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崔罡 頁數(shù):246 字數(shù):210000
內容概要
新世紀大陸新儒家群體強調儒學在今天社會問題中的優(yōu)先地位,也就是認為儒學作為一種思想資源,能夠為今天的諸多社會問題,提供更佳的解決方案。從思想上來看,他們表現(xiàn)出來三個共同點:其一,在問題意識上,此群體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性問題與當代性問題相互糾結的特征;其二,在學術淵源上,此群體既呈現(xiàn)出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繼承關系,又有決裂的傾向;其三,在思維模式上,此群體對20世紀以來形成的“中西比較”表現(xiàn)出足夠的警醒。
作者簡介
崔罡:山西呂梁人。獲中國哲學碩士學位、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哲學、中國的歷史哲學?,F(xiàn)任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講師。
書籍目錄
總論:如何切中活的思想史 崔 罡
一、“思想”與“歷史”:思想史的現(xiàn)有研究模式
二、問題、主體與可能性:思想史作為歷史的一種形態(tài)
三、現(xiàn)實關懷與學術方案:新世紀大陸新儒家的基本定位
第一章 糾結于現(xiàn)代和復古之間
--評蔣慶的“政治儒學”思想 蔣孝軍
一、時代狀況與儒學傳統(tǒng):蔣慶的問題意識
二、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蔣慶的儒學史觀
三、三重合法性:蔣慶的“政治儒學”建構
第二章“原道”與“道源”
--評陳明的“即用見體”思想 杜霞
一、“原道”即是找路
二、“中體西用”:舊《原道》之路
三、“即用見體”:新《原道》之路
第三章 后現(xiàn)代主義儒學:從現(xiàn)象學到孔夫子
--評張祥龍的“現(xiàn)象學儒學”思想 楊生照
一、“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以西濟中”的現(xiàn)象學儒學的思想
闡釋
二、“思想避難”:關于建立儒家文化保護區(qū)的現(xiàn)實構想
三、儒家后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象學儒學”研究之基本傾向的
反思
第四章 論當代儒學的“生活論”轉向
--評黃玉順的“生活儒學”思想 龔傳星
一、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的糾結
二、生活儒學的觀念
三、觀念的轉換
第五章 “天下主義”還是“中西比對”
--評盛洪的“經濟儒學”思想 朱寧
一、“戰(zhàn)國規(guī)則”:盛洪的問題意識
二、“天下主義”:盛洪的回應方式
三、“中西比對”:盛洪的思想困局
第六章 “解體”與“重建”
--評干春松的“制度儒學”思想 王廷智
一、兩歧性:文化戰(zhàn)略的現(xiàn)實需求
二、制度化儒家的建立與解體
三、后制度化時期儒學的重建
第七章 論“儒學復興運動”說 崔發(fā)展
一、復興語境:觀念與現(xiàn)實
二、復興緣由:現(xiàn)代性與民族性
三、復興路線:原教旨主義與當代主義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個學術群體在中國大陸悄然興起。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這不僅以儒學的研究者、而且以儒家精神的提倡者為標識的學者群體,已然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發(fā)表了數(shù)量眾多的論著,同時也給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了深刻的儒家烙印。這個群體,我們稱之為“新世紀大陸新儒家”。 “新世紀大陸新儒家”與方克立所言“大陸新儒家”并不相同。具體說來,“大陸新儒家”僅僅是“新世紀大陸新儒家”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的形態(tài)而已,同時也只是這些儒家學者在那一時期的思想狀況而已。隨著這一群體自身的不斷發(fā)展,最初在“大陸新儒家”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策略性”特征已經逐漸被更加學理化、更加學術化的研究方式所取代。一方面,蔣慶、康曉光、盛洪等人自身的學術也取得了相當可觀的進展;另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儒家學者參與到這場風起云涌的運動中來。無論是問題意識、研究視野、表達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由于這些學者本身即是儒學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方克立在十余年前的判定,已然不足以描述今天儒學研究的局面了?!按箨懶氯寮摇钡奶岱ㄗ匀灰矐敱弧靶率兰o大陸新儒家”取代。 因此,要實現(xiàn)對二十年來儒學發(fā)展的基本把握,對其思想脈絡進行恰當清理,對其理論價值進行正確評價,新世紀大陸新儒家是我們必須正面應對的話題。 那么,這一工作應當如何完成呢? 只要是理性的學術評論,只要不是基于情緒化的批判,前提性的工作應當是提出研究的思維模式,整合研究的切入視角。然而,可以看到,目前對大陸新儒家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或經濟學的領域,這種以專門學科進行探討的方式,固然能夠在學科自身的框架內獲得更深入的思考,卻略顯微觀。以更為宏觀的角度鳥瞰一個時代的思想,進而給予其歷史性的定位,這本是思想史獨一無二的價值所在。
編輯推薦
《新世紀大陸新儒家研究》由時代出版?zhèn)髅皆路萦邢薰?、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