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閩都文化研究會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閩都文化研究會 編
內(nèi)容概要
《閩都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化》主要內(nèi)容包括:嚴譯《天演論》與“沙聚之邦”的社會問題、羅豐祿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主張和貢獻、陳恭甫先生之人格與學術精神、淺談船政文化在培育科技人才、推進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歷史貢獻等。
書籍目錄
嚴譯《天演論》與“沙聚之邦”的社會問題 嚴復思想中的變革精髓 陳恭甫先生之人格與學術精神 侯官新學述論 嚴復論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林昌彝《射鷹樓詩話》的詩史價值 羅豐祿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主張和貢獻 走向富強與叢林法則:嚴復思想再估計 后生霑被定誰賢——論陳寅恪對嚴復的繼承與超越 晚清陳季同中學西傳的實踐與觀念研究 林森與中國近代法制開創(chuàng) 中國第一位現(xiàn)代思想家嚴復 林譯小說在文學翻譯理論上的獨特價值 論五四時期知識女性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軌跡及其啟示——以閩籍作家廬隱與冰心為例 嚴復“群己”觀語義闡釋 閩都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 從地域文化走向全國文化——試論閩都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閩都文化的近代歷程 閩都文化特質論——以近現(xiàn)代福州籍文化名人推進現(xiàn)代化為例 閩都文化的精氣神 閩都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化初論 閩都文化現(xiàn)代化芻議 福建船政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開先”意義 福州船政學堂與中國教育近代化 船政文化的近代化啟示 船政文化的近代教育與現(xiàn)代化人才培養(yǎng) 閩局輪船水師與中國近代海防軍事制度變革 談福州海洋文化的三大特色 淺談船政文化在培育科技人才、推進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歷史貢獻 福建船政與海權意識 弘揚閩都海洋文明 加速閩都現(xiàn)代化進程 閩劇與閩都民情習俗 福州三坊七巷文化世家與社會轉型 鰲峰書院經(jīng)世致用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 閩臺五緣文化軟實力與海峽兩岸和平發(fā)展 民國時期福州基督徒對西方文化的認識——以福州教徒倪柝聲為例 閩都文化與城市公共空間 人類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福州城市空間結構 加快推進福州大都市區(qū)建設的對策研究 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福州內(nèi)河文化 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 振興閩都文化——“首屆閩都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化”論壇小結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二、羅豐祿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貢獻 在李鴻章幕府中,羅豐祿作為洋務人才中的佼佼者,是個難得的干才,當時他以同知的身份“月支薪水銀一百兩”,而已是知府的徐建寅每個月的薪水也不過50兩。北洋官員俸祿的多少“只論差使,不論官階”,羅豐祿做了兩個人的工作,“會辦水師營務處兼翻譯各國洋文”,故而每月拿兩個人的薪水。 干才羅豐祿在多個方面都有貢獻,但鑒于史料的缺乏,我們不能知其全貌,只能管窺其一斑。 第一,培養(yǎng)人才。羅豐祿在船政學堂學習時期,就已擔任教學助教,畢業(yè)后直接在校任教。1877年以翻譯的身份幫同管理中國第一批留歐生出國深造,1880年帶同完成學業(yè)的留歐生回國,不久任教于天津水師學堂。1897年出使英國成為清國駐英第六任公使后,又管理、監(jiān)督中國留學生的學業(yè)。其中有被羅豐祿帶同出國的嚴復之子嚴璩,邊在使館工作,邊學習知識,回國后擔任過廣東省電政監(jiān)督,曾以參贊身份去越南考察,后擔任福建財政監(jiān)理等,無不得益于其早年留學英國的經(jīng)歷。 第二,籌辦洋務。羅豐祿1880年留學歐洲回國后,被李鴻章奏請擔任天津大沽船塢第一任總辦,設立碼頭、輪機廠、鍋爐、槍炮檢查等廠,建造艦艇檢修、避凍的船塢多座。1883年從大沽船塢升調(diào)北洋水師營務處工作,負責北洋水師的后勤事務,包括購買船艦槍炮,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洋員聘請及其管理等等。 在駐英期間,引入英國現(xiàn)代的制幣機器。為此伯明翰造幣公司1900年1月3日為其鑄造金銀銅三種不同質地的頭像作為紀念,“相貌分毫不差”,質量與英國錢幣上的英國君王相“無異”,該紀念幣直徑3.9厘米,厚0.25厘米,重17.7克;上方為英文“羅豐祿先生”,下方為“中國的大臣”;背面中間為“中國大臣閣下至伯明翰造幣有限公司的訪問”,上方為“紀念”,下方為“公元1900年1月份”,至今已成為收藏界的珍品。 1899年11月,羅豐祿在考察哈里伐克斯城閱看綢布制造廠時,該廠主即將“持節(jié)使臣羅豐祿七字”織于綢布之上,“織以絨線”,“字周尺余”,“足見機器織繡之速矣”。隨即將英國先進的紡織機器引入國內(nèi)。 1899年,羅豐祿參加馬馬可尼試驗英法兩國通訊后,介紹與廣東省當局,將無線電報技術引入中國。
編輯推薦
《閩都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化》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