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原來如此癲狂-影響人類生活的20條人性原理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  作者:孫科炎,孫東風 著  頁數(shù):292  
Tag標簽:無  

前言

人性是學術研究和個人社會生活共同關注的話題,其中的原因無外乎對社會也好,對個人也罷,人性的影響范圍和影響力度都相當大。而且,了解人性本身也很難。諸葛亮探討過人性問題,認為“夫之人之性,莫難察焉”。大概是說,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比知道人性更難的了。聰明如諸葛亮,也承認這是一件難事。既重要而又難知,這就成了很多人傾心研究的一門學問。這門學問的研究發(fā)現(xiàn),常常被運用于經濟、教育、社會組織等廣泛的人類活動領域,當然也包括社會心理的技術性應用。嚴格意義上說,對人性的研究是心理學的源頭之一。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大多都是人性在各種環(huán)境下的作用力、演變等,所以,要學心理學,必先知人性,要知人性,就要熟悉心理學歷史上對人性的廣泛研究。    哲學家休謨在他的《人性論》一書中提出,如果你能夠知曉人性,你也就能夠知曉其他很多學科的思想基礎和相應的知識。這一觀點可作為本書的注腳?!度诵?,原來如此癲狂》一書,是對人性中最重要的基礎問題加以闡釋,而非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心理學或哲學史上的人性理論。我們的目的是,將那些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性問題和原理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讀者朋友可以這樣理解:把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那些人性問題,逐一挑選,然后從心理學對人性的研究中尋找答案。通過本書對切身的“人性問題”與心理學上“人性研究”的對應展示,我們希望讀者朋友能夠了解人性的復雜變化和奇妙之處,并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下面,我們對本書的特殊之處作一說明。    第一,原理的選擇標準。    為突出本書的簡潔性,本書的內容是直接以人性的一些基本原理(或者假設等)的形式展開的。這確實是個問題——在心理學的歷史上,無數(shù)的心理學家們都曾通過自己的實驗、實證研究,揭示過各種各樣的人性規(guī)律,并且從不同方面得出過各種理論解說,如各種效應、原理等,關于這些效應和原理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并沒有確切的答案,但無疑數(shù)以千計,而直接關乎人陛的原理也不勝枚舉。    在這么多心理學理論中做出選擇是一件困難的事。我們采取了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挑選出與我們個人生活緊密相關的,或者對社會生活產生廣泛影響的那些理論。本書的原理是華通咨詢心理研究中心的成員和一部分試讀讀者共同選擇的??陀^地說,小范圍的調查足以達成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確保每一條人性原理都能夠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有效地指導讀者的個人生活。    第二,原理的應用方式。    心理學是一門實用科學。心理學上關于人性的研究,并不是純粹為了研究而研究,也不是純粹為了洞察人性而展開實驗。每一個心理學家在著手研究某個方面的人性問題時,總是為了解決個人或社會群體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困惑和難題。    本書在解讀這些原理的時候,力圖盡可能地還原心理學家們研究的原貌。敏銳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這中間的每一個心理學原理與你的個人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個人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獲得職業(yè)成就、如何管理與協(xié)調他人、如何賦予自身理智的生活態(tài)度等。這些原理提出的各類問題也是你無法回避的生活內容。    最后,談談這本書內容上的特征。    我們希望讀者通過本書了解人性的基本規(guī)律,并能在此基礎上運用人性知識解決個人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我們在解讀每一條人性原理時采用了這樣的體例形式:每一條原理的前半部分內容,大體上是對人性引發(fā)的一些突出的社會現(xiàn)象、組織現(xiàn)象、生活現(xiàn)象等進行理論分析,這可以使讀者從自身經驗中體會每一條原理的對個人生活的重要影響,知道這些現(xiàn)象的起因和結果,并理性地對待它;后半部分則是對這些現(xiàn)象所造成的各類問題,以及問題的應對方法給出建議——這些建議涉及面較廣,而且大部分建議都是心理學家們研究出來的實踐對策。    以上三個方面的特征,是閱讀本書的一個基本線索。這本書的目的是鮮明的,就是提供社會大眾讀者簡單易懂的、生活化的人性心理學知識同時歡迎讀者朋友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修正我們的不足。    孫科炎    2012年2月于北京

