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 編 頁數:264
內容概要
社會主義學院的最大資源是學員資源。這決非一句對學員們講的客套話,而是有其實實在在的內容。首先,豐厚資源取決于學員的專家型特點。社會主義學院的學員絕大多數是社會各界的高級知識分子,教授、博導不在少數,兩院院士、長江特聘學者也時而有之。他們之所以成為黨外代表人士,概因其在各個專業(yè)領域的突出成就使然。坦率地說,社會主義學院的教師和學員不存在學識上的孰長孰短的問題,所不同的僅僅是專業(yè)領域的差異,學員中來自社科界的較少而己。其次,充沛資源來自于學員的豐富參政議政經驗。社會主義學院的學員絕大多數是各級人大的代表或各級政協(xié)的委員,不少學員還在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擔任實職。他們在參政議政乃至從政方面都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坦率地說,如何參政議政或者當好領導干部,教師所知甚少,而學員卻具有天然優(yōu)勢,自然也就擁有發(fā)言權。面對這樣充裕的資源,如不注意開發(fā)利用,實在是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從這個意義上說,賞撰寫論文是發(fā)揮賞優(yōu)勢、發(fā)掘學員資源的有效途徑。
書籍目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 淺論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理念 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構建和諧社會應解決好“三個問題” 宗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參政議政與民主監(jiān)督研究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推進多黨合作事業(yè)的發(fā)展 推進“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建設保證“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實施 中國特色的協(xié)商民主與政黨關系和諧 協(xié)商民主與人民政協(xié)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促進社會和諧——淺談主流媒體在多黨合作中的作用發(fā)揮 加強參政黨建設提高參政議政能力 加強民主黨派參政能力建設之管見 參政黨民主監(jiān)督實效問題初探 論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的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淺議民主黨派的社會服務 論本職工作與參政議政的關系 政協(xié)提案民意表達問題研究民主黨派自身建設研究 參政黨基層組織建設的特點和規(guī)律初探 推動民主黨派在新老交替基礎上實現政治交接的研究報告 關于提高民主黨派干部四種能力的粗淺思考 正確認識黨派趨同現象 淺談民主黨派機關建設——試從另一個角度談民主黨派機關建設 淺談參政黨機關建設 如何加強參政黨基層組織建設的思考社會熱點與和諧社會 物權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當前我國化解社會矛盾的主要機制和途徑探討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擴大新社會階層的有序政治參與 更加注重從制度上防治腐敗——從十七大報告看我國檢察體制改革 現階段民營企業(yè)轉型模式的分析 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探討陜西信息化建設思路 完善土地流轉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臺灣問題與中美戰(zhàn)略對話
章節(jié)摘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頗具新意的政治理念,是改革開放以來高層提出的諸多大的政治概念中少有的在邏輯上既無大的漏洞、又不陷入形式主義流俗的一個——人們對種種形式主義的宣傳早已厭倦和麻木。它所表露的政治訴求是值得尊重和珍視的,它在思想上所展示的開放心態(tài)和崇高理想同樣令人贊賞。而民眾旁觀政治家們的,不僅包括他們形成并固守了什么樣的政治理念,而且還包括他們在操作層面上將什么樣的政治方略擺在優(yōu)先貫徹的位置。作為標志,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理念和思路可謂萬千氣象初露。 這一政治理念指向的是一種國家哲學。無論高層有無明言,“和諧社會”的理念都是對數十年來盛行的斗爭哲學的反撥。斗爭哲學在記憶猶新的過去,給國人帶來的深重災難有目共睹。它沿襲了戰(zhàn)爭年代遺留下來的敵對思維,偏好和慣性造就了懷疑一切、處處樹敵的陰暗心態(tài),將執(zhí)政黨十分豐富的政治資源,粗暴地簡約為一種冰冷的強力資源,也似乎無意汲取舊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教訓。當社會完全進人建設、發(fā)展和安居樂業(yè)的時代后,這種敵對思維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猶如一具古舊、僵化、冷血的怪獸,它總是給那些不清醒的政治人物背負上沉重的歷史包袱。如今,在官方有關“和諧社會”的表述中,沒有出現那種慣用的“將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的政治用語。這是十分清醒和務實的選擇。蘇聯崩潰的歷史教訓已經證明,在改革開放的時代,那套“殺一儆百”的韜略顯然是行不通的,它與現代社會所要求的人道、文明和法治之大勢相背離,必將遭到社會大眾的唾棄。濫施鎮(zhèn)壓,極易使得政治家和一代人由極左轉入極右,以致社會陷人普遍劇烈振蕩之中。2003年秋發(fā)生在西安的反日風潮,也證明了“扼殺在搖籃中”的治國理念的局限性和難以操作。所以,作為一種政治理念,構建和諧社會是對往日教訓的正確反省和對時代發(fā)展的主動承接,是“與時俱進”政治品質的典型表現。它對斗爭哲學的矯正和替代具有歷史必然性,當然也反映了執(zhí)政黨的政治果決和利益需求?! 嫿ê椭C社會,要求體認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和社會的不斷分化與重組,接納社會中不同的利益群體及其不同的利益訴求,重視解決日益顯現的貧富分化、分配不公等問題,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