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傳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丹尼爾·哈列維、 黃露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丹尼爾·哈列維  頁數(shù):257  譯者:黃露  
Tag標簽:無  

前言

尼采和文明之間的對抗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當這樣一個傲慢的詩人與不幸的哲學家出現(xiàn)在寧靜的歷史中的時候,我們對他的審判已經(jīng)開始了,盡管所謂的歷史對于尼采而言是不屑一顧的。這些同樣為他所不齒的普通百姓、底層人民已經(jīng)用一種我們早已熟知的寬宏大量為死者作了定論,而這種定論恰好能夠被看做是一種對他的報復。他們承認尼采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卻把他的哲學思想視為一派胡言,而他們認為這類胡言亂語最多也只能讓聽到的人聳聳肩膀而已。他們故意不去理睬尼采的思想,反而去贊美尼采的個人形象。尼采這個離經(jīng)叛道者試圖對一切存在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對世間的一切清規(guī)戒律進行摧毀,但結局卻是他的思想只是被敷衍性地寫在了《收獲》或是其他為年輕人而編的選集內的那么幾頁里。德國的批評家們普遍認為,他比叔本華甚至歌德都要出色。就像福斯塔夫評價的那樣,尼采教會了德國的散文家如何成為世界級散文家中的一分子,他使得原來德國散文中層層堆砌的笨拙句子由此變得短小、簡潔、明快。民眾們有著很敏銳的直覺,他們可以欣賞尼采那種真正的具有大師風范的文風。尼采寫信告訴彼得·加斯特說:“我們必須讓德國音樂都變得‘地中?;??!焙敛豢鋸埖卣f,他甚至“地中?;绷苏麄€德國文學的文體風格。那些他所師從的法國能工巧匠們,比如拉·羅什福科、伏爾泰和司湯達,造就了他筆下那種峭拔、絕妙的句子。然而總有些東西是屬于他自己的。尼采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廣的范圍內把這種才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以求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盡管尼采對浪漫主義瞧不上眼,可他是一個具有天賦的詩人和真正的浪漫主義者。

內容概要

  弗里德里?!ねつ岵桑聡軐W家。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1844年出生于普魯士薩克森州。1868年,24歲的尼采成為了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學教授。1879年由于健康問題辭職,之后他便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的煎熬,直到1900年去世。尼采對于后世哲學的發(fā)展影響極大,他是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學者,后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都以尼采的哲學思想為基礎。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丹尼爾·哈列維 譯者:黃露

書籍目錄

英譯本序第一章 童幼時光第二章 年輕時代第三章 尼采和隱居于特里伯森時期的瓦格納第四章 尼采和居住在拜洛特時期的瓦格納第五章 險機與康復第六章 查拉圖斯特拉的分娩第七章 最終的孤寂

章節(jié)摘錄

8月初,尼采短暫的假期結束了,他重新回到普爾塔,此刻他心感悲哀,和初到那里時的感覺一樣。他開始連續(xù)記載詳細的日記,日記中記敘了他無法接受學校對學生粗暴約束的心情,還有他對自身的反省。這些日記告訴我們他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以及每一天他的情緒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日記以他改寫的老師們所說的鼓舞士氣的格言警句開始,這些是用來對抗尼采的厭倦無聊的,接下來他記敘了自己的學習、娛樂、閱讀和令人沮喪的病痛。他充滿童真,時而反抗學校的清規(guī)戒律,時而痛苦地服從規(guī)定。每當內心的情感澎湃激涌時,他便放棄寫散文,在他看來,只有音樂才能夠宣泄自己內心的憂郁,而散文卻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因此在靈感的驅使下他便寫一些韻文、四行詩或是六行詩。尼采從不主動尋求這種充滿詩情的時刻,他總是處之泰然,等到它出現(xiàn)時才去跟隨它,一旦發(fā)現(xiàn)詩情減弱,他就會選擇散文來替代,用莎士比亞戲劇對白一般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然而,普爾塔并不總是充滿了刻板的條約,學校有時也會擁有片刻的快樂。比如說學生們可以外出散步、合唱、洗澡。尼采參加了這些愉快的活動,并詳細地記錄了過程。每當天氣過于炎熱時,學生們都會走出書齋,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水中生活里面,學校里兩百多個學生齊聲唱著歌,踏著拍子來到河邊站好隊,然后跳入水中,學生們經(jīng)常順流而下,興高采烈地游著,直至游得筋疲力盡,當老師的口哨聲傳來時,孩子們便爬上岸,一只尾隨其后的渡船給孩子們送來校服,這些孩子穿好校服,又唱著歌,秩序井然地回到學校,繼續(xù)各自的功課。尼采很喜歡這種活動,他在日記中寫道:“這實在是棒極了?!?/pre>

后記

德國著名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出生于普魯士薩克森州洛肯村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在尼采4歲那年,他的父親和弟弟接連離世,這令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于是他開始變得孤僻而又敏感。少年求學時期,尼采的思維便得到了相當?shù)陌l(fā)展,并且有著驚人的進步。在大學時期,他開始不再滿足于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而是對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深深的體會,并且開始能夠進行哲學沉思。24歲時,在導師里奇爾的推薦下,尼采出任了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后來由于健康問題辭職,之后他一直都飽受著精神疾病的煎熬。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在魏瑪與世長辭。尼采一生中的主要作品有《悲劇的誕生》、《人性的,太人性的》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在這些哲學著作中,尼采對自己哲學的主題——生命的意義問題——的解答都被全面地展現(xiàn)了出來,他那“靠藝術來拯救人生,賦予生命以一種審美的意義”的哲學思想,也在這些作品中有著很好的體現(xiàn)。在西方哲學發(fā)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爭議的人物之一。由于觀點和立場不同,人們對他毀譽不一。