內容概要

  這是一本對人性心理進行批判性反思的圖書,集合了人性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中的20條重要研究成果,通過對生活中各種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的解讀,道出了人性的復雜與混亂,旨在通過詳細解讀人性的本質人性中的深層問題,給讀者提供一條自我了解、自我認知、靈活把握人性規(guī)律的途徑。本書共分20章,包括焦點效應、自私假設、有限理性、前景理論、惰性定律、自我效能感、反事實思維等20條人性原理,濃縮了社會心理學研究歷程中關于人性的相關問題。

作者簡介

  孫科炎,北京華通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企業(yè)經營管理、項目策劃咨詢實戰(zhàn)派專家,對組織經營管理、企業(yè)群體行為等問題頗有研究,長期從事教育管理、工業(yè)生產管理、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意等多種項目的組織與策劃。作者近十年來潛心研究管理學和心理學,出版相關著作十多部。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焦點效應
吉洛維奇的實驗
透明度錯覺
認識自己有多難
自己總是最關鍵的
自我參照效應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嗎
功勞歸自己,問題歸別人
每個人都比別人優(yōu)秀嗎
香煙殺不死你嗎
我們被自己欺騙了
悲觀有時也是一種力量
第二章 自私假設
經濟學的基石
自私的基因
他人就是地獄
狂搶玉米棒子
“聯(lián)姻”計謀
神奇的告示牌
人性的原動力
第三章 有限理性
純粹理性存在嗎
理性與感性的交鋒
專家是可信的嗎
好心情效應
恐懼下的理性
說服中的“單雙面”
第一次和最后一次
為什么要一步一步來
一場認知的戰(zhàn)爭
商業(yè)奇謀:配套效應
第四章 前景理論
行為源自于心理預期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意外之財,不算財
賭徒永遠口袋空空
人人怕風險,人人都是冒險家
我們是最幸運的那個人嗎
在少的物品上花更多錢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怎樣公布好消息和壞消息
你心中的幸福是什么
第五章 惰性定律
懶惰也可以是致命的
大自然是超級楷模
最少運動原理
可以懶時,不會不懶
勤勞無益時,不會不懶
不能懶時,會想懶辦法
那些懶人,那點懶事
懶惰也可以改變世界
第六章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發(fā)現(xiàn)
越軌行為的警報器
失敗的人更失敗
破解“失敗魔咒”
心理治療的秘密
成功的人更成功
走路的速度加快%
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成功的因子—我能行
每個人都需要成功的榜樣
第七章 反事實思維
為什么“如果”這么多
想象中的“事實模擬”
我們曾錯過了什么
失敗者的精神圣藥
倒霉,還是幸運
越接近成功,越是痛苦
在可能的假設中學會成長
大腦中假想的成功示范
對成功可能性的反思
為下一次成功做好準備
第八章 從眾效應
我們傾向于服從嗎
從眾,是軟弱還是成熟
巴菲特的忠告
我們時刻都在接受規(guī)范
群體壓力的無形控制
讓我們電擊別人吧
特立獨行為何是一種美
第九章 信念固著
固執(zhí)己見是天性嗎
先入為主乃人性必然
越是否定,就越肯定
為錯誤找證據(jù)
過度自信釀造的災難
成熟對我們撒了謊
不要試圖改變別人的觀點
對相反的觀點作出解釋
第十章 過度合理化
無償更好,給錢反而罷工
從合理到不合理的演化
理由充分和理由過度
好心不一定有好報
“天價薪酬”的誤區(qū)
實施零成本激勵模式
職位工資轉變?yōu)槁毮芄べY
放手,請賜予自由
第十一章 意志強度定理
人與動物的區(qū)別
我們?yōu)槭裁匆?br />越肯定,越努力
越重視,越努力
游走在大與小之間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嗎
效用遞減規(guī)律
金錢不是萬能的
信守你的承諾
知足者常樂
切勿夜郎自大
第十二章 歸因謬誤
道不清的因與果
不同歸因,不同命運
夫妻冷戰(zhàn)背后的秘密
大男人常犯的錯誤
遲到是因為塞車嗎
伙伴的謙恭只是性格軟弱嗎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犯錯
對他人嚴厲,對自己寬容
我們的觀點隨時在變化
聚焦觀點偏見
預設立場未必是件好事
第十三章 旁觀者效應
名冷血看客
我們都是旁觀者
反正誰也不認識誰
龍多不下雨
人盯人戰(zhàn)術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該出手時就出手
你會發(fā)郵件嗎
玩轉辦公室會議
第十四章 刻板效應
劉備的“慧眼”
美女也愁嫁
新奇的考試規(guī)律
你戴“有色眼鏡”嗎
直覺也不可靠
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公認可參考,但要經過檢驗
打造最佳第一印象
品牌宣傳如何做
打破舊有思維習慣
推開這扇門,你就會成功
第十五章 替罪羊效應
從《圣經》說起
誰是家庭問題的替罪羊
警惕你的“替罪羊”迷局
成本法則+零和博弈=替罪羊效應
不要讓學生為自己“背黑鍋”
多一手準備,少一點麻煩
第十六章 囚徒困境
合作,還是背叛
美蘇的軍備競賽
商家的價格大戰(zhàn)
公共品的悲劇
不可遵守的愛情誓言
怎樣擁有天長地久的愛情
激勵優(yōu)秀,淘汰低效
伍子胥的智謀
第十七章 鏡像知覺
我們都是透過鏡子看自己
說你行,你就行
如何精確預測一個人的表現(xiàn)
別人真的這樣看我們嗎
他真是這樣的人
你眼中的我就是我眼中的你
從改變自己開始
適當做出讓步
擺脫簡單化思維
第十八章 利群偏差
人人都會維護群體嗎
根叔一席給力話
家丑只能自家人說
“我們”和“他們”
社會比較和自尊
只需一點點借口
少數(shù)派的自我維護
老鷹和響尾蛇的爭斗
集體行為
語言性群體間偏差
第十九章 群體極化
莎士比亞的詮釋
冒險的更冒險
謹慎的更謹慎
極端是怎樣煉成的
是否你也“移情別戀”
網絡中的群體
別做它的幫兇
愚蠢的模仿
是成就而非問題
華盛頓的行為哲學
第二十章 少數(shù)派影響
奇異的反轉測試
一個人也能影響世界
一致性
自信
叛離
兩種不同的領導
