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云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白興發(fā) 頁數:25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長時期以來,禁忌問題縱然在不少論著中有所涉及,但總體來說仍是一個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可喜的是,近年研究禁忌文化的論著開始增多,未來大有形勢成熟點之勢。然而,具體到一個民族而言,尚不見諸有比較系統(tǒng)的專論。本書選取西南彝族作為研究對象,乃在于彝族傳統(tǒng)文化底蘊豐厚,禁忌文化的內涵更為深廣,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尤其在西南民族中更具典型代表性。 本書有意識地在彝族禁忌的起源、禁忌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禁忌的演變及傳承等部分著力挖掘,進行認真的梳理和分析,突出彝族傳統(tǒng)禁忌文化的特點。 需要指出,就現(xiàn)有資料而言,要對彝族禁忌作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著相當難度。這是因為: 其一,國內外有關禁忌研究的論著中,對禁忌的現(xiàn)象描述雖然很多, 但真正有分量的理論研究著作地寥寥可數,能借鑒的成果實屬鳳毛麟角。 其二,在現(xiàn)有材料中,無論是彝族史料,還是民族學、民俗學調查材料,其中反映禁忌方面內容的相對匱乏,能供使用者畢竟有限。
作者簡介
白興發(fā)男,1965年生,云南丘北人,彝族。從事民族史,民族學研究,云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畢業(yè)于四川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云南大學民族學博士后流動站做博士后課題研究。出版有專著《彝族文化史》,并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學術月刊》、《貴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學報》、《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彝族禁忌的起源及特點 第一節(jié) 彝族原始禁忌的起源 一、性禁忌的起源 二、母權禁忌的起源 三、神靈禁忌的起源 四、自然禁忌的起源 五、婚姻禁忌的起源 第二節(jié) 彝族禁忌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 一、早期的禁忌是在彝族先民的巫術觀支配下產生的 二、彝族禁忌多以反映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內容 三、外婚制——性禁忌的最終確立 四、圖騰禁忌——最早的習慣法 五、其他社會根源 第三節(jié) 彝族傳統(tǒng)禁忌的特點 一、全民性禁忌 二、地域性禁忌 三、支系性禁忌 四、部分性禁忌 五、臨時性禁忌 六、場合性禁忌第二章 彝族禁忌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xiàn) 第一節(jié) 有關學者對彝族禁忌的調查研究 一、大涼山彝族的禁忌 二、雷波小涼山彝族的禁忌及出門禁忌書 三、貴州織金官寨彝族的禁忌 四、貴州畢節(jié)三官寨彝族的禁忌 五、彝族納蘇、臘羅等支的禁忌 六、彝族撒尼支禁忌詞 七、滇南紅河彝族“咪嘎豪”祭龍活動中的禁忌 八、滇南彝族尼蘇頗人的禁忌 第二節(jié) 并存的多層次禁忌習俗 一、家支、宗族禁忌 二、祖靈信仰中的禁忌 三、宗教人員的行為禁忌 四、彝族婦女的禁忌 第三節(jié) 日常社會生活中的禁忌 一、自然禁忌 二、動物禁忌 三、婚姻、生育禁忌 四、喪葬禁忌 五、祭祀禁忌 六、歲時禁忌 七、飲食禁忌 八、建屋、居住禁忌 九、農事禁忌 十、行為禁忌 十一、語言禁忌 第四節(jié) 禁忌禳解 一、巫師與禁忌禳解 二、事先設防的禁忌禳解 三、事后補救的禁忌禳解第三章 彝族禁忌的演變及傳承 第一節(jié) 彝族禁忌的演變 一、神秘性、全民性、自發(fā)性——彝族原始社會的宗教禁忌 二、神圣化、世俗化——古代社會彝族禁忌的分化 三、禁忌的松弛——近現(xiàn)代彝族禁忌的演變 四、禁忌與原始道德、習慣法的相互演化 五、彝族禁忌與彝族道德規(guī)范的聯(lián)系及區(qū)別 第二節(jié) 禁忌演變的動力 一、變化-適應-平衡:禁忌演變的動力機制 二、獲食模式的演變導致宗教觀念、禁忌習俗的演變 第三節(jié) 彝族禁忌的傳承 一、禁忌的傳承機制 二、禁忌的傳承方式第四章 彝族禁忌的作用與功能 第一節(jié) 禁忌的歷史作用 一、禁忌與彝族宗族制度 二、禁忌反映著彝族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 三、彝族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在禁忌中的反映 四、禁忌在歷史條件下的派生作用 第二節(jié) 禁忌的社會功能 一、趨吉避兇、自我保護的原始功能 二、滿足精神需要的心理調適功能 三、文化認知功能 四、社會控制和文化整合功能 五、禁忌的負面作用結語 正確認識彝族的傳統(tǒng)禁忌文化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