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1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蕭一山 頁數:3990
Tag標簽:無
前言
一、《民國學術經典》叢書旨在網羅民國時期的學術精品,為讀者了解和研究民國時期的文化學術成果提供經過??闭淼淖x本。二、叢書編選范圍原則上起自1911年民國建立,迄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選諸書均為大師名家之作,亦擇其精善之版本。叢書下又分若干系列,如西洋史系列、中國史系列、名人名傳系列、斷代史系列、名人回憶錄系列、名人文集系列等,以期對民國時期的文化學術作一全景式呈現。是編為名人名傳系列。三、本系列為“名人名傳系列”,披沙揀金,精中選精,凡十人十二種。吾國傳記文學源遠流長,文史并重。司馬遷之《史記》即代表傳記文學古典的黃金時代。民國時期,經梁啟超與胡適的極力提倡與努力實踐,傳記文學名家輩出,佳作紛呈。本系列所收諸書原版均為繁體文本,在其流布過程中,難免出現版本差異、文字錯訛等現象,為方便讀者,故做如下整理工作:(一)整理者對著者爵里、版本流布、各界評論均有說明,以期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南。(二)所選著作,以其原始版本為底本,盡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別???,擇善而從。(三)??敝校恍J欠?,不校異同。凡底本脫衍訛倒而他本不誤者,據他本勘正,并出校記。(四)凡筆畫小訛,不見字書,顯系誤刻者,一律徑改,不出校記;凡日日淆亂,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之類,一律徑改,不出校記。(五)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徑改原文。確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改后出校記說明。(六)繁體字改為通行的簡體字,但容易引起誤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原貌;習見的異體字、通假字,原則上保持原貌。(七)標點符號的用法,多從作者習慣,除個別明顯排印有誤之外,均未予改動。(八)本系列所收梁啟超之《王安石傳》、《李鴻章傳》兩書,雖出版于1911年之前,但其為“現代傳記文學”之源始,地位特殊,故亦酌情收入。著作既著錄生平事跡,亦有褒貶評議。因時過境遷,有些觀點囿于歷史局限,望讀者甄別。文中插圖,其意有三:或與文互補,或交代背景,或補充延伸,旨在輔助讀者之深層閱讀。古人云:“校書如掃落葉,旋掃旋生。”我們雖勉力為之,而乖漏難免,祈方家教正。
內容概要
《民國學術經典》叢書旨在網羅民國時期的學術精品,為讀者了解和研究民國時期的文化學術成果提供經過??闭淼淖x本。 叢書編選范圍原則上起自1911年民國建立,迄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選諸書均為大師名家之作,亦擇其精善之版本。叢書下又分若干系列,如西洋史系列、中國史系列、名人名傳系列、斷代史系列、名人回憶錄系列、名人文集系列等,以期對民國時期的文化學術作一全景式呈現。是編為名人名傳系列。本系列為“名人名傳系列”,披沙揀金,精中選精,凡十人十二種。
作者簡介
蕭一山(1902-1978),名桂森,字一山,號非字。江蘇銅山(今徐州市)人。19歲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政治系。22歲憑一己之力,撰成“中國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清代通史》,被梁啟超評為“技術罕見”。30歲獲特款資助,往歐美各國考察。36歲撰成《清史大綱》和《曾
書籍目錄
《蘇東坡傳—名人名傳系列》 譯者序 原序 卷一 童年與青年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與青年 第四章 應試 第五章 父與子 卷二 壯年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的惡行 第十章 兩兄弟 第十一章 詩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抗暴詩 第十三章 黃樓 第十四章 逮捕與審判 卷三 老練 第十五章 東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賦 第十七章 瑜珈與煉丹 第十八章 浪跡天涯 第十九章 太后恩寵 第二十章 國畫 第二十一章 謙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與賑災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歲月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嶺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 仙居 第二十七章 域外 