媒體關注與評論

生活是一面鏡子,我們夢寐以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中辨認出自己?!  岵?/pre>

編輯推薦

《尼采傳》:教育部推薦書目新課標同步課外閱讀一位時代引領者的生活再現(xiàn)一個特立獨行者的悲劇人生帶你體驗哲學家的智慧結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尼采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8條)

 
 

  •   封面不好,紙質太差似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都是這個毛病一直都是沖著它的文章收集的比較全,又不貴買這出版社的書但那也是滿懷幻想,希望有本書可以出乎意料的看來是白癡做夢了為什么不紙質好點呢,那樣貴多10元我也愿意買,買的更舒心啊但是就是白癡做夢啊!悲催!??!
  •   孩子非常喜歡哲學書,也知道尼采的大名,就買了給他看一看!
  •     尼采出生在一個基督傳統(tǒng)家庭,父親早亡,與母親妹妹相依為命。早年的尼采就在語言方面表現(xiàn)出非凡的才華,而他的思想?yún)s選擇與宗教背道而馳。他早年追隨叔本華,奉為精神導師,年紀輕輕便成為巴塞爾大學的教授。后來遇到瓦格納這位亦師亦友的精神支柱。尼采身體孱弱,經(jīng)常病的無法工作,無法正常生活,賴有妹妹照顧于他。后來,思想上的對立讓尼采選擇了遠離瓦格納,從此兩人勢同水火。他追逐過愛情,卻因女方更青睞其弟子而讓他備受打擊。他放縱過親情,母親不理解他的思想,妹妹忠于瓦格納,讓他惱羞成怒。他獲得過友情,但朋友弟子如過眼云煙一個個逝離去。尼采是孤獨的,他把一切寄希望于寫書表達自己的思想,卻得不到當時的認可,他輾轉于歐洲多個城市卻永遠呆不下。病情加重,孤苦伶仃,經(jīng)濟窘困,就在他的創(chuàng)作迎來高峰,陸續(xù)有人開始欣賞他、研究他的時候,他瘋了。一瘋就是10年,直到死去。
      尼采的思想,一開始是悲觀的,感覺世界沒救了一樣,后來自己也迷茫了,或者一直處于迷茫狀態(tài),開始研究輪回思想和超人,并借助創(chuàng)造的查拉圖斯特拉宣揚了自由與理想。他早年決心不談政治,晚期卻表現(xiàn)出民族主義的思想,為德國乃至全歐洲感到悲觀。他承認人民大眾創(chuàng)造萬物的歷史地位,也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影響大眾。
      尼采就像是與整個時代格格不入的獨行人。無法揣測是他的生理上的痛苦影響了他精神上的深沉,或是精神上的深沉加重生理上的痛苦。推而廣之,是痛苦逼出了哲學家,還是哲學家天生痛苦。
      尼采思想的偉大貢獻我還尚未體會,但是最大感觸竟然是,不要成為尼采這樣的人,不要被病痛折磨,不要孤苦伶仃,因為我們沒有他那樣的語言才華和深邃思想,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活在當下,珍惜幸福。
  •     尼采瘋掉了的
      這是我所知道的尼采
      還有,魯迅把尼采視為偶像
      
      他為什么會瘋掉
      能拋棄上帝的人,該是多么勇敢
      能直視生命之無常的人,該是多么冷靜
      我一直無法想通
      搬來他的自傳,我看不下去
      也不敢再去翻他的書
      
