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希,姚平 頁數(shù):516
Tag標簽:無
前言
《在美國發(fā)現(xiàn)歷史》一書從約稿到初稿、二稿,再到定稿僅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作者們的熱情、坦誠、認真和嚴肅使我們兩位編者深深感受到這本書的份量。這些篇章決不只是即興而發(fā)的感懷和拾遺,它們凝聚著一群在特殊歷史時段和空間中走到一起的中國歷史學人的磨難和思考,記載著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奮斗與成長。這里記述的并不是驚天動地的故事,但我們?nèi)匀豢梢詮闹懈惺艿揭环N久違的精神——為追求學識知難而進,為追求真理在所不惜。歷史性的機遇合編回憶錄的想法肇始于2008年。那年春天,《中國歷史評論》(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在康奈爾大學舉行一個小范圍討論會,紀念中國留美歷史學會(The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簡稱CHUS)成立和學會期刊出版二十周年。討論會的論文登出后,在學會內(nèi)外引起很大的反響。
內(nèi)容概要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場改變無數(shù)人命運的出國浪潮中,本書的作者們背負著理想、期待,以及改變命運的渴望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他們?yōu)榱松?、尊嚴和追尋真理而揮灑血汗。當他們以“成功者”和“過來人”的目光審視那段苦樂參半,異彩紛呈的人生歷程時,他們渴望講述,渴望為往昔留一點紀念,給后來者一點啟迪?! ∷麄儎?chuàng)造歷史、他們撰寫歷史。三十一位歷史學者用浸透人生感悟的史筆,記錄了自己在美國求學與工作的經(jīng)歷,對美國理想與現(xiàn)實的解讀,書寫了一份因真實面精彩的歷史實錄。
作者簡介
王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博士,現(xiàn)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長江學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歷史系終身教授。曾任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主任。
書籍目錄
序 1980 “出”與“入”/巫鴻 1981 惑中做史/葉維麗 1982 從邊疆到邊疆/劉曉原 1983 出版的學問與學術的出版/李小兵 1984 火的洗禮/王希 路漫漫其修遠兮——學史人生三十年之回顧/張信 1985 歷史,你在哪里?/陳勇 走進多元文化社會——一個歷史學人的留美經(jīng)歷與思考/李洪山 澳美留學就業(yè)記——兼論美國學術出版/熊存瑞 西方歷史研究的困境與我在美國的學術生涯/余茂春 學海無涯,有容乃大——我在美國求學治史的經(jīng)歷/翟強 學史之道——兼論史家的“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朱孝遠 1986 從“二戰(zhàn)史研究”到“冷戰(zhàn)史研究”——我從中國到美國學術經(jīng)歷的若干片段/陳兼 學而不優(yōu)則仕——美國大學職業(yè)轉(zhuǎn)軌散記/洪朝輝 西方唱盛中國——美國中國學研究中的歷史翻案問題/盧漢超 當孔子碰到耶穌——在美國天主教大學執(zhí)教散記/孫綺 我在美國求學,教學與治學/許光秋 1987 從小鎮(zhèn)走向大洋——突破和創(chuàng)新/邵勤 近代中國體育——范疇類別與體制歸屬/王冠華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學歷史?——一個圈內(nèi)人的“圈外話”/王晴佳 求學治史,感悟人生/蕭知緯 1988 從手指湖到落基山——我的導師和我的學史歷程/田憲生 在美國發(fā)現(xiàn)第三種歷史——從“本歷史”到“它歷史”再到“大歷史”/魏楚雄 1990 浮生三記/徐國琦 大洋兩岸史海探尋雜感/楊志國 求史三記/姚平 1991 充當中美學術間的“二道販子”/王笛 1992 他山尋石,攻玉以理——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qū)求學記/叢小平 游學北美十八年/單富良 1993 重新認識鄉(xiāng)村中國——兼談我的治學經(jīng)歷/李懷印 1998 在美十二年——我的學術經(jīng)歷/夏亞峰 附錄一 回憶創(chuàng)辦留美歷史學會的日子/高王凌 附錄二 中國留美歷史學會大事記(1987—2010) 附錄三 中國留美歷史學會理事會(1987—2010) 附錄四 留美歷史學會期刊大事記(1987—2010)
