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高福進 頁數(shù):261
Tag標簽:無
前言
文明以降,文化生長得以加速。自數(shù)百萬年前人類開始統(tǒng)治地球以來,最初的文化就逐步誕生,其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首先是初步的工具——簡單而粗陋的石器,在隨后的歲月里又變?yōu)榱四酒鳌⒐瞧?、蚌器、陶器,到了金屬器皿特別是青銅和鐵發(fā)明之后,人類就邁入了文明史的門檻。而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內(nèi)容,或者說是精神文化內(nèi)容,則是在人類創(chuàng)造了石器之類的物質(zhì)文化以后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才逐漸形成的。1.文化:廣義、狹義之概念及其理解文化屬于地球上的人類,沒有人類就沒有文化。人類誕生,文化也應運而生。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人類的文化大約產(chǎn)生于數(shù)百萬年之前。人類社會開始的那一天,人類的文化史也就起步了。文化的概念五花八門,古今中外都有論述,我們在此主要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去理解。廣義的文化包括所有的內(nèi)容,涵蓋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可以理解為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文學藝術。廣義的文化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那就是:文化是人類經(jīng)過勞動(包括智力和體力勞動)創(chuàng)造的社會成果。這里主要有兩點需要強調(diào):一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必須是人,地球上的人;二是勞動,人類必須經(jīng)過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出成果,否則無所事事,在智力和體力上“無動于衷”,是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文化成果的。一塊天然的、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大理石并不具備文化的意蘊,但是,一塊看似粗陋卻是經(jīng)過人類打磨的石器(如數(shù)百萬年前的舊石器),就進入了“文化”的范疇。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主要介紹了歐美各地區(qū)文明發(fā)展的歷程,評價和比較了中西文明、民族文化在各個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主要內(nèi)容包括:希伯來-猶太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化、歐洲中世紀文化以及近代西方文化。 本書可作為大專院校文科基礎教材、各專業(yè)選修教材以及大眾讀物。
作者簡介
高福進,男,1965年7月生,祖籍山東巨野,歷史學博士,1984-1994年就讀于復旦大學歷史系?,F(xiàn)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迄今已經(jīng)發(fā)表各類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各類著述包括《太陽崇拜與太陽神話——種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視》,《地球與人類文化編年:文明通史》、《由獨享到共有——西方人的習俗、禮儀及文化》、《角斗士:一段殘酷歷史的記憶》(合著,第一作者)、《世界遺產(chǎn)圖鑒》等10余部。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歐美文化溯源之一:希伯來-猶太文明 第一節(jié) 遷徙與被迫遷徙的文明:猶太民族演化史 第二節(jié) 西方文化源流之一:猶太教第二章 歐美文化溯源之二:希臘文明——典型的海洋文明 第一節(jié) 歐洲文化的基礎和淵源:愛琴文化 第二節(jié) 輝煌與繁榮:古典時代的希臘文化 第三節(jié) 希臘化時期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科學奇跡第三章 羅馬:對希臘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第一節(jié) 羅馬人的征服及其對世界的千年掌控 第二節(jié) 羅馬:消失的民族和存留的文化第四章 歐洲中世紀:西方文化的千年積淀 第一節(jié) 歐洲新文明:文化奠基 第二節(jié) 中世紀歐洲民族國家大勢:遷徙和戰(zhàn)爭 第三節(jié) 信仰時代的文明:基督教對于歐洲文化積累的意義 第四節(jié) 中世紀后期:文化加速發(fā)展 第五節(jié) 文藝復興:文藝之花綻放第五章 近代:西方文化向世界擴張 第一節(jié) 行將爆發(fā)的西方文明 第二節(jié) 17、18世紀的歐洲:蓄勢待發(fā) 第三節(jié) 19世紀的統(tǒng)轄與征服:西方文化推向全球 第四節(jié) 剛剛逝去的世紀:美國的影響及民族文化重新弘揚結(jié)束語 文化的征服及未可知的發(fā)展:中西文化比較和反思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圣經(jīng)》所記載的迦南地就是今日中東的巴勒斯坦,這塊地上少內(nèi)河,地下無礦藏,一半國土是荒漠、貧瘠無比的地方,是猶太人的上帝耶和華賜予的“流著奶與蜜的土地”,為了爭奪、保護他們的這塊彈丸之地,他們先后與腓力斯丁人浴血奮戰(zhàn),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開創(chuàng)了希伯來文明史。