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作者:郭寶勝 頁數(shù):307
前言
序言 經(jīng)歷了五千年的歷史,中國姓氏文化始終延續(xù)和發(fā)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tǒng)宗族觀念的主要外在表現(xiàn)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以及國家統(tǒng)一上起到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中國人同姓人群的分布通常與姓氏的分布規(guī)律相似。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大姓和小姓兩種狀態(tài),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占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各地區(qū)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就與常見的100個姓氏的分布存在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它們決定著中國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guān)系的程度和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guī)模?!? 根據(jù)一般的說法,家喻戶曉的《百家姓》成書于北宋初年。這部小冊子記載了中國老百姓的大部分姓氏?!? 從秦漢開始,中國人的姓氏才合二為一。盡管如此,如果我們細細思考,就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每個人的姓氏都有一個來歷,每個人的姓氏都深藏著遠古的秘密。依據(jù)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說法,中國姓氏中的姓是“別婚姻”,氏則是“明貴賤”,氏隸屬于姓。秦漢以來,姓氏合二為一。姓源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社會,是一個血緣家族的稱號,最初以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lǐng)的名字命名,以后多以國名邑名官名謚號,或以住地之名等為氏。戰(zhàn)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fā)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zhuǎn)變?yōu)樾?,百姓遂也得姓氏?!? 當今時代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 根據(jù)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和鐘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所發(fā)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來看,中國的姓氏李、王、張、劉、陳按人數(shù)來講,可稱得上是當代“百家姓”中之大姓。據(jù)國內(nèi)姓氏文化權(quán)威機構(gòu)家族網(wǎng)統(tǒng)計,其人口之和達3.5億。李、王、張三大姓人口分別占漢族人口的7.9%、7.4%、7.1%。按照姓氏進化的普遍規(guī)律,大姓人數(shù)將越來越多,小姓人數(shù)將越來越少,甚至最后消亡。這項調(diào)查和研究花費了兩年時間。調(diào)查涉及全國1110個縣和市,得到了2.96億人的數(shù)據(jù),共獲得姓氏4100個。通過縣、地區(qū)、省三級人口比例的統(tǒng)計,從而得到了當今中國新百家姓的排序?!? 本書將以新百家姓的排序為準,進行各個姓氏相關(guān)知識的介紹。從姓氏的圖騰入手,直觀地解析圖騰的象征意義,進而得出姓氏的本義,并引出姓氏的本源;在姓氏知識中主要講述了姓氏的特點及發(fā)展歷程;最后列舉了該姓氏較有影響力的歷史名人?!? 開卷有益。希望本書的編撰能給予讀者知識和樂趣。 編著者 2011.6
內(nèi)容概要
中華姓氏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不同于其他國家文化的獨特性,同時,每一個姓氏發(fā)展的背后,幾乎都有很深的歷史淵源。
中華姓氏同每一個炎黃子孫息息相關(guān),而里面蘊涵的知識也非常豐富。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傳播這一特殊的傳統(tǒng)文化,編撰了這部《中華姓氏知識全書》。郭寶勝編著的《中華姓氏知識全書》以新百家姓的排序為準,進行各個姓氏相關(guān)知識的介紹,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可作為參考用的工具書、知識書、休閑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姓氏探源
姓和氏起初并不是一回事
中國古代姓氏學著作
中國到底有多少個姓
第二章 李王張劉
李
王
張
劉
第三章 陳楊趙黃
陳
楊
趙
黃
第四章 周吳徐孫
周
吳
徐
孫
第五章 胡朱高林
胡
朱
高
林
第六章 何郭馬羅
何
郭
馬l
羅
第七章 梁宋鄭謝
梁
宋
鄭
謝
第八章 韓唐馮于
韓
唐
馮
于
第九章 董蕭程曹
董
蕭
程
曹
第十章 袁鄧許傅
袁
鄧
許
傅
第十一章 沈曾彭呂
沈
曾
彭
呂
第十二章 蘇盧蔣蔡
蘇
盧
蔣
蔡
第十三章 賈丁魏薛
賈
丁
魏
薛
