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 作者:石卉 編 頁數(shù):29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從幾千年的英美文學史中采擷精華,起于莎士比亞,終于20世紀中期,集合各種文學體裁,篩選出堪稱“名篇”的文學作品六十余篇,既分別代表了各個文學發(fā)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又具有各自的獨創(chuàng)性。本書按照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四種文體分類。各種文體中又按照作者出生年代的先后順序排列,讀者可依此更清晰、更全面地領(lǐng)略各種體裁文學作品的魅力。 本書是一本集原文與注釋、作者簡介及作品賞析相結(jié)合的書,可作為大專院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參考讀物。也可作為非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的課外英語讀物。本書從各個角度對這些名篇作全面的匯集、評說、解讀。以期能拋磚引玉,引導讀者由點及面一窺源遠流長的英美文學概貌,并以簡便快捷的方式領(lǐng)略其精華。本書在各篇正文之后,給讀者提供了難點的注釋,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而通過作者介紹及作品賞析.不僅讓讀者獲得最基本的知識儲備,更有助于讀者獲得生動的鑒賞體驗,培養(yǎng)其獲取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技巧。
書籍目錄
1.Of Studies2.Macbeth3.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4.Letter to Lord Chesterfield5.To George and Thomas Keats6.To Richard Woodhouse7.Ode to a Nightingale8.To Autumn9.The Happy Prince10.Snake11.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12.Mrs.Warren's Profession13.The House of Cobwebs14.The Yellow Wallpaper 15.The Gift of the Magi16.The Lord of the Dynamos17.The Open Window18.The Blue Hotel19.The Lost Phoebe20.The Triumph of the Egg21.Love of Life22.Counterparts23.A Room of One's Own24.The Garden Party
章節(jié)摘錄
事實上,濟慈本人就是一位有“否定能力”的人。從他的書信中可看出,他性格溫柔隨和,思想開放,不自以為是,也不喜歡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他善于思索,注意向他人學習,傾聽他人意見,對事物總愛不斷探索,不會急于作出結(jié)論而排斥其他觀點。所以,他會有“否定能力”這一見解。從這封信中,我們不難領(lǐng)悟濟慈“自我否定力”的重要內(nèi)涵是忘卻自我,敞開心扉,多層次、全方位地反映生活的真實美與丑,歡樂與悲酸,光明與黑暗。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想象力之美感集“益”詩人主體之心,而私妄與塵俗,非美的其他一切感覺一步步告別“消極狀態(tài)”的詩人。詩人的詩心看似“消極”、“被動”、“疑惑”卻最終進入了事物之美的真實而多元的空間,從而收獲對美的深刻體驗。進入這樣的狀態(tài):“澄懷味象”、“心齋坐忘”,美的感覺頻頻襲來,在主體的靈魂中發(fā)生千百次的雜融轉(zhuǎn)化、變遷。美的集“益”、俗的減“損”,讓詩人作者體味到了朦朧又集中的美的世界。濟慈的“否定能力”不是每個詩人都具備的,它發(fā)自濟慈獨特的詩人靈魂。濟慈體會到作家創(chuàng)造美的根本力量,尤其是偉大行列的詩人如莎士比亞等具備的至高的藝術(shù)本體能力,就是這種“否定能力”,Negative這里變成了一種Capability,柯勒律治、拜倫、雪萊都可以“積極”,但又有多少個詩人能“消極”,懂得“消極”,這正是濟慈言前人所未言。在濟慈眼里“消極”使詩人的每個感官乃至整個個體為美的“真相”所充盈,因而他才會說:“柯勒律治由于不能夠滿足于處在一知半解之中,他會坐失從神秘堂奧中攫獲的美妙絕倫的真相。”可以說濟慈體悟美、感悟真、接受美、創(chuàng)造真,最極致的狀態(tài)就是“消極狀態(tài)”,最偉大的能力就是“消極能力”。在“消極能力”驅(qū)遣下,啟動“想象力”的羽翼進入那至美至真的上千個可能世界,審美的可能世界就這樣一天天強大和豐富起來,成為詩人靈魂棲居的家園。只有以“消極”的狀態(tài),以拋卻塵俗自我的狀態(tài),以“取消了一切的考慮”的“消極”狀態(tài),以不加干涉與不急于對事物下判斷的狀態(tài)才能收獲到詩靈最積極、最全面的美的感覺。馮文坤在其論文《試論約翰?濟慈的“消極感受力”》一文中對“消極感受力”這樣闡釋道:“詩人應該直觀的把握事物,即棲息于、沉浸于眼前對象的親切觀審中,超然于該對象和其他對象的關(guān)系之外……主體凈化了內(nèi)在盲目性的沖動,‘而不是煩躁地要去弄清事實,找出道理’,從而形成內(nèi)心澄明的觀照態(tài)度……詩人由于擺脫個性的束縛及自己那些形成于知識、傳統(tǒng)和宗教的‘先入為見’的偏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