      這個傳記里,給出了一個答案:孤單
      
      
  •      我在大一大學期開始讀尼采。與他同時讀的還有卡夫卡。
       到如今,時光飛逝兩年。我終不能清晰的表達他們施之于我的影響。那是深入骨髓的對于天堂的向往。這樣的影響,必將伴隨我的整個一生。
       在人世間,總有一些燦爛的星光。他們是受苦受難者,是特立獨行者,是黑夜里深深的孤獨者。他們站在人類文化的頂端,俯瞰眾生。尼采是這樣的哲學家。他還是純粹的詩人,是天才的幻想者。當他深夜不停的閱讀叔本華的時候,當他一個人踏遍歐洲小鎮(zhèn)的時候,當他在大海在高山咆哮的時候,他便注定了他的命運。
       中國是一個崇尚中庸之道的人。我們可以有莊子,有嵇康,有梁漱溟。但僅此而已。我們的社會在不斷地扼殺“異類”。
       我大二時有個稅法老師。寫了一本書叫做《富國律——三十年內國家成王稱富之規(guī)律法律》。首提錢幣與人相對應,創(chuàng)立“人幣”新詞替代“貨幣”舊詞,自譽為人類文化繼哥白尼日心說,達爾文進化論之后的第三大發(fā)明。同時,他自稱‘星長’。對于這樣的老師,學院在適度管制的情況下給與自由,可我看到的是這樣悲苦的場景;教授們會說他頭腦不正常,學生們會罵他是瘋子。我則站在痛苦質問的中心,來問人類,來問中華文化,我們所需的,到底是怎樣的人才?
       我不能預想這個老師的結局和他的書的影響力。當有一天,這只是同學聚會的一個笑話時,我想,那是最大的悲哀了。
       由是,我們得無比感謝尼采。不僅因為他的哲學。(他的哲學此處不論)。
  •      前幾天快要參加高考的表弟給我來了封信,里面充滿了對正統(tǒng)精英文化的不屑,其中一個重要的論據(jù)就是瘋狂的尼采。小伙兒成績不爛,按我們那個小學校的水平,在重本水平,當然我一直想他考到北京來,畢竟我們關系就和親兄弟差不多。
       看到這封信,我還真挺樂,想不到虎頭虎腦的小子還研究起了尼采,當然為高考作文不斷拾人牙慧的時光也肯定起了不少作用。
       靜下心來,想起前一段時間看到的這本書,心想,那些以尼采為盾牌否認優(yōu)秀的人真的是錯了。
       在24歲以前,尼采絕對符合我們俗人對成功的所有定義。出生嚴肅宗教家庭,年少喪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求知若渴,成績優(yōu)異,又紅又專,報效祖國,終于在24歲這一年,在尚未獲得博士學位之前,就被恩師里奇爾推薦到巴塞爾大學擔任古典語文學副教授。你知道別人的舉止演說是什么?《荷馬和古典語言學》,在學術界引起轟動。然后,在沒有考試的情況下,萊比錫大學就授予其博士學位,次年尼采便轉變?yōu)檎淌?。這是一條多么令人羨慕的經(jīng)歷,特別是在社會科學領域,至少在當今清華如此年輕絕無僅有。
       當然之后尼采不滿足“世上不過多了一個教書的",在與叔本華、瓦格納等反復的友情后,將自己變成了炸毀西方文明的“炸藥”和屠戮上帝的“兇手”,《查拉圖斯特如是說》《人性的、太人性的》什么都是后話。
       所以說,按照世俗的觀點,你可以說中后期的尼采是悲慘的,你甚至可以戲謔的說,他是個瘋子,他親馬屁股,他拿鞭子對待女人。但是,當他還在高考哪個年級時,你能說他不是優(yōu)秀的?
       再來看看年輕的弗洛伊德,小時候成長在反猶太狂風中的弗萊堡,8歲大量背誦《莎翁樂府》段落,以優(yōu)異成績進入維也納中學。八年制的中學,除去開頭兩年,連續(xù)6年考試全校第一。然后一路“以優(yōu)異的成績”拿到博士學位。
       或者可以再來看看貴族哲學家羅素,拿著獎金進入劍橋三一學院,盡管羅素自己很不屑,但是他的確拿到了數(shù)學學位甲等第七名的專業(yè)成績。
       薩特的成長史更是一部勵志劇
  •     最近看的書很少,由于興趣的原因,大抵都關于尼采。我看的書主要是他人對尼采的評述。一般來說,評述分兩種,一種是以經(jīng)歷為緯的評述,一種是以思想為緯的評述。在我所有關于尼采的書中,生平評述的主要有伊沃 弗倫策爾的《尼采》和丹尼爾 哈列維的《尼采傳》,思想評述的有陳鼓應的《尼采新論》《悲劇哲學家》,周國平的《尼采:生命的夢與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和《尼采與形而上學》,薩弗蘭斯基的《尼采思想傳記》。在思想評述中后兩種更見功力,而前幾種則多是訴諸感性,有所發(fā)揮。
      我看的最多的是丹尼爾 哈列維的這本《尼采傳》。副標題是《一個特立獨行者的一生》。貴州人民出版2006年第一版第二冊印刷,印數(shù)只有可憐的一千冊。查資料后知道第一次印刷是2004年,不過那時也只是印了3000冊。
      關于作者的生平暫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法國人,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偏激的哲學家。是書成于尼采逝世后九年,即1909. 因為所依多是尼采與親友們的往來信札以及親友后人的回憶鉤沉等第一手資料,故可信度頗高,被后世學者者視作一本較權威的尼采傳記。書前有英譯本序一篇,可知中文版轉譯自英譯本。英譯本序中有這樣的句子:“M.哈列維以福斯特-尼采夫人的傳記為藍本創(chuàng)作了本書”。福斯特-尼采為尼采之妹,原名是伊麗莎白-尼采,出嫁后改名為福斯特-尼采。是扭曲尼采思想,甚至被法西斯利用的最有力助手。在尼采死后,福斯特-尼采大量纂改了尼采的著作,并妄造刪改尼采的筆記編成《權力意志》兩卷。從此我們亦可得知這本書中有其不完美的地方。總之,有短有長,瑕不掩瑜。
      1869年,25歲的尼采在其恩師李契爾的推薦下,作為古典語言學教授到巴塞爾大學任教,隨之尼采開始了他在大學執(zhí)教的十年生涯。1879年,尼采因病中斷講座,并請求辭職。三個月后尼采被解職,由此又開始了十年居無定所,四處為家的漂泊生涯。1889年,尼采在意大利都靈發(fā)瘋,也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都靈哭馬”。在這以后他又活了11年。1900年尼采逝世。尼采一生的經(jīng)歷條理分明。這種條理分明與之思想的詭異多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想這也正是尼采思想的魅力所在。
      全書除去《編者的話》《英譯本序》以及《譯后記》三篇補白外,共有七章。分別是:第一章《童年》,第二章《青年時代》,第三章《弗里德里希 尼采和 里查 瓦格納——特里伯森》,第四章《弗里德里希 尼采和 里查 瓦格納——拜洛特》,第五章《危機和康復》,第六章《查拉斯圖拉的分娩》(又分三小節(jié):《永恒輪回的觀念》《查拉斯圖拉如是說》《海因里希 馮 斯坦因》),第七章《最后的孤獨》(又分三小節(jié):《善惡的彼岸》《強力意志》《走向黑暗》)。縱觀全書會發(fā)現(xiàn)作者沒有將尼采在二十五歲以后的生活分為三段,而是指出了尼采一生中的兩件重要的事情:他與瓦格納友誼的始末以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本書(國內多譯為此,現(xiàn)從是)。哈列維將這兩件事作為尼采生命的兩大支點,在這支點之下又衍生出他的思想。從目錄可以看到的有永恒輪回以及強力意志(國內亦有譯作“權力意志”。在《尼采新論》一書中陳鼓應將此譯為“沖創(chuàng)意志”。此處從原譯)。
      我無意復述作者在書中的記敘,只摘錄一段我認為最動人的描寫。在全書最后一章——《最后的孤獨》中,哈列維寫了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出版后毫無反響,并隨之徹底走向孤獨的最后生涯。第三節(jié)《走向黑暗》中,哈列維這樣寫道:
      1889年1月9日,巴塞爾,在弗蘭茲 歐維貝克家的那所寧靜的住房里,夫妻倆正坐在窗邊,突然看見老布克哈特停在自家門前,按了門鈴。他覺得驚訝,布克哈特并不是熟友,于是某種直覺提醒他,尼采,他倆的共同朋友,是此次來訪的原因。他已經(jīng)有好幾個星期收到來自都靈的令人不安的短箋了。布克哈特給他帶來一封長信,這封信很清楚地證實了他的不祥的預感。尼采瘋了?!拔沂琴M迪南德 德 雷賽布,”他寫道,“我是普拉得,我是張畢格(這是當時占據(jù)巴黎新聞的兩個暗殺者),我已在今年秋天被埋葬了兩次?!?br />   不久,歐維貝克收到了一封類似的信,尼采所有的朋友也都收到了同樣的消息。他已經(jīng)給每個人都寫了信。
      他給勃蘭兌斯寫道:“致朋友喬治,要找到我不足為奇,既然你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我,而今困難的是擺脫我。頂在十字架上的人?!?br />   彼得 加斯特收到了一封電報,他當時沒有理解其中的悲劇性意味。
      “致我的藝術大師皮爾特羅閣下。請為我唱一首新歌,世界清明,萬象歡騰?!?br />   他給科西瑪 瓦格納寫道:”阿莉阿德尼,我愛你?!?br />   歐維貝克立即出發(fā)了。他找到了由旅店主人看守著的尼采,他正用手肘彈擊鋼琴,吟唱著,高叫著他的狄奧尼修斯頌歌。歐維貝克把他帶回巴塞爾,沒費多大周折就把他送進了一家醫(yī)院,他的母親趕來,在那里見到了他。
      他又活了十年。頭幾年病勢較猛,后來就比較緩和了。甚至有時看來似乎還有希望,他會回憶起自己的作品。
      “難道我不曾寫過優(yōu)秀的作品嗎?”他會說。
      有人給他看一些瓦格納的肖像。
      他會說:“他,我非常熱愛?!?br />   這些意識的恢復本來應當是可怕的,但似乎并非如此。一天,坐在他身邊的妹妹忍不住流淚了。
      他說:“伊麗莎白,你為什么哭呢?難道我們不幸福嗎?”
      崩潰的理智無可挽救了,但是這顆純潔的心靈仍然保持其美好魅力,向純潔的印象開敞著。
      一天,一位從事他的作品出版的年輕人跟他一起出門作短時散步,尼采看見路邊有個小姑娘,被她吸引了。他走上前去,停下腳步,用一只手把她低垂到額頭上的頭發(fā)往后攏了攏,接著,微笑著注視這張真誠的臉,說道:
      “難道這不是一幅純真的圖畫嗎?”
      1900年8月25日,弗里德里希 尼采在魏瑪逝世。
      
