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遼寧人民 作者:葛榮晉 頁數(shù):213
內(nèi)容概要
商人是什么? 首先.他是普通人:其次,他是以買賣為職業(yè)的普通人?! 〖热挥匈I賣,就一定有利益;既然有利益,就一定有面對利益的志度。 這個社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 『凸艜r候的商人相比,現(xiàn)代中國商人少了平和,少了誠信,少了簡單、樸素而又充滿智慧的商道哲學?! 兜赖陆?jīng)》里說:“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輕諾必寡信,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道家哲學:不爭,不敢,無為。這與商人的基本價值取向似乎相悖,卻能“為無為,而無不治。
書籍目錄
自 序“上善若水”與商人的理想人格老子以水比喻圣人之道,認為圣人的最高德性應如水一樣,只要能做到“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就可以達到“幾(接近)于道”的圣人境界。中國商人的理想境界應是“首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一 “賺錢”不是“爭私利”二 商人以“下流”自居三 商人以“淡定”自律四 做“仁商”還是做“狼商”五 誠信是最好的政策六 無為而“治”是大“治”七 唯一不變的是“變”,知變則勝八 在逆境中尋找生機“逍遙游”與商人的人生境界“逍遙游”即是適情任性,閑放不拘,超然于物外,無往而不適。大體上相當{現(xiàn)在說的“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商人于熙來攘往的利益之爭中而得“逍遙游”“逍遙”的就不僅僅是商人自己了。一 厚積,才得薄發(fā)二 游方之外的自由三 通往“逍遙游”的“坐忘”之路……“身重于物”與商人的瀟灑人生“為而不爭”與商人的“舍得之道”“光而不耀”與商人的“低調(diào)做人”“上德若谷”與商人的和諧人生“道法自然”與商人的生態(tài)智慧“柔弱勝剛強”與商人的人生謀略“方而不割”與商人的“方圓之道”“大智若愚”與商人的糊涂哲學“自勝者強”與商人的“無為”品格“無為而治”與商人的現(xiàn)代管理“不知有之”與商人的管理境界“有無相生”自 序“上善若水”與商人的理想人格老子以水比喻圣人之道,認為圣人的最高德性應如水一樣,只要能做到“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就可以達到‘‘幾(接近)于道”的圣人境界。中國商人的理想境界應是“首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一 “賺錢”不是“爭私利”二 商人以“下流”自居三 商人以“淡定”自律四 做“仁商”還是做“狼商”五 誠信是最好的政策六 無為而“治”是大“治”七 唯一不變的是“變”,知變則勝八 在逆境中尋找生機“逍遙游”與商人的人生境界“逍遙游”即是適情任性,閑放不拘,超然于物外,無往而不適。大體上相當{現(xiàn)在說的“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商人于熙來攘往的利益之爭中而得“逍遙游”“逍遙”的就不僅僅是商人自己了。一 厚積,才得薄發(fā)二 游方之外的自由三 通往“逍遙游”的“坐忘”之路……“身重于物”與商人的瀟灑人生“為而不爭”與商人的“舍得之道”“光而不耀”與商人的“低調(diào)做人”“上德若谷”與商人的和諧人生“道法自然”與商人的生態(tài)智慧“柔弱勝剛強”與商人的人生謀略“方而不割”與商人的“方圓之道”“大智若愚”與商人的糊涂哲學“自勝者強”與商人的“無為”品格“無為而治”與商人的現(xiàn)代管理“不知有之”與商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
章節(jié)摘錄
一 “賺錢”不是“爭私利” 所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說水雖是生命之源,施利于宇宙萬物,即水普遍地滋潤宇宙萬物,但從不為私利而爭取回報?!吧评f物”與“為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是“道”的一體兩面:對“萬物”來說,是“善利”;對“道”而言,是“不爭”、“處惡”。這是一種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的崇高品格和“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的道德精神?! 暗馈睂τ谌f物雖不索取,但是也能從宇宙萬物那里獲取最豐厚的回報。由于水以善行恩惠于廣袤土地上的花草樹木,從而造就了萬物共生共榮的優(yōu)美自然環(huán)境,使天空能夠及時地降雨,匯聚于河流、湖泊之中,及時地彌補了因空氣蒸發(fā)和土地滲透而流失的水分,才使得江河之水不會變成沙漠和戈壁上的“內(nèi)陸河”,甚至干涸、枯竭。由此可見,利他即是利己,奉獻即是索取,施舍即是獲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八十一章)的哲學道理?! ?zhàn)國時期,中山國君有一次以羊肉湯宴請都城里的軍士,在座的唯獨大夫司馬子期沒有分到一杯羊肉湯。他一怒之下,就跑到了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中山國被楚國攻破后,中山國君只好狼狽逃走。在逃走的路上,只看見有兩個手拿武器的人,總是跟在他后邊保護他。中山國君問:“這是為什么?”兩人答曰:“我們的父親有一次快要餓死了,是你把一壺水泡飯給他們吃,才救活了他們。所以,父親臨終時,一再囑咐我們:‘中山國君若遭事變,你們一定要盡死力報效他。…中山國君聽后,仰天而感慨地說:“給予,不在多少,而在于正當別人困厄急需之際;怨怒,不在深淺,而在于恰好損傷了別人的心靈。我因為一杯羊肉湯而逃亡國外,也因為一碗剩飯而得到兩個救我的人。” 商道如水。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有所失必有所得,有所得也必有所失。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三十六章)的哲學智慧?! ∑髽I(yè)的社會責任和回報社會就像水恩惠于萬物,消費群體和個人就像森林和草地。企業(yè)家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利益和價值,消費者自然也會通過認同而購買,匯聚錢財反哺于商家,如同草木使點滴雨水反哺于河流一樣,企業(yè)才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如果商家只從消費者那里賺錢而不向社會奉獻,勢必會使自己變成“內(nèi)陸河”,遲早會在市場上消失。這就是市場中“舍”與“得”的辯證法?! “凑铡八评f物而不爭”的價值觀,中國古代商人皆能在“舍”與“得”之間進退自如,要求經(jīng)商嚴格恪守“鄙利己,奉博愛”、“利從義出,先予后取”的原則。晉商王文顯訓誡其子日:“夫商與士同心。故善商者赴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鼻迥x商喬致庸也認為商人最重要的東西是“首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擺對“義”與“利”的關(guān)系,是極為重要的價值觀?! ≡诂F(xiàn)代市場中,香港首富李嘉誠在數(shù)十年的商海中,始終認為內(nèi)心的財富比外在的財富更為重要。在他看來,外在的財富可聚亦可散,只有“鄙利己,奉博愛”的內(nèi)心財富才是真財富。李嘉誠的事業(yè),說到底是兩件事:一是如何“利從義出”的“賺錢”生意,二是如何回饋社會的“不斷花錢”。所以,他把1980年創(chuàng)辦的“李嘉誠基金會”戲稱為“第三個兒子”。他說:“我就算是把財產(chǎn)留給兩個兒子,他們也只是多了一點兒。我著力培育’第三個兒子‘,是想讓更多的人得到多一點。”李嘉誠告訴世人:李氏家族成員或基金會的任何其他成員,都不能在基金會獲取任何利益。自基金會成立以來,李嘉誠已捐出及承諾捐出的款項超過數(shù)十億港元,專門用以扶貧、醫(yī)療和教育?! ∶绹撹F大王卡內(nèi)基認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