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中央編譯 作者:舒大剛 頁數(shù):215
Tag標簽:無
前言
中華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衰竭,今日更以雄姿英發(fā)之勢,傲視寰宇。它不僅是迄今為止巍然獨立的“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中唯一的一個,也是上述四大文化圈中傳承序列最明晰,文化形態(tài)最溫和,可持續(xù)性最強的一種文化。浩浩龍脈,泱泱華夏,何以能造成如此文明奇跡?“諸子百家”、圣人賢人所作的絕妙思考和留下的精神財富,無疑就是歷代中國人獲取治國安邦之術(shù)、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智慧源泉。在這一群圣人賢人之中,出生平民的孔子(前561—前479)無疑又是其中最偉大的智者和良師!孔子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幼而貧賤,通過刻苦自學(xué),位至卿相,是春秋時期唯一一位有名可考的“學(xué)然后從政”的“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典型。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熟悉歷史,精于禮樂,提倡仁義,樂天知命,為救世救民輾轉(zhuǎn)奔波,其百折不撓、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被當世賢者贊為救世之“木鐸”(《論語?八佾》)。他高風亮節(jié),知識淵博,道德人格,令人折服!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修訂《六經(jīng)》(即《易》《書》《詩》《禮》《樂》《易》《春秋》),托古見意,成為后世研之不窮的圣經(jīng)寶典。特別是他那宏大的思想體系,實際的人生哲理,更成了后儒演繹不盡、汲溉千古的精神源泉。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從教,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最古老、最有影響、氣勢龐大的“儒家”學(xué)派。特別是他有教無類,“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嘗無教焉”,對于學(xué)生不問身家,無論貴胄還是貧民,凡行過師禮,都同樣授以六藝四科,將原來只限于貴族學(xué)習、平民無緣問津的珍貴典籍,傳播到了民間,這不僅開啟了私人辦學(xué)的新風,更點燃了人民智慧的火焰,實際上引導(dǎo)和促成了“百家爭鳴”時代的到來??鬃有膼鄣茏宇伝卦袊@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焉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蔑由也已!”(《論語?子罕》)中國史學(xué)之父司馬遷也說:“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世則榮,死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xué)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史記?孔子世家》)這不僅是顏回、司馬遷一家之私言,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共同感受?!吨杏埂氛f:“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天不生仲尼,萬世如長夜!”浩浩中華五千年歷史,恰以孔子為中心,前2500年,蓋因孔子所修《六經(jīng)》而得以講明;后2500年,也因有孔子智慧而變得文明和輝煌!孔子的人格高如南山,孔子的智慧博大無邊,凡是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的人,無不如沐春風,身心快暢,也無不被其感召而心說誠服!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國策的確立,孔子思想更是伴隨著獨尊的儒家,一道成為中國人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指南北斗!成為塑造中國思維和中華文化的模型范式。生今之世,思古之人,孔子自然是我們首先想到的最佳人選!處今之事,學(xué)古之智,孔子當然也是我們最希望獲得有益教誨的至圣先師。
內(nèi)容概要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ā吨杏埂罚 疤觳簧倌幔f世如長夜!”幽幽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恰以孔子為中介,前2500年的中國歷史,蓋因孔子所修《六經(jīng)》而得以講明;后2500年的中國智慧,也因有孔子的教誨而得以點燃!
