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作者:鄧偉志 頁數(shù):29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主要是作為家庭社會學的專業(yè)教材,利用一些主要概念范疇,結合家庭發(fā)生變化的一系列案例,對婚姻和家庭生活提供清晰的介紹,書中提供了一系列國內外家庭研究的成果和資料,同時也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本書不僅僅是教材,同時也是一本可供參考的婚姻家庭指南。它不但適合社會學專業(yè)的學生閱讀,也適合所有對婚姻和家庭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普及婚姻家庭知識,為創(chuàng)建健康、幸福、和諧的家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
鄧偉志,1938年生,安徽蕭縣人?,F(xiàn)為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xié)常委,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多次赴歐美講學。著有:《我的社會觀》、《我的家庭觀》、《家庭社會學》、《鄧偉志雜文集》、《和諧社會筆記》等20余部著作,作品曾獲中國圖書獎、林放雜文獎。徐新,女,1971年生,江蘇無錫人。1 996年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攻讀碩士學位。2001年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F(xiàn)任教于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主要研究方向有:家庭社會學、發(fā)展社會學、社會管理和女性研究等。已在婚姻和家庭領域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參與合作撰寫著作3部。
書籍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節(jié) 家庭研究的社會學視角
一、西方家庭社會學研究回顧
二、中國家庭社會學研究簡述
第二節(jié) 家庭社會學的主要理論
一、結構功能論
二、沖突論
三、符號互動論
四、交換論
五、發(fā)展論
六、家庭系統(tǒng)理論
七、社會支持理論
第三節(jié) 家庭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一、兩種不同的方法論
二、具體的研究方式
三、研究的工具和技術
第一章 家庭邊界
第一節(jié) 家庭是什么
一、家庭的界定
二、家庭的本質
第二節(jié) 家庭結構
一、家庭結構的分類
二、家庭結構的變遷
第三節(jié) 家庭功能
一、家庭功能的分類
二、家庭功能的變遷
第二章 家庭過程
第一節(jié) 婚姻選擇
一、擇偶理論
二、擇偶心理
三、擇偶標準
第二節(jié) 婚姻締結
一、婚姻的本質
二、婚姻締結方式
三、婚禮儀式
第三節(jié) 婚姻調適
一、婚姻的質量
二、婚姻的藝術
第三章 家庭紐帶
第一節(jié) 家庭的復雜性
一、家庭關系的結構
二、影響家庭關系的因素
第二節(jié) 親密關系
一、夫妻——性別關系
二、親子——代際關系
第三節(jié) 家庭儀式
一、出生禮儀
二、結婚禮儀
第四章 家庭管理
第一節(jié) 經(jīng)濟管理
一、收入分配
二、家庭消費
第二節(jié) 生活管理
一、家務勞動
二、閑暇生活
第三節(jié) 生育管理
一、西方的家庭計劃
二、中國的計劃生育
第五章 家庭調控
第一節(jié) 家庭的硬控制
一、法律控制
二、行政控制
第二節(jié) 家庭的軟控制
一、道德控制
二、習俗控制
第三節(jié) 家庭的自我控制
一、家規(guī)的約束
二、家風的引導
第六章 家庭危機
第一節(jié) 婚姻危機
一、婚姻壓力
二、同居正?;?br /> 三、婚外戀公開化
第二節(jié) 家庭暴力
一、家庭暴力的界定
二、婚姻暴力的研究
三、家庭暴力的防范
第三節(jié) 離婚
一、離婚的社會學觀點
二、離婚的收益與成本
第七章 家庭適應
第一節(jié) 家庭與市場經(jīng)濟
一、市場經(jīng)濟是催化劑
二、市場經(jīng)濟是把雙刃劍
第二節(jié) 家庭與大眾傳媒
一、傳媒與家庭結構
二、傳媒與家庭功能
第三節(jié) 家庭與社會網(wǎng)絡
一、家庭網(wǎng)絡的界定
二、家庭網(wǎng)的構成與功能
第八章 家庭變遷
第一節(jié) 家庭的醫(yī)院
一、群內婚與血族家庭
二、族外婚與親族家庭
三、對偶婚與對偶家庭
第二節(jié) 家庭的演化
一、個體婚家庭的特征
二、個體婚家庭的演變
三、個體婚家庭的變革
第三節(jié) 家庭的未來
一、預測依據(jù)
二、理論預測
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二)代際關系的變遷代際關系的性質與社會環(huán)境背景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一個封閉的社會體系中,社會相對穩(wěn)定,變遷不顯著,兩代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無顯著差異,代際互動遵循傳統(tǒng)的規(guī)范要求,代際交換相對平衡,代際矛盾和沖突較少。相反,當社會處于急劇變革或形態(tài)轉軌的時期,許多新的社會現(xiàn)象涌現(xiàn),社會觀念、社會意識出現(xiàn)新舊更替現(xiàn)象,不同代的人面對社會變化各自具有以自身群體為中心的價值觀,家庭中的世代之間也因此而容易產(chǎn)生觀念和行為的不一致,產(chǎn)生世代隔閡。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兩代人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互動。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骨肉之情是天然存在的。夫妻生兒育女不僅是個人之間的事情,而且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社會性的關系總是相互的,正如周期理論所揭示的,親子關系本身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而且這種關系具有輪回的特點。父母給予子女的是撫養(yǎng)、教育、經(jīng)濟與服務性的支持和幫助,子女給予父母的是贍養(yǎng)和情感安慰。有觀點認為,東西方社會具有不同的兩代人關系模式。中國社會主張家庭養(yǎng)老,相鄰上下兩代人具有撫養(yǎng)教育和贍養(yǎng)的相互責任與義務,因而兩代人的關系是“反饋”模式。而西方國家大多沒有家庭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與習慣,只有上代人對下代的撫養(yǎng)義務,而沒有下代人贍養(yǎng)上代人的責任反饋,因而兩代人的關系是“接力”模式。從父母、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規(guī)定看,在以家庭生產(chǎn)為基礎的經(jīng)濟體系中,子女是非常重要的生產(chǎn)力,子女越多,家中的勞動力越多,父母年老所能得到的養(yǎng)老保障也越是可靠,因而造成高生育率。對于父母來說,子女的經(jīng)濟價值高于其他功用的價值。工業(yè)化社會的經(jīng)濟體系助長了生育率的降低和家庭的小型化,晚婚、晚育、婦女就業(yè)反映了工業(yè)社會中婦女地位的提高,子女對于父母的養(yǎng)老沒重要意義,不再是經(jīng)濟性的價值,而是另外一些東西。
編輯推薦
《家庭社會學導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