      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在寢室,在課堂,在圖書館。很少有這種如此感動的閱讀經(jīng)歷。已經(jīng)習慣了在粗制濫造的圖書狂潮中閉眼假寐。而在此書中當我看到尼采喃喃地對坐在旁邊哭的妹妹說道:“難道我們不幸福嗎”的時候,干涸已久的眼淚還是毫不猶豫地流了下來。沾濕了這正在看的第232頁。任其流下。我原以為這個早已冰冷如石,堅硬若鐵的靈魂早已沒有了任何憐憫的空間。我沒有料到,這顆靈魂仍然向純潔,憐憫,同情,那些被他攻訐否定得一無是處的地方,敞開著。原來他從未向死而生,他的靈魂一直在渴望著陽光的照入。但是他為何當初要否定這些呢?我在《尼采思想傳記》中看到譯者衛(wèi)茂平這樣解釋:“他早熟聰慧,以后也明白真理是個‘可怕的事物’,他進行的工作,是能致人毀滅的思維冒險。他的哲學前輩康德其實早已洞察此事,在‘頭頂?shù)男强铡汀闹械姆▌t’前止步,以趨危避安。而尼采卻心懷抉心自是的勇氣,又挾帶著決堤奔騰的熱情,義無反顧地接受了冒險的挑戰(zhàn),走上了他那探索生命之奧秘的不歸路。”我相信他否定的那些美好也只是在世俗世界里被窄化曲解的概念,而尼采,從未否定過這些概念的本質。
      尼采在發(fā)瘋前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太陽西沉你的焦渴很快就會熄滅燃燒的心
      空氣中彌漫著清新我呼吸著這陌生的嘴巴里發(fā)出的芬馨偉大的涼爽就要來臨
        
