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中的文化誘惑

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德) 勒佩尼斯  頁數:280  譯者:劉春芳,高新華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德國人之迷戀文化、推崇文化令人震驚——即使在經濟困難時期,柏林都擁有三座歌劇院。然而,《德國歷史中的文化誘惑》揭示的絕不僅僅是這個民族迷戀文化的歷史。本書還透徹細致地分析了文化如何能夠在民主政治時期成為道德操守的替代品。憑借其卓越的才華、微妙的反諷及優(yōu)美的文筆,勒佩尼斯還開創(chuàng)性地對美國及法國的文化歷史進行了探討,縱貫從俾斯麥時期到當今的社會現實。

作者簡介

沃爾夫·勒佩尼斯,德國首屈一指的知識精英,2006年德國書業(yè)和平獎獲得者。他曾任德國柏林高等研究院院長(1986—2001),現在是該學院的終身教授。勒佩尼斯也是柏林自由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并曾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數年。勒佩尼斯著作等身,且定期為德國國家級報刊《世界報》撰寫文章。代表作有《憂郁與社會》(1969)、《社會學史》(1981)、《歐洲知識分子的興起與衰落》(1992)、《文化與政治》(2006)等。

書籍目錄

導言德累斯頓上空的炸彈與《玫瑰騎士》一  文化:崇高的選擇  衰減的特性  冷漠的政治觀  德意志精神與德意志帝國二  從共和到流亡  托馬斯·曼的政治觀念  法西斯主義的美學魅力  藝術與道德  流亡與移民三  諾瓦利斯與惠特曼:德國浪漫主義與美國民主  沒有歌劇的國家  約瑟在美國  德國的民主  愛默生的舵手:貝多芬與貝蒂娜四  德國文化在國外:失敗中的勝利  美國精神的封閉  面臨危機的德國精神  平靜地告別歐洲五  法德文化之戰(zhàn)  兩次革命  “流亡”的歌德  “文化戰(zhàn)爭”的根源  社會學史上的謎團  文化使者:哈布瓦赫  逐出柏林  哈布瓦赫之死  奇怪的失敗  知識分子的抵抗  德國革命的局限性六  德國本土文化:道德的崩潰與智性的崛起  德國的浩劫  文化的復蘇  內心的流亡  德國人與猶太人的流散七  典型的德國人:浮士德與墨菲斯托  民意調查中的歌德  1945年之后的歌德八  德國的再統(tǒng)一:知識階層的失敗  文化的衛(wèi)士  東德知識分子的災難  知識分子的悲喜劇九  偽文化:中歐的終結  歐洲:夢想與官僚  文化勝過權力十  反諷與政治:歐洲與美國的文化愛國主義  熱愛美國的歐洲人  哈姆雷特與福丁布拉斯  歐洲侏儒與美國巨人  美國歷史的反諷十一  統(tǒng)一后的德國:尋求道德典范  文化與現實政治  政治問題的文化出路參考文獻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一 文化:崇高的選擇  冷漠的政治觀  如果歷史學家們無法輕松地重新認識到歷史上的德國一直在走一條特殊的道路——至少自從俾斯麥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zhàn)爭中取勝后建立帝國以來便是如此,那么要理解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及納粹統(tǒng)治造成的噩夢般的后果,對歷史學家們依然絕非易事。在那之后的幾十年里,許多哲學家曾堅持認為,要對這種發(fā)展軌跡做出闡釋,歷史顯然無能為力,只有哲學能夠給予解答。約翰·杜威在其專著《德國哲學與政治》中如是說,喬治·桑塔亞納在1915和1916年分別出版的  《德國哲學中的自我中心主義》中也作了相應論述?! 《磐闹髦饕獊碓从谒?915年在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所做的講座。他選擇了康德的兩個世界的理論——“一個是外部世界,即物質與必然的世界,另一個則是理念與自由的世界……其中首要的是內在世界”——作為理解德國民族特性最重要的因素①。喬治·桑塔亞納則認為德國人踐行超驗哲學,即德國人更喜歡“從自己的內心尋找真”,并且附加了一句“德國人的內心不再是洛克意欲探尋的解剖學意義上的內心,而是純粹形而上意義上的引申”②。二人的論述異曲同工。對于桑塔亞納而言,德國的政治行動只不過是德國思想的必然結果。德國思想最重要的特點便是執(zhí)拗、頑固的精神內省,對自我中心格外贊賞,而其他民族則視自我中心為一種阻礙,巴不得盡快擺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德國歷史中的文化誘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0條)

