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林賢治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林賢治先生的最新著作。作者回顧五十年中國文學,從人類自由精神出發(fā),以樹木為喻,從根、干、枝葉等多個方面,探討散文寫作的特性,時代的不同體制、意識形態(tài)、“有活力的組織”對寫作的影響,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作家的言說方式及價值選擇等問題。本書論及多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臧否分明,印證了作者所堅持的美學原則,是一部極具特色的文學史著作。
作者簡介
林賢治,詩人,學者。廣東陽江人。著有詩集《駱駝和星》、《夢想或憂傷》;散文隨筆集《平民的信使》、《曠代的憂傷》、《孤獨的異邦人》;評論集《中國新詩五十年》《胡風集團案:20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記》、《自制的海圖》、《五四之魂》、《時代與文學的肖像》、《一個人的愛與死》、《午夜的幽光》、《紙上的聲音》;自選集《娜拉:出走后歸來》、《沉思與反抗》;傳記《人間魯迅》、《魯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蕭紅》等。主編叢書叢刊多種。
書籍目錄
論散文精神(代序)
一 根
二 干
三 枝葉(上)
四 枝葉(中)
五 枝葉(下)
六 其他
散文與人類自由精神(代跋)
章節(jié)摘錄
選章快讀:賈平凹賈平凹出身于秦地的普通農(nóng)家,談不上“家學淵源”,他的第一批作品,也是為水利工地的黑板報寫作的。后來,他怎么竟進入“廢都”,以善玩書畫石頭的名士風度而名滿天下?前后賈平凹判若兩人,令人感興趣的是,他從哪里獲得如此神魔般的力量改變了自己?在一篇文章里,賈平凹回憶說,當初“背著一卷印花粗布紡的薄被子從山地來到西安,一站在金頂輝煌的鐘樓面前,我險些要被嚇昏了”。現(xiàn)時的心境如何呢?他引了兩句唐詩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痹谶@期間,生活于他畢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F(xiàn)在,他可以過一種詩意而有禪趣的日子了。他曾為自己取一法號曰“抱散居士”,胸前佩一塊象征“大人”的石頭做護身符;為居所命名為“鳳凰閣”“虛靜村”,參禪打坐,有研究相書的余閑。又自稱“花奴”,將室內(nèi)枯樹根稱作“殘美人”,復(fù)在彎軀上系一弦索,謂之“美人琴”,題詩曰:“千古寂寂事,獨弦覓知音?!眲e人索書,常以“禪靜”“禪悟”等見贈。此等活法,在農(nóng)夫野老看來,固然是神仙境界,連一般知識分子也都不敢企慕。作為“專業(yè)作家”,賈平凹遠離商州故土,卻以偶然返鄉(xiāng)及較常接觸鄉(xiāng)人為“沒變”-用六十年代的話說,大約相當于“保持革命本色”-的確證,自詡“秀才不出門,卻知天下事”。這“天下”,當然是指商州的天下了。從農(nóng)村文化圈到城市文化圈,從農(nóng)民文化圈到知識分子文化圈,對賈平凹來說,這種文化遷變已是確定不移的事實。其實,所謂生活,不獨指生活環(huán)境,重要的還包括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培養(yǎng)起來的格調(diào),品味等等在內(nèi)。如果缺乏明確的角色意識,而一味以“農(nóng)裔作家”的血統(tǒng)自豪,那么,事情將因為失去知識分子的警覺和自我批判,而適得其反。專業(yè)作家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他們的存在,首先意味著為意識形態(tài)而生存,其次才是日常生活。因此,為了創(chuàng)作,必須不時地補充來自社會的血液。賈平凹便如此。雖然,他把商州定為“根據(jù)地”,而且決心遵照領(lǐng)袖“深入生活”的教誨,帶了一份商州地圖,各縣行走,“欲以商州這塊地方來體驗、研究、分析、解剖中國農(nóng)村的歷史發(fā)展、社會變革、生活變化”,無奈如何積極“走動的下鄉(xiāng)”,仍然無法克服專業(yè)化所帶來的生活的疏離感。他早期寫作的《商州初錄》發(fā)表后,曾被批評界譽為“探索出了一條中國式的路子”。其實,此亦無非類似古之“稗官”所記,是一種印象主義的東西。結(jié)構(gòu)及文字,均取法古代筆記;文風的簡樸,恰好與民俗合諧??垂倏吹眯迈r,其實那是陳貨,庫存既久而為眾人所忘罷了。因為道聽途說,而非親身體驗,故而零碎、蕪雜、浮淺,缺乏富于血肉的具體描繪,完全失卻了一部作品所應(yīng)具有的滂沛元氣和個人激情。此后,賈平凹走得更遠,已經(jīng)從農(nóng)家轉(zhuǎn)向道家佛家陰陽家那里去了。及至《廢都》一出,便被安排,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深入體驗社會改革,以期創(chuàng)作出類似《浮躁》一樣的頌歌式作品。但是,此刻的賈平凹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雖然他也確實到江南“開放”地區(qū)走了一通。更有趣的是賈平凹大談“平民意識”。他自述說:“我關(guān)注現(xiàn)實,因為我是平民,平民并不少有悲天憫人之懷。但我又是作家,作家又稱閑人,我笑我是半忙半閑過日子,似通不通寫文章。正是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生命,我注重筆下的人物參差而不是人物的對比,注重其悲,悲中尤重其涼,注重其美,美中尤重其凄,在無為中去求為,在不適應(yīng)中尋適應(yīng)?!比绱?,可能具備平民意識嗎?賈平凹說:“平民意識中國一般作家都有。但有些人的平民意識沒有根。