第二十八章 終了 附錄一 年譜 附錄二 參考書及資料來源《曾國藩傳—名人名傳系列》 第一章 家庭環(huán)境 第二章 經世之禮學 第三章 學術背景 第四章 思想體系 第五章 天才與志氣 第六章 京官時代的政治 第七章 編練湘軍及其特點 第八章 太平天國的平定 第九章 改造舊社會與建設新事業(yè) 第十章 湘淮軍代興的關系 附錄一 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 引論 第一章 曾國藩之造就人材 第二章 幕府人物總表 第三章 入幕前之活動 第四章 入幕經過及在幕府之活動 第五章 曾國藩之影響 第六章 曾國藩受幕賓之影響 余論 參考書目 附錄二 曾國藩年表 后記《諸葛亮傳—名人名傳系列》《梁啟超傳—名人名傳系列》《魯迅傳—名人名傳系列》《章炳麟傳—名人名傳系列》《丁文江傳—名人名傳系列》《王安石傳—名人名傳系列》《李鴻章傳—名人名傳系列》《武則天傳—名人名傳系列》《張居正傳—名人名傳系列》《成吉思汗傳—名人名傳系列》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家庭環(huán)境曾國藩的稟性是由于家庭環(huán)境養(yǎng)成的,可是他的學問成就,卻得力于北京做官的時代。他在翰林院一共九年,自庶吉士升到侍講學士,都是一種清閑的職務。翰林院好像現在的中央研究院,不過研究院只做純粹的學術研究,而翰林院則是儲備人才的總機關,平素為皇帝皇子講書,可充經筵講官、春坊庶子;放考差,可充鄉(xiāng)會試主考總裁、同考官及各省學政?;蜃胄5铋w秘書,總不外乎文墨之事,所以很有研究的工夫。國藩前幾年多看些歷史書,兼及詞章,注重經世之學,頗有心得。及善化人唐鑒到京師做太常寺卿,這位老先生是當時有名的理學家,和大學士倭仁同以理學相號召,國藩以前輩之禮事之,常常請教他們。唐鑒告訴他說:束檢身心,讀書明理,當以《朱子全書》為宗。……最是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是后代圣人,也是靜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倭仁用功最篤實,每天言動,皆有札記,見過自訟,一點都不虛妄。國藩受了他們的影響,同以朱子為日課,而致力于宋學。我們看他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日記云:何丹溪來久談,語多不誠。午正會客一次,語失之佞。酉正客散,是日與家人辦公送禮,俗冗瑣雜可厭,心亦隨之紛亂,尤可恥也!蹬后何子貞來,急欲談詩。聞譽心忡忡幾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此豈復得為載道之器乎?幾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適足以欺世盜名已矣。謹記于此,使良友均知吾病根所在。與子貞久談,躬不百一而言之不怍,又議人短,頃刻之間,過惡叢生,皆自好譽之念發(fā)出。初十日記云:至海秋家赴飲,渠女子是日納采,座間聞人得別敬,心為之動。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艷羨,醒后痛自懲責,謂好利之心,至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聞言,尚怦然欲動,真可謂下流矣!與人言語不由中,講到學問,總有自文淺陋之意。席散后,閑談皆游言,見人圍棋,躍躍欲試,不僅如見獵之喜??谡f自新,心中實全不真切。歸查數,久不寫帳,遂茫茫然不清晰,每查一次,勞神曠功,凡事之須逐日檢點者,一日姑待,后來補救則難矣;況進德修業(yè)之事乎?是席間海秋言:“人處得我者不足觀心術,處相怨者而能平情,必君子也?!贝擞嗨荒芤?。十四日記云:起晏,心浮不能讀書,翻陳臥子年譜,涉獵悠忽。飯后讀《易》蹇卦,因心浮故靜坐而已昏睡,何不自振也?未初客來試以時藝,贊嘆語不由中,予此病甚深??鬃又^巧令,孟子之所謂(饣舌),其我之謂乎?以為人情好譽,非是不足以悅其心,試思此求悅于人之念,君子乎?小人乎?且我誠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誑語,積久人自知之,不贊人亦不怪。茍有試而譽人,人且引以為重,若日日譽人,人必不重我言矣。紿人自欺,滅忠信,喪廉恥,皆在于此,切戒切戒!十一月初八日記云:醒早沾戀,明知大惡而姑蹈之,平旦之氣安在?真禽獸矣!要此日課冊何用?無日課豈能墮壞更甚乎?尚靦顏與正人君子講學,非掩著而何?辰正讀旅卦,飯后讀巽卦,一無所得,白文都不能背誦,不知心忙甚么?丹黃幾十頁書,如勉強當差相似,是何為者?平生只為不靜,斷送了幾十年光陰,立志自新以來,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日記中痛自劾責之言甚多,可以看出他的理學慎獨功夫是如何了。不久,他便訂立一個課程表:不圣則狂。不上達則下達,殆矣哉!自十月朔立志自新以來,兩月余漸漸疏散,不嚴肅,不謹言,不改過,仍故我矣。樹堂于昨初一重立功課,新?lián)Q一個人,何我遂甘墮落耶?從此立課程,新?lián)Q為人,毋為禽獸。課程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念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zhèn)。