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王汎森  頁數:385  字數:280000  譯者:王曉冰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正文共有六部分:
  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紹傅斯年的成長歷程,包括在北京大學的學習,及其與新潮社、五四運動的關系,這些為他日后學術思想的發(fā)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章,《新歷史學派的形成》,介紹傅斯年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心理分析及比較語言學都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回國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語所,集中了一批中國學術的精英,如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展開學術研究工作,史語所成為傅斯年們的舞臺??;
  第三章,《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們展示了上個世紀史學家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討,傅斯年打破了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單一體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論,代表著作是《夷夏東西說》(1935年),并重新描繪出古代歷史的畫卷。王先生檢討了傅斯年的理論的價值、影響及值得商榷之處;
  第四章,《反內省的道德哲學》,作者結合了當時的時代思潮,精辟地分析了知識分子群體的矛盾心態(tài),指出傅斯年在反對傳統(tǒng)的道德內省哲學時與清代考據派學者在精神上一脈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為參照系和武器,對中國的內省的道德傳統(tǒng)進行駁斥。傅斯年集中地對“性”、“命”、“令”、“心”這幾個關鍵概念作了詳細的辨證,寫成《性命古訓辨證》(1940年);
  第五章《五四精神的重負》,在這一章中,作者認為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民族主義興起、專制政治下民主與獨裁辯論的高漲、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個人主義、反傳統(tǒng)、倡導純學術等成為一種負擔,并闡述這種轉變的錯綜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時代人所受的影響;
  第六章,《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與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將蔣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國領導人,但是蔣介石的獨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滿,因此他對蔣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已經漸漸緩解了傳統(tǒng)價值與現代價值之間的張力。
  此外,另有《引言:傅斯年與1895年后的知識思潮》、《結語: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書前附有傅斯年年表,書后附有兩篇短文,一篇是傅斯年諷刺顧頡剛推翻中國古代史真實性的方法論的小說片段,另一篇是傅與當時的國民黨參謀長陳布雷關于蔣介石的為人的談話——這兩篇短文再次為書的標題作下注釋:歷史與政治同傅斯年的一生化不開的干戈。

作者簡介

  王汎森,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主要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文化史及學術史;
曾獲國立臺灣大學學士、碩士;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師從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

書籍目錄

中譯本序
鳴 謝
縮略語
導 論 1895年后的思潮與傅斯年.
 傅斯年在中國現代知識界的地位
第一章 傅斯年的早年
 家鄉(xiāng):瀕于崩潰邊緣的舊社會
 傅斯年的成長歷程
 北大歲月
 傅斯年和《新潮》
 作為五四游行示威主將的傅斯年
 年輕的叛逆者
 作為文化批判者的傅斯年
 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
 傳統(tǒng)學術的再評估
 創(chuàng)造一個“社會”
 “一團矛盾”
第二章 新歷史學派的形塑
 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
 傅斯年與史語所
 史語所的眼界和目標
 史語所的工作
第三章 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中國古史的學說
 中國古史起源多元論
 重建中國古代史
 傅斯年學說的影響
第四章 反內省的道德哲學
 反內省傳統(tǒng)的出現
 古代道德哲學的去倫理化
 終結內省的道德傳統(tǒng)
第五章 五四精神的負擔
 歷史與政治
 《東北史綱》
 文化認同的需求
 愛國主義與反傳統(tǒng)
 政治選擇
第六章 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
 政府不端行為的批判者
 對民族往昔的兩難心理 
 平抑昆明學生運動
 懲治漢奸
 “清流”
 動蕩年代的知識分子:在臺灣和臺大一尋找道德之源 
 “歸骨于田橫之島”
結語 一個五四青年的失?。?br />附錄一 攻擊顧頡剛的小說片段
附錄二 傅斯年與陳布雷筆談記錄
參考書目
附論六篇
 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
 胡適與傅斯年
 伯希和與傅斯年
 傅斯年與陳寅恪
 介紹史語所收藏的一批書信
 什么可以成為歷史證據
 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沖突
 一個新學術觀點的形成
 從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到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全集》總目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5條)

 
 