咱祖祖輩輩是農(nóng)民……在血脈上是相通的。咋樣弄,都去不掉平民意識。這似乎是天生的。”又說:“說到根子上,咱還有小農(nóng)經(jīng)濟思想。從根子上咱還是農(nóng)民。雖然你到了城市,竭力想擺脫農(nóng)民意識,但打下的烙印,怎么也抹不去?!痹谶@里,賈平凹把平民和農(nóng)民,平民意識和農(nóng)民意識給混淆了。農(nóng)民意識是農(nóng)民所特有的,是被禁錮的土地所培育起來的一種品質(zhì)和精神,它是與生活于其上的農(nóng)民的利益和要求相適應(yīng)的。其中,保存了人類天性中許多美好的東西,有為別樣的階級所不曾具備的優(yōu)秀的成分,但是,也明顯存在著狹隘、保守、忍耐的特點,而這也正是世代農(nóng)民的悲劇所在。太平天國諸王的內(nèi)訌,義和團的排外主義,都可以在這里找出源頭來。賈平凹的對城市的仇恨而自卑的心理,以反文明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優(yōu)越感,其實都是農(nóng)民意識,不是平民意識。后者是一種民主意識,有更大的容受力。由于它把社會看做是權(quán)力者和無權(quán)者、上層和底層、官方和民間這樣二元對立的狀況來加以認識,并且自覺地站在后者的立場,因此,它的存在本身便意味著一種矛盾和對抗。一個名士化了的人,怎么可能存在著這種對抗呢?何況,賈平凹后來已經(jīng)把他的“根據(jù)地”從實地商州移到了故紙之上。開始相當一段時間,他是根據(jù)流行的需要進行創(chuàng)作的。但是,他對此是不滿意的,因為找不到自己。他研究張藝謀,怎樣建立個人的風格,而決計以奇巧取勝。這種左沖右突摸索徑路的“流寇主義”維持了許久,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了虛靜,發(fā)現(xiàn)了性、怪、力、神。這時,他的功利心仿佛隨之淡泊下來,自稱寫作只是為了“自己的受活”。其實,“功夫在詩外”。賈平凹大談老莊、玄學、禪學,稱是“氣功思維法”,強調(diào)意念作用,靈力判斷。八十年代的“尋根文學”產(chǎn)生于文化熱,賈平凹率先改變他的寫實風格,始則“虛實相濟”,繼則“恍兮惚兮”。對于神秘主義,他歸結(jié)為:一是從小生活在山區(qū),山區(qū)多巫風,二有一個情趣問題,三是對符號學、《易經(jīng)》,以及西方哲學和宗教著作的閱讀和借鑒。此外,同疾病及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自然也不無關(guān)系??傊搅撕髞?,他便走火入魔了,完全醉心于某種趣味、癖好;種種夢境與幻覺,都呈現(xiàn)出病態(tài),散發(fā)著藥味。關(guān)于個人的創(chuàng)作,他曾經(jīng)這樣總結(jié)道:“我絕對強調(diào)一種東方人的、中國人的感覺和味道的傳達。我喜歡中國古樂的簡約,簡約到近乎枯澀,喜歡它的模糊的、整體的感覺,以少勝多,言近旨遠,舉重若輕,從容自在,在白紙上寫寫黑字,更多地是在黑紙上寫白字?!边@種東方美學統(tǒng)攝了儒的含蓄,所謂“溫柔敦厚”,道的淡泊,還有釋的境界,禪化為意境,廣大圓通,情景交融。傳統(tǒng)美學,是逃避的美學:逃避人生,逃避清醒,逃避沖突。賈平凹自述從小不被重視,因此“喜歡躲開人”。逃避就是“躲”,他正好從傳統(tǒng)美學中找到靈魂的棲宿地,而在現(xiàn)實面前無須面對。他欣賞臥虎,只是因為它內(nèi)斂,寂靜,深藏,有一種東方的味,而不是行動、搏擊與抗爭。他提倡大,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其實所得是虛。他提倡力、氣、勢,所謂“帝王氣象”,卻時見酸腐,枯滯,瑣屑。他提倡幽默,結(jié)果往往是無聊的噱頭。愈是到了后來,愈見如此,簡直讓人懷疑作者嗜痂成癖。倒是在《四十歲說》中的一組短文,說家庭,房子,孩子;說花錢,請客,奉承,打扮;說生老病死,沒有一般的“學者型作家”的討厭的掉書袋,多敘日常生活,雖然說是大眾哲學的說教,卻也清朗自然。至于像《祭文》《我不是個好兒子》這樣具有情感深度的文字,后來幾乎再也不可得見了。在賈平凹的散文中,個人功名,多愁善感,高標見妒,年命易逝,琴棋書畫,山石花月,都是常見的主題。他自白說:“我明白了我的孱弱所在是胸腔太窄,沒有呼吸到廣大世界的空氣,眼睛也太小了,全然是在月光之中。”的確,后來的孤僻幽冷的文字,已經(jīng)成了中國“山林文學”的孑遺?!霸鹿狻保谫Z平凹那里,既是“山林”的一部分,又指如月的女人。在他的作品中,是不可能沒有性的。李漁《慎鸞交》傳奇中有一句話:“畢竟要使道學、風流合而為一,方才算得個學士文人。”賈平凹是在八十年代起來的一代作家中最具傳統(tǒng)文人氣質(zhì)的一位。說散文是“情種的藝術(shù)”,這樣的定義,也唯有賈平凹才說得出來。對女性的態(tài)度,可以看做是一個人的社會觀念、道德觀念和美學觀念的集中的體現(xiàn)。在關(guān)于《廢都》的通信中,賈平凹認為,現(xiàn)實中的女性沒有多大反差。這種無差別狀態(tài),說明他對女性作為人的階級性缺乏敏感,所見便統(tǒng)一為色和性了。在他的作品中,對女性大抵表現(xiàn)出一種變態(tài)的男權(quán)主義者的態(tài)度,“神馭”,賞玩,是精神的征服和占有,卻并非如他所說的“崇拜”。他寫《夢》:“像我這樣的人,在這浩浩茫茫的世上,寫了那幾本小書,一不能頂吃,二不能頂喝,到處受人白眼,我還惜乎我的生命嗎?我該放著膽子去做夢,做了,盡興兒去做,盡情兒去做?!迸畠簢翘饓羿l(xiāng)。他津津樂道在作品中怎樣“不放過每一個字的描寫”,寫“意淫意識”,“意奸意識”,“意欲意識”;小說《廢都》,不厭其詳?shù)乇┞蹲鰫鄣募毠?jié)。散文相對收斂一些,也會不時出現(xiàn)不潔的部分,如在不相干處突然冒出生殖器來之類。說到“情種的藝術(shù)”時,他明白說“一切不需掩飾”,“甚至暴露、解剖自己,也是成功的一條秘訣”。弗洛伊德說,有一種人是有“露陰癖”的。孫犁,張中行和汪曾祺,同樣喜歡寫女性。