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讀史丙申購《二十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后每日點十頁,間斷不孝。謹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養(yǎng)氣氣藏丹心,無不可對人言之事。保身十月十二奉大人手諭曰:“節(jié)勞節(jié)欲節(jié)飲食,時時當作養(yǎng)病?!比罩雒咳沼洸栌嗯甲T二則,有求深意是徇人。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yǎng)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作字早飯后作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為待明日,愈積愈難清。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在課程表訂立以后,他的學術見解,道德修養(yǎng),都有很大的效益。后來劉長佑督直,對捻軍主張合剿,與國藩主張分堵的意見不合,而國藩極稱之。長佐對人說:“滌翁于此乃毫無芥蒂,良由做過圣賢工夫來也!”所謂圣賢功夫,就是他一生嚴以劾己,寬以容眾的精神,的確在這時植立了很好的根基。他并不是一個純粹的理學家,理學只是他整個學問的一方面而已。他在復夏瞍甫的信里說:乾嘉以來,士大夫為訓詁之學者,薄宋儒為空疏;為性理之學者,又薄漢儒為支離。鄙意由博乃能返約,格物乃能正心,必從事于禮經,考核于三千三百之詳,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細,然后本末兼賅,源流畢貫,雖極軍旅戰(zhàn)爭食貨凌雜,皆禮家所應討論之事。故言謂江氏《禮書綱目》,秦氏《五禮通考》,可以通漢宋二家之結,而息頓漸諸說之爭。他的治學方法是由博返約,格物正心,所以他不盡以理學為能事,同時也博覽六書及乾嘉訓詁諸書,而且不以宋人注經為然。他的歸宿是“禮學”,以為禮學可以“通漢宋二家之結,而息頓漸諸說之爭”。禮學是什么呢?就是經世學。有一天唐鑒告訴他說:為學只有三門,曰義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事。多求粗而遺精,管窺而蠡測;文章之事,非精于義理者不能。至經濟之學,即在義理內。國藩就問道:“經濟宜如何審端致力?”鑒答:“經濟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跡,法戒昭然。歷代典章,不外乎此。”這可見國藩特別注意經濟學了!但國藩贊成唐鑒的“經濟不外看史”之說,不贊成他把經濟放在義理內,我們看國藩在《圣哲畫像記》里說:姚姬傳氏言學問之途有三:日義理,日詞章,日考據。戴東原氏亦以為言。如文、周、孔、孟之圣,左、莊、馬、班之才,誠不可以一方體論矣。從前的理學家(唐)、文學家(姚)、經學家(戴)都只承認學問有三種,而國藩提出“文、周、孔、孟之圣,左、莊、馬、班之才”,是“不可以一方體論”的,因此他說:“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匯者何歸乎?亦日禮而已矣。杜君卿《通典》言禮者十居其六,其識已超越八代矣。”他要打破三種學問的藩籬,而以“修己治人經緯萬匯者”為禮學,才算是“先王之道”。所以他說杜君卿的《通典》言禮者多,其識已超越八代,直可追蹤秦漢,“欲周覽經世之大法,必自杜氏《通典》始矣”?!锻ǖ洹肥歉鞣N制度的沿革史,為什么曾國藩這樣的尊重它呢?因為它可以上接馬、班的“經世之典”。接著他又說:有宋朱子、張子之所討論,馬貴與王伯厚之所纂輯,莫不以禮為兢兢。我朝學者,以顧亭林為宗,《國史·儒林傳》褒然冠首,吾讀其書,言及禮樂教化,則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誰之志,何其壯也!厥后張高庵作《中庸論》,及江慎修、戴東原輩,尤以禮為先務,而秦尚書蕙田,遂纂《五禮通考》,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思精矣。吾圖畫國朝先正遺像,首顧先生,次秦文恭公,亦豈無微旨哉?這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他的“微旨”是以禮學為中國學術的正宗,漢學家“擯有宋五千之術”,宋學家“以漢學破碎害道”,斷斷未已,都為國藩所譏議。他說,“屏棄群言以自隘”,“爭得失于一先生之前”,是“妹妹自悅”的“斗筲者”。(以上引文均見《畫像記》)又說:“近世所學者,不以身心切近為務,恒視一世之風尚以為程而趨之,不數年風尚稍變。又棄其業(yè)以趨于新。如漢學、宋學、詞章、經濟以及一技一藝之流,皆各有門戶,更迭為盛衰,論其源皆圣道所存,茍一念希天下之譽,校沒世之名,則適以自喪其守,而為害于萬世?!保ā赌曜V》)他反對漢宋學各有門戶,痛惡趨新執(zhí)一的投機分子,尤以沽名邀譽為喪守害世,他要為務本之學,只有禮學體大思精,可以通漢宋二家之結,因為它是經緯萬匯的綜合學問,乃經世之大法。所以國藩在辛亥七月的日記里,就把經世學很顯然的標示出來了。有義理之學,有詞章之學,有經濟之學,有考據之學。