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人民日報 作者:趙興林 編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新聞》收錄的50余篇文章,都是圍繞記者成名之作的業(yè)務研討、心得體會文章;其中多篇成名之作獲得全國新聞獎項,4位記者獲“范長江新聞獎”,10多位記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就作品而言,雖說是不同時期,不同年代,但有一共同點,那就是參與重要歷史時期、重大事件、重大題材的深度報道,無不體現(xiàn)從選題到采訪再到版面安排的系統(tǒng)運營過程。在整體運營過程中,記者深入一線,發(fā)掘經(jīng)濟社會生活中的新亮點,力求抓獨家新聞;報社領導精心謀劃,在比較中做出決斷,以優(yōu)取勝,精品迭出;而每篇文章幕后的故事,不僅對研究中國新聞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是一部生動的新聞業(yè)務參考書。
《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新聞》由趙興林編著。
作者簡介
趙興林,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河北省寧晉縣人,1962年應征入伍,1967年1月由部隊轉(zhuǎn)業(yè)到人民日報工作。本人常以愛因斯坦的“只用你的眼睛看見東西,那是不會發(fā)現(xiàn)什么的,還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自勉。當記者37個春秋,“爬格子”有甘苦而更多是收獲。其中有作品獲第七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多篇作品獲人民日報好新聞、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著有《京華筆蹤》作品集,主編《燦爛的星河-人民日報記者部新聞實踐與思考》、《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新聞》等。
書籍目錄
第一輯 資深記者專論
黨報傳統(tǒng)與新聞改革
研究新聞學從何人手
少奇同志教我這樣做記者
胡喬木頤園話新聞
有關報告文學的幾個問題
發(fā)揮述評性新聞的威力——兼談我在上海的采訪實踐
談談新聞專訪
時代呼喚名記者
我怎樣寫經(jīng)濟報道
要別出心裁——“抓活魚”淺談
論頭版頭條和頭條工程
重大突發(fā)事件中的深度報道
第二輯 探索深度報道
探索得到了公認——深圳報道回顧
一個重大的課題——人民日報專欄《奮進中的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回顧
“皇冠明珠”的昭示——新世紀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消息作品研讀體會
縱觀記者部4次有關國企改革系列報道
調(diào)整思路大張大合——三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災難,是記者的節(jié)日”——2008抗冰采訪手記
在思考中寫作——采寫深度報道的一些體會
在報道中升華情愫——方永剛典型系列報道的思索
點亮新聞報道自身的“風景線”
人家炒著的熱點怎么抓——從((嘉禾高考舞弊案曝光之后》一稿的組、編談起
雪域高原的一場輿論遭遇戰(zhàn)——西藏拉薩“314”事件
報道回顧
注重頭條工程選題的新聞性
匯聚“三響”成“一響”——采寫“叫得響”的報道之我見
別有天地的對話——采訪專家學者的幾點體會
有準備的頭腦才能創(chuàng)新——《擦鞋者說》采寫回眸
采寫重頭新聞
第三輯 精品源于精心
我寫一個人的中國故事
胡楊不相信眼淚——從《胡楊淚》到《胡楊淚盡》
道是無情卻有情——談批評報道的社會效果和甘苦
熱線熱點熱忱——天津市老百姓歡迎這樣的輿論監(jiān)督
用“春秋筆法”寫《手語市場》
集體“創(chuàng)作”傾力為之——《莫讓民工流汗又流淚》采寫體會
筆蘸淚水寫秀明——采寫通訊《用生命播灑陽光》的體會
記錄歷史——北京全面抗擊“非典”采寫記事
新聞不能含甲醇——“打假”報道要深入再深入
《“氣”貫神州八千里》是怎樣寫活的
勿以稿小而不為——從兩篇“中國新聞獎”
獲獎稿說開去
從文學“典型”到新聞“典型”——“趙光腚’的后代,富了”采訪和寫作的回憶
出活,更要出彩——“雙新”頭條專欄編輯體會
替人民說話必受人民歡迎——我寫《銀川:出租車新規(guī)定
為何起風波》的體會
登山方知峰高遠——走近永嘉縣后九(土夅)村黨支部書記鄭九萬
新聞資源價值的多重挖掘
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西藏自治區(qū)成立四十周年報道體會
淚飛最是感人處——《追記公安局長的楷模任長霞》采訪札記
面對敏感的輿情保持大報的清醒——洛陽烈士陵園“被毀事件”采訪始末
在追尋中逼近事實真相——《一棟大樓的變身之謎》的采寫體會
在感動中前行
48小時的攜手苦戰(zhàn)——《在一起,人民有了主心骨》采寫經(jīng)過
堅持客觀立場正確引導輿論——“重慶出租車停運事件”報道經(jīng)過與體會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二、專訪的選題和立意專訪一般事先有比較明確的目的。事先選寫什么樣的題目至關重要,題選得好不好對于這篇專訪是否能夠成功有決定性的作用。在選題方面,專訪不僅要專,還要有強烈的新聞性,即所采訪的人物、事件、問題應當是群眾當前所關心的目標,是最近一段時期內(nèi)對社會、對群眾有影響、有關系的人和事。例如,歷史變動時期涌現(xiàn)出的風云人物,某一新聞事件中有舉足輕重的人物,從外國或外地來訪的政治活動家,文學藝術(shù)家和其他知名人士,有重大創(chuàng)造發(fā)明對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獲得各種榮譽稱號的先進人物,各條戰(zhàn)線上一舉成名的新秀,對某一問題有發(fā)言權(quán)的權(quán)威或某一地區(qū)最近一個時期需要宣傳,群眾也感興趣的地方風物,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名人、專家、先進人物都可以成為專訪對象的,也不是任何事件都能夠構(gòu)成專訪內(nèi)容的。有些人物雖不是著名人士,但因與新聞事件有關系,也可以成為我們采寫的對象。這就是說,專訪的對象首先應該是新聞人物,寫出的專訪又是人物的新聞??傊?,被采訪的必須是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比如,1949年新中國開國前夕,第一次政協(xié)會議上,我訪問了何香凝,寫了《革命老人何香凝》這篇人物專訪。在當時,它就具有新聞價值。問題性的采訪,是記者帶著社會生活和實際工作中人們共同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去作專門的采訪。如記者就某些商品的調(diào)價、新婚姻法的公布、招收研究生的制度、畢業(yè)生的分配、中年知識分子的生活待遇等問題,對有關人員進行專題采訪,都可以寫成專訪的形式發(fā)表。例如,1955年有不少青年考不上學校,其中有些青年要去當學徒。針對這個問題,我去訪問了學徒出身的革命前輩譚震林,用他的親身經(jīng)歷寫了《學徒生活回憶》的專訪。在社會上提倡勤工儉學的時候和提倡青年學生報考師范的時候,我又訪問了老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分別寫了《徐老談勤工儉學》和《徐老和青年學生談報考師范問題》兩篇專訪。
編輯推薦
《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新聞》是人民日報傳媒書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