孫犁多寫勞動女性,健康,勤勞,質(zhì)樸,也有一種陰柔美;張中行和汪曾祺明顯地帶有一種才子氣,但筆下不乏溫情,且有敬慕之意,甚至心存敬畏。像賈平凹這種丑的,臟的,猥褻不健康的成分,在這幾位老人那里是沒有的。賈平凹生活在故紙之上,他神往于古代文士的曠達自在,逍遙自由。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在他看來,唯“空與靈”是一脈相承的。雖然也曾說過“中西雜交”,其實是洋為中用,他把西方建立在個人權(quán)利之上的自由觀念理解為中國式的遠離實際權(quán)利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與自我適應(yīng)。因此,他并不要求具有獨立的思想,不屑于塑造莊嚴的形象,“將一張臉面弄得很深沉,很沉重”。他認為,思想是哲學家的事,“哲學家是上帝派下的牧人,作家充其量是牧犬”。對于作家,只要“活兒做得漂亮”便行。所謂“漂亮”,就是要做文體家,要風格鮮明,而“閑筆閑情最容易產(chǎn)生風格”。他鄙夷“政治性強烈”,“把作品當號角,當戰(zhàn)斗性的東西”,“講究深度,廣度和力度”的作家,說是“從來沒有聽誰說蔣光赤,以至于當代一些政治傾向強烈的作家是文體家”。此說其實大謬。他把人類爭取個人和群體主權(quán)的政治斗爭,當成多余的贅物,把人類這種主人的情感生活當做是闖入者的胡鬧,或者是譫妄的行為。就以他推崇的蘇東坡來說,他說:“吾愛東坡好瀟灑好率真,不拘一格作文章,出外好奇看世事,晚回靜夜亂讀書,當今誰是蘇二世呢?”所取也僅是蘇東坡受道家影響的一面,而關(guān)心民瘼,身體力行,挑戰(zhàn)權(quán)貴,傲岸不阿的另一面,怎么便看不到呢?蘇東坡其實是一個政治家,倘若舍棄關(guān)懷社會的熱情,剩下的是什么呢?其實,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也還不乏具有與人類共同的進步的方面相通的很可珍視的遺產(chǎn),以反傳統(tǒng)著稱的魯迅就接受了這樣的遺產(chǎn);但是,恰恰是這個部分,被一批扮作“藝術(shù)”和“學術(shù)”的守護神般的人物拋棄了。??思{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中強調(diào),作家必須忠于心靈深處的真實情感:愛情,榮譽,同情,自豪,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吧倭诉@些永恒的真實情感,任何故事必然是曇花一現(xiàn),難以久存?!备?思{說,“他若是不這樣作,必將在一種詛咒的陰影下寫作。因為他寫的不是愛情而是情欲;他所寫的失敗里,誰也沒有失去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他所寫的勝利里沒有希望,而最糟糕的還是沒有憐憫和同情。他的悲傷并不帶普遍性,留不下任何傷痕。他描寫的不是人的靈魂,而是人的內(nèi)分泌?!辟Z平凹,就是這樣一個在陰影下寫作的作家。在那里,光愈來愈暗。余秋雨余秋雨暴得文名,在于“邊緣文學”著作《文化苦旅》。在九十年代之后,他以一種為評論家所稱的“文化隨筆”,把人們拉回到往古的廢墟堆里去。除了后來出版的集子《霜冷長河》,所寫大抵屬于遺址文化、典籍文化;不同于汪曾祺的吃,賈平凹的性,以及活在他們中間的風俗文化。賈平凹重現(xiàn)世的,余秋雨重歷史的;賈平凹要“受活”,余秋雨要“反思”;賈平凹要玩,要趣味,要自在,余秋雨則總是要感到“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的籠罩,縱然他一再自稱是“靠賣藝闖蕩江湖的流浪藝人”,卻不見半點唯漂泊者所有的孤獨與凄苦。余秋雨身為學者,這種身份的認同感,會使他最后“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但他又不失為才子,有“萎靡柔弱”的一面,故而也會“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希望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如果說賈平凹生活和寫作在較為純粹的中國舊文人的陰影里,那么,余秋雨則生活在“王朝的背影”里。在返回歷史的旅途中,余秋雨把注意力集中在兩大勢力上面,就是權(quán)力者和知識者。無論對其中哪一種勢力,他都不曾持批判的態(tài)度。由于缺乏某種較為固定的審視的框架,在中國歷史上不斷重演的許多殘酷的血腥的情節(jié),都在陳述中仿佛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成了可以避免的偶然。在名篇《一個王朝的背影》中,余秋雨贊頌大清康熙皇帝“異乎尋常的生命力”,“人格比較健全”,說康熙的避暑行宮即有名的“避暑山莊”是“中國歷史命運的一所'吉宅'”,感嘆說:“他是走了一條艱難而又成功的長途才走進山莊的,到這里來喘口氣,應(yīng)該?!痹谟嗲镉昕磥恚强滴跏ッ鞯摹巴醯馈?,致使?jié)h族知識分子與之“和解”。文中列舉了為康熙王朝服務(wù)的大知識分子黃宗羲、李颙等,說:“這不是變節(jié),也不是妥協(xié),而是一種文化生態(tài)意義上的開始認同。”于是反詰道:“既然康熙對漢文化認同得那么誠懇,漢族文人為什么就完全不能與他認同呢?政治軍事,不過是文化的外表罷了?!边€指出,雍正帝寫《大義覺迷錄》也是頗為誠懇的。文末寫到王國維殉清事,說這正是文化與朝廷分不開,是漢族高層知識分子與朝廷產(chǎn)生的某種文化認同尚未消散的表現(xiàn)。結(jié)尾處寫道:“知識分子總是不同尋常,他們總要在政治,軍事的折騰之后表現(xiàn)出長久的文化韌性。文化變成了他們的生命,只有靠生命來擁抱文化了,別無他途;明末以后是這樣,清末以后也是這樣?!