章節(jié)摘錄
插圖:①羅威廉認為“公”不僅是相對“私”而言,也是相對于國家政權(“官”)而言,即介于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公共領域。這一點他在有關漢口的書中已發(fā)揮了。②漢代《禮記》中所說的“天下為公”是一種包羅萬象的“大公”,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在十八世紀以前,公和官的界限并不明顯。到了十八世紀,在陳宏謀這樣的為政者心目中,“公”有了非常具體的內(nèi)容,例如“公事”、“公益”、“公舉”、“公論”等等。很明顯,這里的“公”不僅是相對“私”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更是相對“官”而言。舉例來說,在法律上“歸公”和“歸官”是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前者為集體或地方社區(qū)社團所有,后者為官府所有。這里“公”的概念就和“民”的概念相連,一件東西“歸公”,這件東西還是“在民”,而非“在官”。所以在中國政治和社會制度中有私、公和官三角關系。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學者對一些中國人常用而司空見慣的詞語做的一些分析有時雖不免牽強附會,但也往往是旁觀者清,能言人之所未言;羅威廉就屬于后者。最后,在眾所周知的尊卑有序的等級制度下,陳宏謀對個體主義(包括個人思想的表達和對個人的尊重等)以及個人的欲望、需求和個人對團體、社會網(wǎng)絡和等級制度的適應看作是一種“義”和“欲”的關系,認為“人情”、“私情”也是一種社會需要。陳宏謀心目中有關“人”的概念可以分成四類:人作為一種天然的動物,即人類;人作為家庭和社會的一個成員,例如作為兒女、作為臣民;人作為某種類型或團體之成員,例如男人和女人(性別),富人和窮人(地位)、漢人和滿人(種族),等等;最后,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對“人”的概念出發(fā),陳宏謀的個體主義思想大致可總結為五個方面,包括救世思想、個人的尊嚴、良心和天良、社會責任、個人利益等。在陳宏謀看來,為自我、個人求得利益是人的天性。人類所需者是在市場動力和社會控制、個人私德和儒教的大道德之間求得平衡。陳宏謀這類士大夫?qū)⒈倦A級看作是有救世責任的或以天下興亡為己責的階級,而非特權階級,故遇事先求諸于心,然后才求助于法律和政府,在地方上則處處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并身體力行的“有心鄉(xiāng)紳”、“有心者”。
媒體關注與評論
每個歷史研究者都面對著“兩個歷史”:一個是他所研究的過去的歷史,是他所希望重構和解釋的對象;另一個是他所屬于的學術史,他所作的歷史重構和解釋不可避免地是這個還在持續(xù)著的歷史的一部分。一個有價值的歷史研究應該對這兩個歷史都作出貢獻。 ——巫鴻我意識到自己具有的多重身份,我既是“里面的人”——在中國長大,又是站在外面往里看的人——我的困惑和問題意識,和我在西方的生活有直接關系;我既是歷史的親歷者,又是歷史的研究者。多重身份有時會造成不同身份之間的“緊張”,但也有助于超越單一身份可能帶來的局限,有利于從不同角度來看問題?! ~維麗
編輯推薦
《在美國發(fā)現(xiàn)歷史:留美歷史學人反思錄》:(這些作者)從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大學教授的成長經(jīng)歷充滿了鮮為人知的失敗與成功、痛苦與光榮、博弈與創(chuàng)造的故事。《在美國發(fā)現(xiàn)歷史:留美歷史學人反思錄》的許多篇章是他們作為具有跨文化背景的歷史學人對人生經(jīng)歷的社會學式的觀察與思考。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生故事不但激人意氣,而且耐人尋味?!跸?、姚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