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交禮儀的交涉與論爭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開璽  頁數(shù):821  字數(shù):624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研究叢刊》是為完成清史編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種叢刊中的一種(其他三種是《文獻叢刊》、《檔案叢刊》和《編譯叢刊》),其任務是及時編輯出版清史專題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修纂清史是新世紀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對新編的清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編纂的清史質量要高,必須是精品,要注重科學性和可讀性。確保編纂出一部能夠反映當代中國學術水平的高質量、高標準的清史巨著,使之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2003年1月28日李嵐清在清史編纂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是一個極高的標準,要達到這個標準,需要有很多的條件,作艱苦的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始終不渝地把全部工作建筑在對清代歷史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基礎之上。專題性研究同綜合性學術成果的關系,是任何一個學術工作者都十分清楚的。專題性研究是基礎,綜合性學術成果則是概括、提煉、深化和升華。一部優(yōu)秀的綜合性學術成果的產生,又為更加寬闊、更加深入的專題性研究提供契機,開辟道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上個世紀八十多年對清代歷史的各個方面的專題研究,也不可能有今天提出清史編纂工程的成熟條件。

內容概要

  《研究叢刊》是為完成清史編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種叢刊中的一種(其他三種是《文獻叢刊》、《檔案叢刊》和《編譯叢刊》),其任務是及時編輯出版清史專題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修纂清史是新世紀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對新編的清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編纂的清史質量要高,必須是精品,要注重科學性和可讀性。確保編纂出一部能夠反映當代中國學術水平的高質量、高標準的清史巨著,使之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保?003年1月28日李嵐清在清史編纂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是一個極高的標準,要達到這個標準,需要有很多的條件,作艱苦的努力。

作者簡介

王開璽,男,漢族,1949年10月10日生,河北省辛集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77年7月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1989年7月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獲碩士學位。畢業(yè)留校以來,一直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尤致力于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出版有《南國風煙》、《兩世人—

書籍目錄

緒論 外交和外交禮儀  一 外交的定義  二 中國古代外交的萌動  三 西方國家的外交雛形和基本定型  四 傳統(tǒng)外交和近代外交  五 西方國家的兩種不同外交理念  六 禮、儀與禮儀  七 外交禮儀概說  八 中國的重禮傳統(tǒng)  九 外交禮儀與民族尊嚴、國家主權  十 中外傳統(tǒng)外交禮儀的異同第一章 明清天朝大國與東方國家秩序  第一節(jié) 中國人的政治秩序觀與宗藩制度    一  宗藩制度形成的途徑    二  中國皇帝的地位與職任  第二節(jié) 清王朝與東方國家秩序    一  清王朝與周邊國家宗藩關系的重建    二  清王朝與藩屬國交往禮儀的規(guī)定  第三節(jié) 清政府與西歐早期來華外國使團的交往禮儀    一  明末清初葡萄牙、西班牙使臣來華的交往禮儀    二 清朝初年荷蘭使臣來華的交往禮儀第二章 清朝初期中俄兩國外交使團的交往禮儀  第一節(jié) 從巴伊科夫、阿勃林到米洛瓦諾夫使團來華    一  巴伊科夫使團來華    二 阿勃林使團來華    三 米洛瓦諾夫使團來華  第二節(jié) 尼果賴使團來華    一 只受人迎接,而不迎接任何人    二 破壞中國古制,另立新規(guī)    三 故意違拗清延禮儀規(guī)制  第三節(jié) 義杰斯使團來華    一 是商人,還是使臣    二 退還國書  第四節(jié) 伊茲瑪依洛夫使團來華    一 伊茲瑪依洛夫允行跪拜禮    二 康熙帝的大度優(yōu)禮  第五節(jié) 薩瓦使團來華    一 在禮槍聲中進入北京城    二 薩瓦心中的憂愁  第六節(jié) 清廷使臣兩次使俄    一 托時使團使俄    二 德新使團使俄  第七節(jié) 中俄邊境上的禮儀之爭    一 邊境受辱與未雨綢繆    二 責任在誰第三章 中英外交禮儀沖突的初起第四章 “平等”與“不平等”的外交禮儀之爭第五章 咸豐朝外國公使駐京及其禮儀問題第六章 在沖突中轉型的外交禮儀第七章 趨同過程中的悖廖外交禮儀要求附錄后記《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叢刊》已出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明清天朝大國與東方國家秩序第一節(jié)中國人的政治秩序觀與宗藩制度早在夏朝和商朝時,其統(tǒng)治者就開始宣揚“君權神授”理論,自稱是代表“天”來統(tǒng)馭治理天下的。到了周朝,這一君權神授的理論日臻成熟。既然天子是皇天上帝的兒子,那么,自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后來孔圣人所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了。漢代的儒學大師董仲舒將君權神授的理論進一步系統(tǒng)化。他說:“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問內,在中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思想深處始終不曾想到,更不想承認,會有什么其他的民族或國家不在“真命天子”的陽光普照之下,不對中國天子“畏威而懷德”。按照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中國君主與其他各國君主的關系,必然是,而且只能是天子與諸侯間的君臣關系,決沒有可以與之分庭抗禮的君主或國家。

后記

拙稿即將由人民出版社付梓之際,不敢妄為自序,但總感到還有些話要說,于是率爾操觚,作此后記。1977年自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留校后,一是基于將個人的畢生精力獻給黨的教育事業(yè)的“紅心”與“覺悟”,二是因為個人素無大志,不思進取,滿足現(xiàn)狀,故此,一直在講臺上宣講“教化”,在故紙堆中“搞研究”,討生活。剛畢業(yè)時,雖無歷史學的知識積累與根基,卻要冥思苦想地琢磨著寫些“學術論文”。至于寫什么,能否寫成,則毫無把握,只能是東打一拳,西踢一腳地左突右撞。當時的精神依托與動力,除了所謂的學術激情外,就是年輕人的年齡與精力的優(yōu)勢,不怕浪費時間,不怕走彎路,正如俗言所說:“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旺”。大概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吧,數(shù)年后居然有習作發(fā)表,其中即有中外外交禮儀之爭的文字內容。其后,逐漸產生出將中國近代史上的中外外交禮儀之爭輯錄成“書”的“狂想”,歷經十數(shù)春秋的筆耕,于是而有此數(shù)十萬言的繁冗之作,命為《清代外交禮儀的交涉與論爭》。“十年磨一劍”。這是形容智者的用功、用力之勤,是譽其成就之精之當。吾雖不必自餒自賤為愚,但決非智者,充其量不過才智中平。“十年磨一劍”,對自己來說,僅是一種精神企望,更多的則是一種鞭策動力。

編輯推薦

《清代外交禮儀的交涉與論爭》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代外交禮儀的交涉與論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書的內容很豐富,也很全面,很有分量
  •   正在看,挺好的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