痹谶@里,歷史的真實性被抹殺了,曾經(jīng)存在于歷史上的民族和階級的鮮明界限被抹殺了,那些曾經(jīng)激蕩過數(shù)代人直至孫中山章太炎魯迅一代的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的斗爭,都成了無足輕重的兒戲。無利害、無是非的混沌的“文化生態(tài)”代替一切,高于一切。魯迅的早期著作姑且不說,他在晚年寫的《隔膜》《買〈小學大全〉記》《隨便翻翻》《病后雜談》《病后雜談之余》等多篇文章中,都曾援引大量史料,揭露了清王朝的文字獄的兇殘。其中有記錄說,一些被征服者就是因為“隔膜”,相信了清朝統(tǒng)治者用的“愛民如子”“一視同仁”的古訓,上了“誠懇”的當,“以為'陛下'是自己的老子,親親熱熱的撒嬌討好去”,結(jié)果被殺掉。魯迅明確指出:“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個,尤其是后兩個皇帝,對于'文藝政策'或說得較大一點的'文化統(tǒng)制',都是盡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獄不過是消極的一方面,積極的一面,則如欽定四庫全書,于漢人的著作,無不加以取舍,所取的書,凡有涉及金元之處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為定本。此外,對于'七經(jīng)'、'二十四史'、《通鑒》、文士的詩文、和尚的語錄,也都不肯放過,不是鑒定,便是評選,文苑中實在沒有不被蹂躪的處所了?!边@樣的結(jié)論,同余秋雨說的完全兩樣。魯迅還認為,倘有有心人將有關(guān)史料加以收集成書,則不但可以使我們看見統(tǒng)治者那策略的博大惡辣,手段的驚心動魄,還可以因此明白,我們曾經(jīng)“怎樣受異族主子的馴擾,以及遺留至今的奴性的由來”。令人感興味的問題是,“余生也晚”,何以竟如此清楚“好皇帝”的知識分子政策的英明偉大呢?何以獨獨喜歡選擇知識分子服事與身殉一個王朝的這樣一節(jié)故事呢?還是魯迅說得好:“事情早已過去了,原沒有什么大關(guān)系,但也許正有著大關(guān)系,而且無論如何,總是說些真實的好?!痹谟嗲镉赀@里,文化是一堵屏風,遮蔽了真實。余秋雨明顯夸大了文化的價值,把文人當做“人文”的代表,盡量加以美化?!读鞣耪叩耐恋亍窔v述清朝流放犯在邊地留下的文化福澤,贊美他們“內(nèi)心的高貴”;《千年庭院》寫書院講學的朱熹,如何以振興教育為念,“恢復(fù)人性,改變素質(zhì)”,冶煉“文化人格”。文化知識的傳播功不可沒,但是,在這中間,官方意識形態(tài)對人性人格的消蝕和破壞,知識傳授者其實也是說教者的奴化心理,則根本不曾引起余秋雨的注意。文中引朱熹的話說:“若不讀書,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齊家、治國?!痹谟嗲镉甑臅校R者充滿著對權(quán)力的渴慕,為事業(yè)計,不惜迎合與周旋;自然也得保留一點自尊,即所謂“文化人格”,說穿了不過“面子”而已。在《風雨天一閣》一文中,余秋雨把藏書樓天一閣的歷史看做是“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史”,盛贊創(chuàng)建人范欽-官至兵部右侍郎-的“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以及借以支撐的一種“冷漠、嚴峻”的意志力。相反,文中對另一位藏書家豐坊,則批評說是“太激動,太天真,太脫世,太不考慮前后左右,太隨心所欲”,“不懂人情世故”,“太純粹”,“缺少旋轉(zhuǎn)力”,故而事業(yè)無成。余秋雨從文化史中讀得出來,文化人的命運總是任人擺布,不能自主的?!?文章憎命達',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薄爸袊娜说墓陋毑皇且环N脾性,而是一種無奈。”為了結(jié)束精神苦旅,余秋雨欣賞歷代受挫敗的文人的種種解脫法。一是精神勝利,以文化的永恒也即“三不朽”的“立言”為資本,保持對實際勝利者的傲視,再就是取法老莊及佛教,力求超脫,淡泊和靜定。據(jù)余秋雨的書說,蘇東坡就是這樣“突圍”的。但是,對于世俗的利益,余秋雨是頗為看重的;從《廬山》的一段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文人在他心目中的真正地位是什么。面對廬山先為政治家所獨霸后為中外大官人、大商賈所共占的事實,他憤憤不平地問道:“難道,廬山和文人就此失去了緣分?廬山?jīng)]有了文人本來也不太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就像一所廟宇沒有晨鐘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庇终f:“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來的,但鼓吹得過于響亮了就會遲早引來世俗的擁擠,把文人所吟詠的景致和情懷擾亂,于是山水與文人原先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不見了,文人也就不再擁有此山此水??磥?,這是文人難于逃脫的悲哀。”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種儒道互補的處世原則,原也是對大儒,即多少具有獨立人格的大知識分子而言的。余秋雨,我們自然不必以“兼濟”之志相要求;他常常寫到退隱,但也絕非“獨善”,因為這是需要具備自省的能力的。他認為,退隱“與顯赫對峙”,“與官場對峙”;而“最佳的隱潛方式”則是:“躲進江南小鎮(zhèn)之中”。這是一種頗為獨到的眼光,他說:“山林間的隱蔽還保留和標榜著一種孤傲,而孤傲的隱蔽終究是不誠懇的;小鎮(zhèn)街市間的隱蔽不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殘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過得十分舒適,讓生命熨貼在既清靜又方便的角落,幾乎能夠把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隱蔽的最高形態(tài)。”