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旅程

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yè)股份  作者:Yates, Richard  譯者:鄭淑芬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真愛旅程六零年代美國傳奇經(jīng)典首度以中文版登場,全球票房No.1情侶檔傑克與羅絲為了它再度攜手! 當真情愛侶步上婚姻生活;當追求不凡的心在現(xiàn)實中難以逃脫;愛情會不會敗在欺瞞的旅程上…… 十二年前創(chuàng)下美國影史票房記錄的《鐵達尼號》(全美票房六億七千八百萬美金,並在世界各國拿下歷史票房記錄)捧紅了兩大巨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凱特?溫絲蕾,但這對傳奇的螢幕情侶至今未再同臺演出,直到這部經(jīng)典小說《真愛旅程》的劇本送上門,兩人決定再度合作,但這一次他們要詮釋的不再是瘋狂勇敢、生死不渝的愛情,而是一對在現(xiàn)實與夢想中掙扎並失落的年輕夫婦,該片由《美國心玫瑰情》導演山姆?曼德斯執(zhí)導,09年情人節(jié)檔期將在臺上映,該片未演先轟動,已入圍金球獎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等重要獎項。其實電影備受矚目的最大原因,除了巨星光環(huán),原著更是大有來頭。電影官網(wǎng)http://www.revolutionaryroadmovie.com/關於原著小說美國《時代》雜誌2005年的百大英語小說與《大亨小傳》等書並列經(jīng)典《真愛旅程》是美國作家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的第一部小說,出版於1961年,當年本書曾是美國文壇傳奇,出版後確實有革命性的影響力,不但驚動文壇名家,更立刻入圍大獎。一出版就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並受到許多知名作家高度推崇,其中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曾以「這本書好得太超過了!」極力推崇,而馮內(nèi)果也讚歎本書是他這一輩人的《大亨小傳》。此外Dorothy Parker, William Styron及 John Cheever等知名作家都公開表示過熱愛理查?葉慈的作品。本書也是2005年美國《時代》雜誌票選的百大英語小說之一。劇情簡介葉慈透過筆下一對住在郊區(qū)的惠勒夫婦,重現(xiàn)了凡夫俗子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現(xiàn)實:生命給人希望,往往又在同一時間推翻了這份希望。想像六零年代美國典型的郊區(qū)家庭生活: 白天男人擠火車到城裡作一份無趣的工作維持生計,女人待在屋裡照顧孩子整理屋子,除了一成不變的社交循環(huán) ,除了一覺醒來仍然一樣的明天,惠勒夫妻還想要不一樣的,他們能夠走到哪裡………是艾波夢想中的巴黎,還是?

作者簡介

理查?葉慈
生於一九二六年美國紐約揚克斯市,二戰(zhàn)期間曾加入美軍,戰(zhàn)後在雷明頓蘭德公司擔任文宣撰稿員,六○年代曾為甘迺迪參議員撰寫演講稿。一九五三年,他開始創(chuàng)作,除了《真愛旅程》他還有八部作品,包括三本小說:《A Good School》、《The Easter Parade》及《Disturbing the Peace》;及兩本短篇故事集《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和《Liars in Love》。
《真愛旅程》不但是葉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成功捕捉美國五六零年代社會面貌的作品。葉慈獨到的社會體驗及觀察形塑了他細膩憂傷的社會寫實筆法,他的風格直接影響了後世名家如雷蒙?卡佛及理查?福特等人。即使橫跨了四十多年,當代英國暢銷作家尼克宏比依然要說:「這本書輕而易舉就能擄獲我。」足見本書已通過歲月考驗,成了超越時間限制的經(jīng)典小說。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真愛旅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5條)

 
 

  •     作為一個生活上名副其實的Loser,理查德·耶茨恐怕想不到他的處女作《革命之路》在死后會被拍成電影,被無數(shù)人討論吧。
      
      主人公弗蘭克和愛波是上世紀50年代典型的美國中產(chǎn)家庭。那是一個保守的時代,他們住在郊區(qū)的高檔公寓,弗蘭克做著一份自己并不喜歡的無聊工作,愛波在家照看孩子,兼做業(yè)余演員。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無休止的爭吵,虛偽的鄰里關系,還有用來調(diào)節(jié)生活的婚外情,填補著他們內(nèi)心的空虛,同時也讓他們覺得越來越空虛。
      
      年輕時弗蘭克上過戰(zhàn)場,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也曾在格林威治村晃蕩過;愛波年輕時則一直醉心于戲劇演出,滿懷著藝術(shù)夢想。他們的相愛也頗具浪漫色彩,但一次意外懷孕讓年輕善良的夫婦倆接受了命運的安排,走上了另一條軌道。
      
      「就從那一刻開始,他的生活就由一連串他不想要做的事情組成。他選擇了一份無聊至極的工作,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跟任何一個有家的男人一樣可以負起責任;搬進一間價格過高的高檔公寓,是為了證明自己信奉有序而健康的生活;要了第二個孩子,證明第一個孩子不是個錯誤;在郊區(qū)買下一處房子,因為那是一般人生活的軌跡里下一步應該采取的行動,而他則證明了自己也有能力這樣去做。證明啊證明,這似乎就是他娶現(xiàn)在這個妻子的全部理由。 」
      
      直到有一天,愛波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去巴黎,她在外面工作,讓丈夫來實現(xiàn)年輕時的夢想。弗蘭克遲疑了一會兒便同意了。他曾經(jīng)在無數(shù)閑談中喋喋不休地批判著美國社會保守虛偽的中產(chǎn)階級價值觀,嘲笑著別人的麻木和無聊,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其中一員。而愛波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弗蘭克同意愛波的決定后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用高人一等的眼光俯視周圍的人,他終于不再和他們一樣。而如同他們所預想的一樣,周圍的人得知他們的計劃后都表示震驚和懷疑,唯有吉文斯夫婦那個患有精神病的兒子約翰對他們表示贊賞,稱贊他們是這個社會中為數(shù)不多的真正的男人和女人。
      
      然而這個計劃很快因為愛波的再一次意外懷孕和弗蘭克的升職機會而破滅。弗蘭克成了臨陣倒戈者,他步步為營試圖勸說愛波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他曾經(jīng)惺惺相惜的「瘋子」約翰在他眼中成為了真正的瘋子。這試圖反抗生活的脆弱想法被生活的強大力量給吞噬,而愛波則用最為慘烈的方式表達了內(nèi)心絕望的反抗,弗蘭克沒有料到她會如此決絕,正如他沒有料到所謂的安穩(wěn)生活也只是一個巨大的謊言而已。
      
      但是,出路在哪呢?
      
      假設沒有這些意外,他們成功到了巴黎,會迎來全新的生活嗎?我覺得未必。弗蘭克本就是一個懦弱的男人,他平日里靠著口頭上的意淫想要證明自己并非麻木大眾里的一員,但真正要面對新的生活時卻又對放棄安穩(wěn)的環(huán)境充滿了恐懼。他并不自信,去巴黎的決定完全是靠的愛波的肯定,而后的一點小阻礙就讓他退縮便也不足為奇了。而愛波則受困于保守的社會價值觀對中產(chǎn)家庭中婦女的角色定義,也沒法將計劃進行下去,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糾纏中,只能用一種慘烈的方式宣告自己的獨立。正如她最后所醒悟的:「如果一個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內(nèi)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個人獨自去做。」
      
      這是屬于個人的悲劇,同時也是那個時代賦予他們的命運。就像他們的那些鄰居,也是問題重重,在無望的生活中精疲力竭。其實何人不是如此?年輕時總愛做夢,但人到中年絕大多數(shù)要歸于平凡,要么學會接受,要么敢于放棄去冒險殺出一條血路,而躊躇不定的總是最悲劇的那個。這些人懷有夢想,想要更多,自視甚高卻并無實現(xiàn)夢想的堅實基礎,他們站在路口張望遠方,可是前已無通路,后不見歸途。面對這無望而空虛的世界,耶茨殘酷地封殺了一切出路,剩下的全是絕望。
      
      這正如耶茨的一生,他一直活在貧困中,所寫的小說被冷落了好多年,成為了「被遺忘的最優(yōu)秀的美國作家」。他酗酒抽煙,晚年還在為生計發(fā)愁,最終死于貧病交加。據(jù)說在去世前不久的一天夜里,他坐在沙發(fā)上,拿出他這部成名作「革命之路」,開始讀第一章,然后哭得唏哩嘩啦。
  •      這本書是我讀過《推銷員之死》之后的另一個悲劇。并不是因為愛波死了,是因為她還沒有搞清楚她是誰就死了。如果她活了下來,離開革命路去了歐洲她會搞清楚自己是誰嗎?
      
      
       這本書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大概每個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期都會走進這么一段革命之路。如果一個人的身體中同時存在一個因為生活想要留下的弗蘭克和一個因為夢想想要離開的愛波,反復糾纏,無能為力,那么最終他或她會不會變成像約翰吉文斯一樣瘋狂的人?
      
      
       謝謝耶茨先生,原來這樣的”怪胎“真的存在。世界上有多少愛波和弗蘭克?如何才能讓夢想不滅讓革命之路不死?愛波已經(jīng)死了,她不必再做這些選擇,需要選擇的是活下來的人。
      
      
       這本書讓我想起一首歌,《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用他的歌殺死我)——他手指敲擊著我的痛苦,他的歌傾訴我的一生,我沉醉在他溫柔的歌聲里,我沉醉在他溫柔的歌聲里。
      