  •     一、傅斯年與胡適之間的相似之處
      
      傅斯年生于1896年,胡適生于1891年,二者相差不了幾歲,二人在學術上有互相影響的關系,在私人關系上其實還可能含有相似身世上的互相認同,這種認同也可能影響到了二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及學術經歷。
      
      在身世上,二人均是幼年喪父(傅斯年9歲喪父,胡適則是4歲左右),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在當時,孤兒寡母,幾乎完全要靠親屬的接濟才能維持生活。在這期間由于缺少父親這一形象的引導作用,缺乏了對象征著傳統(tǒng)道德父親的仿效行為,也就無法體會到道德的約束力的正向價值,而只會有一種被束縛感覺。胡適在回憶自己的母親時曾講道自己因頂撞母親而使母親極為傷心,在這個回憶中,征服胡適的是情感的力量而非理性的規(guī)范,這無疑可能會滋生另一種情況,即當頂撞對象和自己無情感關聯時,“頂撞”這種無禮行為也不會得到修正。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在傅斯年的身上也發(fā)生過同樣的事情,但從生活的艱辛的角度來講,他的周圍肯定也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不然他在對自己家庭的追述時,就不會非常簡略,這背后除了王汎森先生所列的“恥辱說”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可能——在傅父去世之后,他們母子所遭遇的世態(tài)炎涼極有可能在傅斯年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極為不快的印跡,故而在追述家世時,他于有意無意之間不愿過多提及這段往事。如果上述的推測能夠成立,我們也就可以給后來傅斯年否定傳統(tǒng)道中家庭倫理文化等行為找到一點心理上的依據。而且這也極可能是傅斯年棄黃侃而轉投胡適門下的原因。
      
      而且在否定了傳統(tǒng)的道德之后的留學生涯中,傅斯年極有可能試圖找到一種既能否定道德,又能有所建樹的理論,在這面上,他極有可能不完全地接納了英國的功利主義的思想,因為功利思想最初的建立也是建立在反道德和建立政治秩序的基礎上的,雖然兩種道德的內涵并不完全一致。相對而言,胡適則是從美國引進了自由主義。
      
      
      
      二、與王國維之間的異同
      
      在中國古史起源多元論上,傅斯年和王國維的學術有著相似之處,但很少人注意到,傅斯年在確定史語所的研究方法上,其實也可能和王國維的觀點有一些內在的聯系。王國維在進入清華大學任國學院導師之后,他的講義(后來出版時名為《古史新證》)中就提到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其中“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本蛷娬{了地下的新材料對建立史學的作用。而傅斯年無疑是變王國維的“幸于……”為主動去尋找證據,進而重建歷史。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另辟蹊徑的嘗試。
      
      之所以,傅斯年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恐怕是在經歷了與胡適、顧頡剛、陳寅恪的接觸后,他發(fā)現在這些領域中,自己與其步他人后塵,不如以更大的氣魄以科學的方法開創(chuàng)一種新的局面。但以史語所這樣的機構來說,田野工作、考古發(fā)掘、外出采集等行為無不需要大量的資金,因為這個緣故,傅斯年不得不依附于相應的政府機構,這也就束縛住了傅斯年的學術發(fā)展的獨立性。
      
      
      
      三、來自陳寅恪的影響
      
      傅斯年在出國留學之前曾打算攻讀碩士學位,但后改變了初衷,不再致力于取得行為以至于讓胡適非常失望。這里的緣由,恐怕是受陳寅恪的影響。陳寅恪在歐洲求學多年,最后也沒有取得一個學位,從我們現在的角度看這似乎是比較奇怪的事情,但如果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去看陳先生的做法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其行為背后對“君子不器”的追求!西方的學位大多屬于專門之學,而非博通之學,所以與其拿的一個學位受到一定師承的限制,不如博覽各家取其精華,以便融匯貫通自稱一派。陳先生的這種思想,無疑對傅斯年與青年時代即為學生領袖的廣闊視野相契合。也就是說,傅斯年在于陳寅恪的交往中,無形地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精髓,這也為后來傅斯年重新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埋下了種子。
      