他不滿于蘇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也都因為具有“小”的格局,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關(guān)于蘇州,他沒有盛贊“圣朝氣象”的種種,著眼的是其中的“輕柔悠揚,瀟灑倜儻,放浪不馴,艷情漫漫”。唐伯虎是此間的著名人物,稱得上“非官方文化”的代表,余秋雨稱之為“躲在桃花叢中做一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大約是把他當做處于仕途不暢階段的文士的一個樣板的吧?魯迅曾經(jīng)說過,中國的隱士是最接近官僚的。余秋雨抱同情于文人的“隱蔽”,雖謂是不得已,但也不失為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用他的話就叫“人生范式”:在保全生-現(xiàn)代相對應(yīng)的語詞就是“安全感”-的基礎(chǔ)上,如何以最穩(wěn)妥的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既可避免官場的紛擾和險惡,又能“精神”與“體魄”兼全,“深邃”和“青春”同在,無衣食之虞,而有園林美女之樂,最終還可以讓歷史“把他的名字記下”。余秋雨的才子氣,在《吳江船》中有著最為惡俗的表現(xiàn)。文章以“文革”為背景,寫大學生派出的戰(zhàn)斗組,由工宣隊率領(lǐng),在農(nóng)場進行“斗批改”的情形。當時,“提思想、排疑點、理線索、定重點”,有好幾個“小集團”被清查出來,在公布的名單中,有一個據(jù)說罪行最嚴重的女學生投湖自殺了。文字很有詩意:“她的衣衫被撕開了,赤裸裸地仰臥在岸草之間,月光把她照得渾身銀白,她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兒?!苯又鴮憮u船運送遺體,夜經(jīng)垂虹橋,這時,作者就引了宋代詩人姜夔與他所愛的姑娘小紅坐船的記游詩:“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比绱税驯瘎∠矂』?,情趣化,以美掩蓋罪惡和痛苦,簡直到了不忍卒讀的地步!一個對他人的苦難如同隔岸觀火,毫無惻隱之心的人,一個對自己的生活津津樂道的人,一個對大眾傳媒深感興趣,積極進行自我炒作的人,有什么可能具有所謂的“歷史滄桑感”和“人生滄桑感”呢?余秋雨散文中的所有材料及其黏合劑,其實都是從死人那里借來的,是以一種呆板的書面語言,程式化的結(jié)構(gòu),對古代知識分子軼事的拼湊和復(fù)制。沒有自己的真聲音,只有一副柯勒律治說的“假嗓子”。最明顯的是《道士塔》對道士的描繪,通篇是臆想虛夸的廢話;又如,《遙遠的絕響》寫嵇康臨刑時的心理活動,以實為虛,真中見假,給人以十分拙劣的編造的感覺。作為歷史知識的大眾普及讀本,余秋雨的散文,思想是陳舊的,情調(diào)是沒落的,風格是遠不成熟的。什么《智能的夢魘》《遺憾的真實》《褪色的疑問》,甚至連題目也是裝腔作勢、半通不通的。這樣一個從學院的后門里出現(xiàn)的作家,居然被其他作家批評家出版家簇擁起來,視為“大人先生”。及至出版《霜冷長河》,完全卸掉了慣穿的古代袍服,畢露現(xiàn)代才子的形相。余下一個令人感興味的問題是:這類東西,怎么竟至于魅惑如此之多的看客呢?余秋雨個別篇什,如《老屋窗口》《酒公墓》,不為大家所注意,倒算得文情俱佳。這樣的作品,大約因為牽涉私人記憶,尤其與童年相關(guān),那種天然的純樸,使他不敢,或竟至忘了造作與夸張的吧。王小波王小波與張承志有著大致相同的經(jīng)歷。兩個人都當過紅衛(wèi)兵,當過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對這樣兩種角色,王小波倒不像張承志那樣熱烈地認同,而是一再反思自己的受“愚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他們都曾經(jīng)出過國,只是王小波在美留學,情況比較穩(wěn)定,不同于張承志的當代表和做苦工,先后有著反差極大的榮與辱的體驗;還有,是他們后來都辭去公職,置身于少數(shù)自由撰稿人之列??墒牵瞬煌纳铙w驗之外,他們整體的精神狀態(tài),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作風格都呈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最明顯的,是對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梢哉f王小波是一個西方主義者,與張承志完全相反,從來不曾說過西方的壞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實問題的批評,也都是以西方的現(xiàn)代理念及社會經(jīng)驗為標準的。這種態(tài)度和方法是五四式的,在當代知識分子中,很少有人能堅持這一點。在這中間,王小波突出的是對科學的宣傳。他對科學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尊重事實,尊重知識,和尊重理性上面。他反對個人迷信,愚民政策,不斷嘲諷“大躍進”和“文革”時代的荒誕,反對民族的自大,否定宣揚諸如“毫不利己”的人生觀,“壞事變好事”的所謂辯證法之類的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反對道德至上主義,揭露“氣功”和“特異功能”,反對歧視同性戀者,等等。在相當廣泛的范圍內(nèi),如他所說,“充當科學辯護士”。他提倡科學研究的“善良原則”,并且強調(diào),善良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chǔ)上,唯有科學的倫理才是善良的?!