      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命運之愛!
      每一個人的閱讀都是一份自我涉入的過程。正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一百個讀者也必定有一百個尼采。但這尼采只是讀者心目中的尼采,并不是尼采的真正全貌。這道理就像從沒有人能掌握絕對真理一樣。因為真理只是一個過程,我們最終獲得的也只是一份詮釋。我們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不過是使這份詮釋近于真理。認為真理掌握在手而揚揚自得,只是一廂情愿罷了。評述的工作便是這樣。每一個評述者都只能努力使自己的評述接近事實的全貌。
      李敖在《胡適評傳》序言中寫道:
      “十多年來,我遍讀有關胡適的一切著作,深覺不過是兩類而已:一類是近于酷評的(diatribe);一類是過度頌揚的(eulogy)。 兩類共有的毛病 ,是不能用嚴格的方法訓練去接觸史料、解釋史料。于是,旌旗開處,胡適一出場,喊打與叫好之聲此起彼落,胡適一方面被罵得天誅地滅,一方面又被捧得縮地戡天。結果呢,雙方的感情因素是滿足了,可惜被搬弄的卻不是真正的胡適之!
      英國的大政治家克倫威爾曾罵給他畫像的人說:‘畫我須是我?!≒aint me as I am) 這句話,可以給任何想給別人‘畫像’的人做為警戒。胡適之不是輕易被了解的人,所以他也不容易被論斷,沒有受過嚴格的方法訓練和史學訓練的人,沒有學會呼吸新時代空氣的人,是沒有辦法給他‘畫像’的?!?br />   遍讀全書,我們可以看出哈列維是“受過嚴格方法訓練和史學訓練的人”。他以流動著真摯火熱感情的筆觸寫出了那個尼采。我相信哈列維筆下的這個形象,已經(jīng)離尼采不太遙遠了。
      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地方是,大多數(shù)尼采傳記都只記敘了1889年前的尼采,在這以后,即尼采發(fā)瘋直到去世的十一個歲月里,多數(shù)作者都鮮有筆墨觸及。也就是說,尼采在1889年就已形同死亡。在世俗的讀者那里,在陳腐的傳記那里,在只看重思想而漠視生命的冰冷學府那里,尼采因思想而生,也因思想而亡。這,難道不殘酷嗎?當然,這也正是哈列維這本《尼采傳》格外注目的所在。
      
      感謝哈列維,也感謝劉娟,你們?yōu)樽x者提供了一個如此獨特又如此真誠的視角,一條曲折幽深但能看到曦光的棧道,讓我們走近尼采,同時也走進了我們自己的心靈。
      
      
  •     當你知道了人生的方向,卻不得不原來追逐,從而飄向未知的遠方,然而值得驚嘆的是,此處的人生又被磨出了方向。尼采始終有所堅持卻被飄向了他處,然而超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永遠都能發(fā)現(xiàn),雖行遠而不會迷失。
  •      看完人物傳記總是會給自己帶來一段時期的積極狀態(tài)。每次都很想說些什么,每次又不知道能說些什么,總覺得這些有傳記的人都不是一個二十來歲的人能夠評價的。
       高中時借了一本《悲劇的誕生》,如同商品廣告目錄般大小的一本書我卻整整看了兩個月,似乎冥冥之中有種力量每次都讓我重新拿起它,讀不懂也要讀下去。
       對于混跡在理科班的我和寵兒,校圖書室是我們唯一的避難所。在哪里,我們看到在時代中奮力拼搏的人們,在掙扎中前行。
       那時記憶最深刻的是斯蒂芬·金在《兇兆》里所說的一句話:我把一生的好運都用完了。尼采也是吧。
       我不覺得尼采是個瘋子,雖然他最后的確瘋了。他對于所研究領域如癡如醉的迷狂是一種虔誠,讓人感覺到神圣不可褻瀆。我可以理解以精神或思想立于世的這些人最后的結局,當他們走進了死胡同卻不被世人理解時,精神便會崩潰。有時候,這些死胡同恰恰就是真理。
       一些人的隕落才更會突顯他們的價值,但他們的隕落又是人類的損失。
  •      一年前讀過的書,那天在書店里,又看到了這本書擺在了好書推薦的位置上。又看到了那句話:“伊麗莎白,為什么要哭呢,難道我們現(xiàn)在不幸福嗎?”心里忽然就顫動了一下,此時,這本書又被我翻了一遍,只是純粹的翻。
      
       很深刻,很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傳記,語言優(yōu)美而富有深意,尼采思想的表達也很平實。讀完后,可能這位哲人的思想記不下多少,但靈魂深處還是會有一定啟發(fā)。尼采的孤獨所導致的極端,他受叔本華、瓦格納的影響的過度……我以我自己的理解去理解著這個人的一生。我想尼采不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所以最后他崩潰了,他太過于自大,也太過于勇敢。或許,從做人的這一方面,尼采不適合成為任何一個人的榜樣,雖然他是那么極盡的表現(xiàn)他的儒雅。他不完美,他屬于上層社會中的一員,他的那份勇敢和才華才是任何一個讀過該書的人所要值得欽佩的地方。
      
       是的,任何人都不完美,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學問”,似乎從尼采身上也得到了教訓,他不該妒忌瓦格納的……
       偉人的思想,很難捉摸
      
       孤獨可以成就一個人的思想,也可以毀滅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散步、思考、寫作、聊天,像尼采那樣。重要的是一顆包容萬物的心。萬物即自然和社會,不可能所以事情都遂心如意,需要一顆勇敢的心,坦然接受面對身邊的一切,并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
       這個不是什么書評,只是憑著當時的記憶和現(xiàn)在的處境,抒發(fā)一下自己的心情。我享受了孤獨,可是現(xiàn)在卻覺得離思想是越來越遠。
      
       我怎么勇敢,我怎么能那么勇敢
       聰明的頭腦怎么修煉
       富足的心靈如何滋潤
       健康的身體是否長久
      
       知識和藝術的追求,書本和音樂的陶冶
       朋友、家庭、和大自然的交流
       爽朗的笑聲
      
       加上這份孤獨,我可以那么勇敢嗎?
      
