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作者:江月照人 頁數(shù):240 字數(shù):1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前言:真相,藏在歷史背后…… 如果把歷史比作一個大舞臺,有一些“角色”從來都是躲在幕后…… 它們是從來不露面的“主演”,它們是決定著故事發(fā)展的“導演”,它們甚至被人看做神通廣大的魔法師,指揮著前臺所發(fā)生的一切…… 它們,其實不過是些閃閃發(fā)亮的金屬而已,比如黃金和白銀—但自從有地球上有了人類文明的那一刻—它們就是財富的代名詞?! ∷鼈儽旧聿⒉荒苋〈鐣奈镔|、精神財富,但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人們對它們的執(zhí)迷幾乎達到了狂熱的地步。甚至于正是這種執(zhí)迷的追求,造就了很長一段時期的人類歷史?! ≡谠缙诮洕鷮W家亞當?斯密的眼里,人是所謂的“經濟人”,其本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實際上,不論任何一種歷史力量,任何一種曾推動歷史演進的勢力,也都在追求他們的“利益最大化”,都盡其所能地參與著一場場關于財富的博弈?! ≡浻泻芏嗄曛袊说呢敻皇冀K“偏向”于白銀。那個時代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銀子的時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用銀之國”,也是真正的“白銀帝國”! 在古代,這個國家曾擁有全世界最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卻極度缺少貨幣金屬。然而,自從西方殖民主義國家開始對“新大陸”進行血腥的掠奪之后,困擾著中國千百年的“銀荒”就徹底結束了。最終,制造業(yè)發(fā)達的古代中國,成為了世界白銀資本最后的歸宿地。 這是古代中國參與“全球化”的方式,這也是發(fā)生在數(shù)百年前東西方的財富博弈方式?! ∧鞘歉挥卸鴱姶蟮墓糯袊?,那是在全球貿易中充當軸心的古代中國?! ∮谑牵鞣搅袕妼χ袊摹鞍足y掠奪”開始了。在殖民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金融業(yè),則成了這場掠奪中的利器?! ∫粓鰣稣鎸嵉摹皻v史大戲”,就這么圍繞著白銀上演了…… 因為白銀,你會看到:忽必烈、朱元璋、朱棣、朱翊鈞、鄭和、張居正、乾隆、林則徐、蔣介石、宋子文、哥倫布、牛頓、李嘉圖、羅斯福、肯尼迪……還有更多的帝王將相、歷史名人、學術巨匠,他們,將展現(xiàn)出不為人所知的“另一面”…… 因為白銀,你還會看到:有些曾顯赫一時的“大人物”,被歷史所忽略、所遺忘。他們都是中國人,也都是那個時代的“世界首富”,但他們又都背負著千古罪名,比如“倭寇”、“海盜”、“貳臣”、“帝國主義的走狗”…… 這些人究竟犯下了什么罪行,讓時代和歷史拋棄了他們,讓朝廷和官府拋棄了他們,讓他們成為歷史的“孤兒”? 實際上,他們或驅使著外國人為自己服務,或在戰(zhàn)爭中打敗西方殖民者,或在商戰(zhàn)中以八面玲瓏的手腕令外國人嘆為觀止……這種種看似“長中國人志氣”的事,又為何給他們帶來諸如“背叛國家”之類的罪名? 然而,從他們身上你又能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少見“開放性”。從某種角度說,這些人正是推開“國門”走向世界的先驅?! ∷麄兙烤故钦l?答案就是本書中?! 〔粌H如此,當我們把躲在幕后的這種金屬—白銀,拉到歷史的前臺之際,它還會為你透露很多神秘的歷史的玄機: 中國,為什么沒能搭上工業(yè)革命的“快車”? 中國古代的金融制度,為什么從先進走向落后? 究竟從何始起,中國成了全世界的“制造業(yè)出口基地”? 明代的中國人,他們究竟是“固步自封”,還是以自己的方式投入了當時“全球化”浪潮之中? 從世界經濟的核心區(qū)域淪為飽受欺凌的殖民地。清代中國輸給西方列強的僅僅是軍事嗎? 金本位國家,銀本位國家,在一次次“國際化”浪潮中,它們將發(fā)生怎樣的“交鋒”? 