作者簡介
舒大剛,生于1959年,重慶秀山縣人。1982年畢業(yè)于四川南充師范學(xué)院歷史系,1993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xué)研究生院,獲歷史學(xué)博士學(xué)位。1993年起在四川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先后做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5年起,歷任古籍所副所長、所長,歷史文化學(xué)院副院長、現(xiàn)任歷史文獻學(xué)、專門史、中國儒學(xué)專業(yè)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歷史文獻、儒學(xué)史、經(jīng)學(xué)史,發(fā)表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10余種,另有古籍整理成果10余種、工具書5種。先后完成國家省部級課題20余項,發(fā)起并主持大型宋代文獻珍本《宋集珍本叢刊》(108冊,線裝書局,2004年)再造和研究工程,大型儒學(xué)文獻《儒藏》(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5、2007年已出版兩批共100冊)整理工程和大型儒學(xué)流派史《中國儒學(xué)通案》(人民出版社即出)研究工程,大型“三蘇”文獻《三蘇全書》(語文出版社,2001年)整理研究工程等。兼任:國際儒學(xué)聯(lián)合會第三屆理事兼學(xué)術(shù)委員,中國孔子基金會學(xué)術(shù)委員。中國人民大學(xué)孔子研究院學(xué)術(shù)委員,山東大學(xué)易學(xué)與中國古代哲學(xué)兼職教授,四川省中國哲學(xué)史研究會常務(wù)副會長兼秘書長。
書籍目錄
引 言第一章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圣人的風采第一節(jié) 從孤兒到良師第二節(jié) 沂水清波——隱居以求其志第三節(jié) 五十而知天命第四節(jié) 周游列國第五節(jié) 至圣?先師第二章 貴學(xué)——孔子談學(xué)習的意義第一節(jié) 學(xué)而優(yōu)則仕第二節(jié) 仕而優(yōu)則學(xué)第三節(jié) 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第三章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孔子談學(xué)習方法第一節(jié)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重視求學(xué)時機第二節(jié)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學(xué)思結(jié)合”的求學(xué)方法論第三節(jié) 謙虛和持之以恒第四節(jié) 學(xué)習的苦與樂第五節(jié) 下學(xué)而上達——圣人知道的階梯第四章 仁者愛人——人格的自覺意識第一節(jié) 仁的釋義第二節(jié) 仁者面面觀第三節(jié) 仁者的情意——忠恕第四節(jié) 行仁由己第五章 義者宜也——人類的道德自律第一節(jié)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第二節(jié) 義的釋義第三節(jié) 義與仁、禮的關(guān)系——孔子的“系統(tǒng)”觀第六章 禮者履也——仁義的必由之路第一節(jié) 人與獸的分水嶺——禮的必然性第二節(jié) 治與亂的分界線——禮的必要性第三節(jié) 禮之因革第四節(jié) 人而不仁,如禮何?第五節(jié) 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第七章 中庸之道——方法論和處世哲學(xué)第一節(jié) 允執(zhí)厥中——適中第二節(jié) 無過與不及——中正第三節(jié) 和而不同——中和第四節(jié) 時中——無可無不可第五節(jié) 憎恨老好人——反對鄉(xiāng)原第八章 天人相與——孔子的天命觀第一節(jié) 從“子罕言”說起第二節(jié) 孔子的天道自然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第三節(jié)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第四節(jié) 繼承與發(fā)展——孔子思想特殊的東西第九章 為政以德——孔子君德論第一節(jié) 德的釋義第二節(jié) 政者,正也第三節(jié) 君德種種第十章 仁政——帝王的大智慧第一節(jié) 足食、足兵第二節(jié) 重教、輕刑第三節(jié) 亂中求治——正名第四節(jié) 為政在人——選賢才第十一章 不教而殺謂之虐——仁者談刑第一節(jié) “孔子誅少正卯”的是是非非第二節(jié) 重禮輕刑——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一第三節(jié) 先教后刑——不教而殺謂之虐第四節(jié) 重生輕殺——古之聽獄求所以生之第五節(jié) 禮刑并用——寬猛相濟第十二章 中國國粹——孔子論孝道第一節(jié) 孝的釋義第二節(jié) 孝道與魯國政治特色第三節(jié) 孝弟為仁之本——孔子論孝第四節(jié) 幾諫——孝子的禁忌第五節(jié) 余話——孝思尋源第十三章 敬鬼神而遠之——迷信主題的理性思考第一節(jié) 死后知與無知的二難定義第二節(jié) 敬鬼神而遠之第三節(jié) 孔子鬼神思想探秘第十四章 修身之道——從士人到君子第一節(jié) 大眾人格——匹夫?