里根總統(tǒng)的魔術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吉洛維奇的實驗心理學家吉洛維奇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某大學的學生穿上一件名牌T恤進入教室。穿T恤的學生事先估計會有大約一半的同學注意到他的T恤。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一只有23%的人注意到。吉洛維奇的這一實驗是為了驗證焦點效應。當你某天回到家中照鏡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頭發(fā)凌亂不堪,你心里怎么想?“糟糕,難怪剛才走在路上旁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我!他們一定認為我是一個不注重形象的人。”還是無所謂地將此事拋之腦后?在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之后,你是否會一直耿耿于懷,不斷地埋怨自己的失誤,揣測別人對你的評價?以上情況在正常的情境中,會導致個人產生緊張、沮喪等一系列心理上的變化。這就是典型的焦點效應所提示的人性特征: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放大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總覺得自己是人們視線的焦點,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視野中,從而高估自身一舉一動產生的影響力。心理學家曾對聽力衰退的人進行過一次調查。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不是由于年老的原因,大部分人(占被調查人數(shù)的四分之三)除非迫不得已都不會戴上助聽器——即使助聽器能夠明顯地改善他們的聽力。這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學家在隨后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那些不愿戴助聽器的人,只不過不想讓旁人覺得自己的聽力有問題而已。但真正的問題是其他人是否會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關注我們耳朵上戴的助聽器呢?實際上,沒有多少人會注意我們耳朵上的那個小東西,而且跟別人對話時,聽力差(不戴助聽器)很可能比戴助聽器更引人關注。對這些問題所展開的研究,最終都指明人性中存在焦點效應。它使人們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同時也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誤判。透明度錯覺這種焦點效應會同時出現(xiàn)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我們的情緒體驗,例如我們的喜怒哀樂。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在自己悲傷、快樂時候,他人會注意到,并表現(xiàn)出較一致的情感回應。這實際上是一種透明度錯覺——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就像生活在透明的魚缸中,時刻受到他人的審視。有位女職員,工作時總覺得自己無論做什么,別人都會看在眼里:無論自己說什么,包括給朋友打電話,別人都會聽得見。她每天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神經也總是高度緊繃。不久因為性格不合,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她以為自己失戀的事同事們都知道一因為她抽泣著在電話里惡狠狠地跟男朋友說話。在一次公司的聚會上,她喝了些酒后忍不住地哭了起來,在座的同事面面相覷,感覺莫名其妙。這時她才發(fā)現(xiàn),原來同事們并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樣時時、處處地觀察著她!是自己太多心了。有透明度錯覺心理的人,總是習慣性地做自我審查,對自己的情緒、認知和行為的察覺度很高。他們害怕在眾人面前出錯或發(fā)生尷尬的事情,以為別人會把這些牢記;他們以為自己的任何心思都會被別人了解,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會被注意到。透明度錯覺加劇了人們心理上的不安或緊張。一位心理咨詢師曾接受過許多大學生的咨詢,他發(fā)現(xiàn)80%的大學生都提到了自信心不足的問題——當眾講話的時候特別緊張,課堂上不敢回答問題。心理咨詢師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太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太關注自己的言談舉止的影響力。過于擔心在講話或回答問題時犯錯誤,反而會使思維受到嚴重的干擾并產生緊張。認識自己有多難焦點效應和透明度錯覺表明我們在主觀上對自己的認識與客觀的現(xiàn)實相差甚遠。這讓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總是建立在某種虛假的想象之上,而且這種想象大部分時候都是由外界對我們的態(tài)度和評價引發(fā)的。試想我們是如何判斷自己身體的高矮、智商的高低、財富的多寡的呢?我們借助外界的信息、周圍的人認識自己,由此我們樹立了比較的標準。在進行比較后,我們知道了美與丑、大與小、成熟與幼稚、優(yōu)勢與弱點、失敗與成功。我們的生活圍繞社會比較而進行。但是因為比較,我們有了無盡的煩惱。當別人的收入、地位高于我們時,我們也會相應地提高自己的評判標準;在獲得別人的認同時,我們會把它當做別人對自己的積極評價;當別人稱贊我們勤快時,我們會覺得很高興,并會把這種觀念植入大腦,融入到自己以后的行為中去。我們每個人都把別人當作鏡子來認識自己。更關鍵的問題是,不是別人如何評價我們,而是我們“覺得”別人如何評價我們。這里的關鍵是“覺得”二字,也許外界的評價并非我們自己想象中的那樣好或那么糟糕,但只要我們“覺得”如此,我們仍會依此行動。這樣看來,我們難以正確地認識自己,已有的認識常常是不可靠的。曾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何事最難為?”他回答說:“認識你自己!”是的,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認識自己的歷史。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人對自己的認識都不一樣。我們現(xiàn)在去看以往對自己的認識時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少不了荒誕不經之處。

