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中國發(fā)展出版社  作者:李禮 編  頁數(shù):240  字數(shù):19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留在地腳上的歷史    張鳴    歷史是人演出來的,一代又一代,你方唱罷我登場,更多的時候是唱對手戲,或打,或談,或者一起喝酒吃飯,歌舞彈唱。但所有的戲碼,都得在地上演,演好了,還是演砸了,都會留下痕跡。    中國人跟歐洲人不一樣,在建筑上,善于玩土木,不善于玩石頭,改朝換代,從項羽開始,又偏喜歡放火,所以一個個前朝的舊跡,剩下的不多,但是土地卻有記憶,地層的差異,一個又一個的夯土敦,告訴后來的人們,這里經(jīng)過了多少次的滄海桑田,多少次的王冠落地。只要腳踏上那片土地,土地就會告訴你點什么。    寫歷史,讀歷史,都可以走著寫,走著讀??疾煲粓鰬?zhàn)役,不親臨現(xiàn)場,看看山川地貌,河流走向,就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辨東西。想知道皇帝是如何尊貴,怎么也得到故宮走一趟,立在丹墀之上,你才明白,大殿里龍椅坐上的那個人,無論是什么德行,在這樣的建筑里,都透著威嚴,讓人敬畏。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應廣東南方電視臺的邀請,跟中山大學的一位歷史學教授一起,走讀了廣州的革命遺跡。其實,當日的廣州,早已不復存在,能走讀的也就是寥寥無幾的幾座墳塋。但是,即使看看當年建造的墓碑,摸摸碑上的文字,還是能感觸到幾絲歷史的厚重,有一種瞬間回到當日現(xiàn)場的感覺,用今天的時髦話說,叫做穿越。    穿越無非是種夢囈,無論科技如何發(fā)達,估計都造不出時光列車,把現(xiàn)在的人送到古代去。但現(xiàn)在的人寫史讀史,如果沒有一點古人的現(xiàn)場感覺,多半做不好這事。    到了旅順要塞,你才能感覺到當年日俄戰(zhàn)爭的殘酷,同時才能體會出甲午戰(zhàn)爭中清軍是多么的無能。同樣一個要塞,俄軍堅守了將近一年,而清軍僅僅守了8天。到了劉公島,你才能明白,當年北洋水師的避戰(zhàn)策略,是多么的荒唐。劉公島和對岸的威海,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烏龜殼似的堡壘,躲在里面,敵人的海軍的確攻不進來,但是只消敵人繞道從后面攻下威海,這個烏龜殼就被人掀開了,躲在里面的北洋海軍,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只剩下挨揍的份了。    看看北京的西什庫教堂,你才能明白在義和團運動中,所謂義和團的勇敢是怎么回事了。這樣一個不大的教堂,沒有堅固的堡壘,里面僅40支洋槍就頂住了義和團幾萬人兩個多月的圍攻。如果義和團真的不怕死,擠也給它擠塌了。    我們的歷史課,真應該開放,讓老師領(lǐng)著學生,走出來講,到歷史發(fā)生過的現(xiàn)場去講。這樣的話,歷史就活了。有的時候,看看展覽,看看古人用過的東西,鑒賞一下古人留下的畫像,看看古人穿過的衣服、用過的盔甲,對于體悟歷史,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歷史不僅需要學習知識,記住年代,更重要的是要有感覺。這種感覺,只能從古人的現(xiàn)場,包括古人留下的物件中去尋找。    因此,本書以地理為線索鉤沉歷史,不僅別開生面,也顯得生動而耐讀。    可惜的是,這么多年來,我們在革命和建設中,對古人,或者說對自己的祖先過于不尊重了,革命大拆大砸,建設和開發(fā)還是大拆大砸,還有推土機和挖掘機的橫掃。所謂封建主義的痕跡不值得保留,而近代修建的小洋樓,又是帝國主義的痕跡,更不該保留。這些年來,一邊是拆掉平毀古人的痕跡,一邊是大興土木修建假古董,歷史留在地腳上的遺跡,是越來越少了。假古董的出現(xiàn),把土地原來的記憶也給毀了。有時候,前年去的時候,東西還在,今年再去,就已經(jīng)人已非,物也不是了。即使建了假古董,建得跟真的似的,任憑你怎樣發(fā)思古之幽情,也找不到感覺了。    大概,我們只能躲進文字里,用我們走讀的文字,建一個小小的象牙塔,在里面祭奠我們的古人,我們的歷史。    2012年4月7日星期六    于京北清林苑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時間為線索,以一種歷史地理的視角,描述了晚清特別是最后十年中國諸多人物、事件、思想對辛亥革命和民國到來的影響。涉及新軍、維新、立憲派、租界、義和團、光復會、日俄戰(zhàn)爭、保路運動、武昌起義、近代報業(yè)等諸多內(nèi)容,展示了歷史的復雜、多樣性。
  本書通過名家與新銳的游記,配以大量新舊圖片,穿梭于當下和往昔,用生動的方式鉤沉、解讀歷史,并涉及眾多城市和歷史人物,使讀者有很強的現(xiàn)場感與參與感。

書籍目錄

上海,租界西風
五臺的光榮與夢想
梁啟超的茶坑村
小站春秋
《張南通》故里行
尋路東交民巷
西什庫,熱月圍攻
瀏陽,激進的小城
旅順口的陷落
洋書店——延陵巷