蛾P(guān)于崇高》一文舉例說,當洪水沖走國家財產(chǎn),不問搶救什么而只問搶救之責,是不負責任的。所以,文章主張,“人有權(quán)拒絕一種虛偽的崇高,正如他有權(quán)拒絕下水去撈一把稻草”?!抖亲永锏膽?zhàn)爭》反對依恃“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的教條,拿人的性命胡鬧,同樣以事實為根據(jù),提出一個社會責任問題。王小波認為,科學是一個過程,“除了學習科學已有的內(nèi)容,還要學習它所有、我們所無的素質(zhì)”。也就是說,應(yīng)當把科學的內(nèi)容和原則轉(zhuǎn)變?yōu)槿说乃刭|(zhì);通過科學改造人的素質(zhì),從而改變?nèi)说奶幘?。關(guān)于人的境遇問題,自由和民主問題,在王小波這里,是一個與科學密切相關(guān)的問題。何謂自由?自由是指屬于個人的一種權(quán)利,而權(quán)利就是尊嚴。王小波說:“個人是尊嚴的基本單位。”他反對以國家或社會的尊嚴替代或剝奪個人的尊嚴?!白饑啦坏溉耸艿阶鹬?,它還是人價值之所在”。他在多篇文章里談及中國的政治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總結(jié)說是“從上古到現(xiàn)代,數(shù)以億萬計的中國人里,沒有幾個人有過屬于個人的尊嚴”。自由對于個人,是一種獨立性,對于社會則是多元性多樣性,是羅素說的“參差多態(tài)”。王小波決心捍衛(wèi)個人的獨立和尊嚴,表示說:“不管怎么說,我不想把自己的未來交給任何人,尤其是哲學王?!彼瑯臃磳δ欠N統(tǒng)一的、“呆板”的,甚至像但丁《神曲》的寒冰地獄那樣“把人凍在那里一動都不能動”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是明確的定于一尊的,所以才有“這個不宜提倡,那個不宜提倡”,“仿佛人活著就是為了被提倡”的現(xiàn)象。對此,王小波表態(tài)說:“要真是這樣,就不如不活?!彼l(fā)問道:“弟兄姐妹們,讓我們睜開眼睛往周圍看看,所謂的參差多態(tài),它在哪里呢?”自由、民主、平等,這是西方近代思想啟蒙和工業(yè)革命的產(chǎn)物,為鄉(xiāng)土中國所匱乏的。王小波在《弗洛伊德和受虐狂》一文中,用諧謔的語調(diào)寫道:“法國人在馬賽曲里唱道:不自由毋寧死;這話有人是不同意的。不信你就找本辜鴻銘的書來看看,里面大談所謂良民宗教,簡直就是在高唱:若自由毋寧死?!丢毩⑿浴防镎f:我們認為,人人生而平等。這話是講給英國皇上聽的,表明了平民的尊嚴。這話孟夫子一定反對,他說過:無君無父,是禽獸也-這又簡直是宣布說,平民不該有自己的尊嚴。總而言之,個人的體面與尊嚴,平等、自由等等概念,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是沒有的,有的全是些相反的東西。我是很愛國的,這體現(xiàn)在:我希望伏爾泰、杰弗遜的文章能歸到辜鴻銘的名下,而把辜鴻銘的文章栽給洋鬼子。假如這是事實的話,我會感到幸福得多。”在《洋鬼子與辜鴻銘》的文章里,作者進一步表明,作為東西文化的產(chǎn)物,兩者毫無共通性可言,彼此是不可能置換的。至于“密室”里的事情,自另當別論。文中寫道:“坦白地說吧,在洋鬼子的S/M密室里有什么,我們這里就有什么,這種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恐怕不能說是偶合。在密室里,有些masochist把自己叫做奴才,把sadist叫做主人。中國有把自己叫賤人、奴婢的,有把對方叫老爺?shù)模馑疾畈欢唷S行㎝在密室里說自己是條蟲子,稱對方是太陽-中國人不說蟲子,但有說自己是磚頭和螺絲釘?shù)?,至于只說對方是太陽,那就太不夠味兒,還要加上最紅最紅的前綴。這似乎說明,我們這里整個是一座密室?!蓖跣〔ㄓ形恼聦iT評論中國現(xiàn)代書刊出版的檢查制度,以西方作參照,贊成美國和歐洲把成人和兒童的知識環(huán)境分開的做法,反對審查和禁止,“拿成人當孩子看”。他寫《擺脫童稚狀態(tài)》,以十分犀利的文筆寫道: “二三十年代,有頭腦的美國人,如海明威等,全在歐洲待著。后來希特勒把知識分子又都攆回到美國去,所以美國才有了科學發(fā)達、人文薈萃的時代。假如希特勒不在歐洲燒書、殺猶太人,我敢說現(xiàn)在美國和歐洲相比,依然是個土得掉渣的國家。我不敢說國內(nèi)人才凋零是書刊檢查之故,但是美國如果現(xiàn)在出了希特勒,我們國內(nèi)的人才一定會多起來?!痹谡f到科學的美好時,王小波認為,科學所以在人類開創(chuàng)的一切事業(yè)中最有成就,是因為有自由民主做基礎(chǔ)。對個人而言,如果缺少愛平等、愛自由這兩樣東西,不但沒有成就,而且會活得像一只豬一樣。因此,在此之上,必須加上另一樣東西,就是愛智慧。智慧是理性,是覺悟,是自我分裂和自我拯救的力量,王小波曾經(jīng)提到一個德國人對本民族的智慧的懷疑:怎么全體日耳曼人會被一群層次很低的納粹瘋子引入歧途呢?對于經(jīng)歷過“文革”浩劫的中國人來說,存在著同樣的問題,所以王小波經(jīng)常提到“智慧”這個詞,因為它意味著一種匱乏。但是,“國學家”也經(jīng)常提到“東方智慧”,顯然與王小波的概念大相徑庭,正如他說的:“東西方兩種智慧的區(qū)別,不僅僅是驢和馬的區(qū)別,而且是叫驢和騸馬的區(qū)別?!彼赋觯骸爸袊莻€官本位國家,老百姓見了官,腿肚子就會篩起糠來,底氣不足,有民主權(quán)利,也不敢享受。對于絕大多數(shù)平頭百姓來說,情況還是這樣?!泵裰?,自由,不是社會天然具備的,它們同樣需要接受科學的培育和訓練。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科學和藝術(shù)的正途不僅不是去關(guān)懷弱勢群體,而且應(yīng)當去冒犯強勢群體”。如此提出科學的責任問題,在中國,王小波的聲音確乎是獨立的、唯一的。