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夷雜區(qū)社會研究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劉世生  頁數:230  
Tag標簽:無  

前言

曾幾何時,石林還是蒼茫荒涼的石頭原野,封閉和貧窮讓生于斯長于斯的石林人,除了感嘆造物主的神奇?zhèn)ゴ笾?,剩下的只有勞苦和嘆息。石林峰叢中吹過的風,傾訴著它們沉默的忍耐和鏗鏘的努力。曾幾何時,這種沉默和鏗鏘熔鑄爆發(fā)出一場場震撼世界的怒火,燃燒和改變著壓榨無所不在的世界。20世紀中葉,抗爭和解放的圣火映紅了滇桂黔,勞苦的民眾通過自己的勇敢抗爭走上自己當家作主的發(fā)展之路,通過自己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不懈努力,重新塑造和不斷改善著自己的新生活。彈指一揮間,隨著改革開放和科學發(fā)展號角的吹響,我們所處的世界如同一列無處不在的隱形列車,急速駛進了一個急劇變化和不確定性無處不在卻又充滿機遇的世界。當今與我們面對和急迫需要建設的石林,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qū)的所在地,被譽為“世界喀斯特的精華、中國阿詩瑪的故鄉(xiāng)。”奇特瑰麗的自然景觀、博大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居于云南省會門戶的地理區(qū)位,為石林在新世紀的跨越發(fā)展奠定了舉世無雙、珍稀宏富、不可違逆的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文化基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重條件催生孕育下,石林的發(fā)展基礎更加引人注目,石林的發(fā)展機遇更加激動人心,石林的發(fā)展前景更加催人奮進。

內容概要

  《漢夷雜區(qū)社會研究:民國石林社會研究文集》是我們編輯出版的“云南史志叢書”的第一部,主要選編民國時期石林(原路南縣)社會調查研究的主要成果。由于距離省會昆明不遠,交通相對其他地區(qū)便利,自然景觀奇特秀美,社會形態(tài)典型獨特,加之有清末民初的西方傳教士調查研究的基礎,民國時期各界學者在石林的各種調查層出不窮,但最突出的還是集中在地質礦產調查、社會文化調查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調查研究等三大領域,并取得一批舉世矚目的成就。搜集整理和分類出版這些歷史文獻,為當前石林的經濟社會跨越式發(fā)展服務,為“文化石林”建設服務,是我們地方志辦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我們新時期地方志工作一項重要的職能職責。

書籍目錄

一、引言二、設治沿革及名稱來歷三、地勢和土壤四、山脈和河流五、區(qū)域和人口六、交通七、物產八、名勝古跡附錄:楊一波先生小傳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鐵赤河即大赤江,又名大池江,發(fā)源于沾益縣打鳥哨,經陸良入路南境內,有小兌沖小河來匯,至石灘附近,又有甸尾河來匯,再下又有耿家營小河來匯,經北古城即人宜良境內,流至紅石巖,又人路南境,經徐家渡至祿豐村,納巴盤江入華寧境,再人彌勒經十八寨,往北又轉東,流入黔南,更轉至廣西,為西江上源之一。此河春夏水漲,寬十余丈,秋冬枯落,涸至丈余,上游向有船渡,下流石灘險惡,不能通航。且每年兩季水漲時為害頗大。2.巴盤江又名巴江,俗名東山河,主源發(fā)源于城北四十里站屯,流經和摩站,南匯大村龍?zhí)端阅闲兄链笮“⑺嚵郑礃窢柎澹┪鞒鎏焐鷺?,復折而南,經魚龍壩至堡子,而白龍?zhí)端畞韰R,至小樂臺舊,而黑龍?zhí)端蠔|來匯,水源增大,浩浩往南直流,經流區(qū)域,均為良田沃壤,南流至三板橋,有會通河來匯,至板橋有幾灣河。來匯,至桃溪村附近有馬料河來匯,至小矣馬伴有小河來匯,再往西南流,經夾谷,由三十丈巖壁,跌落而下,構成大疊水最壯觀之瀑布,再下至祿豐村,即注人大赤江。巴盤江經流區(qū)域,白源至尾,約計百三十余里,若聯(lián)其支流計算,則澆灌流域,在五百里以上,水利之豐厚,全縣人皆食其利,沿河設置水碾之處甚多,將來利用以設水電站,預計當在十萬瓦特以上。有人以大赤江比為黃河,巴盤江比為長江,實在有些想象。這里應該附帶說明的,就是巴江為什么有這樣的一個名稱呢?因由黑龍?zhí)读鞒鰰r,曲折如巴字,故有此名。

后記

《漢夷雜區(qū)社會研究》是我們編輯出版的“云南史志叢書”的第一部,主要選編民國時期石林(原路南縣)社會調查研究的主要成果。由于距離省會昆明不遠,交通相對其他地區(qū)便利,自然景觀奇特秀美,社會形態(tài)典型獨特,加之有清末民初的西方傳教士調查研究的基礎,民國時期各界學者在石林的各種調查層出不窮,但最突出的還是集中在地質礦產調查、社會文化調查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調查研究等三大領域,并取得一批舉世矚目的成就。搜集整理和分類出版這些歷史文獻,為當前石林的經濟社會跨越式發(fā)展服務,為“文化石林”建設服務,是我們地方志辦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我們新時期地方志工作一項重要的職能職責。本文集共收錄抗戰(zhàn)時期五位大家所作的文獻六部(篇),按照一定邏輯關系編排刊載。全書的核心是李有義先生未曾公開發(fā)表的力作《漢夷雜區(qū)經濟》,其他作者的文章則從各自的角度和視野,強化和豐富了對石林“漢夷雜區(qū)社會”特質的認識,形成了一個獨具慧眼、方法多樣、敘述精妙、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學術體系,呈現(xiàn)出某種“多學科”協(xié)作成果所特有的魅力。楊一波先生《路南縣鄉(xiāng)土地理大綱》和李埏先生《路南縣鄉(xiāng)土歷史大綱》,原本是民國28年(1939年)8月油印出版的《路南縣鄉(xiāng)土志輯要》的兩個部分,編輯中根據本書體例分開進行了編輯。李埏先生1947年搜羅編纂的《路南縣沿革大事系年》原本打算單獨作一部分刊出,但因其結構特殊不易單列,最后只能作鄉(xiāng)土歷史大綱的附錄。楚圖南先生的《路南夷區(qū)雜記》取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楚圖南著譯選集》,并參照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楚圖南集》進行校正。施蟄存先生的《路南游蹤》選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利2001年出版的《北山散文集》。為方便讀者,編者為五位作者整理了一份簡單的小傳,加在各部分的末尾。在《漢夷雜區(qū)經濟》部分,還特意刊登了陳國保、金學麗寫的書評。

編輯推薦

《漢夷雜區(qū)社會研究:民國石林社會研究文集》云南石林史志叢書,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漢夷雜區(qū)社會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