      
  •     果然一個人在家里時間長了什么正經(jīng)事都不干,是不可能有情緒寫點什么的。于此相對的就是身體雖然疲憊,但是腦子的運轉卻愈發(fā)迅速了。
       昨天讀完了《尼采傳》,副標題是“一個特立獨行者的一生”,寫的很富有感情。我指的不是郭敬明似的那種矯情,而是這個人物本身內在的氣質的外溢感染了我這個生活在100年后的異國人。讀哲學家的傳記似乎是一件困難事,某位的《柏拉圖傳》未及讀完已經(jīng)被冠之以“可惡”之名,原因大抵是文字上的拗口加上傳記中不得不涉及一些哲學概念。但是這本書,可以說翻譯的很用心,至少讀起來能令人心有感焉。據(jù)蝌蚪往人兄(可以妄稱兄么?如果您看到的話?)說,哲學歷史類著作因為其偏門,反倒比較擺脫開出版界的浮躁習氣,編譯者多半是為了自己的學術感情而著書立說,因而質量大抵能得到保證。這話雖然我存留一定的懷疑,但是怕是也很有道理的。人物傳記不同于學術著作,不過能費力翻譯一本在國內“過氣”哲學家的傳記,也多少需要勇氣和毅力。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讓我有幸能看到一本好書。
       我在這里無意復述尼采的一生或者甚至做一個簡要的概述,這樣沒什么意義。干巴巴的簡述就好比濃縮濃縮的精華本,只剩下骷髏一樣的架子,沒有絲毫神韻。我想,這樣一個人如此渴望孤獨,但是畢竟終身有幾個矢志不渝的朋友,不管是彼得·加斯特還是歐維貝克,甚或是并不理解他的梅森伯格夫人,在尼采悲慘的一生中,陪伴著這位連敵人都不屑于正眼相待的畸零人?;蛟S本來這串名字還能再長一些:保爾·李、歐文·羅德,甚至露·莎樂美還有理查·瓦格納。不管是怎樣的遺憾和誤會,尼采失去了他們,他們也失去了尼采,但是或許正因為如此,尼采才是那個查拉圖斯特拉的父親,那個終其一生桀驁不馴的人。我說過,他渴望孤獨,但是他也渴望友情、父親一樣的崇拜對象、甚至是愛情。不過一次次的打擊,不管是有意無意的,總是把他推往瘋狂和孤獨的深淵。伊麗莎白,尼采的妹妹,一個執(zhí)拗、偏執(zhí)、頑固而且自以為是的反猶太主義者,既不理解也不愛戴他的哥哥。但是他們之間那種糾纏不清的親情,卻又令人扼腕,或許血濃于水是人無法超脫的羈絆?在讀到尼采的母親照顧發(fā)瘋的尼采一直到1897年她逝世時,我不知怎的突然想到了何夕的《傷心者》。尼采感覺到悲傷了么?他是否也含糊的喊著“媽!媽!",來表達某種曖昧的感傷?這都不得而知了,但是我寧愿如此,而且相信如此。
       言行不一或許是人類的特色,不過有些人是戴著面具的假道學,還有一類人是語言上的惡人,行動上的圣徒。一個反對憐憫同情還有犧牲的人,終身都在踐行著這個準則。寫下“太陽,你毫不憐惜自己的光輝,你撒下你燦爛的光芒,讓最微賤的船夫也能搖起金色的船槳”這樣文字的人,不會是一個冷血無情、堅強如鐵的人,不管他怎樣的宣稱自己是如此的人并鼓吹這樣的學說。詩人總是無罪的,而純粹的野心家又不會過于有害。最糟糕的是野心家有了藝術家的氣質,那將會是人類的災難。柏拉圖的理想國再怎么不切實際,我們也可以把他理解成一個瘋子的妄想。尼采那遭人詬病的宣揚奴隸制和貴族政治,也可以被大度的寬容——到底,他是個在政治上是不合格的,善良的文化人。當不成器的畫家希特勒遇上尼采的思想,之后發(fā)生的事情,與這個可憐人就沒什么干系了。
       他說,人是要被超越的,自己也是要被超越的。他總是充滿了矛盾與破壞性的力量,如果要比喻的話我想說他的思想是臭氧,少量施放將會極大的凈化空氣,不過終究,這不是人類應該吸收的東西。
  •      一種無以倫比的美,透過文字和想象浸潤單薄脆弱的思想和靈魂.最后一個字從心里滑過之后,便再也無法抵抗地陷入長久的沉默和抑郁.那是語言所無法表述的宏大,像黑夜一樣的包容,同白晝一般的光耀,這樣的氛圍讓人失語,頭腦空白,思想迅猛而敏感. 我感到每個細胞都用著一種全新的方式呼吸,呼吸著全新的空氣,每一寸日光照耀下的文字都透露著誘人華麗并且苦澀的印記. <<尼采傳>>為精神帶來了轟動性質的洗禮,所有曾想追尋的,曾深刻吸引我的此刻都已盡失光華.如今卻知道,頭腦一刻不停思索的意義. 我愿意為這樣的作品放逐思想.
      
       尼采的出現(xiàn)是對匱乏深度的思想的深厚慰藉. 一個索要孤獨的志士,此刻我盡力與他共同站立,努力的方向是不為所知的彼岸. 天才少年,抑郁的精神世界,深刻的思想,讓人不由為止嘆惋;行至后來的激蕩青年,貧弱中年,從對理想的激情到幻滅,此刻讀者已無法起用任何言語. 你看到了讓你內心到達極端的狂放和孤獨,你感受到了對他強烈的愛. 當他在最后一刻說起:難道我們不幸福么.你終于無法隱忍落淚不止. 這個一生都不停思考的靈魂,精神最終癲狂并且枯萎,你也終于感受心里產(chǎn)生的萬分沉痛的苦楚.
      