王小波對科學和理性的熱愛,與張承志對信仰、精神、道德主義的熱愛,是兩種不同的生命景觀。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對稱性和相異性,兩人不但對西方文化持相反的態(tài)度,對東方文化也同樣如此。王小波完全沒有那種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濫調(diào),相反,他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整個地給否定掉了。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種“走極端”,仿佛與理性主義很不相符,實際上他貫徹的是一個大原則,就是:人必須成為人。他認為,作為中國人有一種“行貨感”。所謂“行貨”,是低人一等的。這種不平等的觀念,來源于延續(xù)了幾千年的等級制度,以及基本上是御用的“國學”理論。王小波在《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一文中說:“假若有人生為行貨,見識一定和生為貨主大有不同。后一方面的例子有美國《獨立宣言》,這是兩百年前一批北美的種植園主起草的文件,照我們這里的標準,通篇都是大逆不道的語言。至于前一方面的例子,中國的典籍里多的是,從孔孟以降,講的全是行貨言論,尤其是和《獨立宣言》對照著讀,更是這樣?!钡?,文化相對主義作為國粹家的常用的法寶,總是以“存異”的面貌出現(xiàn),實質(zhì)上是把人類進化的時間之鏈拿掉,否認文明與野蠻的區(qū)別。對此,王小波表示說:“文化相對主義是人類學家對待外文化的態(tài)度,可不是讓宋公明當行貨,也不是讓非洲的女孩子任人宰割。人生活在一種文化的影響之中,他就有批判這種文化的權(quán)利。”莊嚴,激烈,一個以幽默著稱的作家,也有幽默不起來的時候。當有所謂“國學家”打著“愛國主義”的招牌推銷儒學的陳貨,宣稱“中華文明將拯救世界”時,王小波寫了《我看國學》等系列文章,回敬懷有“救世情結(jié)”的“國學家”的蠱惑宣傳。他說:“四書五經(jīng)再好,也不能幾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換著人地嚼?!薄按笳[鬼,樹老成精,一門學問最后可能變成一種妖怪。就說國學吧,有人說它無所不包,到今天還能拯救世界,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但還是將信將疑?!庇终f:“老百姓說:罐子里養(yǎng)王八,養(yǎng)也養(yǎng)不大。儒學的罐子里長不出現(xiàn)代國家?!被仡櫨攀甏皣鴮W熱”,這些文字,教人立刻想起魯迅對雜感這一文體的定義性的贊許-“感應(yīng)的神經(jīng),攻守的手足”,明確是飽含了戰(zhàn)斗的熱意的。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王小波給自己,也給中國知識界劃了界限,說:“如今我也擠進了話語圈子。這只能說明一件事:這個圈子已經(jīng)分崩離析?;谶@種不幸的現(xiàn)實,可以聽到各種要求振奮的話語:讓我們來重建中國的精神結(jié)構(gòu),等等。作為從另一個圈子里來的人,我對新圈子里的朋友有個建議:讓我們來檢查一下自己,看看傻不傻,瘋不瘋?有各種各樣的鏡子可供檢查自己之用:中國的傳統(tǒng)是一面鏡子,外國文化是另一面鏡子。還有一面更大的鏡子,就在我們身邊,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痹谖幕瘑栴}上,王小波表達了他的平民立場。耽于精神的人,往往忽略物質(zhì)生活。而對于“沉默的大多數(shù)”來說,物質(zhì)生活則是根本的。當王小波明言中國人一生生活在一種有害的哲學的陰影下的時候,同時指出,作為這套哲學的編造者,孔孟程朱是在社會的上層生活的,他們根本不了解底層。對于物質(zhì)生活的困苦,中國文化提倡的,唯是一種消極忍耐的態(tài)度,只要大家都能活著就好,不管他們活得多么糟糕。在知青文學流行的“青春無悔”論,某種把生存權(quán)等同于人權(quán),不把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質(zhì)量定義在內(nèi)的人權(quán)理論,都是王小波所批判的。事實勝于雄辯。生活之樹常綠。王小波把許多理論問題引向生活的概念,尤其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的生活,簡直成了知人論世的準則。他提出,人生活著,除了具有一定物質(zhì)的保障之外,還必須享有自由,快樂,幸福與尊嚴。而所有這些,都不是權(quán)勢者可以壟斷的。這也就是說,“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別人手里的行貨”。所以,在一篇文章中,王小波特別贊賞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因為它總是力圖反抗“生活的設(shè)置”,以致終于由家豬變做了野豬。與這種生活態(tài)度相比照的,文中還談到兩種人:一種是“想到設(shè)置別人生活的人”,另一種是“對被設(shè)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無論設(shè)置或被設(shè)置,奴役或被奴役,兩者都不足取。王小波表明,他要過獨立而自由的人的生活,自己所愛的生活,“有”的生活。他發(fā)誓說:“我這一生決不會向虛無投降。我會一直戰(zhàn)斗到死。”王小波的雜感,主題十分明確,就是對傳統(tǒng)和正統(tǒng),也即主流意識的消解。由于他是站在“體制”之外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作的反思,因此,這種消解也就較之其他作家為徹底。