      
       有多少人會為這個故事流淚,而理查德·耶茨又用這個故事傷了多少人的心,讓他們想到自己,想到那破碎的革命之路?這位生前沒有出過名的作家已經(jīng)看不到了。
      
      P.S.:121頁”明天吉文斯太太家“翻譯錯了吧,作者的意思大概是今天要和坎貝爾家度過,而明天是屬于吉文思太太的,很明顯是吉文斯一家來做客。
  •      2008年初讀革命之路,印象深刻,是電影上映后新印刷的版本,配贈一本小冊子,滿是影評,很多"那是十年后的Jack n Rose"的觀點。我傻逼逼地先翻了小冊子,先入為主,好不后悔
       "生活是無望的空虛"。像大部分中國讀者一樣,我當時深深地被這種絕望吸引,并長時間有一種怪異的優(yōu)越感——好像了解生活的陰暗面能讓你過得比別人高明一般
       如此,我便假設身旁那位從某大樓趕來Burger King的先生是革命之路或者任何焦慮主義的讀者,而此刻他一面低頭看著水果機,一面不停地抖著腳,間或吮一口可樂,看一下表,抹嘴,起身趕回某大樓,留下一盤子油膩。或者前面那位制服ol,一小時前就任一盤狼藉在桌前,低頭搗鼓水果機,頭也不抬(但這間的wifi還真超快)。如果此刻我又有了什么優(yōu)越感,那便是——我認為生活應該更有趣
       08年電影上映掀起一段解讀RR的風潮。大家討論Frank和April的性愛影射的意義,討論那個數(shù)學瘋子及其揭破謊言的象征,討論結(jié)尾老人關掉助聽器的寓意。大家討論婚姻 背叛 中產(chǎn)階級 虛偽 空虛……就像skins被冠上的一長串標簽一樣(性愛 毒品 宗教 背叛 成長……都是話題),RR正真想探討的未必那么復雜。很多人因為看了這部作品開始害怕平庸,恐懼婚姻,但這絕不是作者的目的。
       對于自己的第一部長篇,Richard Yates表示這部小說的主題"并不復雜,那就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一種無法逃脫的孤獨中,他們的悲劇也在于此"
       對于這種孤獨,一部分人作出潛意識反應,讓系統(tǒng)自動為他們選擇排遣無聊空虛的辦法。另一種主動意識,但生活的種種跡象讓他們懷疑自己在庸人自擾,或者被April的死暗示自己永遠也跳不出孤獨的圈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小說出版在1961,作者當時35歲,跟生活在50年代同樣30多歲的主人公十分想象。就像讓一位十幾歲的少年書寫青春一樣,他們往往能反映得十分真實,但等他們長大后回頭看,他們會發(fā)現(xiàn)事情并非那樣
       April那樣勇敢,她有勇氣選擇結(jié)束這種折磨人的生活,但Yates卻讓她死在自己的選擇中。這是引起人恐慌的原因之一。但在這故事的結(jié)尾,Yates不是預言家,而是一個storyteller
       這部作品引起我的警惕,了解到空虛和絕望的破壞力。所以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任夢在歲月中消逝,任熱愛被瑣碎耗盡。
       有人會說陷進去一切都無能為力。
       那就是Yates所說的悲劇
  •     怎么說呢?看完之后整個人都頹了。小說看完后就去看了電影。電影看到一半就關了,真心不想再看下去。心里有一種抵觸,感覺電影根本。根本就沒有抓到精髓。后來有空還是接著把電影看完了,后半部分還不錯,比前半部分要來得洶涌動人。電影里刪減了很多東西,所以脈絡不太清晰。而小說里更能把握人心的曲折與追求。
      
      “你所謂的愛,其實是自欺欺人的幻覺,你懦弱地蜷縮在這個幻覺之中。其實你跟我一樣清楚,我們之間什么都沒有,除了相互的蔑視和不信任,以及最丑惡的,從對方的弱點當中尋求滿足。這就是為什么。這就是為什么你說我沒有能力去愛的時候我會大笑不止。這就是為什么我再也不能忍受你碰我一下。這就是為什么我再也不相信你想的東西,更甭論你說的東西……”
      
      看完這本書和當時看完《暹羅之戀》的感覺一樣。做什么都沒精神,好像有一部分的自己死去。Richard Yates確實是位大師。
  •     喜歡泰坦尼克,所以愛屋及烏的喜歡LEO和KATE,再愛屋及烏的喜歡《革命之路》,結(jié)果發(fā)現(xiàn)LEO、KATE和《革命之路》都不是因為“屋”而被接受的“烏”。
      
       《革命之路》直白而又晦澀的令人心驚。
       愛波是清高的夢幻者,它痛恨生活的平庸和碌碌無為。她生活在自己的“巴黎”。在那個流光溢彩的“巴黎”,有她特別的弗蘭克,而不是這個也叫弗蘭克的普通公司小職員;有她夢寐以求的舞臺,而不是做一個家庭主婦......當他們夫婦倆終于下定決心去巴黎時,事情卻又發(fā)生了轉(zhuǎn)機。弗蘭克的升職、愛波的懷孕都使他們的巴黎之行變得遙不可及。也許那個瘋子說的對,錢從來不是理由,內(nèi)心的膽怯才是。
       生活給人以希望,卻往往又在同一時間打翻了這份希望。
       他們的“革命”注定是失敗的。愛波最終為她清高的理想抑或是夢想付出了生命,而那些甘于庸碌的小人物們,卻還在安穩(wěn)而無奈的活著。
       我還沒有走到弗蘭克夫婦的年紀,在16歲(好吧,我很不想承認現(xiàn)在的我離17歲更近一些)的我看來,他們離我仍然很遙遠。可是我卻清楚的看見,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那里,而這個過程是那么的無可奈何,卻又那么的順理成章。
       也許,在成長中最沉痛的部分,就是要逐漸看清夢想與現(xiàn)實的鴻溝。就像你一直認為自己并不平庸,卻終有一天你需要做一切事情來否定自己的平庸。
       “革命之路”這個題目,也許會讓你對這本小說產(chǎn)生一些“誤解”。它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故事的發(fā)生地——住宅小區(qū)“革命山莊”??墒?,也不一定吧,弗蘭克夫婦不是也在為自己的夢想革命嗎?
       想起了艾略特的《荒原》,也許是因為小說女主角的名字是April?!八脑率亲顨埲痰募竟?jié),荒地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摻和在一起。去年你種在花園里的尸首它發(fā)芽了嗎?今年會開花嗎?”
  •     給不得志的小人物注入迎接悲劇的力量,耶茨總是這樣給我們不斷打著強心針。
      
      看了小說才對弗蘭克這個矛盾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真的不是那種可以與之做夢的伴侶,在他的夢境里,有一種虛張聲勢的做作,跟他的現(xiàn)實連成一片。
      
      愛波當然有她的諸多弱點,但她最不能被指證為不切實際。首先,她不是想逃離生活,而是想進入生活;其次,她所要成就的不是非凡,而是平凡;最后,“革命”失敗并非她的錯。
      
      看電影時得出的結(jié)論是:人需要與自我、他人、世界鬧“革命”,革命的方式只有一種——通過暴烈達到溫柔。人性的弱點、幻想的空虛、手段的拙劣絲毫不減“革命”的意義。消極的反抗只會導致滅亡。
      
      但是看完原著你會對“革命”這一問題看得更深入一點,對愛情、家庭、子女更能取舍得當。
  •      喜歡關于瘋子的定義:“失去和人親近的能力,失去愛的能力”,如此熟悉與親切,恍然看見我在天才的右邊—我是瘋子。
       “失去”,這世界少了一個不多不少的正常人,卻多了一個稀有的瘋子?!皳碛小保嗝疮偪竦脑~語,在終日的奔波覓食中,等待的無非是日漸衰老殘敗下去的一具皮囊,親自旁觀它的一點一點枯竭萎縮。
       理想,多么美妙的詞語,在瘋子的世界,可以高聲歌頌;完美,多么不切實際的詞語,在瘋子的眼中,不過只是窗外的第一抹陽光舒服溫暖。
       “如果一個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內(nèi)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個人獨自去做”,簡單的道理和真相一直就在那,視而不見,你將錯過一個機遇。
       如果看見空虛,也感受到無望,算不算有勇氣;如果有勇氣看見自己沉淪在無望的空虛中……徒然,沒有掙扎,還算不算有勇氣。如果有勇氣寫出這些,然后洗澡,安然睡去,你又將錯過一個機遇。
       成為瘋子,只需要一個機遇。
  •     這也影射了我們當今社會的生活狀況:人們都在追求安穩(wěn)、富裕、被人羨慕的生活。我們的生活要被別人認可,要成為別人的榜樣,要受到尊敬和追捧。我們其實過著別人心目中的生活,以別人的眼光來判斷和調(diào)整,我們腦中只有“別人會怎么看?別人會覺得這樣很傻嗎?這會影響我的形象嗎?”我們的心聲就被這么無情的屏蔽了,我們再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歡、不管是否真正具有價值。如果你向來對生活沒有野心,那你會甘愿做社會的附庸。但如果你總向往自由充滿驚喜的生活,那么總有一天你會崩潰,你的生活也會隨之瓦解,就像愛波。但又有多少人敢于跳出來,解放整個家庭?還不就是湊合著過吧。做沒有熱愛的工作、維持沒有愛情的婚姻、過沒有希望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幸福安穩(wěn)美滿。
      我希望那些表面上自以為是、幸福美滿的中產(chǎn)階級可以看看這本書,我相信你可以看到許多熟人。或許,你也會想走上“革命之路”。
  •    ?。ㄖ饕桥cYoung Hearts Crying的比較)
      
      
      《革命之路》作為成名作,情節(jié)有較大的起伏,巧妙地穿插交代了幾個主要人物的成長經(jīng)歷,場景轉(zhuǎn)換流暢自然,沒有一絲累贅。
      
      而準確樸素的語言,善于通過對話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等技巧,作為Yates的長項,在本書中已經(jīng)相當成熟。
      
      但《革命之路》仍然是一部略顯生澀的作品,對Yates這種在作品中處處找到作者生活的影子的作家,可以看出這個時候Yates也并沒有完全成熟,依然帶著幻想和天真。
      
      他這個時候應該仍是心理分析的支持者,雖然通過弗蘭克和Givings 太太的視角表現(xiàn)了他對心理醫(yī)生的不信任,對wheeler夫婦,campel夫婦和givings太太來說,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關系,直接決定了他們現(xiàn)在的性格和關系模式。在他們的生活中,處處可以找到他們父母關系模式的重現(xiàn)。一兩個人這樣還可以接受,四五個主要角色都是如此設置,未免無聊。唯一個叛逆者,瘋了的數(shù)學家John,倒是跟家庭背景完全相反,他的價值觀幾乎完全通過對話體現(xiàn),這些對話雖然一針見血,但是略顯單薄,即使是精神病人也是復雜多層次的,Yates你這個時候還沒進精神病院,自然缺乏豐富有力的細節(jié)。
      
      相比之下,Young Hearts Crying 的主題之一雖說也是家庭,但作者已經(jīng)不再通過生搬硬套佛洛依德理論來塑造人物,那些看起來前篇一律的,受過良好教育,心懷理想的美國人,后期的Yates只需展示給我們幾個側(cè)面,就足以讓我們偷窺到他們的郁結(jié)的心事,和未酬的理想。
      
      
      作者一向?qū)ε员в猩羁掏楹推珢?,但本書中的April未免太過理想化,集中了所有美好的品質(zhì),雖然對她不知丈夫掙錢辛苦一心滿足自己文藝夢這一點也有所抱怨,但下手明顯不夠狠。好在這樣的毛病,在之后的小說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Young Hearts Crying中的Lucy出身豪門,無需為錢擔心,如April一樣一心想通過藝術(shù)踐行生活意義,但心中迷茫,做出了不少荒唐又無奈的事,令人不喜歡卻又很不起來,于是讀者沒法不把這些角色帶入到自己身上。
      
      
      關于對藝術(shù)的見解,可以明顯看出此時作者還相信通過藝術(shù)是唯一值得去踐行的生活方式,April已慘死,巴黎夢未滅。后期就完全不同了,《革命之路》大獲成功后,Yates的其他作品依然不受歡迎。他繼續(xù)追問如果Wheeler夫婦去了巴黎,在不被兒女金錢所累的條件下,他們會不會過上真正想過的生活,他的答案并不樂觀。對于Lucy來說,才華有限是致命傷,當由于自身條件限制,無論如何也沒辦法成為真正的藝術(shù)家,生活沒法真正有意義的時候,她和作為心比天高的文藝青年的讀者,絕望悲哀可想而知。Yates的坦誠無情而細膩,答案令人喪氣,推理令人無可反駁,怪不得書賣不出去。
      
