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麗 頁數(shù):200 字數(shù):17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王麗的這本新書,匯集的是她近年來致力于研究和寫作的一組文章,這個專題,可以叫做“過去的學?!?,是一本回首昨天的緬懷之作。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對民國時期中小學教育深入細致的再現(xiàn),如《匯文鐘聲》《溫故壬戌學制》《故鄉(xiāng)李山》《一座村莊的教育血脈》等。這種種舊識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無疑是鮮見的新知,例如溫州李山村、福建培田村所呈現(xiàn)的具有豐富功能和多種教育類型的農(nóng)村耕讀文化,例如由知識分子集團主持、自下而上的1922年新學制的制定,例如以“智、仁、勇”為校訓、實行“全人教育”的匯文中學,例如地方自治的教育治理等。這使我們得以一窺正在遠去的偉大文明的吉光片羽,足以澄清我們對歷史許多想當然的、自以為是的錯誤認知。 教育領(lǐng)域的懷舊之情,首先是從老大學開始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鐘叔河就出過一本《過去的大學》,他明言“過去的大學”就是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當校長的北京大學,是梅貽琦當校長的清華大學,是羅家倫當校長的中央大學,是竺可楨當校長的浙江大學……也是在20世紀80年代,大出版家范用出了他自己的第一本書《我愛穆源》。這位只有小學學歷的老人滿懷深情地回憶了他唯一上過的學?!?20世紀30年代無錫的一所私立小學。校門左邊是校長辦公室,“有時,校長笑瞇瞇站在門口,看同學們上學”。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精選了作者近年來在《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新京報》《新教育》《教師月刊》等報刊發(fā)表的隨筆、書評和時評等二十多篇,內(nèi)容側(cè)重于基礎(chǔ)教育及中國傳統(tǒng)教育,原創(chuàng)性較強;文筆流暢,時有獨到見解??傮w看,這是一本對廣大教師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書稿。
作者簡介
王麗,浙江樂清人,文藝學碩士,曾任中學語文教師。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學》第11期發(fā)表《中學語文教育手記》,引發(fā)了有關(guān)中國語文教育的社會大討論?,F(xiàn)為人民出版社新課標高中語文實驗教材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編有:《中國語文教育憂思
書籍目錄
序第一輯 語文丟失了什么 我們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語文考試 語文丟失了什么 外國怎樣考語文第二輯 找回“家”“國”的支點 找回“家”“國”的支點 “家”“國”的支點在文化——記前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 一座村莊的教育血脈 故鄉(xiāng)李山第三輯 悠遠的教育傳統(tǒng) 開筆禮、成童禮和成人禮 兩個好傳統(tǒng):對對子與書法 承續(xù)中斷了的文化血脈——《國學基本教材》代后記 匯文鐘聲——紀念一所遠去的學校第四輯 溫故知新 溫故壬戌學制 70年前的素質(zhì)教育 80年前的中學文理分科 民國時期的地方教育自治 漢代的教育 春天不是讀書天 “小學傳大道” 建議恢復地方中等師范學校 將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何妨恢復“游學”傳統(tǒng)
章節(jié)摘錄
據(jù)老校友回憶,匯文國文教師不大用現(xiàn)成的國文課本,而多由自己來選,有的老師用的是當時出版的“活頁文選”。當時匯文特別重視駢體文。高中國文教師在教材之外,還經(jīng)常自選一些駢文讓學生背誦。受此風氣影響,不少學生都能寫一手像模像樣的駢文。上面的小傳就是一例。筆者推想:是不是駢文最能表現(xiàn)漢語言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的起承轉(zhuǎn)合、錯落有致和華美典雅,還有音韻節(jié)奏上的抑揚頓挫、起伏跌宕之故? 當時已是“五四”運動以后,白話文已進入中學國文課本。但在匯文國文教學中,“那時是以文言文為主,白話文只是作為自由閱讀材料,到了高中倒反而讀徐志摩、魯迅、許地山等人的作品”。1936屆畢業(yè)生顧景祥先生回憶,“第一節(jié)課串講過的課文,第二節(jié)上課他(指老師)抽調(diào)幾位同學逐句‘回講’,一個字也不放過。同樣,布置要背的章節(jié),第二節(jié)課也要抽背幾個人……就這樣一年下來,每人可扎實背下來一二十篇文章,再升入初二初三就有了基礎(chǔ)。”今天看來,這種講授文言文的方法很接近私塾。校友何純渤先生回憶:“我們老校長提倡文言和白話并重。我進學校半年就體會到這個好處。他說過一句話:“新的東西都是從舊有的東西傳下來的;沒有舊的就沒有新的。” 而這種“新”“舊”相承的例子在匯文比比皆是。如,匯文的國文考試通常就是出一個作文題目,限定一個小時交卷。這也是傳統(tǒng)私塾教育的做法。題目常常是一篇時事評論。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這本書啟示我們?nèi)ニ伎际裁词菍W校、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學校、什么是好的教育。它追問每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 ——楊東平
編輯推薦
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是學在民間,培田村便是一個佐證在有漢以來的兩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正是如此發(fā)達的民間教育“根系”在維系著龐大的國家機器的運轉(zhuǎn)為其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也維系著五千年的文化命脈于不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