1907,紹興之夏
佟麟閣路上的賽跑
岳府街,被遺忘的光陰
從萬木草堂到黃花崗
武昌,昔日風雷
長江路南京的背景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上海,租界西風 薛理勇 吾國外力侵入,則上海當為政治上之國恥紀念地;物質(zhì)進步,則上海又為學術(shù)上之文化發(fā)軔地。 ——姚公鶴《上海閑話》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不久,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1845年),之后1848年和1849年美租界和法租界建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就是后來所稱的“公共租界”。 在上海英租界出現(xiàn)后的50多年間,各國先后在上海、天津、漢口、廣州、廈門、九江、鎮(zhèn)江等12個城市建立了30個租界,總面積不足40平方公里,而上海租界的面積就達到22平方公里。同樣,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城市面積約為40余平方公里,其中租界面積占2/3強。上海租界之地位、勢力、影響、作用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租界是獨立于中國行政體系和法律制度之外的殖民地。但對于長期自我封閉的大清帝國而言,租界又如“違章”打開的門戶和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通過洞開的門戶、窗口進入租界,影響全國。從某種意義上說,列強的入侵加速了中國封建制度的死亡,提前和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路名背后 1845年初建的英租界相當于今天的延安東路至北京東路的外灘,面積830畝。1848年英租界第一次擴張成功,范圍相當于沿今天的黃浦江西岸、蘇州河南岸、西藏中路、延安東路一圈,面積2820畝。1848年建立的美租界位于蘇州河北岸的虹口,無明確界址,只稱“沿江三里之地”。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后稱Foreign Settlement或British and American Settlement,但人們?nèi)粤晳T把原英租界叫做“英租界”,蘇州河北岸的租界叫做“美租界”或“虹口美租界”。1899年英、美租界擴張,改稱“公共租界”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總面積為33503畝,約合22.3平方公里。 英租界建立后即仿西方城市制度成立了“道路碼頭委員會” (Committee on Roads and Jetties),1854年遣散后重新組織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直譯應為“上海市政委員會”。但是漢語中沒有與municipal相對應的詞,人們認為該機構(gòu)負責租界的規(guī)劃、建設,與清朝中央六部中的“工局”相似,于是叫做“工部局”,是租界最高的領(lǐng)導機構(gòu),相當于租界的“市政府”。

后記

2012年的春天,有或沒有歷史感的人,都可能會在某個草長鶯飛的日子回憶起民國來。100年前,隨著46歲的孫中山在南京的幾句宣誓,一個老大帝國突然戛然而止,民國時代就這樣出人意料地到來了。幸?;驗碾y總是神出鬼沒,就在一年前,紳士們還在爭吵著國會的早日到來;就在幾個月前,嚴復還為這個國家寫了一首32個字的國歌。聰明如嚴,亦無法知道這居然是首挽歌。    這一切是如何到來的?    信奉歷史必然論的人們當然已經(jīng)給出了各種解釋,雖然在對歷史回望和重構(gòu)中,所謂歷史規(guī)律也是如此千姿百態(tài)。總的來說,我比較喜歡美國學者任達的描述:“就這樣,在1911-1912年間,在革命者、不再抱幻想的改革者、新軍士兵、各省嚇壞了的官員和城鄉(xiāng)杰出之士共同但并非有組織的反對下,2100年來古老的帝制政府突然崩潰”。說得富有戲劇感,也充滿了歷史的真實。    當然,如果非要在辛亥年找一個有點像必然的東西,那不妨將其視為一次歷史積累的爆發(fā)和諸多事件的合力。近代以降,改革和新思想如走馬觀花般在中國登場,雖然其間充滿了失敗、流血、陰謀和夢想,但各種背離舊王朝的能量已經(jīng)如巖漿在地下洶涌,一個合適或叫做偶然的時間、地點,無疑就是一個發(fā)泄的裂縫。