      Yates一輩子都失意,但他從來不因生活的痛苦潦倒而放棄過這種坦誠。他一敗涂地,連“作品的勝利”都不算,他唯一做成的就是堅持下去,然后死了。這就夠了。
      
      
      
  •      這本書很奇特,其實買它的時候,很盲目,沒看過電影,卻是沖著電影去的??赐陼?,不想看電影了,書已經(jīng)表達的很多,太多。
       剛開始我以為,這是一對夫妻自我抗爭互相抗爭共同抗爭的故事,帶一點說教的小說??墒强吹阶詈?,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真的錯了。
      每個人都渴望了解自己和自己最親密的人,每個人也都自以為了解自己和他人。這本書說了一個噩夢,那就是,你以為的全是假的,你相信的只是自己覺得應該相信,而說這是一個噩夢,是因為,最后醒過來了,這時候,是選擇去相信“相信”,還是相信自己。
       這的確很難。因為從頭到尾,人們總是會想自以為的那條路走去。走的十分心安理得,卻又忐忑不安。到底什么是可以走下去的,什么是自我,什么又是遵循內(nèi)心。曾經(jīng)以為我愛你,可是有天早上醒來,突然覺得,我從沒愛過你,但是我卻為你生了倆孩子,還熱熱鬧鬧的生活了好些年,真是個好演員啊,演技好的連自己都騙過去了??墒菫槭裁催€會醒。接下來一直抗爭的就是抗爭本身這件事。
       死亡是不是唯一的出路。你知道自己是誰么?你知道自己的夢想么?你知道你想成為的人是誰么?到底是誰?到底我知不知道,還是假裝知道。
       人生百態(tài),把別人打造成自己,或者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終于,人人一樣,呼,和諧了
  •     為一個朋友的歌填的詞。
      
       《革命之路》
      
      早忘了對他的愛是在哪一天結(jié)束
      依偎在枕邊卻找不回舊日的溫度
      遠處的夢還在心里面糾纏漂浮
      圍繞在身旁只有那份漫漫的孤獨
      
      海風吹散長發(fā)卻吹不散你的無助
      不想誰來陪伴只愿向風低聲傾訴
      歲月匆匆地流走/還有什么值得看守?
      眼中的淚 只為自己流
      
      忘不掉曾陪她走過的每一條路
      擁她在懷中就連世界都為你凝固
      遠方的夢太絢爛你總也看不清楚
      醒來卻只能再次邁出灰色的腳步
      
      想牽著她的雙手留在懸崖邊跳舞
      愿那愛戀的歡樂就像旋轉(zhuǎn)停不住
      歲月匆匆地流走/還有什么不能放手?
      就笑著哭 喝下這杯酒
      
      歲月就這么流走/怎樣才能一生廝守?
      愛已不在 只留下傷害
      歲月就這么流走/一生又有誰能安排?
      已經(jīng)忘了 你為何而來
      歲月就這么流走/一生又有誰能安排?
      已經(jīng)忘了 你為何而來
      
  •     "It takes real guts to see the hopelessness"
      讀完小說回過頭看電影,會更明白行進脈絡,畢竟電影因篇幅有限和戲劇張力需要,縮減不少。
      
      與Woolf相同,她在決意做這件危險的事情之前,也給丈夫留了一封信;與Woolf不同,這封信幾經(jīng)修改,最后只能留下一行句子:不管發(fā)生了什么,請你不要責怪自己。
      即使沒了愛,她還是對他知之甚深。Frank后來在對鄰居近乎懺悔的獨白中,談到了這句話:如果不是因為這個,他也會選擇自殺。但他不知道,那些被丟棄在垃圾桶里的原文——
      
      “你所謂的愛,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幻覺。你懦弱地蜷縮在這個幻覺之中。其實你跟我一樣清楚,我們之間什么都沒有,除了相互的蔑視和不信任,以及最丑惡的,從對方的弱點當中尋求滿足。這就是為什么。這就是為什么你說我沒有能力去愛的時候我會大笑不止。這就是為什么我再也不能忍受你碰我一下。這就是為什么我再也不相信你想的東西,更不用說你說的東西……”
      
      她再也不需要更多的建議和指導。她現(xiàn)在平和、冷靜,她清楚地意識到一件很久以來她就知道的事實,一個無論她父母還是Frank都沒有教過她的真理:如果一個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內(nèi)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個人獨自去做。
      
      Frank對工作已經(jīng)厭倦至絕望,卻沒有決心放下。即使在April熱情洋溢的對未來美好藍圖的構(gòu)建中,他答應她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他嘗試用對家庭的責任心這樣的字眼來說明遲疑的理由,又或者他終究只是平凡的、懦弱的、無法不去在乎別人質(zhì)疑嘲諷眼光的人:他不想被當成John——
      
      盡管有很多的抱怨,他無法否認自己對這個辦公室有歸屬感。這里光亮刺眼、空氣干燥,這里履行著日復一日單調(diào)的生活節(jié)奏。這里教會了他全新的方法安排白天的時間——差不多是時候下去喝杯咖啡了,差不多是時候去吃午餐了,差不多是時候回家了。這三件事情是每個工作日當中相對愉快的部分,但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習慣去依賴那些肯定會反復侵襲的疼痛。這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一部分。
      
      他不再解釋了。轉(zhuǎn)而去說工作上他覺得好笑諷刺的事情,比如他的個人理想和公司目標之間的巨大反差,公司希望他投入的精力和他實際投入之間的反差?!霸谶@種公司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每天早上九點你可以切斷你腦子的電源,讓它停止一整天,而沒有人會看出腦子轉(zhuǎn)不轉(zhuǎn)動有什么區(qū)別。”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開始回避任何關于他工作的問題。每次別人問到他怎么謀生時,他都會回答他其實什么都沒干,因為他的工作是人們可以想到的最無聊的工作。
      
      “我他媽一定會走的!”每天他都會在心里吶喊二十遍,“你們都等著瞧吧?!钡沁@種抵抗越來越虛軟了。這個亮晃晃的、干燥的、死氣沉沉的辦公室已經(jīng)把他包裹得太久。無聲的逃跑念頭不能撼動它,它依然不動生色地依循自己的軌道運行。
      
      兩個半月之后他就會漂洋過海,把銷售部拋在腦后。然后這個鐵一般的事實在辦公室鐵一般的穩(wěn)定規(guī)律里,卻顯得很虛幻。當他在家里的時候,這個計劃真實無比,因為家里的人除了它根本不談別的事情;在上下班的旅程里,他也確切無疑這個計劃馬上會付諸行動。唯獨在辦公室的八個小時里它卻那么不具體,就像一則快要被遺忘的夢。辦公室里的一切似乎都合起伙來破壞他的計劃。同事們或嘲諷或麻木或疲憊的眼神,橫陳在眼前的文件,預示著召見的電話鈴聲——這一切都像在不停地告訴他,他注定要在這個地方終此一生。
      
      他停留了很久。他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的那些男人多么渺小、多么整齊劃一、而且嚴肅得多么可笑。他們都留著夾雜著灰發(fā)的小平頭,身上穿著拌扣領,腳步匆忙。他們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在車站里,在大街上,直到一小時候他們才會停下來。到時,等候著他們的辦公大樓會把他們一個個吞噬進取,包裹起來。如果站在其中一棟大樓,隔著城市縱橫的峽谷看向另一棟大樓。就會感覺像是在觀察一個巨大無聲的昆蟲飼養(yǎng)所,那里面有成百上前的穿著白色襯衫的小人,要么在翻弄文件,要么皺著眉頭拿著電話聽筒,在春天千年如一日地流動著的白云底下,上演著一場場愚蠢至極的演出。
      
      絕望和希望。原來如影隨行。初始的絕望是瑣碎的生活、日復一日枯燥的工作。然后他們用想象的美好造了個希望:離開這里,從頭開始,重獲新生,成為更好的人,尋得真正的自己。當這樣的希望破滅,她發(fā)現(xiàn)了最后的絕望:沒了愛——
      
      她說不恨他的時候,她沒有撒謊。他們在門口吻別更不是偽裝。這是一個友好的、平等的親吻,就像來自己一個在派對上結(jié)識的男孩,他會護送她回家。并在一路上哄她笑,以及不停地談論著自己。
      
      她犯的唯一錯誤,唯一不誠實的地方,是讓這段關系發(fā)展下去。她沒有把他純粹看成那樣的男孩。跟這樣的男孩混一兩個月是挺有趣的事情,但這個游戲她居然玩了這么些年!這不過是因為,在那些多愁善感的日子里,她認為去相信這個男孩說的話,并用一些舒心的、他喜歡聽的謊言來回報他,她會活得更輕松一些。他們就玩著這個游戲,一發(fā)不可收拾,直到他終于說“我愛你”,她終于說“說真的,你是我見過最有意思的人”
  •     上周和我大學時代的班長見了一面,接近兩年的時光,就可以將一個無比意氣風發(fā)桀驁不馴的小伙改造成一個溫吞的穿著不合身襯衣的發(fā)福男人,這難道可以說是歲月的力量?未免太夸張,也許我可以笑說“肥胖永遠是帥哥的最大殺手”,可是卻發(fā)現(xiàn)自己笑不出來。
      
      放假窩在家兩天看完了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買了很久了,但是看過電影的我已經(jīng)知道這是一個多么沉重的故事,當杰克和露絲活到30多,當浪漫遇上現(xiàn)實,當所有的不確定變成了一成不變的確定,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將經(jīng)歷的生活么?
      