 
 

  •   崇高的選擇 衰減的特性 冷漠的政治觀 德意志精神與德意志帝國二 從共和到流亡 托馬斯·曼的政治觀念 法西斯主義的美學魅力 藝術與道德 流亡與移民三 諾瓦利斯與惠特曼:德國浪漫主義與美國民主 沒有歌劇的國家 約瑟在美國 德國的民主 愛默生的舵手:貝多芬與貝蒂娜四 德國文化在國外:失敗中的勝利 美國精神的封閉 面臨危機的德國精神 平靜地告別歐洲五
  •   因近日要赴德國考察藝術,需了解一下德國文化,這本書提出了問題,也確實誘惑十足
  •   那些只會學語言的笨蛋,這本書是你們深入德國歷史文化的引導。
  •   很好的寫了德國人的文化 政治觀
  •   我對德國也是很感興趣
  •   目前只看了導言部分,翻譯得很棒,內容也很精彩,結合中國歷史看,更有啟發(fā)。
  •   文筆不錯,內容豐富
  •   速度很快,書也很完好; 但是這本書讀起來不太容易,要多看幾遍才能好好把握;(第一次網購,很滿意)
  •   好書。a good book.
  •   書的質量還可以,送貨速度很快。
  •   還沒開始讀。慕名而買。
  •   很好,意外收獲!
  •   書中德國知識分子的“文化情結”不知是否是德國普遍的現象,但他們的特性也許并不是德國知識分子所特有。知識分子擁有文化,所以他們敬畏文化,正如商人總是敬畏金錢的。但他們又把文化看得太重,看成唯一。知識分子的禍害之一就是把大眾硬生生從物質世界中拽出來,拖入概念中的文化世界,使他們?yōu)榇舜蟠虺鍪?,而損害卻由物質世界承擔。
       知識分子的弱點在于往往過于理想主義,他們迫不及待地想把社會改造成理想中的樣子,往往關注結果甚于過程。若果他們得到改造的機會和權柄,一不小心他們就會在狂飆突進式的改革中走了樣,變成他們所反對的東西。而若果他們無法得到這樣的機會,他們就退隱一隅,隱居到內心世界中去,然而這對改善現實沒有絲毫助益。
       他們還容易被“美”所吸引,然而“美”不等于“真”“善”,“惡”也會開出“惡之花”,所以歌德的自傳起名《詩與真》。在“法西斯主義的美學魅力”這章里也談到,學者們們被法西斯所具有的儀式感、形式美所吸引。知識分子迷戀象征、儀式,一如“革命”乃是最宏大的儀式。瓦特松說:“惡享有某種特權。它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壞蛋身上有一種引人遐想的力量,而這是任何一位美德的使者都望塵莫及的?!?br />    知識分子是需要一些實用主義了。免得他們總在一些細節(jié)問題上爭論不休,或是過于激進。融入世俗中去吧,經由你所蔑棄的,你將得到你渴望的。
  •   作者的視角較為獨特,對本國歷史文化的反思令人稱道。
  •   外國名著,值得一讀
    對了解德國文化心理有重要參考價值。
  •   這本書讀起來不流暢,翻譯的不完整,不太好。覺得譯者沒有下功夫!不推薦購買!
  •   要寫論文的、買了這本、相信內容不錯、
  •   說實話有點看不下去,這本書還是過于理論了,更像是論文合集,而且翻譯得不太好,很多地方都是來回話,一句反復說半天,不知道原書是否如此。
  •   剛買回來
  •   是看了一個喜歡的作家推薦來買的,但不是很怎么看得懂。我還是比較喜歡華人作家的作品,接受度比較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