而這本書的嘗試正是通過圖片和游記穿梭于當下和歷史,向蕪雜的歷史投去自己好奇的一瞥:    上海,租界和望平街,這里商業(yè)發(fā)達、眾聲喧嘩,西方文化和報界輿論,成為摧毀中國舊政權(quán)的一種新勢力;    山西五臺,一個內(nèi)陸小城的徐繼畬如何影響了華夏地理觀的一次歷史轉(zhuǎn)向;    廣東新會,茶坑村的梁啟超,廣州萬木草堂里的康有為,以及黃花崗上年輕的生命;    天津小站,這里是北洋新軍的發(fā)跡之地,日后正是新軍士兵發(fā)起了起義,而他們的領(lǐng)袖們則成為革命的巨大受益者;    江蘇南通,張謇的實業(yè)行動被視為一種士紳們在政治斗爭框架之外的一種救國努力;    瀏陽,這座小城是譚嗣同和唐才常的故鄉(xiāng),二者均為改良派中的左翼,后者領(lǐng)導的自立軍起義,雖以“勤王”為名,卻被認為是“在兩湖地區(qū)醞釀革命的第一步嘗試”;    北京,西什庫教堂門口義和團的失敗,幾乎意味著政府的事實破產(chǎn);佟麟閣路,這里是資政院舊址所在地,在與革命派賽跑的最后幾年里,遲遲未開的國會讓立憲派錯過了最后的機會;    旅順,1906年在此戰(zhàn)斗的兩支外國軍隊,讓國人受到鼓舞的不僅是黃種人的勝利,還有立憲小國打敗專制大國背后的制度誘惑;    成都岳府街,見證保路運動的歷史痕跡多已不在,不過這里點燃了1911的怒火。    毫無疑問,歷史為后人布下了各種好玩或不好玩的陷阱和想象的空間。如同從古到今,中國社會總有明制度和潛規(guī)則一樣。我總覺得,文獻里的字句有著不同于現(xiàn)實世界的“紙上人格”,特別是一個有著文字崇拜的民族來說,尤其如此。因此經(jīng)常需要一些現(xiàn)實和地理的東西作為注腳,雖然后者也非不能說謊,卻不失為一種必要的補充或啟發(fā)。而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地理對于中國也意義非凡,眾多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其改良或革命的思路正是始于對各國位置的認識,在經(jīng)過多次歷史恥辱后,他們終于明白所謂“天下之中”的中國只是世界文明之一種,而那些過去遙不可及的“極西”和“泰西”也并非煙熏火燎之地,于是乾隆詩中所謂“寧可求全關(guān)不開”的理想封閉局面,終成明日黃花。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到地理現(xiàn)場,歷史難以被如此生動地理解。正如譚其驤、顧頡剛先生在《禹貢》發(fā)刊詞開頭所寫的那樣:“歷史是記載人類社會過去的活動的,而人類社會的活動無一不在大地之上,所以尤其密切的是地理。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如果找不到舞臺,哪里看得到戲??!所以不明白地理的人是無由理解歷史的,他只會記得許多可佐談助的故事而已?!钡乩憩F(xiàn)場,頗似一個值得期待的小門或旁門,推開它,人們可以更容易地直達歷史深處和有趣的現(xiàn)場,而那些政治正確的光芒,也往往在風物和地理面前褪去神話。    一個孱弱的老大帝國搖身變?yōu)閬喼奘讉€美式共和國。我們可以真切體會,彼時很多人難免會如此設想:1912年意味著中國霉運的終結(jié)。然而在隨后的20世紀里,中國人的災難和痛苦是如此之多,如同法國人謝和耐所說:“中國似乎變成了命運的玩物而無法進行抗爭”。雖然來了民國,來了共和,這個國家卻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碎片化時代。于是,強人和威權(quán)政治以另外一種畸形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市場,從新皇帝登基,到舊皇帝復辟,從委員長訓政到新的紅太陽升起。很多人懷疑,巨大的歷史慣性,讓中國人重新給自己戴上了枷鎖。    任何一種文化傳統(tǒng)都必然好壞混雜,不斷發(fā)展,問題的關(guān)鍵很大在于如何在一些適宜制度安排下,發(fā)掘其優(yōu)良的傳統(tǒng),而壓制或拋棄其糟糕的東西。正如密爾在論述“好政府”的標準時所說,一種好的政治制度,應該有助于培養(yǎng)社會成員的道德、智力等好的、積極的品質(zhì)。就過去100年來說,中國在此方面作為甚少,破壞甚多。這不僅遮蔽了很多值得開掘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更讓其中的“惡之花”覓得土壤,肆意開放。此消彼長之間,最大的失敗可能就是中國人對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挫敗感。    “共和”進入中國百年,期間經(jīng)歷的種種變異,其光怪陸離、奇形怪狀,非三言兩語能夠描述。不過在無數(shù)人動輒喜歡判斷此制度、彼制度不符合中國國情時,人們很少去仔細想一想,這真的是一種水土不服,還是我們就從未真正貫徹實行過。    與逝去的世界的無聲對話無疑讓人興奮,人類對歷史的興趣與生俱來,因為正是前人影響、塑造了后來者的生活,無論是美妙或糟糕。不過,很少有人擁有斯賓諾莎那樣的勇氣,打算像考察線條、平面和體積一樣考察人類的行為和欲望。在我看來,對歷史的探索,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得到圓滿的答案,這種自以為是不僅值得懷疑,也多少有點索然無味。正如茨威格所說,歷史如同小說,恐怕這不是羅布代爾的細致或司馬遷的文采所能解決的,你當然可以給出如真理一樣的回答,但正如昆德拉所說,“每一個答案都將是一架捕捉傻鳥的夾子”,因此對本書的描述和呈現(xiàn),諸位姑且看之。