      小說遠比電影還沉重,20歲的時候,覺得一切皆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未來會怎樣,也許會寫點什么,畫點什么,也許會生活在別處,誰都不能阻止我的決定。30歲的時候,自己的人生彷佛已經(jīng)被注定,為了證明自己也和別人一樣可以養(yǎng)家糊口,弗蘭克只能做著一份自己都看不起的工作,每天可以有八個小時不用動腦子,為了營造一個安定家庭的假象,原本畢業(yè)于戲劇學校的愛波只能做家庭主婦,兩個孩子的母親,白天生活在遠離城市的郊區(qū),和自己不喜歡的鄰居打交道。房子是借貸買的,這讓愛波計劃一家移居巴黎的計劃簡直成了妄想。
      
      想起和他的對話?!拔乙呀?jīng)全款買了城市公元的房子,現(xiàn)在買了唯美品格,每個月還5千房貸,當然還得靠我的父母……如果沒有什么意外,明年結(jié)婚?!痹谖矣∠笾?,他絕不是一個安于這種人生的人,可是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是,他在一家公司做著采購的工作,早已不和文字打交道,面前這個人,和我印象中那個在大學組織話劇演出,拍攝獨立DV,籌建科幻文學社的人,沒有一個重合的點。
      
      剛畢業(yè)的時候,他曾經(jīng)混在北京,嘲笑過我想安于現(xiàn)狀考個公務員的想法,他說:“你這是在謀殺你自己?!痹谖覜Q定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且實現(xiàn)了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我的同路人早已背叛了理想。有句流行的話說過“別和我談理想,戒了?!碑斃硐胝者M現(xiàn)實,一切都變得那么慘白。
      
      我忍不住問:“你決定一輩子就在大連生活了么?”他有些無奈的“我都買了房子了?!笔前?,你就像一個過早進入角色的弗蘭克,連一點掙扎都沒有,開始安于這種扼殺自己的生活了。當其他同學還在為了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編輯或記者的理想打拼,在北京過著蟻族生活的時候,有兩套房子的人,似乎很有些得意的資本了。(從語氣中也能聽出那種掩飾的很好的自得)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對他的更多的是惋惜,也許我太理想派,但是我覺得為了一種安定的生活就放棄自己理想,甚至放棄本性的人遠比蟻族們值得同情。
      
      《革命之路》的故事并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社會或是中產(chǎn)階級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我們到底是在為了什么生活,你介意面子么?你介意別人的眼光么?你想墨守成規(guī)的按部就班的生活么?也許蝸居還有另一層含義,房子,更像是一個蝸牛的殼,把它背在身上的人,是不可能再展翅高飛了。30歲以后考慮買房的話并沒有錯,因為至少你可以在成熟以前,需要為家庭負責之前給自己一些選擇余地,怎樣生活,在哪里生活,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PS 我針對的是我這種不安于現(xiàn)狀的喜歡到處亂跑的人而言,各位從小就下定決心在這里安家的請勿人參公雞。
      
      寫于2010-3-8 13:32:00(不知道為毛忘了從blog搬過來)
      
      
  •      雖然寫作背景是上世紀40、50年代左右的美國,但是文字間描述出主人公處于的困境,內(nèi)心的彷徨和渴望逃離已經(jīng)習慣、僵化的環(huán)境的沖動,在今天似乎仍普遍適用。
       在前半部分,理查德在細節(jié)部分的描述營造了這樣的氛圍: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生活,實際上充滿了煩躁和厭倦。從弗蘭克和愛波的個人經(jīng)歷、相識相知看,他倆本不是樂于安分的人。他們有年輕人的沖動和夢想,不希望自己的激情被掩埋在稱之為“革命山莊”的住宅區(qū)里。現(xiàn)實偏偏與他們做怪:有了孩子,在壓抑的隔間里辦公,和志不同道不合的鄰居打交道……
       至少前半部分結(jié)束前,我對愛波感同身受(也許我心底也有這樣的想法吧)。逃離吧,逃離吧,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再這樣下去,生活有什么意味呢?我可以知道自己以后的生活,甚至于知道每天、每個細節(jié)。這好像在看一部劇透的電視劇,或許更差于電視劇——你對編劇沒有太大的了解,不知道主人公將說出什么的臺詞,做什么樣的舉動;而對于自己,你已經(jīng)大概知道你會對鄰居說什么,在公司做什么事,又會教育孩子什么。前半部分的沉悶基調(diào),讓人對于愛波逃離至歐洲的計劃充滿期待,以至于不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正如鄰居的評價一樣)。理想成為他們生活下去的動力,一切爭吵都在這個偉大的目標(其實是理想)下化解了。弗蘭克們仿佛從庸俗無味的世俗踏進了充滿理想色彩的個人世界,瞬時,生活如此美好。
       生活總是橫插一腳,不論在現(xiàn)實還是在小說里?;蛟S這樣人們才可以繼續(xù)沒有劇透地生活下去。當弗蘭克被升職,愛波懷孕,生活揭開了平白無味又殘忍的真相。在后半部分的閱讀里,我總有一種頭疼又棄之不舍的感覺。(鑒于先看過電影的結(jié)局,我對后半部分相當沒有期待)
       結(jié)局總是這樣的:預期的希望破滅,有人用自己的生命為理想殉葬,有的人屈服于現(xiàn)實喪失了原來的自己。瘋子繼續(xù)是瘋子,只是那些曾經(jīng)為理想、不甘平庸的人呢?他們消逝在風中,留下曾經(jīng)的故事??偸怯行律娜颂钛a進去,續(xù)寫生活。他們的故事或是口中的談資,或是當做哀悼他們過去的紀念。
       整本書結(jié)構(gòu)相當完整,結(jié)局其實不錯,不過結(jié)局有落了老套的嫌疑。(雖然原著很早已經(jīng)出了,但是還是沒有意料之外)其中,瘋子約翰的角色和作用也被猜中了。弗蘭克最后變?yōu)槭浪浊嗄旮菦]什么意外。在后半部分,換成用愛波的角度描寫(整部小說大部分都從弗蘭克角度出發(fā)),直接抒發(fā)女性的心聲,細膩地描寫了流產(chǎn)前的內(nèi)心世界成為亮點之一。
       最后,即使是被翻譯喪失了大部分的語言精華情況下,理查德耶茨的描寫,語言的力量,在平平的閱讀之中就被俘獲。
  •      記得當初讀完這本書我好久沒緩過來,這對年輕的夫妻以及他們永遠到不了的巴黎,都讓我深深地難過。我在想為什么現(xiàn)實的力量如此可怕,讓人猝不及防、束手無策,毫無反抗之力。
       是時代的錯,是大環(huán)境的錯。一定是!
       我當時是這么以為的。
       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真正可悲的不是現(xiàn)實有多么殘酷,而是那句“I love you when you are good”。
       這句話是多么地致命。
       April從小缺乏父母的愛,因此也不可能具備完整的愛的能力。她能夠?qū)rank說“I love you when you are good”,并且認為理所當然;后來她一手操刀的流產(chǎn),也是潛意識中無法給予愛的體現(xiàn)。
       Frank從小在父親的陰影中成長,認為權(quán)力和成就是獲得尊重的唯一道路。有一句話“the world is his chosen field”,用來形容他不被固定的條條條框框束縛——其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對父親的敬畏讓他對穩(wěn)定的工作和完滿的家庭有一種無解的情結(jié),不管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對于這樣的兩個人來說,巴黎只能是到不了的。
       在厭倦與爭吵后,兩個人達成共識要到巴黎尋找激情和夢想,而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Frank得到了晉升的機會。大好前途當前,加上還算安逸的生活以及公司里的小情婦,他當然不想走了。因為the world is his chosen field,not Paris,not April。要說有什么真正能左右他的人生,那就是像神一樣高高在上又不可侵犯的父親的控制力。
       而April偏偏在這個時候又懷孕了,加上丈夫的遲疑和背叛,她決心在安全期過后自行流產(chǎn)。因為“I love you when you are good”,所以當腹中的孩子成為她追夢的牽絆時,她那從小缺乏愛的烙印就顯現(xiàn)了出來——她始終沒有獲得愛的能力,所以無法為丈夫及孩子做出必要的犧牲。
       他們自以為是與眾不同的年輕人、有理想的人、受夠了中產(chǎn)階級乏味生活的人、看透了虛偽、不甘于平庸的人。他們有逃離的覺悟,卻缺乏執(zhí)行的勇氣。
       如果他們不是這樣的人呢?
       如果Frank不那么在乎所謂的前途,如果April可以愛身邊的人多一點,如果他們都能真心地為對方的幸福著想,那么或許在孩子生下以后——甚至沒等孩子生出來,他們就可以啟程去巴黎了。
       永遠沒有好的時代、沒有寬裕的大環(huán)境,也沒有合適的時機。悲劇往往是人一手釀成的。巴黎永遠在那兒,不是到不了,而是你不具備動身的能力。
      
  •     你無法想象一次充滿好奇的海底撈,撈上來的卻是一個給你戳刀子的美國佬耶茨,那種感覺非常不爽?!陡锩贰肥菑垚?cè)辉谝淮坞娫捴忻菜品浅2唤?jīng)意給我推薦的(她所用的推薦語式后來在《革命之路》中找到了一個對應,吉文斯太太給弗蘭克送蝎子草的談話,所有主要過程對話都是鋪墊,直到走了,吉文斯太太說,哦對了,我剛剛想起來還有件事要說的。耶茨對這個拿捏很準,每次她這么說的時候,所謂的還有件事才是到訪的目的,至于送蝎子草,表達鄰居對詹妮弗的演出不錯和贊美前院草地里的石頭小路都是無關緊要),而悅?cè)幌仁菑那嗄晡膶W說起,說中國青年文學里沒有出卡佛這樣的作品,不是地域和偶然,是我們的推銷員、管道工、酒店服務員還沒有到卡佛小說里那種思考的程度,后來我一想,的確,我們小說里的中國小人物、小中產(chǎn)階級不會像《涼亭》的服務員荷莉和杜恩說那些話(要我們這批70、80后Shit and DBC的人開始碌碌無為,開始對那點小自我折磨的時候,也許能說出那些話了),那些在生活瑣碎里的輕微凸起的嘗試,以及在那點閃光點里努力去尋找到一點意義,悅?cè)皇沁@樣說的,耶茨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卡佛的時代還沒有來,這是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你有空可以去看看《革命之路》,挺好的。
      
      看完《革命之路》后,原來我們就是那個自我感覺有點特殊,有點小天賦以為與眾不同,結(jié)果在瑣碎的生活面前焦慮的寸步難行的frank, 在我們旁觀下的小自尊的知識分子們,那點內(nèi)心的小革命嘗試破滅之后,生活還在繼續(xù)。
      
      這個才是我今天最關心的問題,理查德·耶茨戳我的刀子,我能拿什么來抵抗,frank在我們這些小知識分子的生活里有解嗎?耶茨這樣的小說里的命題本身是有出路的嗎?我試著去梳理美國那個時期的這些小說,一類是耶茨、卡佛這樣的,在生活里焦慮,內(nèi)心企求一種革命來滿足那點小自我的折磨,另一類是如凱魯亞克類的,把自我給流放出去,到路上去晃蕩,晃蕩到禪和宗教的奶奶的胸里去,或者布考斯基那樣從小是被他爸揍大的,沉淪放蕩進生活瑣碎里,他寫的都是既沒有文化又沒有道德和自尊心的人物。他只專注到自己的擅長上去 :喝酒、找女人、寫詩、賭馬,他的生活,正如他的詩集《彈醉琴如擊鼓直到手指滴血》題記所說,
      等待
      在充滿小故事的人生中
      等待一次死亡的到來。
      或者更高級的還有走出了中產(chǎn)階級的塞林格這樣的,進入自我膨脹到宗教神秘主義之后,對自己的反觀,寫起高智商家族小說來,franny and zooey,有點超脫,可以玩玩香蕉魚和西摩自殺。
      
