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際會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臧偉強 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臧偉強  頁數(shù):252  

前言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價值觀,無所不在地滲透到政治、經(jīng)濟、社會運行的各個層面,形成個體的生存模式和社會運行的內(nèi)在機理。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是個體素質的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價值力量和道德力量。人總是文化的人,人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文化的世界;人總是生活在文化中,文化現(xiàn)象在人的世界中無所不在;一部人類歷史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滲透或各種文化生生滅滅的歷史,用斯賓格勒的話說,是“一群偉大文化組成的戲劇”。然而,在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并沒有形成對于文化的自覺。文化是每個人須臾不可離的生存方式,但是人們往往對文化視而不見。每日每時每刻、世世代代生活在文化之中,創(chuàng)造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又不斷地為文化所塑造的人類,在相當長的歷史流程中,對于文化,包括自己的文化并沒有清楚的認識與闡釋。尤其在古老的中華民族這里,太多太多的文化已經(jīng)凝結在悠長的歷史進程之中,變成了文化的化石和集體無意識。

內(nèi)容概要

  紅色文化的興起,反映了當代中國人對真情和信仰的呼喚,是一種對純粹物化生活的批判。這種熱潮反映出來的情緒,并非是懷舊,而是追新。它從深層次上反映出當代中國青年人一種內(nèi)心的文化呼喚,這種呼喚的核心,就是呼喚一種正義、真情和英雄主義的價值觀。紅色文化的流行反映了后工業(yè)化社會人們的一種對文化和信仰的渴求,其意味深遠、意義重大?,F(xiàn)代人真的有必要時常從豐裕的物的世界中抽出自身,追求文化上的自覺,否則我們將在物的世界中迷失?!  拔逅摹?,一個曾經(jīng)響徹中國大地和震驚世界的特有名詞,是中國愛國的紅色文化的重要發(fā)端,它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先進文化。它所推動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催生了中國紅色文化的四個重要元素:主體構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實踐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洋為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古為今用——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改造?! ∥逅倪\動是一場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一場偉大的文化創(chuàng)新的運動。那是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辛亥革命前后,大批的中國知識分子從海外歸國,帶回了新的思想。價值的重新估定,漸漸地成為當時流行的思潮和觀念。陳獨秀1915年自日本回國后即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1916年《青年雜志》改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奏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成為紅色文化的發(fā)端。中國知識分子出于共同關懷民族命運及社會問題之目的,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給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帶來重大影響。他們雖然存有各不相同的思想傾向或政治主張,甚至相互發(fā)生此起彼伏的筆戰(zhàn),但大方向上他們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五四運動后,中國社會思潮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迅速傳播,并使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

作者簡介

臧偉強,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書畫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特聘研究館員,黑龍江大學博物館副館長。近年來從事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文化名人的學術思想研究及其手跡集藏,相繼在哈爾濱、杭州、福州、北京等地舉辦歷史文獻資料收藏展及學術研討活動。

書籍目錄

序紅色近代史的墨痕新文化運動的刀鋒導語上篇 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及其主流派代表人物陳獨秀(1879-1942),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fā)起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胡適(1891-1962),文學革命的發(fā)起人,著名學者。李大釗(1889-1927),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劉半農(nóng)(1891-1934),著名學者、教授,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錢玄同(1887-1939),著名學者、教授,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魯迅(1881-1936),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蔡元培(1868-1940),著名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茅盾(1896-1981),現(xiàn)代著名作家,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非主流派代表人物康有為(1858-1927),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曾發(fā)動“戊戌變法”運動,“尊孔復辟”的代表人物。辜鴻銘(1856-1928),著名學者,學貫中西,才華橫溢,精通數(shù)國語文,守舊派代表。黃侃(1886-1935),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國學大師,尊崇文言,反對白話,守舊派代表。吳宓(1894-1978),著名學者,宣揚“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學衡派主將。章士釗(1881-1973),著名學者,甲寅派代表。杜亞泉(1873-1933),著名學者,與新派學者展開多輪論戰(zhàn)的東方文化派代表人物。下篇 五四愛國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核心人物及其相關人物顧維鈞(1888-1985),杰出外交家,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五位首席代表之一出席巴黎和會。王正廷(1882-1961),著名外交家,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五位首席代表之一出席巴黎和會。梁啟超(1873-1929),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林長民(1876-1925),著名文化人士,五四運動最關鍵的人物之一。蔡元培(1868-1940),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段錫朋(1896-1948),五四時期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傅斯年(1896-1950),五四時期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羅家倫(1897-1969),五四時期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上篇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及其主流派代表人物五四運動既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的新條例、章程,宣布國家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革命政權很快落入袁世凱手中。在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下,腐舊思想彌漫,很快便有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相繼發(fā)生。正是在此情況下,1917年前后,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nóng)等有識之士發(fā)動了一場以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運動。他們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反對專制主義、蒙昧主義,反對舊思想、舊道德、舊禮教,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以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1919年,當中華民族的利益被空前大出賣時,正是思想解放的進步學生和先進的知識分子不畏強暴、奮起抗爭,掀起了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國歷史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紀元。新文化運動發(fā)端于1915年,這一年,陳獨秀自日本回國,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由上海群益書社代辦發(fā)行,1916年改為《新青年》),高舉起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向舊教育、舊文學發(fā)起了猛烈的攻擊,由此奏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這場運動正是因陳獨秀發(fā)起并領導,從而為五四愛國運動準備了思想和組織條件,日后陳獨秀被毛澤東譽為“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

后記

我的五四情結由來已久。早在孩提時代,我就受到來自家庭的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的教育。父親是老紅軍,母親在抗戰(zhàn)時曾是兒童團長,我曾不厭其煩地央求雙親一遍遍講述他們與敵人作戰(zhàn)的親身經(jīng)歷及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他們時常教導我:“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千萬不能忘記他們??!”大學期間,我研讀了多部有關陳獨秀、李大釗等建黨人物、革命先烈及魯迅、蔡元培等五四風云人物的傳記。先驅們?yōu)橥炀让褡逦M銮案昂罄^的奮斗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景仰之情與日俱增,在日后的書畫收藏過程中,始終對他們難以忘懷。2002年秋初一日,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我被郭沫若寫給作家樓適夷一通信札的內(nèi)容深深吸引。傾囊收下,仔細讀罷,猛然意識到,信札、手稿所蘊含的史料價值非同凡響,書畫無法企及。而此時的這類物品,尚未引起更多藏家的應有重視,如果以五四為主題,專門收集這一時段的史料原件,不僅能充分表達自己對這些仁人志士的緬懷之情,還可大力弘揚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于是,我迅速調(diào)整收藏方向,走上重點收集五四時期名人信札、手稿、原版照片、簽名本及傳單等珍稀物品的坎坷之路。2004年冬,難得一見的陳獨秀書札一通驚現(xiàn)上海嘉泰拍賣會。面對此幀“‘五四’運動總司令”(毛澤東語)的遺澤,我志在必得,經(jīng)過激烈的角逐,超負荷收進。興奮之余,我感到幾分惆悵:“南陳(獨秀)”既得,“北李(大釗)”尚乏,何處去尋?不日,一位同道透露,有人藏有李大釗致吳弱男白話詩詩稿一件。

編輯推薦

《風云際會:五四歷史文化名人掠影》是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風云際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