匹婦第二節(jié) 修身初階——士第三節(jié) 四德共修——成人第四節(jié) 登堂入室——善人第五節(jié) 理想人格——君子第六節(jié) 神圣的人格——圣人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節(jié) 沂水清波——隱居以求其志孔子憑著對周禮的精熟,要想進入貴族階層,取得利祿,已是易如反掌。但魯國當時的形勢非常叫孔子失望:魯君具位,“三桓”專權(quán)。三桓世代把持朝政,連魯公也不放在眼里。“三桓”中尤其是季孫氏實力最雄厚,“富于周公”(《先進》),勢力炙手可熱。他們世代把持朝政,魯君成了傀儡。他們僭用禮樂,專行征伐,完全沒有一點君臣之分。魯昭公時,魯國大臣樂祁已說:“政在季氏三世矣,魯君喪政四公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自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以來,世為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四代君主執(zhí)政大臣,使魯君大權(quán)旁落,政在大夫。這一狀況至魯定公時更為嚴重。當時季桓子執(zhí)政,作威作福,專權(quán)擅祿??鬃芋@呼:“祿之去(離)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三桓子孫微矣?!保ā都臼稀罚┖髞?,“三桓”的家臣強大起來,又取“三桓”而代之,出現(xiàn)“陪臣執(zhí)國命”的現(xiàn)象,這更是孔子不能容忍的現(xiàn)象。他認為:“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皇б?;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保ā都臼稀罚┨熳樱粗芡?,是天下共主,具有頒定禮樂、決定征伐的絕對權(quán)威,這是西周太平盛世的景象,是為“天下有道”。諸侯,是周天子所封的以拱衛(wèi)周王室為職志的地方國家之主;大夫,是諸侯的臣子,是諸侯的枝輔和附屬;陪臣是大夫的家臣,是大夫的管家。天子號令諸侯,諸侯統(tǒng)帥大夫,大夫支使陪臣,在孔子看來,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照這個順序運轉(zhuǎn),社會就有秩序,就能重致西周的太平盛世,這就是“天下有道”;不照這個順序運轉(zhuǎn),社會就會出現(xiàn)混亂,天下就永無寧日,這就是“天下無道”??鬃映鍪说哪康氖菑?fù)興周禮,亦即維護周禮的等級秩序,合乎這個秩序的他就贊成,就參與;不合乎這個秩序的他就反對,就回避。他為自己規(guī)定的出仕原則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而對“無道”的現(xiàn)實,孔子自然不會委屈求全、同流合污,他情愿做個隱君子,悠游涵泳,頤養(yǎng)性情,“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季氏》)??鬃拥茏幼勇芬舱f:“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碑敼偈菫榱恕靶辛x”,當官若不能“行義”,當然就可以“卷而懷之”了。在50歲以前,孔子一直隱居闕里,遠離官場?;蚵袷讜S,以藝文為事;或游山玩水,弄沂水之清波;或絲竹管弦,樂育天下之英才,砥礪一己之德行!在他35歲時,魯國發(fā)生了以“斗雞”為導(dǎo)火繩的政治危機。魯昭公二十五年,季平子與后昭伯斗雞,“季氏介(戴甲胄)其雞,后氏為之金距(配金爪子)”,季氏怒,侵后氏,昭公助后氏,結(jié)果昭公被季氏打敗,逃奔齊國,季氏完全接管了魯國大權(quán)。魯昭公被逐出魯國,魯國墜人大夫?qū)?quán)的黑暗深淵。在這以前,孔子還對季孫氏寄以厚望,希望通過改造季氏來實行周禮,他出任季氏“委吏”和“乘田”之職,就是這個目的,可季孫氏不但未被感化,反而變本加厲,越來越不像話??鬃尤虩o可忍,亦出走齊國,隨君“遠播”去了。在齊國,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張,要求人們自覺、自律,克己復(fù)禮,重振秩序,使社會重新回到既定的軌道——“周禮”上來。從孔子的“正名”思想可以看出,此時的孔子在熟悉“六藝”知識和技能的基礎(chǔ)上,進而形成了“仁義禮”三位一體的系統(tǒng)思想。在孔子看來,“周禮”是整治當時混亂的政治秩序和倫理關(guān)系的理想圖式。他說:“如用我,其為東周乎!”(《史記?孔子世家》)但是,光有周禮這個外在的強制力量還不夠,還需要人的道德自律和人格覺醒,于是,“仁”和“義”就成了實行“周禮”的先決條件和精神準則。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可見仁是行禮興樂的前提條件。又說:“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保ā缎l(wèi)靈公》)可見義又是禮的實質(zhì)內(nèi)容。