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張充和口述,孫康宜撰寫 頁數(shù):284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我和張充和女士的曲緣,要從二十八年前說起?! ∧鞘?981年的4月間,紐約的大都會美術(shù)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剛建成一座仿造蘇州網(wǎng)師園的明軒(Astor Court),一切就緒,只等幾個星期后向外開放。那年我還在普林斯頓大學(xué)工作,尚未搬至康州來?!?當(dāng)時普大的師生們正在熱心研究究明代小說《金瓶梅》,對書中所錄許多明代小曲尤感興趣。于是服務(wù)于該美術(shù)館的普大校友何慕文(Marwell K.Hearn)就計劃為我們在明軒里舉行一次曲會,并請著名昆曲大師張充和為大家唱曲,由紐約的陳安娜女士(即后來的紐約海外昆曲社創(chuàng)辦人之一)吹笛。當(dāng)天充和用昆曲的唱法為我們演唱《金瓶梅》曲子,包括《雙令江兒水》、《朝元令》、《梁州新郎》(摘自《琵琶記》、《羅江怨》(俗名《四夢八空》)、《山坡羊》(即小尼姑《山坡羊》)等曲。從頭到尾,充和的演唱深得昆曲優(yōu)美的精髓,令在場諸人個個絕倒。
內(nèi)容概要
一位文化曲人獨特的世紀(jì)回憶, 穿越抗戰(zhàn)與內(nèi)戰(zhàn)的烽火,浸潤她六十年來海外移居的生涯,記錄眾多曲人以曲會友的盛事,薈萃他們丹青墨韻的精華, 這就是曲壇名家、書苑才女張充和珍藏至今的紀(jì)念冊《曲人鴻爪》(三大集):第一集存藏抗戰(zhàn)前后吳梅、杜岑、路朝鑾、龔圣俞、陶光、羅常培、楊蔭瀏、唐蘭等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年至1966年間,身在美國的李方桂、胡適、呂振原、王季遷、項馨吾及身在臺灣的蔣復(fù)璁、鄭騫、焦承允、汪經(jīng)昌、夏煥新、毓子山等作品;第三集存藏1966年以后姚莘農(nóng)、林燾、趙榮琛、余英時、吳曉鈴、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聞等作品?! 〗褚罁?jù)近百歲高齡的張充和本人口述,孫康宜筆錄曲人本事,鉤沉演藝傳承,再現(xiàn)當(dāng)年沙龍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并對《曲人鴻爪》各家題詞和畫幅做出畫龍點睛的詮釋和導(dǎo)讀。此外,附錄張家舊影、張充和事略年表及其題字存目。全書文字書畫,相得益彰,冀能留住張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滅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及許許多多的誰家庭院。
作者簡介
張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歲時師從朱謨欽學(xué)古文及書法。十六歲從沈傳芷、張傳芳、李榮忻等學(xué)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箲?zhàn)爆發(fā),轉(zhuǎn)往重慶,研究古樂及曲譜,并從沈尹默習(xí)書法。勝利后,于北大講授昆曲及書法。1948年結(jié)縭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xué)教授書法二十多載,并于家中傳薪昆曲,得繼清芬。
書籍目錄
代序 我和張充和的曲緣前言 張充和的《曲人鴻爪》第一集 抗戰(zhàn)前后的曲人活動一 吳梅二 杜岑三 陸朝鑾四 龔圣俞五 陶光六 羅常培七 楊蔭瀏八 唐蘭九 樊家父女:樊浩霖、樊誦芬一○ 盧前一一 周仲眉夫婦:周仲眉、陳戊雙一二 張鍾來一三 吳蔭南一四 王茀民一五 王季烈一六 吳逸群一七 汪東一八 蔡家父女:蔡晉鏞、蔡佩秋一九 韋均一第二集 1949-1966:曲人的懷舊與創(chuàng)新上編 曲人在美國二○ 李方桂二一 胡適二二 呂振原二三 王季遷二四 項馨吾下編 曲人在臺灣二五 蔣復(fù)璁二六 鄭騫二七 焦承允二八 汪經(jīng)昌二九 夏煥新三○ 毓子山三一 吳子深三二 張穀年三三 陸家曲人:陸蓉之、陸永明、陸郁慕南、郁元英第三集 1966年以后:張充和的也盧曲社和其他昆曲活動三四 姚莘農(nóng)三五 林燾三六 趙榮琛三七 余英時三八 吳曉鈴三九 徐朔方四○ 胡忌四一 洪惟助四二 王令聞附錄 張家舊影張充和事略年表張充和題字存目后記 張充和與紐約海外昆曲社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集抗戰(zhàn)前后的曲人活動 一 吳梅 1937年春,充和二十四歲。有一天她捧著那本全新的《曲人鴻爪》冊頁,獨自前往吳梅先生(1884-1939)在蘇州的家。吳梅先生是充和最欽佩的曲人前輩;他不僅能作曲譜曲、唱曲、吹笛,而且還是著作等身的昆曲教育家。充和一向喊吳梅先生為伯伯,因為她父親張冀牖是吳梅先生多年的好友,兩家的子女一直都很熟。尤其是,充和喊吳梅先生的四公子吳南青(1910-1970)為四兄。雖然充和沒正式做過吳梅先生的弟子(不像二姐允和曾在上海光華大學(xué)選過吳梅先生的昆曲課),但她個人經(jīng)常向吳梅先生請教,也請他改過詞,所以一直尊稱他為老師(而且,充和所參加的幔亭曲社最初也是吳梅先生命名的)??傊?,充和特別渴望這位“曲學(xué)大師”能在她的《曲人鴻爪》首頁上題字?! ∧翘?,吳梅先生就在充和的書畫冊上抄錄了他的自度曲,《北雙調(diào)·沉醉東風(fēng)》: 展生綃,藝林人在。指煙嵐,畫本天開。重摹梅道人,依舊婁東派。是先生自寫胸懷。二老茅亭話劫灰,只滿目云山未改。 吳梅先生這支曲子原為題清代畫家王蓬心(王宸)的山水小幅而作,旨在捕捉王氏的文人畫風(fēng)格。蓋王蓬心在文人畫方面的成就甚高,不但是所謂的“四王”之一,也是婁東派的巨擘(“依舊婁東派”),所以吳梅先生這首題畫曲子主要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表揚,也可以說是和古代文人的一種對話。一般說來,文人畫的風(fēng)格就是不媚俗,不為謀利而作,故吳梅先生日:“是先生自寫胸懷。”由此可以引申到昆曲的基本文化特質(zhì):昆曲本來就應(yīng)當(dāng)與詩書畫的韻致有其共通之處。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今天四對夫婦,顧傳玢、張元和、張允和、沈從文、張兆和、傅漢思都離我而去,張充和還生活在美國。張充和受到的傳統(tǒng)教育最多,是書法家。 ——周有光 無論字、畫、詩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fēng)范,格調(diào)極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 ?mdash;—歐陽中石 有光先生說得十分準(zhǔn)確:“張家四姐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四姐妹中我聞名最早、相識最久、相知最深的則是充和。 ——余英時 她是我的長輩,九十多歲高齡,筆力依然如此勁秀!可佩! ——許倬云 對張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書面,當(dāng)今才女。 ——白先勇 充和先生送過我一幅墨寶我已然很滿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董橋 掰著指頭算,依舊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會寫字的雖不少,但如此優(yōu)雅,且又如此高壽的,沒有第二位?! ?mdash;—陳平原
編輯推薦
書畫詩詞的賞心樂事,曲人生涯的余韻流風(fēng)。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