為什么中國人發(fā)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為什么中國曾一個時代發(fā)行幾千種紙幣?為什么中國創(chuàng)下了通貨膨脹的“世界之最”? 當羅斯福推行“新政”、帶領美國人走出“大蕭條”陰影的時候,為什么“選定”中國作為新政的犧牲品?為什么說美國人幫了日本人的忙?蔣介石政權垮臺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真的有所謂的“白銀魔咒”存在嗎?白銀,真的是一種“不安定的金屬”嗎?它究竟是制造通貨膨脹的工具,還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誠實貨幣”? …… 用全球化的視野去看中國乃至世界的過去與未來,你將發(fā)現(xiàn)無數(shù)的驚奇、無數(shù)的感慨、無數(shù)的沉思……
內容概要
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白銀帝國”。因為它是世界白銀的“歸宿地”,它還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古老軸心。然而,恰恰是由于西方殖民國家對“新大陸”的血腥掠奪,卻在無意之中推促了明清兩代中國“出口經濟”的繁榮。 白銀的誘惑是如此巨大、美麗而血腥。于是,西方列強對中國歷時百年的“白銀掠奪”開始了。在殖民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的西方現(xiàn)代金融業(yè),則成了這場“銀元爭奪戰(zhàn)”中的利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前夜,美國的“白銀大亨”們?yōu)闈M足自身利益,構筑了一個針對中國的白銀陰謀。而最后的結果,卻是美國的白銀集團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無意中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在書中,你將看到一個個真實而又神秘的歷史場景,一場場兇險詭譎的陰謀交鋒:真的是羅斯福的競選需要,最后導致了蔣介石政府的垮臺嗎?而白銀“空心化”的中國,又將面臨怎樣的全面崩潰?21世紀初的世界金融體系,將面臨怎樣的危機與挑……
作者簡介
江月照人: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學士,世界金融碩士,資深經濟管理類圖書撰稿人,資深管理咨詢師。代表作品有:《工作就是解決問題》、《輕松讀懂經濟學》、《從零開始做人脈》、《大滯漲》、《大失業(yè)》、《認真勝于能力》等。
書籍目錄
前言:真相,藏在歷史背后……第一章 “恐高癥”困擾的“前白銀時代” 序幕:始于“禁銀”的“白銀帝國” 被逼出來的“金融創(chuàng)新”? 紙與銀—大明帝國的困惑 永樂大帝:把“前白銀時代”推向“巔峰” 鄭和下西洋:失敗的金銀“發(fā)現(xiàn)之旅”? 解密“倭寇”的“原始身份” 冒險家的悲?。翰辉撋诿鞒?第二章 白銀的“環(huán)球旅行” 歐洲海盜,更殘暴也更“幸運” 月亮的眼淚,流淌在新大陸上 “全球化”浪潮的受益者 白銀,為何在這里止步? 張居正,“拉動內需”的設計師? 萬歷皇帝,“白銀夢”難醒…… 第三章 “不安定的金屬”在歐洲 白銀的第一次“妖魔化” 當金錢成為歷史的導演…… 殖民主義與金融業(yè)的“共生” 股份公司—高效的掠奪者 革命與交易所的時代 只因國王要借錢…… 第四章 混沌中的“改朝換代” 中國式的“白銀危機” 皇帝與大臣的“貨幣戰(zhàn)爭” 冤家路窄:鄭芝龍對決東印度公司 “廣東十三行”:是“奴才”還是“外貿特許商”? 茶葉換白銀—將“順差”進行到底 當中國“背對”世界…… 一落千丈的“中國形象” 第五章 黃金、白銀“總對決” 黃金與英鎊的歷史“聯(lián)姻” 金融家?煉金士?—牛頓的秘密身份 李嘉圖:選定“金塊”,拋棄白銀 白銀失寵、黃金“得救” 1873罪行究竟罪在何處? 