       更愿意用"詩人"來稱呼他,它比"哲學家""思想家"更加富有浪漫氣息,孤獨感和激情. 尼采是自由思想自由夢幻的守護者,他終生希望以他自由恢宏的人生哲學撼動這個社會穩(wěn)固的附著思想的習慣,然而他早已因另一種華麗的姿態(tài)而讓我們記憶,懷念,贊嘆. 當閱讀他的作品時,他思想里蘊藏的深刻的理論和藝術鮮有人知,但沒有人不明晰他從靈魂深處透露的對自由純凈思想的追求,對真理永恒的追求,沒有人不能否認他身上帶有的天才一樣富含孤獨氣質的詩人形象. 這是一種何等的壯麗.
      
       瓦格納的存在是尼采生命中的悲劇. 是這位導師帶領他從習慣憂郁富含靈氣的天才少年,向擁有強烈意志的思想者蛻變,隨后,他也帶給了尼采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 就像一直依賴的精神大廈化為廢墟一樣,尼采在拜洛特終于又勇敢地,且懷著萬千留戀和痛苦,拋棄了瓦格納的思想,重新成為孤獨的站立者. 可是不可否認,尼采仍然是深深的愛著這位導師,摯友,特里伯森的美好生活也是他一生中最為幸福的時刻. 究竟有多少人會一直保守著這樣的堅持,就算違背主流,就算孤注一擲,僅僅因為堅守著自己的獨有思想不被同化,和懷著一份美好未來的憧憬.
      
       這是怎樣的一位理想主義者,他甚至相信他的思想可以讓世人清醒,相信他的偏激的真誠能擁有美麗的愛情. 讓我永遠無法像虔誠仰視圣人一般仰視他的原因,即是發(fā)現(xiàn)他的溫存的幻想和希望,像是渴望糖果的孩童一樣惹人憐愛. 這個飽受病痛,孤獨折磨的詩人,內心里仍舊藏存的對美好的渴望,讓他更加趨于一部不忍視的悲劇. 在熱那亞的安靜小閣樓里,也可以看到尼采像普通人一樣快樂簡單的生活,這也是他的一個夢想. 他積極的生活,發(fā)掘新的思想,適時記錄下來,像辛勤的農夫收獲水果. 在這樣一個安寧的地方,他生活著并且發(fā)掘出許多細微的小快樂,學做飯,與很多人相處,并且幸福地感受著從身邊樸實的居民那收獲的關愛和尊重. 這樣一片清靜的土地,溫柔的包容了他,供他慢慢修養(yǎng)身體,治愈傷口,讓他盡情的持有一種尊重自我的平靜含蓄的驕傲.
       ----" 這兒是大海.在這兒我們可以忘記城市......那邊遼闊的大海伸展著,蒼白發(fā)光,沉默無言. 天空在那永遠沉默的傍晚的輝煌中閃閃發(fā)光...... 在這剎那見征服我們的永恒寂靜有著令人敬畏的美."
      
       回到事業(yè)中的尼采依舊孤獨并且飽受挫折. 此刻,精神也漸漸被引向遙遠無法回頭的極致. 這位思想家終于找出了一個同盟者,他等待他的到來,他賦予他血與肉. <<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給予了他一片廣袤的平原,任由他喊出胸中所有的詩句和思緒. 查拉斯圖拉終于了他傾注感情的物象,他讓思想不停的說話,他也抒發(fā)絕望和孤獨. "我是光,唉,如果我是黑暗該有多好!...我會怎樣的從光的乳房中吮吸啊!"偉大的思想家進行著最后的激情演說,他讓查拉斯圖拉代替他去流浪,去與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個人交流. 他的信仰與靈魂狂放的在書頁中舞蹈,呼喊,爆發(fā).
      
       ----"第一下!哦,人啊,請注意!
       第二下!這個深沉的子夜在傾訴著什么?
       第三下!我睡了,睡了;
       第四下!我從深沉的夢中驚醒.
       第五下!這個世界深奧莫測,
       第六下!比任何白晝所能想象到的都要深奧.
       第七下!深奧是它的悲哀----
       第八下!比悲哀更深奧的是----快樂.
       第九下!悲哀說,離去吧,走!
       第十下!一切快樂都在追求永恒----
       第十一下!一切快樂都加深了永恒.
       第十二下!"
      
       這是我聽過的最美的頌歌.
      
       尼采希望這篇廣袤的平原上會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他歡呼,然而最終仍是無人理會,無人駐足,無人能懂. 反反復復中,尼采被暗夜里寂靜的強大力量引致深邃的黑暗,理智最終崩潰. 他終于可以被包容在黑暗當中,不再孤獨,但他此時卻也永遠不再需求從光芒中收獲任何. 可是沒有任何情形會比現(xiàn)在更加合適,讓他很容易就能堅持純潔的心靈.難道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思想,沒有理智的思想,才能永恒和純潔?我崇拜的思想家舍棄了他的思想,所有的夢境和記憶,才終于保證了純粹純凈,可我卻無法抑制心里悲鳴的旋律,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嘲笑我無處藏身的脆弱.仿佛我也看到了一種靈魂的坍塌,就像追尋的一切都是虛無~~ 靜..默...
      
       ----"伊麗莎白,你為什么哭呢,難道我們不幸福嗎?"
      
       這顆純凈的心靈,
       卻終于在此時,感到了幸福...
      
