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張麗平 頁數(shù):285
前言
沒想到,寫“高爾夫·文化”這個欄目,一寫就是五年。 五年多的時間,十幾萬的文字,60多期雜志,排在書架上,已是長長的一列,我自己都有點難以置信。 是2006年利物浦的英國公開賽,把我?guī)нM(jìn)了高爾夫的世界。記得那年,我的左膝軟組織損傷,行走時隱隱作痛,但我居然能忍著疼痛,跟著厄尼·埃爾斯走了九個洞!那是我第一次看大賽,對高爾夫只是一知半解,最多的感受是新鮮,激動和興奮。我寫下了《零距離感受英國公開賽》一文,也由此開始了“高爾夫·文化”這個專欄。 跟隨著這個欄目,我走進(jìn)了高爾夫。一個小小的白球,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一個看似簡單的運(yùn)動,卻包含著諸多的禮儀和規(guī)則。它溫文爾雅、誠信自律,我很快就喜歡上了它。打球、看球、寫球,鏈接起我的全部生活。 五年的時光,我走過了許多地方,去看比賽,也去打球。奧古斯塔、圣安德魯都留下了我的足跡。隨著視野的開闊,生活的積淀,我的筆端開始延伸到高爾夫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jì)等各個層面。有大賽的觀感,如《近觀總統(tǒng)杯》、《奧古斯塔的吼聲》、《尋根圣安德魯》等;有人物系列,如《虎年說虎》、《米克爾森的微笑》、《小伙,麥克羅伊》等;有針砭時弊的論說文,如《為高爾夫正名》、《從賭文化到賭球》、《向首長致敬》等;有世界各地的高爾夫風(fēng)情…… 不是行家里手,我只有盡心勤力,有時為了一項賽事、一條規(guī)則,甚至一個專業(yè)詞匯,都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也不是名人大家,唯有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我是流著淚寫完《伸出你的雙手,就握住一個生命》一文,并久久不能自禁。我感謝《中國高爾夫》雜志,給了我這樣一個平臺,我可以用筆抒發(fā)情感、宣泄感受。 年復(fù)一年,一期連著一期,一篇接著一篇,我就是這樣一步步地走了過來。一臺小小的電腦,一張不大的書桌,我在這方寸之間激揚(yáng)文字,揮斥方道。我付出是時間,是汗水,也是心血。雖然沒有榮耀,沒有金錢,但是我得到的是高爾夫的整個世界! 2010年7月,在圣安德魯?shù)睦锨驁?,我觀看了139屆英國公開賽,這是我現(xiàn)場觀看的第四個大賽。如今的我,不會再感到新鮮、激動和興奮;但是,在這個古老的球場里,我卻感到了平民高爾夫的震撼。一個富有盛名的球場,卻沒有藩籬院墻,沒有矜持尊貴;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職業(yè)、不同的水平都可以在這里看球、打球,這里的高爾夫原本就是一項普及的平民運(yùn)動。 由此,我想到了中國的高爾夫。由于高消費的定位,使它曲高和寡、遠(yuǎn)離普羅大眾,再加上某些媒體的錯誤導(dǎo)向,造成許多民眾的負(fù)面曲解。雖然近幾年來,中國的梁文沖在PGA的賽場上表現(xiàn)得可圈可點,但是,高爾夫一旦離開了民眾這塊沃土,就不能得到蓬勃的發(fā)展。 我感到了焦灼和不安。在圣安德魯,我就下定決心要把多年的文章集結(jié)成冊。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讓更多的人讀到它。我所能盡的綿薄之力,就是希望透過我的文字,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高爾夫的淵源和文化,感受高爾夫的精神和內(nèi)涵,從而走近高爾夫,熱愛高爾夫。 在高爾夫的球壇上,中國不會永遠(yuǎn)徘徊在門外;在高爾夫的賽場上,也不會永遠(yuǎn)只有梁文沖孤軍奮戰(zhàn)的身影,中國一定會有新人輩出、群星璀璨的那一天。 我期待著這一天。盡管前面路還很長,但是我相信它并不遙遠(yuǎn)。 2011年10月于香港
內(nèi)容概要
《感受高爾夫》十幾萬文字,記述了一個普通高爾夫愛好者的心路歷程。從對高爾夫的新鮮好奇,到對高爾夫的深層思考,從對高爾夫的一知半解,到對高爾夫的極度熱愛。文章以獨特的視角,激揚(yáng)的文字,涵蓋了高爾夫的歷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jì)等各個層面,有賽后觀感,有人物刻畫,有游記隨筆,有時弊針砭,雖不是鴻篇巨作,卻都是真情實感?! 陡惺芨郀柗颉罚瑳Q不是個人的怡情之作,它記述了近年來精彩的世界大賽和傳奇式的人物,作者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娓娓道來,并融入了對中國高爾夫的反思,所以,《感受高爾夫》也可以說是中國高爾夫發(fā)展的一個側(cè)影。 這五年,恰好是中國高爾夫崛起的五年。2010年,中國高爾夫的核心人口33.3萬,增幅達(dá)11%,全國的高爾夫球場共395家,凈增漲率13.5%。最可喜的是許多新生代的加入,全國已經(jīng)有83所大學(xué)開設(shè)了高爾夫?qū)I(yè),青少年的高爾夫賽事也蓬勃地發(fā)展。也許,在不遠(yuǎn)的將來,這本真情之作,會成為了解高爾夫的青少年讀物,也會成為高爾夫初學(xué)者的入門指引,這也是《感受高爾夫》作者最大的心愿。