      他晚年否定自己年輕時對傳統(tǒng)道德的批判,一方面得益于他離開了封閉的學術領域而進入實際社會活動的經歷,另一方面恐怕也得益于他舊學功底。而后者為他提供了對傳統(tǒng)文化重新理解的可能性,在這一點上他比胡適更有優(yōu)勢。
      
      
      縱觀傅斯年一生的經歷,可以看到,那一代學人對振興國家的熱誠,然而因為在熱誠的背后缺乏了一些必要的冷靜和清醒,枉走了許多的道路,而這個過程也在稍后的殷海光的經歷中有所體現。
  •   這是一本大家之作,余英時的學生王汎森先生的作品,英文原著的中文譯本。作者最后對傅斯年的總結是: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
  •   傅斯年:在大陸長久被有意無意忽視的中國文化、學術史的重要人物,集學術、組織、鑒賞力與霸氣于一身
  •   那個時代的文人,通過這本書鮮活地展現給大家這段傅斯年“歷史”
  •   了解傅斯年了解歷史
  •   傅斯年這個人,我很久以來都想了解他,可惜好久都沒有關于他的書。近年來關于他的書才多起來。這本雖然不是作者的心力之作。但對了解他還是不錯的。
  •   一直很喜歡“先生'這個稱呼,加之今天”老師“已經被叫爛了,全無了那份發(fā)自內心的尊敬;反觀,當今之老師有幾人當得起”先生”之謂!傅斯年這個名字太熟悉了,但詳細的就不太了解了,所以補補課。
  •   與此前出版得有關傅斯年研究的著作相比,有新意。
  •   傅斯年在近代史上的功績值得深思。
  •   書挺好。我喜歡傅斯年這樣的人物!
  •   中文版的。很值得閱讀,王汎森老師的文筆和思想也很有啟發(fā)性
  •   作者聯系傅的生平,但又不是僅僅對傅生平的概括,而是結合自己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時代的分析。推薦大家都去看看
  •   王汎森,大筆。
  •   書的學術與思想深度沒得說,值得一看!
  •   在歷史長河中瀏覽反思
  •   看到了蠻多以前不知道的歷史呢
  •   很羨慕王先生能掌握那么一手材料。
  •   這本書為我展示了一位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   我認為這本書是寫傳記的一個模范
  •   6年前第一次當當買書,之后去了其他陣營。這次收到李總的明信片,感受到了當當的回歸。
  •   寫地很不錯
  •   有點小貴。能便宜些就好了
  •   當當趕緊返券!?。?/li>
  •   BU CUOBUCUO BUCUO
  •   好!沒解了 !
  •   傅斯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代思想人物,其學術思想很有影響,一生經歷無奈與堅持,讓立志認真治學的中國人多有感慨。建議大家讀一讀本書。
  •   王院士的博士論文,寫得又是傅斯年所以買來翻一下。
  •   鼓吹火燒趙家樓、痛毆章某人,呵呵。
    晚年搶運學人、打造臺大相當有功~
  •   從一個個體了解一個時代,一段歷史
  •   懷著對傅先生的敬仰之情讀了此書,更加欽佩他
  •   王凡森的博士論文,終于出了中文版本。此前看了幾次英文版,感覺不錯,分析比較到位。這本中文版,還只看了一半,感覺翻譯還可以,后面涉及的一些敏感話題還沒看到,不知會是什么翻譯或是否有刪節(jié)。
  •   和陳寅恪同時代的大師,一定要頂
  •   很喜歡這類讀物~~~透過迷霧看歷史~~~
  •   作者多年前的博士論文,學術性很強,可讀性一般。
  •   或限於版權,至今沒有看到羅志田等論文出版,待時機成熟,羅大師等海歸都不妨將其好書引進奉獻於國人。
  •   千回百折才買到這本書,確實不錯
  •   這不是一本傅斯年的傳記,主要介紹了傅斯年學術思想、治學態(tài)度和治學方法的產生發(fā)展,以及對當時思想界、學術界的影響。文筆流暢,十分好讀,是具有敘事色彩的學術著作。
  •   相當出色的研究
  •   很有深度的傳記
  •   臺學者的思考
  •   朋友推薦的 傅斯年傳記
  •   老師推薦,很好的
  •   人物研究
  •   傅大胖子的一生!
  •   王汎森的博士論文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