第十四章 葉閻余潘
葉
閻
余
潘
第十五章 杜戴夏鐘
杜
戴
夏
鐘
第十六章 汪田任姜
汪
田
任
姜
第十七章 范方石姚
范
方
石
姚
第十八章 譚廖鄒熊
譚
廖
鄒
熊
第十九章 金陸郝孔
金
陸
郝
孔
第二十章 白崔康毛
白
崔
康
毛
第二十一章 邱秦江史
邱
秦
江
史
第二十二章 顧侯邵孟
顧
侯
邵
孟
第二十三章 龍萬段雷
龍
萬
段
雷
第二十四章 錢湯尹黎
錢
湯
尹
黎
第二十五章 易常武喬
易
常
武
喬
第二十六章 賀賴龔文
賀
賴
龔
文
第二十七章 部分復姓
復姓的來歷
部分復姓趣味知識
我國現(xiàn)存的復姓
附錄
附錄一:宋代《百家姓》
附錄二:清代《千家姓》
附錄三:當代《百家姓>(前三百姓)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在上古時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只是從秦漢開始,中國人的姓氏才合二為一。也就是說,每個現(xiàn)代中國人的姓氏都有一個來歷。 這些姓氏的來歷,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與母親有關(guān)的姓氏 例如姑、媯、姒、姜等姓氏,都是與母親有關(guān)的。因為傳說上古時代炎帝的母親名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 二、把圖騰當做姓氏 在遠古時代的氏族社會,幾乎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許多圖騰最后隨著歷史湮滅了,而有的卻得以用姓氏的形式保存了下來。 比如說夏祖女志夢見流星從天而降落到地上,化為神珠薏苡(車前子),她把它吞下去就生下了大禹,因此以薏苡為圖騰,姓“姒” 氏,“姒”即由“苡”字衍化而來。再比如說東夷部族以鳥為圖騰,史稱“鳥夷”,有不少鳥類的圖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衍化為姓氏,如鳥氏、鳳氏、爽鳩氏等。又比如說周的始祖母姜螈因為踩到巨大的腳印而生下了周的始祖后稷,而所謂的“巨大的腳印”指的就是熊的腳印,所以周人把熊當做圖騰,以“姬”為姓。 三、把國名當做姓氏 在遠古時代(周朝以前)有個汪芒國,這個國的后代于是姓汪;在商朝的時候有個阮國,阮姓便是從這個國的后代開始出現(xiàn)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wèi)、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這些在當時是國名,同時也是今天的常見姓?!? 四、把出生地或者居住地當做姓氏 例如上古賢君舜姓姚,因為傳說舜出于姚墟。再例如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因為他們分別住在東郭、南郭等地。這類姓氏的特點是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xiāng)、閭、里、郭等字。另外,也有人以居住地擁有的名山大川作為自己的姓氏。例如鮮卑族人居賀蘭山之陽,后人便稱“賀蘭氏”。再例如越王無疆(勾踐的第六世孫)次子居歐余之陽,后人稱為“歐陽氏”或 “歐氏”。再例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遷徙到川東巴水上游,子孫留居此地,于是順理成章地稱為“巴氏”。 五、把封地當做姓氏 自周代實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諸侯國有權(quán)在各自的封地內(nèi),賞賜給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大小不等的封地,很多姓由此衍化而來。例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后代便姓蘇;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子孫便開始姓翁;造父這個人被周武王封到趙城,子孫便開始姓趙。還有很多姓氏,如溫、元、蘇、毛、甘、樊、祭、尹、裴、陸、龐、閻、陸等,都與封地有關(guān)?!? 據(jù)統(tǒng)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于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同時不得不提及一種姓氏,如楚國的蘭氏、權(quán)氏、沈氏、鄢氏等,雖不是因為他們祖先擁有的封地,卻是因為祖先曾分別擔任蘭縣、權(quán)縣、沈縣、鄢縣的縣尹,從而以祖先擔任某地職守為氏,這在春秋戰(zhàn)國時較為盛行,是以封邑為氏的一種變相衍生?!?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魯國的匡氏等?!? 六、把官職當做姓氏 司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都是古代很早就有的官職,他們的子子孫孫就都以這些官職為姓,這些姓是以官職為姓的典型。例如春秋時,管理市場的官員稱為。“褚?guī)?rdquo;,子孫世襲此職,稱“褚氏”,“褚”這個姓一直到現(xiàn)代依然存在。再例如帝堯時,皋陶擔任執(zhí)掌刑獄的大理職務(wù)(司法官),子孫世襲此職,稱“理氏”,而后逐漸衍化成“李氏”。因為普遍的說法是:商紂王時理利貞因直言進諫,獲罪懼誅,避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為“李”。又例如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晉國任“董史”,這個官職是史官的一種,負責管理典籍,后代便以董為姓氏。P2-3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