不過作為《炎黃地理》雜志的主編,我還是要感謝作者們的賜稿,特別是遠在香港的哲夫先生,一直在歷史圖片方面的慷慨支持。“乘眾勢以為車”,正是你們的精彩文字、影像,讓一本年輕的雜志得以不斷發(fā)展,雖然由于各種原因,他還很不成熟。    在此,也要感謝中國發(fā)展出版社的趙建宏、陳學英為本書付出的努力,更要感謝包月陽社長的關(guān)心支持,作為一位新聞業(yè)廣受尊重的前輩,在轉(zhuǎn)型為出版人后,人們注意到,日益眾多的力量正在向這里匯聚。    2011年4月于北京光華路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先師譚其驤先生說:“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北緯枋隽税倌昵暗奈枧_一角,也記錄了打造這個舞臺和在舞臺上演劇的人,值得一讀。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    “讀萬卷書,走萬里路”,一直是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但在古典條件下真正能做到的實在太少。據(jù)說司馬遷曾到一些重要事件發(fā)生地憑吊,顧炎武曾對許多歷史事件進行地理還原,此外真正能做到的歷史學家就很少,大家都是紙上功夫。本書還原了一個又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地理環(huán)境,古典中國讀書人的夢想終于有機會成為現(xiàn)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馬勇    本書以地理為線索鉤沉歷史,不僅別開生面,也顯得生動、耐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    任何地理和歷史的交匯都是迷人、可愛的,猶如笛卡爾發(fā)明的坐標系和二元論,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時空觀,讀到本書的人也有福了。    ——旅行家、數(shù)學家  蔡天新    歷史是個謎,是因為我們離它太遠。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重返歷史的捷徑——不是復原逝去的時間,而是返回歷史的空間。    ——作家  祝勇

名人推薦

先師譚其驤先生說:“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北緯枋隽税倌昵暗奈枧_一角,也記錄了打造這個舞臺和在舞臺上演劇的人,值得一讀。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 “讀萬卷書,走萬里路”,一直是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但在古典條件下真正能做到的實在太少。據(jù)說司馬遷曾到一些重要事件發(fā)生地憑吊,顧炎武曾對許多歷史事件進行地理還原,此外真正能做到的歷史學家就很少,大家都是紙上功夫。本書還原了一個又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地理環(huán)境,古典中國讀書人的夢想終于有機會成為現(xiàn)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馬勇 本書以地理為線索鉤沉歷史,不僅別開生面,也顯得生動、耐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鳴 任何地理和歷史的交匯都是迷人、可愛的,猶如笛卡爾發(fā)明的坐標系和二元論,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時空觀,讀到本書的人也有福了。 ——旅行家、數(shù)學家 蔡天新 歷史是個謎,是因為我們離它太遠。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重返歷史的捷徑——不是復原逝去的時間,而是返回歷史的空間。 ——作家 祝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穿越百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意外收獲本書,以特殊的方式展示了近代歷史變遷,貌似松散,實則有大歷史的視野,安靜看下,發(fā)現(xiàn)妙處很多。文筆么,80%的很棒,其他的有幾個沒展開。義和團老照片等是驚喜。
  •   歷史有很多注腳,這部書選取了很多人都忽略的那些建筑坐標,而且行文很棒,文字也很厚實,讀來很喜歡。
  •   需要靜心閱讀
  •   一般吧,內(nèi)容不是很吸引人
  •   是一本很值得讀一讀的書,非好常
  •   以地點為切入點,思路不錯。文字能力一般化。不同作者寫的不同篇章讀起來有些差異。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