      
  •     關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年),后人給了他這樣的評價:
      
      “著名德國哲學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個語言學家,然后作為一個哲學家或者稱之為自由思想者,他的許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現(xiàn)代心理學的內容。他是一個充滿著反叛精神的詩人哲學家,他強力地批判了西方傳統(tǒng)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傳統(tǒng)的道德體系,主張重估一切價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論和永恒輪回的命題,渴望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強力的思想文化體系。”
      
      但讀完尼采的傳記,我覺得我是不能理解他的,或者更廣義地說,我不能理解那些有使命感的人,而我即使是對自己的使命感都沒有。尼采試圖使人崇高,試圖構建一個更美好,和諧的社會,或者他創(chuàng)造的“超人”試圖這樣做,在我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是使一個人崇高,或者是使一個社會和諧,都是一項大得無法想象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一個人的努力所能完成的任務。
      
      我大概能理解他個人的痛苦體驗,但我不能理解他思考人類的命運時的痛苦體驗,因為我覺得除了那些大規(guī)模的災難,人的不幸總是個體性的,并不存在一個整體性的不幸。所以我能理解,為什么莎樂美會對他感覺厭倦,為什么他的一個個朋友會棄他而去。一個人能最終能讓自己的心靈達到某種和諧,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
      
      她的一個略具母性的年長一些的女性朋友這樣評價他:
      
      “尼采是個和藹可親的人,他那善良友好的天性多么有效地與他毀滅性的智力相抗衡。”
      
      他的那些毀滅性的智慧為了創(chuàng)造了那些毀滅性的作品,他試圖毀滅那些既定俗成的東西,但首先毀滅的是他自己,這一點,他自己也能意識到:“我愛那樣的人,他的靈魂在受傷害的情況下也深沉不露,他可能由于一個小小的經(jīng)歷而毀滅?!彼麆?chuàng)造了超人,但他自己不是超人,他創(chuàng)造了閃電,又被閃電化成了灰燼。斯特林堡和他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他自稱是瑞典最熾熱的火焰,尼采也完全可以說自己是德國最熾熱的火焰,只不過斯特林堡灼傷的只是自己,而他灼傷的是整個人類。
      
      他的永遠輪回的觀念很有意思,昆德拉在他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運用了他的這個觀念,或者是讓男女主角來演繹這種觀念,從而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命運不再只是個體性的,而有了某種普遍性的意義。
      
      他與他的精神是導師瓦格納的決裂對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我從他強迫莎樂美接受他的觀念的舉動看,如果他活得足夠長,他也未必不是另外一個瓦格納,他之所以討厭他的導師,就是因為他自命不凡,想要所有的人臣服于他。
      
      尼采說他自己:“我四處徘徊,象犀牛一樣孤獨?!边@句話,我能理解。
      
      
      
      尼采終生未婚,但人們永遠也忘不了他的那句名言:“回到女人身邊去,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不知這與他在莎樂美那里感情受挫有沒有關系,我覺得他這句話既得罪了女人,也得罪了男人。莎樂美后來回憶說,尼采見到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從哪顆星球一起掉到這里的?”,與寶哥哥見到林妹妹說的話是一個意思。但后來他們之間不再那么美好,莎爾美說:“后來發(fā)生的事與尼采的天性與優(yōu)雅舉止極不吻合。傳記里尼采寫的一封信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本有關他的傳記里,這是唯一一次提到他的感情生活,而關于他的性,一點也沒有提,羅素說,他后來的發(fā)瘋與他年青時期染上的性病有關,想來,他應該有過性的經(jīng)歷。而我覺得情與性對于人個哲學家是多么重大的一個問題,與這個問題相比,整個人類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
      
      這本書的最后,他已經(jīng)在瘋癲中,有一天他看到他的妹妹在哭,他說:
      
      “伊麗莎白,你為什么哭呢?難道我們不幸福嗎?!?br />   
      讓人辛酸。
      
      尼采發(fā)瘋前寫下這樣的詩句
      
      太陽西沉
      你的焦渴很快就會熄滅
      燃燒的心
      空氣中彌漫著清新
      我呼吸著這陌生的嘴巴里發(fā)出的芬馨
      偉大的涼爽就要來臨
      
      他好象很清楚自己最終的命運。
      
      
      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靈的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到一個馬車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馬。他抱著馬哭了起來,然后昏倒了。人們扶起了他,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瘋了。
      
  •     正在讀,但是可能自己的理解力有問題或者因為還沒有拜讀過尼采的作品,直接讀此書,因此覺得此書中翻譯得有點生澀,有些意思還未完全領會。
      
      覺得他內心很掙扎,一直想找個同行人,卻始終沒有達成這一心愿,就像瓦格納,剛開始他是那么尊敬他,覺得他們都是叔本華派,后來德國勝利,他又覺得他很“俗”,徹底地反他。尼采始終是孤獨的,也許這些哲學家始終都是孤獨的。
  •   總覺得你好像沒寫完,不過意思也差不多都知道了
  •   恩,沒寫完呀…
  •   這個譯本確實真的很好,雖然還沒有看完..
  •   以前看的,看得斷斷續(xù)續(xù),今天看了你評論,感覺以前看的那些似乎又浮現(xiàn)在眼前,其實尼采還是蠻挺可憐的,如果生活過于舒適,也許就不會有那些那么偏激的言論,似乎愈苦愈偏激,愈偏激愈苦,就這么循環(huán)著
  •   我愛尼采尼采尼采?。?!
  •   同感~~~
  •   伊麗莎白—他的妹妹—一個讓他變得不幸的女人
    “我寫夠了這個世界,該讓這個世界寫我了”是他對她的最后的怒吼吧
  •   我愛尼采 我愛梵高 我愛這些充滿激情而又瘋狂的天才
  •   嗯~!
  •   一個孤獨的天才。。。
  •   不會忠實于任何先鋒、國王或者神,我只忠實于他的孤獨和激情!
  •   他的勇氣,令人敬佩,他的堅持,令人折服,他的突破,令人驚嘆.他的靈魂超乎于同時代的人,他的孤單,誰人理解.
  •   尼采不喜歡他的母親,從小就非常的不喜歡,這該與他雙重性格的形成有很大關系吧
  •   或許是因為他從小生活在沒有父親的家庭里,他的身上多了一些婦人般的性格,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