后記

聞悉本書即將出版,不勝感慨。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圍繞這本書的研究與寫作,我獲得了各種各樣的幫助,這些幫助包括心智上的點撥、具體寫作過程的指導和資料收集論證上的協(xié)助。    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融入了團隊的智慧,我們團隊中的大部分人都參與了這本書的撰寫或資料收集分析工作。這些人包括:孫健、洪少生、孫科柳、洪少萍、李瑞文、秦術瓊、宋松紅、譚海燕、譚漢貴、王曉榮、楊兵、楊選成、袁雪萍、孫東風、孫麗、李國旗、石強、孫科江、李京靜等。    在此,對以上人員衷心地表示謝意!    作者    2012年2月  北京

編輯推薦

《人性,原來如此癲狂:影響人類生活的20條人性原則》的目的鮮明,提供社會大眾讀者簡單易懂的、生活化的人性心理學知識。我們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在悲傷、快樂的時候,他人會注意到,并表現(xiàn)出較一致的情感回應。悲觀者更容易將事情的細節(jié)納入思考的范圍,因為他們會擔心每次的失敗。同時,悲觀的思考方式能防止他們得意忘形。殘酷的競爭并不是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的唯一方式。在商業(yè)領域里,英明的領導者會采用一種柔和、折中的方式——“聯(lián)姻”來滿足自私,獲取利益。自詡自己是“理性的人”是極為可笑的!人們在面對獲得時懼怕風險,在面對損失時卻成了冒險家,原因就在于人們更在意損失。勤勞是一種美德,懶惰才是人的天性,聰明的懶人改變了世界。相對來說,銅牌選手體驗到的“幸運感”比較多,銀牌選手則更多地體驗到“倒霉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人性原來如此癲狂-影響人類生活的20條人性原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該書給讀者提供一條自我了解、自我認知、靈活把握人性規(guī)律的途徑,好書。
  •   okokokokokokokokokokokok
  •   幫同學買的,她覺得挺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