      那我們拿什么來反抗,frank反抗了嗎?還是他并沒有反抗對象,當虛無增值,反抗對象變成空無的時候,他是否就如1961年尼采說的,其實,革命者的本質(zhì)并不在于實施革命本身,而在于把革命所包含的決定性和特殊性因素顯示出來。frank是否也是這樣?我們是否明白我們自己在這樣的生活里要反抗什么,要革什么命,誰的命。我們只有那點遙控器在手上換臺的自由嗎?這點自由顯示出了什么優(yōu)越性,我們的小自我何以來那么得瑟。
      
      我們本質(zhì)上,是不知道的,我們的優(yōu)越性是從哪里來的。我們一出生的時候,胚胎獲得了生物和心理意義的自主性,給了我們一個殼,以避免外部環(huán)境的侵犯,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反抗了。而后我們在生活里成長,開始制造那個虛假的自我,這個又成了一個新的殼,貌似可以避免外部環(huán)境的文化、思想的侵犯。這個不就是frank在小說里的那些表現(xiàn)嗎,他那種被詹妮弗稱贊的沉穩(wěn)而優(yōu)雅的走路姿勢,他們談論的社區(qū)戲劇,革命山莊小區(qū)集體表現(xiàn)出來的中產(chǎn)積極優(yōu)越感,因為這個群體都在抗拒一種"惡之平庸"的防御物,如果不能在現(xiàn)實里真實擁有,不能在市區(qū)擁有,就在郊區(qū),在革命山莊去擁有、占有它,沒有這個防御物,他們無法自由自在,讓內(nèi)心自由地生活,用戲劇去占有一種想象,便是小說的開始,也是這場革命的開始,演出的失敗,給詹妮弗這個業(yè)余演員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她防線崩潰了,生活了常態(tài)變成了爭吵,而浪漫主義的狀態(tài)那是偶然和瞬間的,它只存在于兩次爭吵的間隙,而且還是要靠一次新的革命幻想來填補,去巴黎,兩個小人物終于爆出了這么一個令他們自己都興奮的念頭。這個念頭足夠大,足以支撐一段時間的浪漫主義狀態(tài),以推遲爭吵常態(tài)的到來。
      
      這個節(jié)奏要換到好萊塢電影敘事上來說,不要太準確了,按照湯普森的觀點,在一部100分鐘到120分鐘的電影中,通常在開頭會占據(jù)大概三分之一的25~30分鐘的建制部分,它任務在于建立人物世界,確立人物主要目標,比如這些革命山莊群體臆想的戲劇革命,以及那出戲劇帶出來的集體優(yōu)越感破滅。這個建制的結(jié)束部分,會在25或30分鐘的末尾,帶來一個轉(zhuǎn)折,這就是弗蘭克夫婦的去巴黎(全書300頁,第一章的建制部分103頁,非常吻合)。接下來是第二部分的,復雜行動,會持續(xù)下一個30分鐘,這個下一建制部分會讓主角進入一個新的處境,弗蘭克受到了很多影響,好多鄰居的無視而內(nèi)心的嫉妒,frank公司的上司對他的提拔升值,公司同事的意外艷遇和纏綿,還有影子幽靈般影響的frank的父親,還有詹妮弗的懷孕,這也可以看作一個復雜行動的反建制部分。
      
      還是繼續(xù)討論弗蘭克的反抗,反抗行動是被逼還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個很關鍵。
      還有一種反抗方式,既我經(jīng)常提起的《南美洲方式》,小說女主角伊琳娜是研究所資料室的負責人,日復一日的重復性事務令她窒息。于是,她主動尋求婚外情,試圖捅破數(shù)十年安穩(wěn)平淡的生活。然而,她的情人上司不久就不辭而別,到遠方赴任;丈夫知道她紅杏出墻,也只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獨生子離家服役,也未能毀壞這個缺少維系的家庭。所有一切離經(jīng)叛道,結(jié)果只是一場胸中波瀾,她面對的世界依舊。無奈,伊琳娜將早年的一個想像——對遙遠、無知的南美洲的生存方式的想像,作為自己的行為模式,以此給生活帶來一絲鮮活氣息。這種方式有別于佛里的“正定”。雖然都可以作為一種解決脫離現(xiàn)實煩擾的。
      
      另外還有種方式,在耶茨的另一本短篇集里《十一種孤獨》中有個《自討苦吃》:
      ……裝死是最浪漫的。他們發(fā)現(xiàn)警察抓強盜的游戲中真正有意思的就是假裝被槍打中,捧著胸口,扔掉手槍,匍匐在地。不久,大家就撇開游戲的其他部分不玩了,他們只玩游戲的精華部分。結(jié)果這游戲就成了一場個人表演,幾乎像一門藝術(shù)。每次會有一個人從山頂上沖下來,跑到指定的地方,受到伏擊,沃特很喜歡。他蜷著身子滾下山去的樣子,沒人能比得上他的這種狂熱,他陶醉在大家的歡呼聲中。
      這個主角就永遠沉浸在那種失敗了、犧牲了的表演之中,帶入了生活和工作。顯然弗蘭克不是,一般我們面臨的選擇是,要么放棄反抗,自我封閉于一種幻想的價值體系,就像《自討苦吃》的沃特,不對自身追問新的游戲,新的標準。要么就是與此相反,不斷進行回溯,弗蘭克是后者,他不斷再現(xiàn)自己的當年的華麗青春和夢想,做這樣回溯的不止是弗蘭克一個,還有詹妮弗,還有那些鄰居,以及整個革命山莊的人,不?;厮菀酝?,那些可再現(xiàn)的幻境,可思考之物,直到想通過一場革命可以占有他們。
      
      這種回溯性反抗帶來的革命,就具有一種快感。就像進行回憶的精神分析學,其主要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生命,也是對心理進行一種重構(gòu),而弗蘭克夫婦的巴黎計劃,也是一種新生活的建構(gòu),通過無限多美好的自由聯(lián)想敘事,通過對目前生活的踐踏,鄰居的蔑視,來得到一種新的優(yōu)越快感,這種快感覺不僅是沉浸于個人的幻想,還存在于與他人的新型關系產(chǎn)生中,即和那些鄰居們即將成為訣別。
      
      耶茨和卡佛的深層次煩惱是此在,太希望從“在”的感覺和焦慮中去尋找煩的核心形式,他們有點小特長,小天賦而被棄于一旁,他們想要占有更多,外界物質(zhì)的 、內(nèi)心隱秘世界的,包括瘋狂的、悲劇性的占有,只有通過這樣的各種占有形式,他們才能反抗這個虛擬的自我世界。
      
      而凱魯亞克他們的煩是出離自己。
  •     《Revolutionary Road》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
      
      這本書絕對不是我房間的擺設,因為它封面是那么庸俗,然而內(nèi)容卻。耶茨就像個怨婦一樣溫順的跟我絮叨著這一切時,是多么的瘋狂荒誕和極致的真實。我敢打賭這是我今年看到的內(nèi)容最好的書。
      
      讓我陷入到他打開的巨大丑陋的陷阱一般的劇情里面,莫名奇妙的被各種現(xiàn)實細節(jié)所吸引。
      
      他所描繪的“故事”是那么直晃晃的擺在你面前的時候所能引起的自憐自艾都簡直是一種諷刺。我只能說他太過于寫實了,然而這種過癮之處也恰巧在這。但那只是對生活的直接描繪。
      
      如同,讓人顫栗在這一片污穢不堪的真實的空地上頓時不知所錯,也跟著自覺形穢。
      
      
      他屈從,愚蠢,虛偽,自私,自負,善良,懦弱,通情達理,委屈求全,有頭腦卻沒有目標,甚至慶幸自己沒有特定的志趣,正因為沒有特定的目標,也就避免了特定的限制,整個世界和生活本身成為可選擇的領域。
  •     如果文藝青年也需要電擊療法,那么這本書可算得上是一本示范性的勞改教材,標題就叫《滾!沒糖吃!》
      當你那“富有創(chuàng)見”的腦袋被電得白紙一張,捧著教材涕淚橫流的時候,說不定隔壁牢房的小清新還會遞給你一日系田園碎花小手絹兒,安慰說:“親~ C'est la vie~”
      
      哦是的是的,這就是生活。空想派假想狂得治,但不能靠否定和打壓,就得讓他們懷揣夢想一起飛。意識到其實問題不在于生活與社會,問題就在于他自己,這并不是一個“早晚總有那么一天”的問題,而自始至終是“我是誰我是干嘛的”問題。
      
      April的問題,巴黎不能幫她解決,甚至只可能把她往深淵里推得更萬劫不復。
      而如果——她遇見的是Shep而不是Frank,她結(jié)了婚但沒有那么快就生孩子還連著生倆..............................我還是無法太過冷酷地說“這也不會把結(jié)局導向另一個方向”。
      
      現(xiàn)實殘酷,自戀是一種世紀病。還是讓我們著手想想培訓機構(gòu)的新方向,標語就叫“如何讓你的神經(jīng)大條、大條、更大條?。?!”
      
      
      
      關于標題請自行想象葛優(yōu)葛大爺?shù)姆N種銀幕經(jīng)典口吻。
  •     
      野豬的野
      
      
      野豬把他的野送給我,
      他說他愛我。
      他的野 有黑黑的鬃毛,
      沾著豹子鮮血的手鼓,
      一片他珍藏的烏鴉羽毛
      
      野豬把他的野送給我,
      他說他愛我。
      他用鼻腔輕輕哼野獸的歌
      鼻腔濃重,像腳下水蛭遍布的
      黏稠小河
      
      野豬把他的野送給我,
      他剃干凈胡須,建造白屋頂?shù)姆孔?
      野豬把他的野送給我,
      他穿上西裝,坐地鐵
      他把他的野送給了我。
      
      蕾絲綢緞里的白凈小豬,
      是野豬的兒子,
      我是他的妻,在每個吃豬排的周末。
      野豬手執(zhí)刀叉,念誦他愛我,
      他的野放在閣樓,
      長出狗尿蘚,發(fā)出白蘑菇,
      他說他愛我。
      
  •     真與假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其實是一個用話語交織的符號世界?,F(xiàn)實生活中,我們用語言給各種事物命名,從而去認識他們。在小說《革命之路》里,隨手可拾是弗蘭克的長篇大論,他的言論,構(gòu)建的正是他眼中的世界。然而真理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種言說是真實的。所有的語言在說出之時,其完整性已經(jīng)被破壞了。因而,我疑惑了,弗蘭克口中的那個世界,和他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世界,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讓我們一起來判斷一下。如果弗蘭克口中的世界是真的,那他為什么不去巴黎追尋他想要的生活,為什么只有一個瘋子支持他們的想法?如果他口中的世界是假的,那為什么其他人都可以生活得如此安逸自在,為什么他最后又滿足于這樣的生活?同理,當你聽到莉莉瑪蓮這首動人的歌曲,你又怎能想是一首納粹軍歌呢?
      弗蘭克,這個讓愛波說是“這輩子見過最有意思的人”,這個善于直面現(xiàn)實亦或是編織謊言的人,用他的言語筑起了同時也擊碎了愛波的巴黎夢。
      弗蘭克到底是個誠實的人還是個謊言家?他信仰真理還是信仰上帝?
      