第六章 鴉片向東,白銀向西 “出口經濟”的代價 被遺忘的“林則徐銀錢” 從“世界首富”到“千古罪人” 烈火中的“銀河” 變革時代:“龍洋”與票號 誰制造了清末的“金融風波”? 第七章 大戰(zhàn)前夕的陰謀 小心,“女巫的銀鞋” 當美元向英鎊“宣戰(zhàn)”…… “棄金從銀”的羅斯福 正伸向中國的“黑手” 上海的“銀色迷霧” 中國的貨幣,列強的戰(zhàn)場 超越“極限”的通貨膨脹 第八章 正在蘇醒的金屬 當金與銀都陷入沉睡…… “信息爆炸”引發(fā)白銀投機 新“白銀熱”的撲朔迷離 金銀雙本位制—艱難的“歸程” 金融的硝煙中,我們拿什么迎戰(zhàn)? 一切都有可能發(fā)生……
章節(jié)摘錄
解密“倭寇”的“原始身份” 做為“航海大國”的明朝,對待老百姓時卻是另一種做法—禁止出海。“海禁”與“禁銀”相輔相成,成為大明王朝早期的兩大禁令?! ∶鞒踔煸凹磭懒睢捌宀辉S入?!保姑耖g海外貿易,違者處以充軍甚至死罪。正像明王朝幻想用萬里長城來抵擋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樣,他們也希望用茫茫大海來阻隔來自海外的威脅?! 『槲渌哪辏?371年),朱元璋依循宋元時代的“市舶司”制度,設立了浙江﹑福建、廣東三個市舶司,但明代市舶司的主要任務是管接待各國貢使,已然失去了宋元時代管理海外貿易這一職能?! ∵@樣一來,中國和海外的聯(lián)系就只剩下國外使節(jié)們前來朝拜、進貢禮品和還禮幾項有限的活動。此外,明政府也不歡迎任何外國商人來華貿易?! ∷巍⒃獣r代的盛極一時的開放貿易就此告終了,海外貿易頓時一片蕭條,連漁業(yè)也遭禁絕。海禁切斷了東南沿海許多漁民的生活來源,大量漁民被收編入伍,這樣無形中就又增加了一筆政府開支。 不過,海禁與大明的種種禁令一樣,上有政策,下有政策。不許出海,但中國商人卻還是可以在海處建議貿易基地,向東洋、南洋發(fā)展,照樣繼續(xù)與外國人做生意?! 『芏嗄暌院?,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書記官萊佛士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時,他發(fā)現(xiàn)了很多大型城堡的殘跡,但是,當?shù)氐耐林藚s不知道這些城堡是何時由何人建立的?! 嶋H上,這些城堡就是中國商人在宋元年間歷時百年經幾代人胼手砥足建立起來的。新加坡,曾經是海外華人探索異域外洋的停泊港。此外,他們還在印尼和菲律賓也建立了城堡,這些城堡中均設有武裝保護人員。商人們從中國把絲綢、瓷器運到這里同阿拉伯商人作生意,從阿拉伯商人手里換到黃金、白銀之后,把一部分金銀存放在這些海外基地,然后把另外一部分帶回中國從民間購買出口貨物?! ∷?,把鄭和稱為“中國走向大海第一人”,這顯然是不符合史事的。事實上,在鄭和下西洋之前的許多年里,在中國的民間曾有大批中國商人走向大海,與阿拉伯商人一起開辟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绻f后來的歐洲殖民者是最早的“武裝商人”,比如后來的荷屬東印度公司、英屬東印度公司,這也是不符合事實的。中國的“武裝商人”早已出現(xiàn)在歷史上,他們從宋元時代起就活躍在南洋海域,還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 〔贿^,這些海外貿易基地有很多卻被鄭和摧毀了。原來,鄭和下西洋還有一項歷史書上很少提及的使命—鎮(zhèn)撫海外流民。明成祖招誘海外游民的詔令,正是由鄭和艦隊來四處宣諭的。據(jù)記載,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次年,就有八百多流民“應詔”(也是被迫)回國?! ∪欢芏鄬嵙π酆竦暮M鈨S商,尤其是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島)和東爪哇的華商集團是不會輕易放棄基業(yè)應詔回國的。對此,鄭和只有兵戎相見。曾隨鄭和同下西洋的馬歡就曾在《瀛涯勝覽》一書中記載,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三佛齊的大華商陳祖義拒絕回國入貢,于是,鄭和發(fā)兵大破陳祖義部眾,殺戮無算,并將陳祖義擒回中國處斬。