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趙方,博平 編著 頁數(shù):214
前言
名歌名曲即著名的歌曲和樂曲,一般而言,是指大家耳熟能詳?shù)穆晿泛推鳂纷髌?。其表現(xiàn)形態(tài)多種多樣:這些作品或在音樂史書上榜上有名,或在專門的作品集(包括CD、VCD、DVD、MTV等音像資料)中頻頻出現(xiàn),或在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上勁爆放送。名歌名曲總是經常被人掛在嘴邊,聽在耳邊,評論在生活里邊。它既是靜態(tài)的,也是動態(tài)的,往往動態(tài)大于靜態(tài)。因為它常常以“運動”的形態(tài)出現(xiàn)。音樂作品同文學作品的產生和發(fā)展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它不僅需要專業(yè)人士的認可,更需要社會各階層的認可。作家本人的技術水平是一個內在基礎,而當時的社會發(fā)展則是一個外部因素,這兩者構成了名作的兩大基因;名作之所以有名,那就是這兩者完美或相對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作家充分地發(fā)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水平,而剛好該時期的社會進程也非常需要這種創(chuàng)作,這就成功了。我們國家的音樂文化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這期間的作品汗牛充棟、浩如煙海,這些中國甚至是世界音樂文化的瑰寶,令我們至今激動不已。但限于時間、目的及諸多原因,我們的研究不可能囊括古今,而只能把目光投向20世紀。然而,僅僅這一個世紀的作品,就足夠我們引以為豪了。這些作品在一個世紀的歷程中取得了相當大的業(yè)內影響和社會效應,為我們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和社會歷史的進步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內容概要
本書以歌曲出現(xiàn)的年代為序、以歌曲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流行程度以及進步性為標準精選了我國20世紀的名歌名曲,每部作品按“作家信息”、 “作品賞析”、“創(chuàng)演樂評。三部分對其進行介紹與評析。 書中既有對歌曲作者和歌曲本身的介紹,也有對歌曲風格和綜合定位的評點。相信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本書對我國20世紀的歌曲全貌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
書籍目錄
上編(1901-1949) 一、歌曲 《男兒第一志氣高》 《黃河》 《送別》 《問》 《大江東去》 《叫我如何不想他》 《漁光曲》 《義勇軍進行曲》 《松花江上》 《長城謠》 《黃河大合唱》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北風吹》 二、器樂 《和平進行曲》 《春江花月夜》 《懷舊》 《光明行》 《步步高》 《牧童短笛》 《臺灣舞曲》 《思鄉(xiāng)曲》 《二泉映月》下編(1950-2000) 一、歌曲 《歌唱祖國》 《志愿軍戰(zhàn)歌》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草原之夜》 《洪湖水,浪打浪》 《走在這高高的興安嶺》 《唱支山歌給黨聽》 《紅梅贊》 《贊歌》 《長征組歌》 《我愛北京天安門》 《北京頌歌》 《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 《打起手鼓唱起歌》 《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 《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 《我愛你,中國》 《再見吧,媽媽》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 二、樂曲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上編(1901-1949)一、歌曲《男兒第一志氣高》沈心王填詞,學堂樂歌。作家信息沈心工(1870-1947),學堂樂歌時期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上海人。1902年東渡日本求學,曾與曾志態(tài)在日本“江戶(中國)留學生館”創(chuàng)辦“音樂講習會”,并在館內聘請日本音樂教育名師鈴木米次郎向中國留學生講授音樂。1903年回國,即投身音樂教育,在浙江、上海一帶的高等學校中從事音樂課教學達25年之久。1904年開始編寫學堂樂歌的教材,最初的音樂教材為《學校唱歌集》,曾出版《心工唱歌集》。他編寫了180首學堂樂歌,被編成6集《學校唱歌集》和4集《國民唱歌集》。他為音樂的大眾化和社會化以及新時期的模式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流傳到現(xiàn)在的作品有《黃河》、《男兒第一志氣高》、《革命軍》、《賽船》等。作品賞析《男兒第一志氣高》是一首簡短的歌曲,曲式可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都非常規(guī)整,均為8小節(jié)。第一部分可視為上下兩個樂句,每句4小節(jié)。歌曲定調為D調,音區(qū)恰好在人聲的中音區(qū),非常適合兒童歌唱。歌曲旋律主要采用五聲音階的級進,無大跳,音調特征十分符合兒童生理特點。定調到位,旋律上口,所以廣泛流行。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