禮即周禮,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各種規(guī)定;仁即愛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情感;義即原則,表現(xiàn)為尊尊貴貴的等級原則。仁、義、禮的結(jié)合正是孔子治理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由于社會禮壞樂崩,人欲橫流,天下滔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會從政治生活到倫理生活都缺乏秩序,沒有規(guī)矩,故需要“禮”來重加調(diào)整。上篡下僭,名分蕩然,倫理掃地,故需要義來加以區(qū)別。以強臨弱,以眾暴寡,人間被投入弱肉強食的罪惡深淵,故需要“仁”來實現(xiàn)親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孔子“正名”思想的具體說明,也是“禮義”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這對于在春秋亂世中建立等級和諧的社會秩序,可謂對癥下藥,因而得到齊景公的大力贊賞,《顏淵》篇記載說:“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唬骸圃眨⌒湃缇痪?,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史記集解》引孔安國曰:“當此之時,陳恒制齊,君不君,臣不臣,故以此對也。”君臣名分不清,秩序混亂,關(guān)系顛倒,職權(quán)不明,不僅魯國如此,齊國尤其如是。孔子以“正名”相對,正中齊國弊端,正合景公下懷,當下即準備將“尼溪之田”封給孔子,但因晏嬰反對未果。不過,景公還是以魯國叔孫氏的地位(“以季孟之間處之”)來對待孔子,孔子在齊國獲得了大夫級別的禮遇??鬃釉邶R國得到景公的知遇,不為無幸。但孔子在齊國最終并沒得到重用,齊景公未能實行孔子的主張,孔子見道義不行,遂從齊國回到魯國。那時魯國的政局更加衰敗。魯昭公流亡國外七年,后死于晉國乾侯,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季平子死,季桓子執(zhí)政,季氏家臣陽虎(《論語》作“陽貨”)專權(quán)。從此,季氏大權(quán)旁落,受制于陽虎,魯國的朝政進一步從大夫落入了家臣之手,魯國出現(xiàn)了“陪臣執(zhí)國命”的敗落景象??鬃訜o意仕進,“退而修《詩》、《書》、《禮》、《樂》”,傳道授徒,于是“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yè)焉”(《史記·孔子世家》)。在孔子的學(xué)生中,除了魯國人,還有齊人、衛(wèi)人、秦人、楚人、吳人,孔子的私人學(xué)宮,真稱得上是沒有國界的學(xué)府。同時,孔子“依仁游藝”,繼續(xù)修煉德行,繼續(xù)陶冶性情,繼續(xù)構(gòu)建自己的理論體系。弟子盈門,禮樂蔚然,詩書之誦朗朗,管弦之聲不絕……在這安閑樂易的生活中,孔子怡然自得地安度光陰,實現(xiàn)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兩大思想飛躍!“不惑”,從思想方法而言,即有智慧,不偏執(zhí)?!墩撜Z·子罕》載:“子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薄?、仁、勇為三達德。智即在六藝知識和技能基礎(chǔ)上形成的智慧,它表現(xiàn)在待人接物上的靈活性和適中性?!额仠Y》:“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薄郑骸胺t游于舞雩臺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釉唬骸圃諉?!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兩處對“惑”的解釋,都是偏激和懣憨,可見“不惑”即其反面,是有智慧,不偏激,在方法論上即是“中庸”?!爸烀?,《孟子·萬章上》:“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碧烀纯陀^的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天命又稱“天道”?!懊边€有“使命”的意義,《說文》:“命,使也,言天使己如此也?!惫省疤烀庇钟锌陀^規(guī)律賦予人之使命之意,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堯日》)即為此義。劉寶楠《論語正義》曰:“命者,立于己而受之于天?!薄笆枪手腥柿x禮智之道,奉而行之,此君子之知天命也。知己有得于仁義禮智之道,因而推而行之,此圣人之知天命也?!惫省疤烀奔孀匀灰?guī)律、必然性和天賦使命雙重含義。具有博大智慧,處事適度等特征,這是孔子40歲完成的認知過程;知道規(guī)律,體察天命,并且油然而生替天行道的使命感,這是孔子50歲完成的認知飛躍。如果說孔子30歲以前基本還只是個博學(xué)之士的話,那么至此,孔子已從一個“博學(xué)”的學(xué)者,進而對世道、人心以及客觀規(guī)律有了深刻的體認,進入了一代哲人、一代偉人的境界了!
編輯推薦
《孔子的智慧》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