此事?lián)睹魇贰返日y(tǒng)史書記載,起因卻是陳祖義邀擊鄭和船隊所引發(fā)的。然而,一個小小的“商人”主動邀擊鄭和數(shù)萬大軍,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實事上,陳祖義的武裝海商集團控制著西洋“朝貢”的必經海道,對明朝的統(tǒng)治者來說當然是必須要鏟除的?! 《谏衔奶岬降男录悠鲁潜堐E,正是鄭和與當?shù)啬滤沽稚倘撕献飨麥缌舜笈豢匣貒闹袊倘思瘓F后留下的。對此,當?shù)啬滤沽謱Υ吮硎静焕斫猓簽槭裁粗袊艘獨⒅袊??他們自然不知道,按照中國當時的法律,凡是“冒禁下海”做生意的人,在當時的明王朝眼里都被視為“匪”或“海盜”?! 《聦嵣?,早在宋元時期,在南洋就已涌現(xiàn)了一批資產數(shù)十萬乃至上百萬的華僑海商家族。而到了明朝前期,這些海商家族勢力基本上就已煙消云散了?! ‘斆耖g外貿活動完全被禁止后,“朝貢”則成為明代唯一的海外交往途徑。這種“朝貢”實際上相當于一種“官方貿易”,因為很多國家的商人需要中國的商品,民間商貿途徑被徹底斷絕后,他們不得不借著“朝貢”的名義來中國“做生意”?! 榱吮苊馔鈬倘嗣俺涫箞F,明代還對“朝貢”的期限、船數(shù)、人數(shù)、貢品數(shù)……都進行嚴格的規(guī)定。例如,對日本,只允許其10年一“貢”,每次“朝貢”隨行人員貨物不得超過三船?! ∽怨乓詠恚毡九c中國有長期的貿易來往。日本白銀產量豐富,而絲綿、醫(yī)藥、器皿等則長期依賴中國供應。所以“海禁”令一出,嚴重影響了中日兩國的商貿往來關系。日本自1467年起,即陷入了長期動蕩、軍閥混戰(zhàn)的“戰(zhàn)國時代”,無法按照慣例派出統(tǒng)一的使團。各個藩國的各大領主們?yōu)榱巳〉谩俺暋钡臋C會,也往往發(fā)生火拼?! 〖尉付辏?523年),也就是麥哲倫完成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的次年,兩位日本大領主先后派人來到中國,雙方均冒充為日本國的通商使來到寧波市舶司,要求和明政府做買賣。兩批使者(其中還有中國人)先是互爭真?zhèn)?,接著是互相毆打,趁機焚掠?! τ诖耸录o事夏言對嘉靖帝說:“倭患起于市舶”。認為如果沒有市舶司日本人就不會跑來鬧事。嘉靖帝認為夏言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在當年罷去浙江﹑福建的市舶司,僅剩的廣東一司不久也被廢止了?! 】墒?,中日雙方不但有著巨大的貿易需求,而且兩國都有一批專靠海上貿易謀生的人。隨著“海禁”越來越嚴厲,兩國之間的走私活動也愈演愈烈了。 特別是16世紀日本發(fā)現(xiàn)了銀礦后,中國商人紛紛想辦法將白銀走私進國內。最開始,政府利用嚴密部署的海防艦隊來打擊走私,但到1500年前后,明朝海軍的規(guī)模只相當于開國之初的20%,而走私商人的武裝勢力卻在不斷發(fā)展壯大?! 〈蠖鄶?shù)走私商人都來自東南沿海,并以家族血統(tǒng)為紐帶世世代代以海外貿易為生,對海外貿易早已駕輕就熟。為了繼續(xù)自己的生存之道,他們一次次向“海禁”發(fā)起了挑戰(zhàn)?! u漸的,他們被官方稱為“海盜”,他們建立起組織嚴密而善戰(zhàn)的海盜團伙,他們甚至向明朝海軍宣戰(zhàn),占領明軍的海防,甚至占領沿海的村莊和城鎮(zhèn)。他們還和日本的封建領主建立了往來,甚至在日本建有自已的基地?! ∽匀?,他們與自已的政府站到了對立面…… 但他們卻有著許多難言之隱—他們并非為了逃避關稅而走私,他們只是想繼續(xù)從事他們世世代代賴以謀生的職業(yè)。 后來,他們還被“中原正統(tǒng)”視為“非我族類”的野蠻人。被后世稱為“明四家”之一的大文人祝允明,對當時東南沿海的老百姓竟然這樣形容道:“沿海之民,及以皮毛為衣者,雖人立而行,非我同類。其人皆自相聯(lián)結,撫之則如蜂蟻,棄之則如獍梟?!辈荒懿徽f,這是一種出自程朱理學華夏正統(tǒng)觀念上的極大偏見?! ∵@些明代海商們身上還背負著另一個惡名,那就是“倭寇”?! 百量堋币辉~,如果僅僅是望文生義的話,可以理解為“日本海盜”、“日本敵人”。