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顏浩 頁數:265
Tag標簽:無
前言
如此“關注”,自然不會局限于傳統(tǒng)的“風物記載”與“掌故之學”,對城市形態(tài)、歷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堅實的學術訓練;因此,希望綜合學者的嚴謹、文入的溫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關注、體貼、描述、發(fā)掘自己感興趣的“這一個”城市。關于都市的論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就像所有的回憶,永遠是不完整的,既可能無限接近目標。也可能漸行漸遠——正是在這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chuàng)造)的巨大張力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傆型坏舻?,也總有記不起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使得我們不斷談論這座城市、這段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記憶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過程,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舞臺,甚至構成一種創(chuàng)造歷史的力量。既然我們對于城市的“記憶”,可能憑借文字、圖像、聲音,乃至各種實物形態(tài),今入之談論“都市想象”,盡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言的建筑、遙遠的記憶、嚴謹的實錄、夸飾的漫畫、怪誕的傳說、歧義的詮釋……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珍惜,并努力去尋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對于詩人的感傷、客子的懷舊或者斗士的抗爭,學院派對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與闡釋,細針密縫,冷靜而客觀,或許不太熱鬧,也不太好看,但卻是我們進入歷史乃至暢想未來的重要通道,必須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欣賞。本叢書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與學術個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學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較中外;可以專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聯姻或城鄉(xiāng)對峙;可以闡釋建筑與景觀,也可以討論輿論環(huán)境或文學生產;可以側重史學,也可以偏于藝術或文化。一句話,只要是對于“都市”的精彩解讀,不講家法,無論流派,我們全都“虛位以待”。
內容概要
本論文以1920年代的北京知識界為考察對象,試圖從報刊史、教育史、文學史和思想史的多重角度,關注這一時期以同人雜志和高等學府為中心所構建的輿論環(huán)境和文人集團。從這個角度看,雖然論文討論的課題不?。阂粋€歷史階段的文人團體和輿論氛圍,但論述的切入點并不大。因此,本論文的寫作方式,將有意識地從最細微處的盤根究底開始,試圖通過一個個具體問題的深入探討,逐步呈現出那個時代最為清晰完整的一副影象。因此,本論文并不會專注于對刊物進行逐卷逐號的梳理,而是以相關的問題和現象為中心。
作者簡介
顏浩,200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F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0年在美國柯蓋特大學、2008年在英國倫敦大學訪學。近年來主要關注中國現代輿論史、現代文學與區(qū)域文化等課題。曾在《魯迅研究月刊》、《北京社會科學》、《中國文學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并編撰出版《新文藝與文學遺產——聞一多演講集》、參與撰寫《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等。
書籍目錄
《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叢書》總序陳平原導言 輿論環(huán)境的構建與文人團體的形成 第一節(jié) 以雜志為中心的文入團體 第二節(jié) 作為輿論陣地的文化期刊 第三節(jié) 作為研究對象的年代第一章 在新思想與舊道德之間 第一節(jié) 鄧春蘭投書與北大開女禁 第二節(jié) “小題大做”的李超之死 第三節(jié) 林德揚自殺與青年之路第二章 文人團體的重組與轉型 第一節(jié) 北大的兩個教授集團 第二節(jié) 周作人及其苦雨齋弟子 第三節(jié) 《莽原》與《狂飆》第三章 輿論環(huán)境的重建與分野 第一節(jié) 從《太平洋》到《現代評論》 第二節(jié) 時事短評與西瀅閑話 第三節(jié) 《語絲》雜志與北新書局第四章 在校園內外 第一節(jié) 教育獨立與大學之道 第二節(jié) “驅楊”與“反章” 第三節(jié) “愛國”與“求學”第五章 革命:對話與想象 第一節(jié) “五卅”:沉重的一課 第二節(jié) 逃出北京:大革命的另一種解讀 第三節(jié) 南北:文學與主義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在新思想與舊道德之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價值的挑戰(zhàn)和沖擊,已經是一種共識。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新思想與舊道德之間,既有沖突和矛盾,也存在著調和與折中。五四高潮漸趨平穩(wěn)后,1919年末至1920年初,北京先后發(fā)生了鄧春蘭上書、李超病逝和林德揚自盡等事件,都曾在輿論界和知識界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在這些涉及女性獨立、家庭革命和青年教育等熱門話題的論辯中,新文化陣營內部逐漸呈現出眾聲喧嘩的局面。本章擬通過對這幾起事件的解讀,揭示出過渡時期新派知識分子的復雜心態(tài),展示他們在新舊交織的特殊氛圍中,在迷茫和質疑中努力求索探尋的艱難過程。
后記
說來也湊巧,當我在電腦上敲下本書的最后一個標點時,正是農歷戊子年的春節(jié)。窗外是滿城的鞭炮聲,而我也終于等來了辭舊迎新的這一天。本書是我的博士論文的修訂稿。從2001年春季確定選題,2002年寫成初稿,到這個除夕之夜終于完工,其間竟然歷經了七年的時光。寫作速度如此之慢,并非因為偷懶。而是在此期間,我需要時常停頓下來,彌補自己學力的不足,同時在自我反省中調整思路。值得慶幸的是,關于中國現代輿論史的思考一直在繼續(xù),并最終有了這個階段性的成果。我唯有希望,這本小書不會因為遲到,而失去了被批評的資格。本書的完成和出版,也使我終于有了機會,向我的導師陳平原先生致以深深的謝意。忝列先生門墻,至今已有十年。雖也想努力做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但至今仍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實在慚愧得很。這些年先生的言傳身教,原本就非言語所能形容,唯愿以后能距先生立的標桿更進一步。
編輯推薦
《北京的輿論環(huán)境與文人團體:1920-1928》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北京的輿論環(huán)境與文人團體:1920-1928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