱讀,才能做出公允的評判。
  •   恩 對于工業(yè)革命這樣一種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歷史現(xiàn)象 我們的確不能簡單地用幾個因素來概括它的產生原因 我們能夠做得只是從一些盡可能多的非必要 非充分條件 里面提煉出一些可以讓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 在這一一點上 作者無疑是成功的
  •   只有……才 造句:
    只有……才是不對的。
  •   是個好問題:)
  •   樓主有點太認真了。。。
  •   最后,我個人建議閣下諸者
    ================
    “閣下諸者”是什么閣下諸者?
  •   抱歉,于其時未道明,當下解說:
    1.閣下:您。尊稱。
    2.諸者:各位。平稱。
    3.閣下諸者:泛指我們大眾。
    本意:我們應該認真,認真,再認真,不單單是做事,根本在為這一生的人。
    其實,鄙人所言,更多是說給自己的,告戒自己要奮起。
  •   ……
    各取所需不必強求。lz若是激勵自己,言語中負面情緒還較多,這會阻礙自己前進。
  •   ls其實也可以做激將法理解
  •   沖動是魔鬼。小心被利用。
  •   這么說吧:書本身是可以的,可沒有遇到會做書的人。
  •   像樓上這樣認真的人已經很稀罕了,尊敬一下。
    原來打算買的,想想既然不能好好閱讀,那就暫時不買了,呵呵。
  •   有點兒道理
  •   第一,其言“對于專業(yè)的研究者而言,本書一方面廣泛地涉及了全球史上的經濟、政治、社會結構、宗教和科技等各個領域,并對每個領域中的重要學術問題都進行了提示,是研究全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其又言“本書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由專業(yè)學者寫給大眾閱讀的書”,試問:這到底是本什么樣的書?是專業(yè)的,還是大眾的?如果是本大眾書,那么專業(yè)的研究人難道連基本大眾之了解都不若?若為專業(yè)研究人用,那何來大眾?
    第二,其又言“對于一般讀者而言,本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為我們掃除了以往諸多對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錯誤解釋”,什么是一般讀者?對于現(xiàn)在的正統(tǒng)歷史流,作為學術或者政治之用,弄清歷史問題,無疑是重中之重,責無旁貸。而一般讀者呢?或許是興趣所使,或許是個人研究之因,或許是解一時排遣寂寞之用。。。而對于過往歷史之種種,欲究竟者不得不說:鮮也。
    最后,我個人建議閣下諸者,欲做事,先立人(這里之“立人”,是專指完善個人,包括言辭基本技能)。
  •   “如果我們以經濟發(fā)展為考察的對象,那么政治、社會結構、文化就成了制度,然而直到今天,西方也沒有在這些方面超過中國”
    這句話就是個笑話。
  •   他們會告訴你,公元1500年左右,在經濟、科技、航運、貿易和探險等諸多領域,亞洲和中東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領袖。當歐羅巴從中世紀浮現(xiàn),進入文藝復興之時,她大大落后于其他幾個發(fā)達文明,直到1800年前后才追上和超過曾經領先的亞細亞。
    與主流歷史學家的觀點不同,想看看這本書怎么論證的。別又是在利用民族情緒搞偽學術啊
  •   直到二次大戰(zhàn)之后解放前期,中國還是已大國身份出現(xiàn)在國際舞臺的。我認為西方的崛起是在大航海時代,人類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技術在前人的基礎上得到極大發(fā)展的時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歐洲殖民者利用堅船利炮對亞、非、美洲等地進行侵略和殖民擴張的年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
    所以海軍在歷史上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so,我們應該大力發(fā)展海軍啊。
  •   誰有這本書1到50頁的中文翻譯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