的確,有一些日本的領主和武士、浪人們在戰(zhàn)國混戰(zhàn)中失利,于是來到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兼營燒殺搶掠的勾當。但歷來少有人知道的是,實際上大多數(shù)的“倭寇”襲擊事件,都是中國走私商人發(fā)起的。中國商人多半充當著走私活動的組織者,而真正的日本人則多是他們手下的“雇傭兵”而已?! ‘斈?,朱元璋登基時之初確實有真正的日本“倭寇”在東南沿海武裝搶劫,連日本天皇也無力管束。同時,當年曾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張士誠、方國珍的一些舊部在被朱元璋擊潰后,也撤退到沿海的一些島嶼上形成割據(jù)勢力,也構成了對明朝海防的嚴重威脅,明朝人稱他們?yōu)椤皪u寇”?! Υ?,朱元璋采取了“絕對化”的手段,就是海禁。正如他解決“銀荒”問題時的作法如出一轍,只是一味“禁銀”,卻發(fā)行著沒有準備金的純信用紙幣。然而,為對付“倭寇”而實際的海禁,其結果卻是把中國商人硬生生逼成了“倭寇”?! ∩倘耸潜疾ㄓ阱X貨兩端的媒介,是任何一個社會都無法回避的媒介。只要有利潤存在的地方就必然會有商人存在。與日本人的長期交往,讓許多沿海富商們看到了的豐厚利潤。為了應對海禁,不少沿海豪戶都建造有巨型的船舶,悄悄地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走私貿易。為了行動方便他們也樂意裝扮成日本人,以便于同時在中國沿海島嶼和日本擁有據(jù)點?! ∵@些“中國倭寇”的出現(xiàn),令沿海的海防形勢顯得更加嚴峻和復雜?!睹魇?日本傳》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也就是真正的日本海盜大概只占三成。而朝鮮正史《世宗實錄》也記載,當時發(fā)生在中國沿海的“倭亂”中,“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 〔贿^,明政府卻仍然一律將“中國倭寇”當作日本的“真倭”處理。因為捕獲“真倭”賞賜更多,明朝官兵也總是把擒獲的走私者統(tǒng)統(tǒng)虛報為“倭寇”! 特別是在“市舶司”被全部撤銷之后,中國商人們手中“倭貨”更加難以出手,于是,被迫“改行”專門從事燒殺搶掠的“倭寇”就更多了! 于是,明朝政府開始連續(xù)發(fā)起大規(guī)模“抗倭”運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帝任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處理海防諸事,一場看似“抵御外來入侵者”的戰(zhàn)爭開始了…… “廣東十三行”:是“奴才”還是“外貿特許商”? 時光推進到了清朝,這個朝代在其立國之初也和明朝一樣,因為政治原因而厲行“海禁”。當時,明末的主要反清勢力多集中于沿海一帶,受到沿海地區(qū)“湖海大姓”們的財力支持,甚至當時的很多海商大族們本身就是反清復明的骨干力量。而這時鄭成功又占領臺灣,并將之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上攵?,入關后的清人之所以如此痛恨海上貿易,恰恰是因為海上貿易幾乎是“前明余孽”的代名詞?! ‰S著臺灣問題得到解決,清廷統(tǒng)治日漸穩(wěn)定,自然取消了海禁,對外貿易也隨之恢復,歐洲白銀又很快重新進入了中國。以至于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曾發(fā)現(xiàn),當時沿海地區(qū)“番銀之用,廣于庫銀”,也就是說,外國的白銀又大量流入進來,比國內現(xiàn)有的白銀還多。而此時,吳中(蘇州一帶)也度過了“積荒十年”的農業(yè)困境,物價也漸漸恢復正常?! ∶鞔诤M赓Q易方面,曾是反反復復,時禁時開。就連“市舶司”也是時廢時開,折騰了好幾次。而清代在走入正軌之后,則果斷地實行了一種“嚴格管理的對外開放”。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開設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今連云港)四個通商口岸,由這四個通商口岸“包辦”了全國的對外貿易。