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趙敏俐 頁數:409
Tag標簽:無
前言
在中國古代,詩與歌(包括舞)一直是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現存的遠古歌謠,無論是《吳越春秋》中記載的《彈歌》,還是《尚書大傳》中記載的《擊壤歌》,莫不是發(fā)自于人口的歌唱?!秴问洗呵铩愤€生動地記載了古代音樂歌舞的表演情況:“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日載民,二曰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達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總萬物之極?!闭驗槿绱?,中國古代人很早就由此人手展開了關于藝術起源等問題的探討?!睹娦颉啡眨骸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抖Y記·樂記》則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在中國古人看來,詩與歌(包括舞)本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起源于人類的內心受到外物的感動,由此而形成美妙的聲音,有時候還要配以身形的舞蹈,這就是“樂”?! o論中國古代這種藝術起源觀是否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我們都不可否認它里面包含有部分的真理并且有相當的科學性與深刻性。這種藝術起源觀在中華民族的文明開化初期就已經形成,并對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至為深遠的影響。其中特別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這種藝術起源觀認為“樂”雖然發(fā)自于人類的內心,但是卻根源于人心受外物的感動。人類在“樂”當中之所以會表現出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則是因為受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影響,正所謂“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內容概要
該書獨創(chuàng)性地將藝術生產的理論運用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結合漢代樂府制度的變革,系統(tǒng)探討了漢代“歌詩”這一特殊的藝術形態(tài)的發(fā)生演變過程,揭示其復雜的生成機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以及其在中國詩歌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響。有助于從新的角度認識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本質和生成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本具有開拓意義的學術著作。
作者簡介
趙敏俐,1954年生,文學博士,教授,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中國古代詩歌,出版過《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周漢詩歌綜論》、《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等學術著作多部,先后多次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與科研成果獎。
書籍目錄
導論上編 漢樂府制度與歌詩藝術生產 第一章 漢樂府探源 第一節(jié) 關于藝術起源問題的新思考 第二節(jié) 分工的出現與古代樂官文化的產生 第三節(jié) 雅樂觀的建立與雅俗藝術的盛衰消長 第二章 漢代社會歌舞娛樂盛況的文獻考察 第一節(jié) 從宮廷到民間的漢代歌舞藝術發(fā)展盛況 第二節(jié) 宮廷樂官的世代傳承與貴族子弟培養(yǎng) 第三節(jié) 民間歌舞藝人的命運與藝術貢獻 第三章 樂官制度建設與樂府的興廢 第一節(jié) 太樂與樂府:漢初樂官制度的建設 第二節(jié) 漢武帝擴充樂府的藝術生產史意義 第三節(jié) 漢哀帝罷樂府以后的樂官制度變革 第四章 漢代歌詩藝術生產的基本特征 第一節(jié) 占主導地位的寄食式藝術生產與特權式消費 第二節(jié) 賣藝式的歌詩生產與平民式消費在漢代的出現 第三節(jié) 古老的自娛式歌詩生產與消費在漢代的發(fā)展 第五章 漢代歌詩分類及其發(fā)展大勢 第一節(jié) 主要用于祭祀燕饗的宮廷雅樂 第二節(jié) 主要用于社會各階層消費的俗樂 第三節(jié) 漢代各類歌詩藝術的興衰消長中編 漢代歌詩藝術分類研究 第六章 漢初雅樂與《安世房中歌》 第一節(jié) 《安世房中歌》對周代《房中樂》的繼承 第二節(jié) 《安世房中歌》在內容方面的革新 第三節(jié) 《安世房中歌》在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 第七章 《郊祀歌》十九章 研究 第一節(jié) 《郊祀歌》十九章 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jié) 《郊祀歌》十九章 的產生時間及內容分類 第三節(jié) 《郊祀歌》十九章 的藝術成就 第八章 《漢鼓吹鐃歌》十八曲研究 第一節(jié) 《漢鼓吹鐃歌》卜八曲名實考論 第二節(jié) 《漢鼓吹鐃歌》十八曲內容梳理 第三節(jié) 十八曲的藝術特點及文學史意義 第九章 漢代相和歌詩研究 第一節(jié) 相和歌的名稱來源與分類 第二節(jié) 相和諸調歌詩的藝術形式 第三節(jié) 相和諸調歌詩內容的兩大類別 第十章 舞曲歌辭、琴曲歌辭與雜曲歌辭 第一節(jié) 開中國戲劇藝術先河的舞曲歌辭 第二節(jié) 借古事以抒懷的琴曲歌辭 第三節(jié) 兼收眾類的雜曲歌辭 第十一章 漢代民間歌謠研究 第一節(jié) 現存漢代民間歌謠的分類及區(qū)別 第二節(jié) 漢代民間歌謠的內容及形式 第十二章 漢代貴族歌詩研究 第一節(jié) 漢代貴族歌詩創(chuàng)作考 第二節(jié) 漢代貴族的政治生活歌詩 第三節(jié) 具有特殊地位的漢武帝歌詩 第四節(jié) 劉細君與班婕妤的歌詩 ……下編 漢代歌詩藝術成就研究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中國文學史上,漢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它是中國上古詩歌的結束,中古詩歌的開端①。其作為中國中古詩歌開端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漢代歌詩的產生。它不僅開啟了自漢代以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審美典范。漢代歌詩的產生,除了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文化變遷的因素之外,漢樂府的建立,在其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仔細考察歷史就會知道,不管漢樂府從何時“始立”,它在西漢時期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為漢武帝定郊祀之禮服務。而漢武帝確立郊祀之禮是一項重大的國家禮樂文化建設工作。從政治哲學的角度講,以郊祀太一為主導的新的郊祀制度的建設,標志著漢代大一統(tǒng)的國家宗教神學最終確立,自然也象征著漢武帝在強化中央集權制的政治斗爭中取得勝利。按周代的傳統(tǒng),國家的郊廟祭祀用樂屬于雅樂,都應該由太樂官統(tǒng)領,在漢初,這樣的國家機構仍然存在。但是,漢武帝卻一反常規(guī),讓樂府來承擔隆重的國家祭祀典禮音樂的表演職能,并且用李延年這樣的歌舞藝人為之配制“新聲變曲”。這并不是出于漢武帝個人的喜好,而是因為中國古代的藝術審美風尚在漢代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是傳統(tǒng)的雅樂衰微與新聲崛起的必然結果,它從藝術的角度反映了漢代社會文化形態(tài)的重大變遷。正因為漢樂府的成立有著這樣深厚的文化背景,所以產生于漢代的各類“歌詩”,往往被后人冠以“樂府詩”的名號,或者干脆稱之為“漢樂府”。這說明,如果我們要給漢代歌詩藝術的發(fā)展以歷史的定位,就必須結合漢代樂府制度建設的問題來共同討論?!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