      俄狄浦斯與弗蘭克
      我不能把真理和生活的空虛等同,我也不能把上帝同舒適的田園生活劃等號,然而提到真理和上帝,我不得不引入索??寺逅贡瘎≈械囊粋€大人物——俄狄浦斯。他面臨著和弗蘭克一樣的問題。堅持理性,他宣揚的是城邦的正義與法律的合理性;堅持虔誠,他又不得不面對殺父娶母的命運。現(xiàn)在就看看我能否把他們放在一起。
      在《俄狄浦斯王》一劇中,俄狄浦斯相信理性,因而在那個山岔路口憑著不可置疑的正義殺了那個阻礙自己前行的人,順利當上了城邦的王。俄狄浦斯相信理性,因而敢于追查兇手,咄咄逼人,驕傲自信,認為自己絕不會被證明是另一個人。這是他眼中的真理,他不相信神諭。他絕不會被證明是另一個人。
      在《革命之路》中,弗蘭克同樣是個理性的人。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反叛精神盛行。可是到了六十年代,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搬到郊區(qū)享受自由閑適的生活,冒險精神蕩然無存。弗蘭克此時雖然只是一個公司的小員工,卻不甘于生活在這樣無望的空虛中。他沒有被生活的謊言所蒙蔽,他如勇敢的戰(zhàn)士一樣將鋒利的劍端指向掩蓋著鮮血的沃土。他不斷提醒自己,“你可能會迫于經(jīng)濟形勢屈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但最重要的是不能被它腐蝕。最重要的,永遠是,記住你是誰。”
      他們很誠實。我想說。他們很理性。我想說。
      “我想說的就是一個意思:沉淪……讓我們成為好的消費者并高唱‘當我們同在一起’,我們要把孩子浸泡在泛濫虛偽的情感中來撫養(yǎng)長大……而萬一現(xiàn)實不小心露出了真面目,我們就低頭去忙手里的事情,假裝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br />   此時我將像坎貝爾夫婦和愛波一樣爆發(fā)出熱烈的鼓掌聲。我會說,說的太對了。這就是真理!與《麥田里的守望者》中所說的不同,“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賤地活著?!备ヌm克才是真正的男人?。?br />   我會接著說,現(xiàn)實生活中,能意識到這點并且勇敢指出的人真的很少很少了。大多數(shù)人都是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即便自己被生活欺騙也絲毫沒有感覺。人們?nèi)諒鸵蝗盏厣钪?,如機器般過著乏味的日子。有吃有穿有睡。這樣就滿足了?他們生活在自己的舒適生活圈里,不愿意跨出一步。他們不愿意承認自己沒有信仰,他們也不想去說破。和電視劇《就想愛著你》里說的一樣,“我喜歡這種不說破一切的感覺”。
      等等,我一直在用的都是“他們”這個詞。我又想起,我對一個朋友說過我覺得飯?zhí)霉ぷ鞯娜硕紱]有人的意識。那時她笑了。就像我是個傻子?;蛟S我只能做一個她眼中的傻子,相信生活的言說。就如同《你別無選擇》中教授對李鳴所說的一樣,“你老老實實學習去吧,傻瓜。你別無選擇,只有作曲?!?br />   只有傻子才會相信言說。這一切終究是言說。這意味著,俄狄浦斯進入了一個圈套。而弗蘭克,只不過是一個會用花言巧語來哄騙愛波的男孩。
      他們屈服了。俄狄浦斯向眾神屈服,弗蘭克向生活屈服。
      在俄狄浦斯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所謂的兇手。然后,他刺瞎了自己的雙眼,變得虔敬起來?!抖淼移炙乖诳寺逯Z斯》一劇中,他的身份甚至轉(zhuǎn)變?yōu)橄戎o雅典設下了一個謎。而弗蘭克也成為殺害妻子的幫兇,最后搬回了城里。而革命村莊里又搬來了新的房客,人們過著一如既往的生活。
      他們屈服了。屈服于一個不可說的言辭。這個言辭就是現(xiàn)實的真實與殘酷。
      俄狄浦斯最后跳崖了,為了維護這個不可說的言辭?!皠e要求看那不該看的事,聽那不該聽的話”。而弗蘭克沒有那么聰明,他捅破了這個不可言說的咒語。相反,他說的太多,以至于最后“生命能量已經(jīng)枯竭了”。
      俄狄浦斯已經(jīng)死了,我們愿意相信他還活著??墒歉ヌm克,你還活著嗎?
      俄狄浦斯回歸了大地母親慈祥的懷抱,這是因為他用自己的虔誠編造了一個謊言。而弗蘭克已經(jīng)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開口閉口都是他的心理醫(yī)生?!澳愫茈y去想象他還有能力去真正的笑,真正地哭,真正地流汗或吃飯或醉酒或亢奮——甚至真正地站起來,用自己的一雙腳”。如此看來,我們還有勇氣去說出真實的東西嗎?我們是否應該保持應有的默契,不去捅破那一層墻紙呢?
      一切其實并不那么神秘。一切就是,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生命的意識
      生活只是一場言說。在書里是用文字堆砌而成的,在現(xiàn)實中是用話語裝飾而成的。我們不能百分百相信,也不能百分百投入。
      最后總歸要回到一個老套的話題:生活需要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我們需要怎樣地活著?
      我想我不能夠回答。
      最起碼,我要活得有生命的意識。即便被人視為傻子也要高昂著頭。和愛波一樣,在約翰第一次拜訪后,對弗蘭克說,“即使這樣我也不在乎”。
      最后想套用《活著》里的余華自序里的一句話作結(jié)——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正經(jīng)歷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經(jīng)濟復蘇與冷戰(zhàn)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也使得很多美國人萌發(fā)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1955年的美國康涅狄格州,有一處名為“革命路”的住宅小區(qū),這個小區(qū)坐落在城市的近郊,小區(qū)內(nèi)的居民生活安穩(wěn),經(jīng)濟富裕,正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征?! ? 看完以后,我就在想,20歲的年齡多么好,當下的我們是如此的青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為任何事憂愁與煩憂,爛漫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一直在害怕,當我們?nèi)鐒≈兄魅斯倪M入中年,當你不是只是代表你自己,你要顧及你的妻子,丈夫,孩子,和這個社會的所帶給你的責任,與你本身的自我認同感發(fā)生激烈的碰撞的時候,我們會怎么做?   其實我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是多重人格的,但是無論在別人面前你是怎樣的,本我這個卻只有一個,那個真實的你,純粹的你,你會如何選擇呢?   隨著年齡的一天天的增長,我們越來越被社會化了,要圓滿的處理各種社會上的微妙關系,要關心孩子,照顧老人,因為我們要承擔社會所給予我們的作為一個男人或者女人的責任,或者是一種負擔,同時這也是這個社會存在于發(fā)展的關鍵的臍帶。有的時候,我們會理所當然的去接受它,有的時候,我們會被動的應付。但是,請靜下心來,細想一下,我們是否活的過于表面了,只為了一味的追求這種迎合與滿足,你自己的true feeling 呢,真實的感受與想法哪去了?   女主人公開始就是這樣,人到中年,不溫不火的愛情,不溫不火的生活,這種生存狀態(tài)就好像是泥鰍鉆豆腐,一直過著相對安逸的生活,無激情與意義所言,只是茍且的一天天生活著,以為這就是生活本來應該有的樣子,最后麻木的面對一切,葬在自己設計的墳墓里。然而她走了出來,一張從舊盒子里翻出來的一張法國的照片,喚醒了她沉睡已久的來自心底的聲音。
  •     看到網(wǎng)上測試,立刻對號入座,覺得陽光型抑郁癥是很個貼切的詞。
      看書也要對號入座,書里的人也像我,天天叫著要離開,卻不知道到哪里才能環(huán)顧脫胎。對外維持笑容,才能掩飾心里慢慢腐壞。結(jié)局也很好,要么趕緊去死,要么裝出正常人的姿態(tài)。寫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作者在想什么,所有的劇情都交代,但是怎么面對自己的未來,是不是無可奈何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寫出來。
      越來越多電影和小說里,精神病人都展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正面姿態(tài),需要有某種病態(tài)才能對這世界分析得客觀。我想我現(xiàn)在最好去睡一會兒。
      