而在“口岸”之外,中外人士不得接觸?! 〉搅饲∧觊g(1757年),由于一個英國商人故意搗亂,乾隆帝又宣布撤銷另外三個通商口岸,只留下廣州一地還能和西方人進行貿易。 雖然只剩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但清朝的海外貿易額依然大幅上升。之前,四個口岸開放時,每個口岸每年平均只有1艘外國商船靠岸。而只留一個廣州口岸時,每年卻有平均64艘商船靠岸。 為什么口岸少了,交易量反而增多了呢?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清朝的“外貿特權商”了。 在明代,生不逢時的鄭芝龍險些成為明朝廷的“東印度公司”,只是他還沒有來得及完成自己的使命—像荷、英等國的“東印度公司”那樣,從海外賺取足夠的白銀去實現(xiàn)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就為自己的朝代殉葬了。那么,清朝呢?既然這是一個全世界的政府都在實行“企業(yè)特許經營”的時代,清政府自然也沒有閑著?! ∏逭春玫?、令其壟斷全國對外貿易的,就是廣州的“十三行”?! 笆小钡牡妹?,是沿襲明代的舊稱。歷史記載,“萬歷以后,廣東有所謂‘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舉盤驗納稅,是為‘十三行’之權輿”。可見,在明代廣東就出現(xiàn)了大批洋貨行了。清朝立國后,商行的數(shù)量時有增減,康熙年間曾一度減到只有幾家,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有了洋貨行26家。而“廣東十三行”這個名稱,只是形容其中最有實力的洋貨行共十三家?! ∵@些廣州的洋貨行從出現(xiàn)的早期就是半官半商的性質,他們替政府接等外國商人,也履行著海關的職能。因為,當時外國商船來了以后要經過很多繁文縟節(jié)。 他們先要在澳門停泊接受檢察,然后,海防衙門派來被稱作“引水之人”的航海船只把商船引導入虎門港。這時,輪到洋貨行的行商們出場了,他們像古代“牛酒勞軍”那樣,先牽著牛、抬著酒,對外國商人慰勞一番,再給他們“唱演神戲”。不過,清政府只允許外商的“企業(yè)領導人”,比如外國公司的大班、二班來到客棧,并與行商討價還價,其余的船員都只能在船上等候,因為中國士兵禁止他們上岸?! ≌l讓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太迷人了呢?雖則心不甘情不愿,外國商人卻只能忍受這些“規(guī)矩”,因為回國以后,中國貨能賣出大價錢。 到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為了壟斷對外貿易,在政府協(xié)調下,廣州16家洋行聯(lián)合,成立一個新機構—“公行”?! 〈饲暗?20多年前,也就是1602年,遠在荷蘭,正是14家荷蘭貿易公司聯(lián)合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我們不免要驚嘆:歷史是何等相似!而我們老祖宗辦事的方法也曾經很“先進”!至少不是如現(xiàn)代人印象中的那么落后。 不過,“公行”的成立卻馬上遭到了外國商人的抵制。他們聯(lián)合排斥那些在“公行”之外的中國商人,拒絕接受“測定船鈔”的海關檢查,并向兩廣總督施加壓力。當時的兩廣總督怕惹事生非,于是在次年就將“公行”廢止了?! 】梢?,即便我們的老祖宗曾經有過一些“變革”的欲望和先進的思想,但是他們在全球競爭的起跑線上已經落后了,如果不奮起直追,“洗心革面”,而是僅僅做一些皮毛上的“變革”,就必然遭遇到重重困難,更會受到“先發(fā)制人”的歐洲殖民者的阻撓?! 肮小钡某闪⒖芍^歷盡了曲折,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以潘振承等人為代表的九家商人再次向廣東海關請求成立公行,于是,亦官亦商的“公行”又一次復出了。此后又經過了一番反復,1770年,公行被裁撤,商人們再次分行各辦。