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劉又文 等主編 頁數(shù):131 字數(shù):200000
前言
從醫(yī)骨傷臨床四十余年,在門診、病房、義診或醫(yī)療隊下鄉(xiāng)巡診的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頸肩腰腿痛”已經(jīng)成為這個專業(yè)中最為流行的詞匯,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CT、MRl的普及,“椎間盤膨出或突出”的診斷提示愈來愈“明確”的時候,我就想寫一本有關人體內23個椎間盤的病的書。因為脊柱的病變,絕大多數(shù)是由椎間盤的改變而惹的禍。經(jīng)過數(shù)百萬年的進化和演變,人類開始直立行走。最近,據(jù)利伯曼和尤他大學的丹尼斯·布蘭布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提出,我們的祖先在大約200萬年前,就能熟練地奔跑。為了獵取食物和躲避災難,奔跑在人體特征性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支撐我們的腦袋,并使身體的重量能在髖關節(jié)和下肢上保持平衡,脊柱進化成多段S形。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人類及解剖學家卡羅·沃德解釋:“問題在于脊柱原本的設計是作為拱頂使用(爬行),當我們人類站立起來后,它只好充當承載重量的立柱了?!蔽值逻€認為,這種S形系統(tǒng),使我們在保持身體平衡和以雙足運動時非常有力。但我們的直立姿勢,卻對彎曲的結構施加了過多的壓迫和間接力。也因此讓脊柱各段吃了不少苦頭。試著身體后傾,把脊柱向后彎成弧形時,覺得下脊部緊繃得讓你發(fā)抖?那是因為壓縮負荷增加,脊柱間的縱向關節(jié)彼此受壓造成的。由于脊柱是彎曲的,因此脊柱骨必須長成楔形,寬的部分朝前,窄的部分朝后(即前寬后窄)。下背部的負荷最重,楔形的弧度也最大,因此凡舉重物或伸展過度都有可能導致最末端的椎骨滑脫或被壓縮而引發(fā)疼痛。因此人類直立行走是要付出代價的。
內容概要
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椎間盤退變性疾病治療的技術。全書共分十章,主要內容包括椎間盤的解剖學特點;椎間盤的生物力學特點;椎間盤病變的臨床表現(xiàn)和分型;椎間盤疾病治療的循證醫(yī)學原則;椎間盤疾病治療方法的選擇;椎間盤病治療效果評價;椎間盤疾病的康復訓練等?!蹲甸g盤退變性疾病治療新法(修訂版)》內容豐富,講解深入淺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椎間盤的解剖學特點
第二章 椎間盤的生物力學特點
第三章 椎間盤的生物化學特點
第四章 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病理過程
第五章 椎間盤病變的臨床表現(xiàn)和分型
第一節(jié) 頸椎間盤病變
第二節(jié) 胸椎間盤退變性疾病
第六章 椎間盤疾病治療的循證醫(yī)學原則
第七章 椎間盤疾病治療方法的選擇
第八章 椎間盤病治療效果評價
第九章 椎間盤疾病的康復訓練
第十章 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前瞻性評估
第十一章 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微創(chuàng)治療
第一節(jié) 微創(chuàng)后路腰椎融合術
第二節(jié) 微創(chuàng)經(jīng)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
第三節(jié) 經(jīng)皮前路腰骶間軸向融合術
第四節(jié) 微創(chuàng)棘突間固定技術
第五節(jié) 微創(chuàng)腰椎橫突成形術治療腰5橫突肥大
第六節(jié) 經(jīng)皮微創(chuàng)椎弓根鉆孔減壓術
第七節(jié) 微創(chuàng)人工小關節(jié)置換術
第十二章 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組織工程種子細胞及細胞支架研究進展
第一節(jié) 種子細胞研究進展
第二節(jié) 細胞支架研究進展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椎間盤的解剖學特點椎間盤從脊椎解剖結構上來講,它是維系脊椎間連系的重要組成,是椎體間相互運動的“鏈條”,人體內共有23個椎間盤,由上而下,可以分為4段。依次為頸、胸、腰及骶尾段,形成4個“s”形生理彎曲,即2段向前凸(頸、腰段),2段向后凸(胸、骶尾段),這種結構,使脊柱具有彈簧一樣的功能,可以增加負重,吸收震蕩。椎間盤的主要結構是纖維環(huán),它包含了10~20層的膠原,稱為板層它環(huán)形圍繞椎間盤周圍,相鄰兩層纖維走行方向成30°~60°角傾斜交叉,緊緊結合在一起(圖1—1)。當緊密結合在一起時,這些板層是堅硬的,能承受較大的壓力負荷。因為其結構材料為膠原,所以纖維環(huán)具有足夠的柔韌性,可以變形。因此,椎體問可以彎曲運動。它如果彎曲,就會丟失堅硬度從而承受壓力的能力會降低。為了防止這種變化,纖維環(huán)就需要椎問盤的第二個解剖結構——髓核。髓核是位于椎間盤中心含水的膠凍樣物質,當受壓時,這種凍膠狀物質就會向四周放射狀膨出。一方面,這種放射狀的膨出被周圍的纖維環(huán)所抵制,另一方面,這種膨脹也從內側支撐了纖維環(huán),使之不至于向內側彎曲而降低剛度。纖維環(huán)和髓核協(xié)調性的結合維持了椎問盤的剛度以抵抗壓力負荷,同時兩者又都有足夠的順應性以使椎體間存在一定的活動度。(圖1—2)
編輯推薦
《椎間盤退變性疾病治療新法》是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