義理之學即《宋史》所謂道學也,在孔門為德行之科;詞章之學,在孔門為言語之科;經濟之學,在孔門為政事之科;考據之學,即今世所謂漢學也,在孔門為文學之科。此四者缺一不可。予于四者,略涉津涯,天質魯鈍,萬不能造其奧竅矣。惟取其尤要者,而日日從事,庶以漸磨之久,而漸有所開。義理之學,吾之從事者二書焉:曰《四子書》,曰《近思錄》。詞章之學,吾之從事者二書焉:《曾氏讀古文鈔》與《曾氏讀詩鈔》,二書皆尚未纂集成帙,然胸中已有成竹矣。經濟之學,吾之從事者二書焉:曰《會典》,曰《皇朝經世文編》。考據之學,吾之從事者四書焉:曰《易經》,日《詩經》,曰《史記》,曰《漢書》。此十種者,要須爛熟于心中,凡讀他書,皆附于此十書,如室有基而丹桂附之,如木有根而枝葉附之,如雞伏卵,不稍歇而使冷,如蛾成垤,不見異而思遷,其斯為有本之學乎?我們看國藩這一段話,就知道他對于一般學者分學問為三途是不很贊成的,他要把經濟之學特別提出來列為孔門的政事之科,真可以發(fā)孔學之義蘊了。至于禮學好像是四種學問的綜合體,故云“缺一不可”。
后記
蕭一山(1902-1978),名桂森,號非宇,江蘇銅山(徐州)人。1920年入北大政治系,后轉歷史系。中學時感風行一時之日稻葉君山《清朝全史》“觀點紕繆,疏舛頗多”,并以國史假手外人為恥,發(fā)憤著《清代通史》上、中卷百二十萬字。上卷出版時年方二十,梁啟超序之以“志毅而力勤,心果而才敏”、“非直識力精越,乃其技術亦罕見也”??箲?zhàn)期間完成《清史大綱》、《曾國藩傳》二書。1948年赴臺灣大學任教;在臺期間,與張其昀等主持“清史編纂委員會”,改訂《清史稿》為《清史》,又以三年精力最終完成五卷本《清代通史》四百余萬字?!对鴩獋鳌吩敿毥榻B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跡,重點記述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的過程。全文觀點鮮明精當,見解深刻獨到,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chuàng)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為方便讀者對全書有更全面的了解,書中另附由李鼎芳編的《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鑒于水平有限,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出現的錯訛還請廣大讀者予以斧正。
媒體關注與評論
蕭一山撰《曾國藩傳》,只為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國藩以文人之身舞刀弄槍,究竟為何而戰(zhàn)?本書的答案是:“為文化而戰(zhàn),為宗教而戰(zhàn)”?!拔幕笔侨寮椅幕白诮獭笔强酌现?。洪秀全不以這樣的“文化”與這樣的“宗教”立國,所以國藩要鏟除之……“文化”與“宗教”之上,就是“救人”:“曾國藩拼命把滿清的命運挽救了,中國的舊文化也算保持住了,這就是他的經世事業(yè)嗎?其實不然。他妝年立志: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yè),要做一個天地之完人??墒撬淖谥际侵问?,是救人。” “先生1934年自英倫考察返國,接觸近代史者,即知茲后時局動蕩,尤以日寇步步進逼,民族危機日重一日,直至八年抗戰(zhàn),期間學人顛沛流離,奔波不暇,時稱‘國難’。雖說身處厄運,使人奮發(fā),先生在四川三臺寫出了《清史大綱》、《曾國藩傳》兩書,畢竟靜心著述之時無多?!? ——(王家范《蕭一山與(清代通史)》)“蕭一山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對文化有獨到的見解。……由于蕭一山始終以人文化成為理想,以文化復興為己任,所以能將所謂圣賢豪杰的智慧、精神、人格透現于史學著述中。” ——(汪效駟《論蕭一山的史學成就與特色》)“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越一年,著《清史大綱》及《曾國藩傳》兩書,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及近代史歷程之嬗變,闡述為詳,特別對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與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麐、胡林翼諸人之所以成功,有著獨到的見解?!? ——(王鐘翰《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蕭氏云:“中國人講文化,日本人講武化,西方人講物化。因為日人講究武士化,西人重視物質化,而中國則數千年歷史的全貌就是‘以文化天下’。反對‘以力服人’,反對斗爭,反對以武統(tǒng)治天下;中華文化的根源思想在此。” ——(《蕭一山先生文集》第696頁,臺北經世書社,1979年版)
編輯推薦
《曾國藩傳》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著作。蕭一山是中國最具影響的清史專家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