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確立下來。 “公行”,到后來被統(tǒng)稱為“十三行”,這十三位商人和他們的商行名號分別如下: 伍秉鑒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盧繼光的廣利行,商名茂官, 潘紹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 謝有仁的東興行,商名鰲官, 梁亟禧的天寶行,商名經官, 嚴啟昌的興泰行,商名孫青, 潘文濤的中和行,商名明官, 馬佐良的順泰行,商名秀官, 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 吳天垣的同順行,商名爽官, 易元昌的學泰行,商名昆官, 羅福泰的東昌行,商名林官, 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達官?! ∵@十三人都是當時的豪商巨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廣東南??h富商伍秉鑒以及他所經營的怡和洋行。伍秉鑒家族坐擁2600萬銀元,是當時的世界首富之一?! ∵@十三人,與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十七紳士”一樣,是享有“外貿特許權”的商人,清朝所有進出口的貨物,都要經過廣東,也都要經過他們。他們擁有政府一半的權力,在清政府與外商交涉中起中間人的作用。比如,十三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規(guī)禮、傳達官府政令、代遞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員等義務?! V州十三行也是皇室所倚仗的最大的捐資人。1787年,清政府要出兵平息臺灣的天地會起義,他們集體捐獻了軍需白銀30萬兩。自1788年到1820年,政府又以皇帝萬壽、廓爾喀軍需、川陜剿匪、河南剿匪、黃河河工等各種名目,向他們攤派了白銀350余萬兩。為了求得外貿特權的穩(wěn)定,每遇國家大事,行商們都會不失時機地向中央政府捐銀報效。而行商們向地方政府的零碎捐資,平均每年更是超過10萬兩白銀?! 肮倮羝芳壣唐坊笔敲髑鍟r代的一大特色,行商自然也在“捐官”之列。他們靠著捐獻給皇室的巨款,換來了一個又一個官銜和職務。洋行巨頭潘氏、伍氏兩大家族,曾捐得三品頂戴,成為行商中間“捐官”得到的最高官階,他們也由此成為“通達朝廷、既富且貴”的官商?! ∮捎谒麄円瑫r與皇室和洋人打交道,因而練就了精明過人、多財善賈的商業(yè)才干,以及迎合朝廷的種種手腕。 行商們有著開闊的視野、廣博的見識,許多商人都能用流利的英語與外商打交道。1772年,“十三行”之一的潘振承,在與英商交易時首次采用了倫敦匯票支付貨款,這對當時只知道白銀“值錢”的內地商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不過歸根結底,這些所謂“浩官”、“茂官”、“正官”等十三“官”,與荷蘭的“十七紳士”并不一樣。前者只不過是沿用了中國古代的“捐官”做法,而后者卻是以“股東代表”的身份出現(xiàn)的。不僅如此,十三個商行的商名“某官”都有些可笑,酷似當時戲子們的藝名。當然,他們也不具備諸如荷蘭東印東公司的那些特權,如代表荷蘭與外國簽訂條約、發(fā)行貨幣、征兵、建立海外基地等。 實際上,十三行不過是替清政府行使了對外貿易的壟斷權,并保證從外國人手中賺取的白銀不會流落于民間而已。這仍然是封建社會的貿易方式。而設立公行的目的,也正是為了保證封建王朝的稅收,再有,就是“防范外夷”?! ∵@種交易方式所造成的結果,一來,使中國內地客商無法同外商直接接觸,中國人對海外完全是閉塞視聽;二來,清政府要顯示自己的姿態(tài),出于對“洋夷”的蔑視,政府官員也不出面見洋人。在這種情況下,早期的商業(yè)資本與封建權力的“結合”,就成為一種自然的趨勢?! ∈械目偛浚挥诮裉鞆V州市人民南路十三行路。