      
  •   一直想看,一直沒看的一本書
  •   @云水 看看吧 我還沒看電影的...
  •   革的是命啊! 看來必須抱著赴死之心,才有希望獲得新生!
  •   很不錯的評價 不一樣的視角
  •   真正看懂革命之路的人太少了。1樓明顯沒看懂樓主的意思。
  •   想要超越平庸生活卻被平庸生活淹沒摧毀的人咱們這兒也有不少,我自己親人就有一個,唉
  •   “自視甚高,卻沒有真實的立足點。”說得很對。
  •   杜絕了“干什么工作”“一個月工資多少”“結(jié)婚沒”等接下來可能會問到的問題。大概是長著一張良善的“搭訕臉”吧,我常常被這樣難堪地搭訕
    這幾句蘊藏一定信息
  •   看《時時刻刻》的時候也是這種感覺
  •   樓主寫得很好。
  •    對于愛波和弗蘭克這悲劇的一對來說,他們還有一個普通文藝青年都會有的缺點:自視甚高,卻沒有真實的立足點。愛波裝作自己是為家庭生活犧牲了戲劇界的前途,但她知道自己其實毫無表演才能。弗蘭克裝作鄙視自己的白領的職業(yè),他口才出眾,因此被朋友仰視,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真正的長處——而且他已經(jīng)三十歲了——所以,也許他并沒有。因為才能并不僅僅來自于一個較高的起點,還來自于多年的努力。他們倆這十年都在自己所鄙視的平凡生活中消磨掉了。他們倆的高人一等的心理是建立在空中閣樓上的。
    這段話超過了電影的所有影評 非常好!
  •   預備看另一本Yates了 :)
  •   It takes real guts to see the hopelessness
    辦公室有歸屬感-工作狂都挺幸福
  •   嗯 房子是一切的殺手
  •   剛看完 有用
  •   “迷惘的一代”的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等,導致他們信仰崩塌的原因是他們曾堅信的正義價值和生活態(tài)度被逐一推翻:戰(zhàn)爭(一戰(zhàn))的意義被深刻反思;縱欲極樂的“美國夢”被徹底打碎。而耶茨生活的年代和“垮掉的一代”是重合的,但他的精神特質(zhì)卻更多地繼承了“迷惘的一代”。但他和海明威不同的是他經(jīng)歷的是二戰(zhàn),二戰(zhàn)是比較明確的正義與非正義之戰(zhàn),戰(zhàn)后美國雖自我膨脹但社會仍普遍認可這場戰(zhàn)爭的意義;他也不同于菲茨杰拉德,因為他出生沒多久就遇上經(jīng)濟大蕭條,到二戰(zhàn)后美國國力膨脹,耶茨也進入了青年期,他所經(jīng)歷的其實是整體社會的物質(zhì)和精神價值的上升期。所以耶茨事實上是帶著菲茨杰拉德的所謂“自毀型人格”迷失于中產(chǎn)生活的平凡和庸碌里。而且他自己對此也有意識。他在《年輕的心在哭泣》里揶揄了“自毀型人格”,甚至帶著嘲弄地提出了“迷惘的第二代”這種說法——其實這是自嘲。《年輕的心在哭泣》還折射了耶茨對“垮掉的一代”的態(tài)度,很明顯他崇尚菲茨杰拉德那代人老派和體面的生活方式,他不喜歡嬉皮士、搖滾樂、迷幻藥等象征六七十年代個體叛逆與狂歡的事物以及此種生活方式、態(tài)度。這大概才是他的書當時在美國發(fā)行不佳的原因——除了出道的《革命之路》和《十一種孤獨》,他打后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顯得與時代精神脫節(jié)。把他和卡佛歸作一類并不恰當。耶茨的身世教養(yǎng)是屬于中產(chǎn)階層的,有修養(yǎng),有文化,崇尚藝術(shù)和紳士風度,他追隨自己的文學偶像菲茨杰拉德的足跡,遠赴過歐洲接受更富傳統(tǒng)的文學氛圍熏陶,也寫過好萊塢的劇本。只是他一直過得很落魄和拮據(jù)。而卡佛的身世則屬于徹底的底層無產(chǎn)者、民工,父親修水壩,自己也得到處打散工謀生。雖然兩人都在小說里描寫過很多失意、貧窮和身陷困境的人,但耶茨的人物往往是老師、作家這類有文化和教養(yǎng)但經(jīng)濟拮據(jù),往往還懷著高于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情懷的不甘平凡的人;而卡佛筆下的就是徹底或者說毫無退路地面對殘酷現(xiàn)實的小人物。驅(qū)使耶茨去以寫作表現(xiàn)的像是他對生活中的不幸和無奈的憐憫——尤其是對愛情和婚姻中女性的悲涼命運的洞察和憐憫是他寫作中的重要感受性材料;而對于卡佛來說則是他對現(xiàn)實的不甘和敵意——并非攻擊性的敵意,他并沒抹黑和詛咒美國生活,而是以旁人不具備的誠實、洞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呈現(xiàn)隱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殘暴和絕望。
    此外,我是完全不認同“耶茨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卡佛的時代還沒有來,這是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這種謬論的。我們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所謂的“耶茨時代”,我們也不會等來“卡佛時代”。這是不堪一駁的文學線性發(fā)展觀。處在不同文化、社會和時代背景的我們,會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形式和文學語境。我就做過酒店服務員、加油站加油工、快餐店送餐員、小個體生意等工作。我現(xiàn)在仍在做女裝生意。我也寫小說。我覺得張悅?cè)粚ǚ鹱髌泛汀爸袊嗄晡膶W”的見解局限于她的生活經(jīng)歷、閱讀面、知識結(jié)構(gòu)和交流圈子,因而是偏頗和輕率的。
  •   胡安焉你說的很對,只是有角度差別吧,張悅?cè)豢赡苤皇菑奈谋拘≌f角度,對話表現(xiàn)的,情節(jié)表現(xiàn)的,也僅僅是一句私下之言,而不是像你那樣從人物歷史背景解讀,從文學的史脈上去觀看。
    但你的解讀還是非常精彩,給我厘清了不少美國文學的傳承。
  •   噢,明白,向惡鳥前輩問好 ^_^
  •   啥毛前輩,你都說了文學不是線性的,寫小說也沒有前后之分,共勉。
  •   今天我在車上還在想,我們眼下這個國度的文學(請刨除民國)。大約就是“蟹工船式“ 的和 “創(chuàng)傷式”的。 都非常的,怎么說,當所有人發(fā)現(xiàn)一個聲音,這個聲音他們認為也許是對的,所有人就集體上前,趕緊唱和起來,結(jié)果各種緣由證明不合適之后,集體痛定思痛,思了好長好長好長時間,以這個痛苦,他們這兩撥曾經(jīng)的潮兒們建立了一個相當苛刻的文學尺度,令后來者根本沒有話語余地。最為可怕的是,我們的這兩種文學風潮,基本上是和集體捆綁的,或者說無意識間被集體捆綁。如今他們也清楚他們被時代和集體所傷害,可他們從來不愿意去重拾個人的東西,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去品嚼這個痛苦。然后對于未曾經(jīng)歷過痛苦的后輩,幾乎都是不愿附身理解,有的甚至是蔑視的。
        
    這種對于個人的蔑視幾乎成為一種習慣。這中間的原因太曲折復雜。
        
        而一個新的文學潮流,更為個人化的潮流,還在孕育之中。從七零年代后期的一些中文作家開始這個嘗試,可依然沒有能夠帶動一個大的起伏。
  •   但我覺得,耶茨的時代其實正在到來,并沒有遠去。并且,也許會和卡佛的時代一同來到。
          
          但在我們這樣一個這么快這么快奔跑的大家伙所掌握的社會中,他們可能比耶茨更耶茨,比卡佛更卡佛。他們的種種心聲,是更加沉重和復雜的??墒且驗榇蠖鄶?shù)情形下,他們是沉默的,無法開口說話的。而這樣經(jīng)年累月的沉默他們就算開口也說不清楚,說的不夠地道,不夠完備。就這樣,在一段時間內(nèi)他們連痛苦的傾訴余地都沒有,也沒有人可以走進他們。
        
        但不能因此說耶茨的時代還沒有到來,他來了,只不過來的太快,有些難堪,倉促,正如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什么都是那么的脆弱。
  •   不是特別同意盧仁這個說法,時代是有先后的,但一個時代不止是一種境況,可以是有很多種,這種多種對待戳刀子的反抗方式,也必然是有多種境況夾帶而來,里面混雜了先前的傳承,也有可能預示性地帶來了將來,而關鍵在對這些境況下的我們,是怎么反抗的。我覺得我們是還沒有到那種更加沉重與復雜的地步,就像你說的都還太脆弱,怎么能承擔起沉重呢。
  •   我覺得惡鳥你誤會我說的意思,我指的是關于耶茨和卡佛這些時代命運,我們其實已經(jīng)有了。只是不可能是完全的耶茨,完全的卡佛,這里有我們這邊社會的特殊背景,加上三十年的追趕,我們的耶茨和卡佛其實是更加可悲的,因為我們連個傳承都沒有,我們是模仿,同時我們根本無法預示將來。
    像惡鳥你說的耶茨時代所謂的反抗,起碼還是有這個反抗意識的。
    但我們,我們社會的大多數(shù)中產(chǎn)階級,他們幾乎是順應和悲觀的,因為即便耶茨時代是戰(zhàn)后的虛無,美國夢的蕩失。但是因為有一個大的國家背景,制度背景,依然保證了他們還是有反抗的權(quán)利,能將這種虛無的聲音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無論這個反抗是什么樣子的,他們似乎還能夠去反抗,還能夠做夢。
    但在我們這邊,大中產(chǎn)階級和耶茨筆下的人一樣,也會做夢,只不過,我們的實用主義,我們的社會背景,成長經(jīng)歷,教育方式不允許我們像他們那般做美國夢,現(xiàn)實的強大令我們脆弱,小心翼翼。這就是我們的耶茨時代,有著我們的特色,耶茨筆下那種虛無我們難道沒有嗎?只不過,我們對于虛無的認識太熟悉了,我們是被馴服的,所以我們的反抗也是基于時代特色,選擇沉默,選擇放棄,這和耶茨他們那種盲目樂觀,筑一個假現(xiàn)實來自我滿足,稍有不慎就陷入焦慮是不一樣的,我們自己都生活在一個魔幻現(xiàn)實中,我們沒有一個人敢自命不凡。但我們確實都愿意繼續(xù)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夢。
  •   其實我意思是說,我們不就是在反抗,你啊,我啊,不是指普適大眾,就是這樣的人,還有著夢,只是我們的反抗通過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在想象經(jīng)驗里,或者在外來文學閱讀的經(jīng)驗里顯現(xiàn)出來,我們還是在尋找一種合適的反抗方式罷了。
  •   另,我們大部分人因為還沒到中產(chǎn)積極。
  •   對啊,因為我們的反抗是沉默進行。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里的耶茨和卡佛最大特征。
    但這個沉默太可怕了,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尤為,因為你沒有一個真實的血肉經(jīng)驗了,沒有人愿意表達這個痛苦,或者說集體習慣痛苦,甚至覺得改變都是徒勞,也不愿意去掙扎,如同走肉般活下去即可,反抗是無效的。
    但真實是什么呢?他們是不是處于這樣的痛苦之中而不自知呢?作者們?nèi)绻ネ诰蜻@個痛苦,勢必顯得極其困難,因為所有的先前經(jīng)驗,在我們這里,由于碰壁沉默,都顯得很做作,或者不真實。
    我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覺得這個表現(xiàn)或者那個情節(jié)是不適宜的,起碼不適宜在這樣的背景下。但是如果過于強調(diào)真實,似乎就顯得很犬儒,甚至還會走入一個完全嘲諷的風格。
    但是作者們都希望不會是一種風格,嘲諷未必不真實,但是肯定還會有另外一種方式,于是乎,在文本角度上而言,我們確實還沒有迎來耶茨時代,連卡佛時代也沒。盡管現(xiàn)實層面,我們早就看到無數(shù)個耶茨和卡佛。可我們不知道如何去寫他們,以更為深刻的,優(yōu)雅的,從容的,同時富有情感地真實刻畫他們。
    并不是所有作者們都喜歡犬儒式嘲諷的寫作,但是好像除了嘲諷我們沒有別的方式是看起來自然的。這就是我們的困窘吧。
  •   其實耶茨在文本上確實是有一個特別大的啟發(fā)給我們,就讓我用“類型寫作”來定義吧。
    我們在對于“中產(chǎn)階級”這個主題的現(xiàn)代文學刻畫中,時常有一個風像是,小說里總會有一個自命不凡的我,這個我呢?有一個很塞林格式的口吻,并且似乎總是真理在握,看透一切,隔岸觀火一般。然后這個我呢,對于中產(chǎn)階級是持有一種很強烈的犬儒主義,對于這個集體的描寫帶有很大的集體意識,(或可稱資本主義都是魔鬼的一個舊式毒瘤)以及非常強烈的情緒化。
    但是耶茨讓我們看到,其實我們是可以進入的,我們完全可以進入到一個中產(chǎn)階級這樣的內(nèi)核中,更為寫實地區(qū)創(chuàng)作他們。而不是帶著某種第三者的態(tài)度。
    在我們這邊,安妮寶貝其實早期是有點接觸到這個點,但是做的不漂亮,特別流于表面。一大堆的商業(yè)小資寫作,其實也都表現(xiàn)了我們其實是有意突向這個主題的,并且想要換種方式來操作。
    但是無奈的是,迄今也沒有一個像樣的作品出來,耶茨的進入式,血肉真實的這種,針對正如他個人自傳名“慘烈現(xiàn)實” 的寫法,是我們還沒有學習到的。
  •   在我看來,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不同于美國的根本之所在,在于中產(chǎn)階級那撥有識青年終歸無法擺脫自己所在階級的局限,只是管中窺豹,從些微縫隙中感受底層人民生活的苦難,而并未真正參與其中。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對文采的偏頗、趣味性以及自以為是的種種聰明,都是基于其自身利益來說的。至于反抗方式,凱魯亞克式的自我放逐有些微的成效,比如現(xiàn)代的一些詩歌藝術(shù)??ǚ稹⒁牡臅r代也許會到來,但是還未看到。只有打破一個規(guī)則,才能建立起另外一個規(guī)則,也許只能如此。
  •   我同意夭夭的觀點:自以為是的種種聰明。 光看眼下國內(nèi)一些主流寫作中,刻意回避中產(chǎn)階級的題材或者操作極為單一就很明顯。主流的幾個大家一直喊苦喊了三十年還不夠,還要指責后輩們不知所云。
      