他們也被所謂殘暴的亞述人、迦勒底人以及波斯人征服、拆散、囚禁、遷回,之后又遭羅馬人屠殺、強行放逐,猶太人的流散史開始了。猶太人稱巴勒斯坦為“迦南”,包括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兩部分。在古代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在此居住過。3000年前希伯來人在這里建立了王國。再過千年,羅馬人征服該地,多次征服猶太王國并最終將大部分幸存者趕出巴勒斯坦。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戰(zhàn)勝拜占庭帝國,接管巴勒斯坦。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淪為英國的委任統(tǒng)治地,阿拉伯人成為該地區(qū)的主要居民。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后,將其分為兩部分:約旦河以東稱外約旦,即現(xiàn)今的約旦哈希姆王國;約旦河以西稱巴勒斯坦(即現(xiàn)在所稱的巴勒斯坦),包括現(xiàn)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約旦河西岸。以上兩大部分是廣義上的巴勒斯坦。2.被征服的2000余年公元前1012年,大衛(wèi)統(tǒng)一以色列和猶太兩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國勢強盛,在其子所羅門時更盛,建成了耶路撒冷第一圣殿。所羅門死后,國家南北分裂,以色列十部落定都撒馬利亞,所以該國也被稱為撒瑪利王國,而以兩個猶太部落為主的南方仍然以耶路撒冷為都,被稱為猶太王國。這種分裂局面持續(xù)了200余年。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為亞述帝國所征服,王國居民被散布到亞述帝國各地,實際上亦逐漸被同化,他們被稱為撒馬利亞人的十部落,稱“失蹤的以色列十部落”。與此同時,猶太王國通過向亞述交納大量贖金得以存在,成為幸存的希伯來人的國家,他們不斷施以各種手段,先后利用亞述與埃及、新巴比倫王國同埃及的矛盾在夾縫中求得自保,但最終于公元前598年和公元前586年兩次被尼布甲尼撒二世攻下首都,最后一次造成了“巴比倫之囚”,猶太王國不復存在。雖然歷經(jīng)長期磨難,猶太人又建起了耶路撒冷神廟,但到了公元前538至前332年的200多年中,它成了波斯人的屬國。
后記
本書將歐美文化看成一個系統(tǒng)整體,由此進行全面的論述。就東西方而言,古代文化的交流在東西方有兩條完全不同的路線:一是宗教的,二是軍事的,東方是以佛教自南亞開始輻射的路線,西方是以亞歷山大大帝遠征為線索(后又有羅馬帝國)。有趣的是,后者曾經(jīng)到達了印度邊緣,并且與佛教文化區(qū)域有了一定的接觸。而中世紀的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中亞的一些民族特別是土耳其人則是另外一種造就文化交流方式的種族。再到以后,一條探險為先,軍事征服、宗教傳播、歐洲人殖民緊隨其后的全球交流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撞擊和輻射。此外,本著著意強調(diào)以下幾點:1.以文化年輪為線,重點分析歐美各主要民族國家文化積累的狀況,特別是側(cè)重對于希臘、羅馬以及基督教文化積淀的分析和綜述。2.從中華文化的角度或視角來閱覽歐美文明并且加以宏觀比較,這種比較也許零散,但我們認為卻十分必要。3.既不單視角地堆積狹隘的文化因素(文學、藝術、哲學、科學等),也沒有繼續(xù)傳統(tǒng)的寫作模式(以政治史或戰(zhàn)爭史為主),而是宏觀地論述西方文明,不脫離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宗教發(fā)展與民族遷徙的歷史背景。曾與一位長期講授工科課程的老師繆正清教授暢談“教學相長”的感受,印象至深,憶之感慨頗多。如果沒有多年中外文化史的教學經(jīng)歷,也就不可能完成其中的一些比較性的內(nèi)容以及穿插其間的議論與觀點。同時自己也備感專業(yè)教學對自己的促進,這種促進有時來自于一種無形的壓力,同時也得益于師友間真誠的鼓勵和交流以及師生間激情火花的碰撞。一些感受和結(jié)論是我剛從學校畢業(yè)后,由于某種激勵而奮筆疾書時記載下來的思想火花,至今看到它們,依然感到安慰(甚至激動),同時也為自己繼續(xù)徜徉于知識海洋里而備感快活、興奮。
編輯推薦
《繆斯女神的足印:歐美文化史綱》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