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異的文風,骨子里頭是嚴肅的,而表現(xiàn)出來卻是非常平易而有趣。他經(jīng)常使用佛家語“平常心”,表達一種平民的品格;拒絕“媚雅”,自然也拒絕“媚俗”。在文章中,他慣于讓“我”走進話題中去,這樣可以避免“客觀”,便于用民間說書人的樸素的敘述語調(diào),去講說自己的或真或假的經(jīng)驗和故事,在不斷喚起的可笑感中,對選定的目標進行閃電般的出色的打擊。他極其重視“有趣”。他認為,“凡人都喜歡有趣。這是我一生不可動搖的信條,假如這世界上沒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有趣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一直伸往未知的領(lǐng)域,無趣是個封閉的空間,其中的一切,我們?nèi)慷炷茉??!彼摹坝腥ぁ?,不是賈平凹式的無聊的噱頭,也不是王蒙式的調(diào)侃,用他的話說,其實是一種“黑色幽默”。這種幽默,一是來源于生活邏輯固有的荒誕性,二是一種天生的氣質(zhì),是兩者的結(jié)合。他的文章,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種貌似正統(tǒng),故作莊嚴的東西,這種“假正經(jīng)”,正是他借以褻瀆神圣,毀壞偶像的利器。有時,它僅以某種語調(diào)出之,例如:“我說過,以后寫雜文要斯文一些,引經(jīng)據(jù)典?!彪S意的一舉手,就撥了一下“學者型”批評家的下巴。有時,把生活經(jīng)驗中的一些見慣不怪的假大空話,直接插入敘述之中?!冻聊拇蠖鄶?shù)》寫到一位知青在買東西時少給了錢,“那位老鄉(xiāng)決定要說該同學一頓,期期艾艾地憋了好半天,才說出:哇!不行啦!思想啦!斗私批修啦!后來我們回家去,為該老鄉(xiāng)的話語笑得打滾。可想而知,在今天,那老鄉(xiāng)就會說:哇!不行啦!'五講'啦!'四美'啦!'三熱愛'啦!同樣也會使我們笑得要死!”表面上在嘲諷語言的貧乏,實際上卻把前后兩個不同的時期通過類似的語言連接起來了?!锻鈬娪袄锏挠哪繁憩F(xiàn)的是另一種機智,其中說到幽默是沒有國界的,聽不懂“幽默”有兩種情形,一是不想懂,一是不敢懂。其中的語詞,顯然是經(jīng)了理性的嚴格的選擇與安排的?!扼H和人的新寓言》,則是利用已有的文本進行新的闡釋和創(chuàng)造。文章全從一則有名的寓言展開,寓言說的是騎驢的父子倆,因為聽信幾伙人的不同意見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但闡釋卻十分有趣。結(jié)束說:“我既是個學究,就要讀書?,F(xiàn)在的書刊內(nèi)容豐富,作者名字前面有括號的全是重要文章。有的談新儒學,有的談后現(xiàn)代,扯著扯著就扯到了治國之策。當然,這路文章的實質(zhì)不是和我們商量怎么受治之策,而是和別人商量怎么治我們,這就和驢耳朵里聽見人嘀咕一樣,雖然聽不懂,但準知道沒好事?!蓖跣〔ㄕf,中國歷史“不容許幽默,只容許假正經(jīng)”。因此,“假正經(jīng)”對他來說,是一種合法的、自由的言說。在這種話語形式中,他可謂如魚得水,使敘述省去許多筆墨,是超乎傳統(tǒng)“文章作法”的一種凝煉,充滿張力。這是一種異乎尋常的才能,他珍視這種才能并使之不斷得到鍛煉;許多篇章,無論思想或諷刺藝術(shù),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王小波自述道:“作為一個人,要負道義的責任,憋不住就得說,這就是我寫雜文的動機?!庇哪?,玩笑,在中國作家中并不顯得匱乏;在九十年代,甚至因此釀成一種可惡的風氣。幽默而可惡,就因為沒有道義感,甚至反道義。能夠把道義感和幽默感結(jié)合起來,鍛煉出一種風格,不特五十年,就算新文學運動以來的近百年間,也沒有幾個人。魯迅是唯一的。王小波雖然尚未達到魯迅的博大與深刻,但他在一個獨斷的語境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假正經(jīng)”文風,自成格局,也可以說是唯一的,難以替代的。他的“黑色幽默”,潛伏著一種極強的攻擊力量,但是,他為人是誠懇的,正直而熱情。他有一段獨白十分感人,說:“人在寫作時,總是孤身一人。作品實際上是個人的獨白,是一些發(fā)出的信。我覺得自己太缺少與人交流的機會-我相信,這是寫嚴肅文學的人共同的體會。但是這個世界上除了有自己,還有別人;除了身邊的人,還有整個人類。寫作的意義,就在于與人交流。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在寫?!比欢麤]有能夠?qū)懴氯ァ?997年4月,正是艾略特說的殘酷的月份,他被毀于心臟病。
編輯推薦
《中國散文五十年》編輯推薦:1.作者林賢治近年來活躍在國內(nèi)知識界,以思想先鋒、人格精神名重一時。在這部新作中,作者對當代中國散文的發(fā)展面貌作了全新的揭發(fā)和論述,大量被埋沒的優(yōu)秀作家、作品和文學事件第一次進入了文學史的視野,大量的已知作家作品則被重新考量,作者思想深邃,觀察敏銳,主張激烈,構(gòu)建了一個全新的當代文學乃至思想文化的總體面目。2.當代散文不僅屬于文學的領(lǐng)域,而且是國家生活的一個層面。散文是當代精神、意識形態(tài)、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作者以散文為切入點,由此恢復(fù)和反思當代的社會發(fā)展和精神歷程,提出了很多精彩的分析和觀點。3.作者對一些當代名作家如王蒙、賈平凹、張承志、余秋雨等作的精彩而深刻的評論,一針見血,堪稱當代絕妙好評。4.本作的語言一以貫之的延續(xù)了作者深刻、尖銳而活躍多姿的特點。讀此書,不啻于享受一場文字與思想的盛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