      但是還有些作家們,其實意識到了,想要去打破。我覺得八零后作家大部分是在無意識中進行了這個反抗,但是由于經(jīng)驗的匱乏,還需要時間。我想我之前提到的那個規(guī)則會有被打破的一天。
  •   各種角度都被探討出來了哈。
      
      我就在設想一種新的境遇,我們撇開了美國的迷茫時代,垮掉時代,因為我們沒有受他們太多的文化影響,或者有也會很少,從影視音樂書籍吧。就孤零零拿了一本耶茨的《革命之路》來看,它是否表達了我們在中國沒有的一種小說形式,大家會說中國也有,只是另一種,但我就想說這種沒有的吧,它是否好,如果好,我們能這樣寫嗎。就跟電影一樣,每每說起來,國外是科幻系大片,中國有武俠系,但不表示科幻系不好,科幻系不能拍,而是沒這個水平和拍的理念居多。
  •   我就是那種不知恥的壞蛋,在他人的經(jīng)驗里意淫,所以我寫一種新的小說出來,它不像中國人寫的,它好像既不存在本土也不存在異國,它只在各種文化的混雜里浸淫。比如《瑪麗婭決定到晃蕩的西貢去死》
  •   一個個來討論吧。
    《革命之路》的確是我們目前沒有的一種小說形式。
    就我個人而言,首先是基于中產(chǎn)階級以及他們的夢與掙扎,這樣的主題就是沒有的,或者很鮮少,我沒有看到。
    其次,耶茨的寫作方式。我們有以描寫中產(chǎn)階級為對象的小說,甚至也不少。但是我們沒有耶茨這樣的寫作方式出來。不過我以前看過苗煒老師的一些短篇,我覺得那種方式其實在他哪里有體現(xiàn)。只不過,可能沒有耶茨這么切入??赡芤驗槊鐭樌蠋熖α?。
    最后,《革命之路》所提供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其實是我們社會上有,但是被主角們忽略了。我相信大多數(shù)我們的中產(chǎn),是絕對有過小說中的那種困惑,只是他們刻意回避了。這種回避造成沒有相關作品可以寫出,少數(shù)幾個沒有回避的,似乎又不太愿意去寫。因而《革命之路》對我們而言是特別的。
  •   其實惡鳥同學,我看過你的那些短篇。我覺得那也是一種方式。就像最近在那個《西夏旅館》討論中所說。類似于博爾豪斯的圖書館經(jīng)驗,其實也是作家拯救自己于匱乏經(jīng)驗的一種手段,港臺中文作家比我們早開始了這個學習的實踐階段。譬如駱以軍。
    其實這也是一種類型寫作,如果感到恥,也是一種高級之恥。既然博爾豪斯那么瀟灑地說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樣子,你的經(jīng)驗何嘗不是在描繪天堂啊。
    不過,我覺得惡鳥的短篇讀來,總有一種亞文化元素云集的感覺。很輕,但駱以軍有輕重交融。他的小說不單單是個器具,還有內(nèi)核思想。
    我覺得惡鳥同學可能學習程序,更喜歡把小說當玩具,當實驗品,當學術(shù)研究報告,很想艾柯。
  •   是的,我就怕文以載道,就想文不載道,無道德,無價值標準,超開放,去觸碰一些文本實驗的界限和邊界,所以會犧牲掉很多的可讀性,情節(jié)上的不完整,意念上的隨意流竄。駱以軍沒你說那么好吧,只是賣油翁,唯抄書抄熟耳,在故事材料使用上,未必不如他,哈哈,老夫狂了。
  •   我說他有輕重結(jié)合。很客觀的一個評價嘛。 嘿嘿。
  •   其實我完全有耶茨筆下人物的心態(tài),還有卡佛的,甚至是塞林格的,這才導致我想去嘗試一種更加包容的文本。并不是我不想寫耶茨這樣的現(xiàn)實主義,它太耗精力,有時會搭上自己的血液,所以就會選擇無恥一點的手段。
  •   其實我非常害怕,非常害怕讀沒有感情的小說。所以,對于器物型的小說,我至多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但除此之外。我無法從中得到我自己的一個感情回饋。
    但是我卻很喜歡操作這些小說的作者們。譬如艾柯,我沒辦法不喜歡他。他看了那么多書,光這一點我都不能抗拒,必須要崇拜。但是放到自己身上,假如有一天我寫小說,肯定寫不出器物式的小說,我自己知道我缺乏那方面的理智,能力以及激情。
    但我也不贊同“文以載道” 或者說,我覺得文以載道的道德俗常定義,我是懷疑的。大道總歸是沉重的,是紛繁的,并且絕對是集體主義的,這點我毫不懷疑。那些偉大作品的偉大道義,我這渺茫鼠輩,是無法操弄的,也接觸不到的。我至多是會去給那些積木塔添磚加瓦得那一個。
  •   搭上血液的寫作,有時也是非常自私的一種寫作呢。
  •   我也寫過一個長的評論,贊駱以軍的,終歸他寫了那么大個部頭的材料試驗,讓大獎評委給接受了,或者說文學的認識又上升了一步,這絕對是有意義的,但不表示他的是文學的高級存在方式了。他也像你說的,會和我一類方式,因為我們都是沒有現(xiàn)實主義的底,只有超現(xiàn)實主義的痛,或者經(jīng)驗匱乏者的痛,所以我贊的多的是駱的編撰和敘事上的貢獻,進入了一個文學的空間,使用著文學的經(jīng)驗,非常純粹的一種敘述,是因為寫作者在文學經(jīng)驗里主動放棄了自主性,但又同時并非讓一個第三者來做施行,這個和耶茨,卡佛的完全不一樣角度。耶茨們?nèi)绻窍蛏罾锏氖狼閷ふ业搅艘环N支持,駱和我是去到自己沒有經(jīng)驗參照的虛構(gòu)里尋求一種支持。
  •    對,基本上我也是這個意思。并且我不喜歡非貶即贊的評論方式。并且我都盡可能找到那個贊的點。
      
      像前段時間的不是引進很多港臺作家嗎?我就聽到好多“ 他們有什么了不起,我們還xxxxx” 之類的聲音。
      
      我就覺得實在沒必要這么不自信吧。
  •   港臺至今牛逼吹那么多,發(fā)行量在那里的,一個書涉及面就那點用戶,再扛大旗也挺吃力,會固步自封。連艾柯之類也出不了一個。文學基本不會只有一面開花的,文藝評論沒起來,小說創(chuàng)作也會跟著停滯,中國缺的是好的文藝批評,好的作家不缺,有天賦的也很多,概率學上就直接打敗了港臺文藝腔,張大春也還不錯的,那話本評書式小說寫的,老道精彩,當然他算不得純臺灣產(chǎn)。
  •   我就單純評論角度,完全不用帶著“ 誰比誰怎沒怎么樣” 的眼光。我覺得首先放下啊那個港臺文學的限定,就當是一本中文作品去讀就好了。
    對,中國作家的作品很少有本土評論愿意去接觸,這個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旦涉及本土評論,以咱們這個國情,人情味太重,誰愿寫這個評論呢?
  •    
      另外還有種方式,在耶茨的另一本短篇集里《十一種孤獨》中有個《自討苦吃》:
      ……裝死是最浪漫的。他們發(fā)現(xiàn)警察抓強盜的游戲中真正有意思的就是假裝被槍打中,捧著胸口,扔掉手槍,匍匐在地。不久,大家就撇開游戲的其他部分不玩了,他們只玩游戲的精華部分。結(jié)果這游戲就成了一場個人表演,幾乎像一門藝術(shù)。每次會有一個人從山頂上沖下來,跑到指定的地方,受到伏擊,沃特很喜歡。他蜷著身子滾下山去的樣子,沒人能比得上他的這種狂熱,他陶醉在大家的歡呼聲中。
    http://www.zuitao.cn/book/20561931/
      這個主角就永遠沉浸在那種失敗了、犧牲了的表演之中,帶入了生活和工作。顯然弗蘭克不是,一般我們面臨的選擇是,要么放棄反抗,自我封閉于一種幻想的價值體系,就像《自討苦吃》的沃特,不對自身追問新的游戲,新的標準。要么就是與此相反,不斷進行回溯,弗蘭克是后者,他不斷再現(xiàn)自己的當年的華麗青春和夢想,做這樣回溯的不止是弗蘭克一個,還有詹妮弗,還有那些鄰居,以及整個革命山莊的人,不停回溯以往之物,那些可再現(xiàn)的幻境,可思考之物,直到想通過一場革命可以占有他們。
  •   一本革命之路~~你就整出這么個玩意
  •   我喜歡這首詩 。嗯,很喜歡!
  •   最開始在悅讀紀里看到的 。
  •   悅讀紀還沒給我稿費
  •   悅???。怎么不給稿費
  •   嗯給了,剛查了下,到賬了
  •   喜歡你的小童話 。
  •   那我繼續(xù)寫。
  •   請問,我可以用這個改變一首歌嗎
  •   呵呵,“生活只是一場言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爽仔,你是我目前所知(也許是我眼界太窄吧),少有的幾個思考人生終極意義的人,也祝賀你找到了自己的最終價值判斷,而我還在繼續(xù)迷茫中……其實,生活在現(xiàn)實中又豈止是用“話語堆砌而成”,如若我們生活的世界本身(包括物質(zhì)實體)就不存在,只是一種人的自我意識的創(chuàng)造呢?也許,如海德格爾所言,我們的世界就是一種“業(yè)已形成”的“無蔽狀態(tài)”呢?呵呵……個人看法,胡言亂語,別介意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