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許全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許全興  頁數(shù):375  

內容概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反思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的緊迫性、內涵和途徑,說明自我革命的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和當代化。

書籍目錄

自序上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我反思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與危機(一)應正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中有失敗(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中的兩次高潮,兩次低潮(三)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與危機并存二 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何被教條化(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教條化是危機的主要內因(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教條化的社會原因(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教條化的思想原因(四)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教條化的認識論原因(五)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教條化的歷史文化原因三 歷史地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形成(三)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自我革命四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的內涵(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法的革命(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象的革命(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的革命(四)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革命(五)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的革命五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自我革命中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與中國化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提出及其內涵(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的文化背景(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的實踐背景(三)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面闡述(四)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討論(五)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理解上的偏頗(六)應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二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就(一)毛澤東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典范(二)中國哲學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貢獻(三)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就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相結合(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相互關系的歷史考察(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相互關系的理論分析(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相結合的實質及其結合形式四 繼承和弘揚中國哲學基本精神(一)中國哲學精神的諸種說法(二)如何界定中國哲學精神(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四)經世致用,實事求是(五)陰陽互補,辯證思維(六)民貴君輕,以人為本(七)大同理想,止于至善(八)“和”真是中國哲學的精髓嗎?五 吸取中國哲學認識主體修養(yǎng)論(一)重視認識主體修養(yǎng)是中國哲學認識論的特點(二)認識主體立場的修養(yǎng),“公生明,偏生暗”(三)認識主體態(tài)度的修養(yǎng),“誠則明”(四)認識主體思維方法的修養(yǎng),虛與壹則明(五)認識主體情感的修養(yǎng),“靜則明”六 吸取中國哲學中“時”的觀念(一)“時”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二)中國哲學“時”的內涵(三)中國哲學“時”的特點七 警惕傳統(tǒng)文化消極因素的滲入下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與當代化一 實踐理論的若干問題(一)物質本體論與實踐本體論之爭(二)應重視改造世界的研究(三)世界應是什么,實踐的觀念(四)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組織、實施和監(jiān)控(五)實踐結果的評估,實踐的合理性(六)改造世界的根本規(guī)律二 創(chuàng)新問題三則(一)創(chuàng)新應成為一個哲學范疇(二)創(chuàng)新與個性自由(三)創(chuàng)新與冒險精神三 直覺新論(一)西方哲學直覺論(二)中國哲學直覺論(三)直覺綜合論四 情感新論(一)中國哲學情感論(二)西方哲學情感論(三)馬克思主義哲學情感論(四)情感綜合論五 意志新論(一)意志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作用(二)意志的界定(三)應重視意志的研究和意志的鍛煉六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自由哲學(一)對德國古典哲學自由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二)自由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三)在自由問題上的深刻教訓(四)哲學是自由之哲學結束語 中國哲學的第三次大綜合(一)中國哲學的第一、二次大綜合(二)20世紀中國哲學的三次革命(三)現(xiàn)代中國哲學思想來源上的缺陷(四)新的世紀需要新的第三次大綜合后記

編輯推薦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資助的優(yōu)秀成果。本書稿從整體上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其在當代中國的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的問題。特別是著重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教條化的復雜原因,主張歷史性地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書稿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作出了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