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暉溫病學講稿

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王燦暉 編著  頁數:289  

內容概要

本書忠實記錄了王燦暉教授溫病學課堂教學的授課內容,充分反映王燦暉教授的理念和教學方法,強化溫病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講解,重點介紹溫病的概念、病因病機、辨證、常用診法、治法和預防等;突出溫病學理論的臨床應用,分別介紹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大頭瘟、爛喉痧等四時溫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要點和辨證論治,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強調與臨床緊密結合;注重經典原著對現代溫病學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選編了溫病學代表性原著《溫熱論》、《濕熱病篇》和《溫病條辨》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歸類編排,分條闡述,旨在加強對溫病學理論和實踐的理解和深化。全書既保持傳統(tǒng)溫病學理論體系,又反映溫病學的現代學術發(fā)展狀況;既具有全面系統(tǒng)的溫病學理論分析,叉密切結合臨床實際,突顯溫病學理論的臨床運用價值。從而使學生全面掌握外感疾病的辨治理論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理法方藥綜合運用的能力。

作者簡介

王燦暉教授,男,1937年8月生于江蘇如東。 
著名中醫(yī)學家,中國溫病學專家,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溫病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和江蘇省重點學科瘟病學科帶頭人,第八、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yī)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全國中醫(yī)藥學會傳染病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yī)藥學會傳染病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高等院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名中醫(yī),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燦暉教授具有才思敏捷、求知欲強、博學強記的治學素質,勤奮、善察、精思的治學精神,勇于開拓、善于創(chuàng)新、長于發(fā)微的治學態(tài)度。
40多年來致力于中醫(yī)學特別是溫病學的研究,在理論和臨床實踐中建樹頗多,臨床療效卓著。
勤于筆耕,辛勤育人,多年來先后指導培養(yǎng)了博士研究生10多名、碩士研究生40多名。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溫病學的概念  二、溫病學的發(fā)展概況  三、《溫病學》內容結構和學習方法第二章  溫病的概念  一、溫病的特點  二、溫病的范圍和分類  三、溫病與傷寒、溫疫、溫毒第三章  溫病的病因與發(fā)病  一、溫病的病因  二、溫病的發(fā)病第四章  溫病的辨證  一、衛(wèi)氣營血辨證  二、三焦辨證  三、衛(wèi)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的關系第五章  溫病常用診法  一、辨舌  二、驗齒  三、辨斑疹、白痦  四、辨常見癥狀第六章  溫病的治療  一、溫病的治則  二、溫病治法的確立依據和運用要點  三、溫病的主要治法  四、溫病兼夾證的治療  五、溫病瘥后調理第七章  沮病的預防  一、溫病預防的意義  二、我國古代預防溫病的成就  三、溫病的預防方法第八章  風溫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四、辨證論治  五、護理預防第九章  春溫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四、辨證論治  五、護理預防第十章  暑溫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四、辨證論治  五、護理預防第十一章  濕溫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四、辨證論治  五、護理預防第十二章  伏暑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四、辨證論治  五、護理預防第十三章  秋燥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四、辨證論治  五、護理預防第十四章  大頭瘟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四、辨證論治  五、護理預防第十五章  爛喉痧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四、辨證論治  五、護理預防第十六章  《溫熱論》選讀  第一節(jié)  溫病大綱  第二節(jié)  邪在肺衛(wèi)  第三節(jié)  邪陷營血  第四節(jié)  流連氣分  第五節(jié)  邪留三焦  第六節(jié)  里結陽明  第七節(jié)  論濕  第八節(jié)  辨舌驗齒第十七章  《溫病條辨》選讀  第一節(jié)  溫病大綱  第二節(jié)  風溫、溫熱、溫疫、冬溫  第三節(jié)  暑溫  第四節(jié)  濕溫  第五節(jié)  伏暑  第六節(jié)  秋燥  第七節(jié)  溫毒  第八節(jié)  溫病治禁  第九節(jié)  治病法論第十八章  《濕熱病篇》選讀  第一節(jié)  濕熱病提綱  第二節(jié)  邪在衛(wèi)表  第三節(jié)  邪在氣分  第四節(jié)  變證、類證  第五節(jié)  善后調理

章節(jié)摘錄

  2.強調外感熱病的治療應以寒涼為主,初期當表里雙解  金元時代隨著醫(yī)學界學術爭鳴的興起,溫病學理論有了新的發(fā)展,在溫病的理法方藥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其中貢獻最大的醫(yī)家是金元四大醫(yī)家之一的劉河間,他在外感熱病的治療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論,創(chuàng)立了新的方法和方藥。他根據自己的實踐體會,認為傷寒六經證候傳變皆是熱證,風寒暑濕燥五氣致病皆要化熱化火。如他說:“六經傳受,自淺至深,皆是熱證,非有陰寒之病”,“六氣皆從火化”,強調外感熱病的證候性質皆是熱證,因而在治療上主張用藥應以寒涼為主,注重清熱解毒和通里泄熱方劑的運用,擅用承氣湯和黃連解毒湯苦寒攻下、瀉火清熱,故被后世稱為“寒涼派”醫(yī)家。為了糾正臨床上熱病初起一概使用麻黃湯、桂枝湯等辛溫方劑的弊病,他創(chuàng)制了雙解散、防風通圣散等解表清里的表里雙解方劑,以適應臨床實際的需要。劉河間這種對外感病主熱主火、治療以寒涼為主的學術思想,有力地促進了溫病學的發(fā)展,為后世建立以寒涼清熱方藥為中心的溫病治療學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是溫病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所以后世有“傷寒宗仲景,熱病主河間”的說法?! ?.對溫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有了新認識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時期,大多認為溫病是發(fā)生于春季的一類特殊的外感疾病,其發(fā)生是由于冬季感受了寒邪沒有立即發(fā)病而是伏藏于體內至春季才發(fā)病的。宋代醫(yī)家郭雍通過臨床觀察對溫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認識,他認為春季發(fā)生的溫病不僅有冬受寒邪伏而化熱至春發(fā)為溫病者,也有因感受春季時令溫邪而即時發(fā)病者。他在《傷寒補亡論》中說:“冬傷于寒,至春發(fā)者,謂之溫病;冬不傷寒,而春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這就突破了以前認為溫病皆因“冬傷于寒”的觀點,為后世溫病新感伏邪發(fā)病學說的形成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4.分析了溫病與傷寒的差異,主張將溫病從傷寒中分離出來  元代末年醫(yī)家王安道通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對溫病的病理本質和辨治關鍵有了深入的認識,突出表現在對溫病與傷寒的關系方面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強調了溫病與傷寒在病因病機和治療原則上的區(qū)別,他在《醫(yī)經溯洄集》中明確提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認為溫病的發(fā)病原因與傷寒完全不同,傷寒是因感受寒邪而發(fā)病,溫病則由于里熱外發(fā)而導致,即使有表證也是因里熱外郁肌表所致,所以在治療上溫病初起應以清里熱為主,稍兼解表,也有里熱清而表證即自然解除的。所以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稱他“始能脫卻傷寒,辨證溫病”。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王燦暉溫病學講稿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讓我的知識更專業(yè)
  •   幫同事買的,聽說這本書不錯,所以叫我?guī)兔I的!
  •   各家各談!
  •   這一系列的書都挺不錯,適合慢慢研讀,
  •   好書,值得閱讀,繼續(xù)關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