作者簡介
張麗平,1952年出生,自由撰稿人,現(xiàn)定居香港,曾在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中國《世界華人文學(xué)》、《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等報刊雜志發(fā)表文章。近花甲之年開始接觸高爾夫,學(xué)習(xí)高爾夫,熱愛高爾夫,并自2006年10月起為《中國高爾夫》雜志撰寫“高爾夫?文化”欄目至今。
書籍目錄
賽事隨筆
零距離感受英國公開賽
Up Close and Personal—The British Open at Hoylake
平常心非凡球
The Golfing State of Mind—The 2006 Ryder Cup
高爾夫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GolfHas Become a Part ofMe
綠茵場上的獨行者
The Lone Shadow of Swin9—A Portrait of Golf Pros
感人肺腑的謝幕
Whell the Curtain Falls—Golf,Family and Love
常青賽上的夕陽紅
For True Champions,the Sun Never SetsThe Senior British Open
近觀總統(tǒng)杯
The Royal Charm of Montreal—The 2007 Presidents Cup
新加坡公開賽札記
The Sentosa Diaries—The Barclay’S Singapore Open
綠茵場上的高球麗人
Ladies in Pink—The HSBC Women。S Champions
風(fēng)中的神話
A Tale of the Wind—The British Open 2008
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Golf and Recession—The 2008 Singapore Open
奧古斯塔高爾夫的天堂
April Again,Paradise Again—the 2009 Masters
評頭論足匯豐杯
Reflections after the 2009 HSBC Championship in Shanghai
奧古斯塔的吼聲
I Hear the Roar ofAugusta
浮光掠影大師賽
The Joy ofAttending the 20 1 0 Masters
尋根圣安德魯
Golf Comes Home to St Andrews—the l 39th British Open
名將點擊
風(fēng)情采擷
文化斷想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美國人的憤怒可以理解,美國隊的球員在高爾夫的大賽中個個表現(xiàn)出色,為什么在為國家出力時卻屢屢失手,除了在1999年,美國已經(jīng)近五年沒有嘗過萊德杯冠軍的滋味!但是老虎的分析也有道理,歐洲隊確實擁有一支年輕的生力軍,唐納德、加西亞和卡西都是20歲剛剛出頭。以己之見,美國隊連年的滑鐵盧,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集體主義的缺乏,而是國家使命感、榮譽(yù)感的雙重壓力,使美國隊員不勝負(fù)荷、發(fā)揮失常。美國隊在比賽的前兩天,就趕到了愛爾蘭的球場練球。開幕式上,在美國國歌的樂曲聲中,美國隊員手撫胸膛、仰望國旗,一副天降大任于斯的表情,處處可以聞到美國隊求勝心切、雪恥翻身的火藥味。美國隊隊長發(fā)言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聽了我們的國歌,心中很是感動。美國的兩任前總統(tǒng)老布什和克林頓都親自到場觀看,這場球賽不再是普通的競技比賽,而成了關(guān)乎國家利益的較量。曾獲得過8個美巡賽冠軍的吉姆·福瑞克如是說:“我對這場比賽十分看重,程度超過了我對個人賽事的關(guān)注程度,也許這也是不對的?!彼?,讓美國隊?wèi)K敗的最大敵人,恰恰是美國人自己。相反,歐洲隊的隊員來自不同的國家,毫無心理負(fù)擔(dān),況且歐洲隊已有了三個萊德杯在握,如果再贏,那就是錦上添花:如果輸了,也沒什么不光彩,美國隊可個個都是超級巨星。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閱讀《感受高爾夫》就像經(jīng)歷一程美好的高爾夫之旅。此書令人心生愉悅,是高爾夫全球化的極佳見證!” ——世界高爾夫名人堂總裁杰克?彼特“如果你喜愛高爾夫,關(guān)心中國高爾夫,或是想了解這項歷史悠久風(fēng)靡世界的奧林匹克運(yùn)動,《感受高爾夫》將與你分享。” ——《中國高爾夫》雜志出版人孔丹蕾
編輯推薦
《感受高爾夫》一書已被正式收入世界高爾夫名人堂!網(wǎng)羅四大滿貫賽事,點擊世界高壇名將。采擷各國球場風(fēng)情,詮釋高球文化底蘊(yùn)。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