它和遠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東印度公司總部一樣,都已經成為了供游人參觀的歷史遺址。然而,它們所代表的內容,卻又是不盡相同的…… 近代西方人的先進,來自于中世紀歐洲的貧窮。狹窄的國內市場令歐洲人不得不走向遙遠的大海,不得不靠冒險來尋找發(fā)展的機會。而股份制的出現(xiàn),首先在于分攤風險,也就是為高風險、高利潤的經營活動籌集共同的資金。 而中國人沒有必要這么做,中國人與外國人做生意,利潤是穩(wěn)定的,商人的資金也是雄厚的,而朝廷更是享有“四海之富”的美譽。當時,在許多西方人眼中,中國是個絲國、瓷國,還有各種各樣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手工業(yè)品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傳統(tǒng)文化。十三行,正是將這種種財富,裝上了開往西方的航船,向世界各地傳播著東方的文明?! ?8世紀,中國絲綢以色澤滑潤、輕薄飄柔、華貴高雅而著稱,成為西方上流社會不惜以重金爭購的奢侈品。清政府可一點兒不傻,他們實行絲綢的出口限制。這樣,絲綢在國際市場上更加走俏,價格居高不下?! ∵@下可急壞了英、美、瑞典等國的商人們,他們通過十三行向清政府“遞話”,稱他們都是“不善織造之國度”,貴族們的“服飾之榮”一向仰賴于中國的絲織品。1762年,清政會為了使“遠人日用有資”,特許外國商船各夾帶2000斤絲織品出口,洋行貨棧的外商頓時“歡呼感戴”?! ≡谂e國上下一片封禁的時代,十三行成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唯一通道。據(jù)清宮檔案記載,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稅銀僅52萬兩;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稅銀達到110萬兩;到鴉片戰(zhàn)爭前,洋船多達年200艘,稅銀突破了180萬兩。十三行由此成為了清政府財源滾滾的“天子南庫”。 然而,十三行又是極脆弱的,它甚至不能像鄭芝龍海商集團那樣,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它也不得不受著清政府與洋人的“夾板氣”,像個擁有特權的奴才一樣勉強維持著“官商巨富”的形象?! 《搅?8世紀,荷蘭的殖民霸主地位也不復存在,讓位給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而英屬東印度公司,也取代了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為中國的主要貿易對象?! ≡谂c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較量中,十三行,又將面臨著怎樣的命運呢?
編輯推薦
這是隱藏在歷史深處的財富博弈史 這是關乎未來的東西方貨幣戰(zhàn)爭史 這更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的白銀秘史 有誰知道,小小的銀錠,竟左右了中國和世界經濟數(shù)千年的歷史! 500多年前,朱元璋就試行過不受金銀約束的“純粹信用貨幣”! 充滿爛漫童趣的經典童話《《綠野仙蹤》,竟是在影射美國的白銀自由化運動? 金銀投資日漸為時下投資者首選的熱門理財產品。近來,國際金價早已沖破1 400美元/盎司,銀價也節(jié)節(jié)飆升,而通脹預期愈趨明顯,金銀這樣的貴金屬長時間內依然處在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中。 尤其是近期,由于房地產遏制政策連續(xù)出臺,股市前景莫測,許多投資者將投資轉移最安全、最保值的貴金屬、藝術品收藏領域,金銀可謂首當其沖,交易價格一路飆升?! ∵@一點,對大多數(shù)關注經濟走向的讀者均有強烈的吸引力。耳本書中所講述的古今中外貨幣金融歷史、軼事,鮮活生動,許多為普通讀者所不了解,無疑有著較強的閱讀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