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知儒學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杜維明  頁數:25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二○○八年秋,杜維明教授從哈佛大學來到杭州,與浙江大學精英學子對話“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與創(chuàng)新”。《體知儒學:儒家當代價值的九次對話》收入了九次對話記錄,內容涵蓋文化中國、儒家三期、新軸心文明、啟蒙反思、文明對話、全球倫理、印度啟示等前沿性論域?!绑w知”作為儒家的一種獨特的認知途徑貫穿全書,隱含杜維明先生對當代中國青年的殷切期盼。

作者簡介

杜維明,1940年生于昆明,1968年相繼獲得哈佛大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并于1981年開始在哈佛大學任教授與講座教授長達29年。杜維明教授也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現為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國際哲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哲學教授。杜教授長期致力于儒家哲學思想及精神性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在世界范圍內構建與推廣“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啟蒙反思”等,倡導各軸心文明及非軸心文明之間互為學習、互為參照。經過幾十年的不懈論證,他認為:儒家思想同樣具有普世價值;東方的創(chuàng)造性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多元文化的內涵。他的代表作有humanityand Self-Cultivation、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Concrete_Humanity、Confucian Thought、《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儒學第三期發(fā)展的前景問題》、《杜維明文集》五卷等。

書籍目錄

對話一 文化中國 對話二 儒家傳統 對話三 家國天下 對話四 《大學》何為(上) 對話五 《大學》何為(下) 對話六 《論語》初探(上) 對話七 《論語》初探(下) 對話八 《孟子》淺嘗 對話九 《孟子》心學管窺 附錄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我在昆明出生,在臺灣讀書,大學畢業(yè)后到了美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一直在想:糟糕了,我永遠沒辦法回到大陸,永遠不知道中國學人在做什么了。在海外了解大陸,或是出自官方的論調,或是源于偷渡到香港的難民。當時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多集中于香港,在與難民的交談中尋求素材。譬如傅高義,他寫了一本很好也很有影響的書,專門討論廣州的地方政府,其內容就是他與一個難民的談話,呈現后者的政治經驗。其實這樣做學術困難很大,正因為如此,我覺得我非回來不可。 1978年,我參加了美國科學院組織的海洋學代表團,第一次訪問大陸,并在北京做了一場名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的學術報告,將馬克斯?韋伯的觀點介紹給“文革”以后進大學的“老三屆”。 1980年,我接受了美國第一屆中美學術交流計劃的邀請,在北京師范大學生活了若干月。在此期間,我和77、78、79三屆同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文革”以后的這三屆都是極有才華的人,現在這些人在各個地方都是中堅,多半是領導。他們做好事,大家享福;他們做壞事,任何人都沒辦法對付他們——因為他們曾在最糟糕的環(huán)境中生存過,爾后又經歷了最好的環(huán)境。他們中間有沒有做壞事的呢?有,但大部分還是代表了我們的希望。

編輯推薦

《體知儒學:儒家當代價值的九次對話》編輯推薦:思考并非心、腦所獨有,還有身體?!绑w知”(Emhodied Knowing),以身體之,用我們的身體來感知,是一種將外在世界內化的功夫,是一種整合身、心、靈、神的體驗之知。是一場超越經、政、社、文的溝通之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體知儒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在評論杜維明教授的《體知儒學》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正在讀的谷園先生的《人生四書》,絕對是五四以來最牛B的四書解讀本,也可以說是最成體系的大眾儒學讀物。這本書里也有兩處引用了杜先生對四書的分析,包括說中國人強調聽德,所以孔子講六十而耳順。等等吧,總之,很精彩。
    言順正傳。杜維明教授是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這本書是他跟浙大一群牛B孩子們之間的對話,很淺近。
    不行,來事了。轉發(fā)一個杜教授的百科內容吧,算是支持了!
    杜維明,男,1940年生于中國昆明,祖籍廣東南海。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當代研究和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國際哲學學會名譽院士(代表中國)。杜維明15歲起便研習儒家文化,曾師從唐君毅、徐復觀;1961年畢業(yè)于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翌年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1968年獲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1981年始任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并曾任該校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系主任。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長,2008、2013年分別當選國際哲學會聯會(FISP)執(zhí)行委員、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2010年起,任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
    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1966-1978年,著重詮釋儒家傳統,確立了對儒家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重心是闡發(fā)儒家傳統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并拓展的領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啟蒙反思”、“世界倫理”等。[1]杜維明年譜簡編(胡治洪 鄭文龍編)

    1940年 庚辰,2月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廣東省南??h西樵鄉(xiāng)。

    1945年 隨家遷上海。入小學。

    1949年 隨家遷臺灣。入臺北女師附小。

    1951年 臺北女師附小畢業(yè)。秋,進入臺北建國中學念初中。初次接觸王陽明詩文。

    1954年 赴菲律賓參加“世界童子軍大會”。夏,初中畢業(yè)。秋,繼續(xù)在建國中學念高中。在周文杰老師指導下始讀《四書》。

    1955年 暑假期間旁聽牟宗三先生講授“中國哲學”課。初識徐復觀先生。

    1956年 5月,《四書》課畢。8月,在臺北市郊淡水竹林初見唐君毅先生,時已讀唐的《心物與人生》等著作。

    1957年 夏,建國中學高中畢業(yè)。秋,以第一名成績考入臺中東海大學外文系。

    1958年 轉入中文系隨徐復觀先生攻讀儒學。

    1959年 從魯實先先生學習“文字學”、“歷代文選”。

    1960年 從孫克寬先生學習“杜詩”。從梁容若先生學習“中國文學”,并由梁指導完成學位論文。

    1961年 夏,東海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yè)。10月,服兵役。

    1962年 8月,在嘉義退伍。9月,獲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資助,赴哈佛大學留學。

    1963年 獲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學位。

    1964年 從帕森斯(Talcott Parsons)選修“宗教社會學”。從艾律克森(Erik H*Erikson)選修“深度心理學”。

    1965年 為準備博士口試研讀“歐洲及美國現代思想史”、“西方哲學”和“中國思想史”。

    1966年 修完研究院課程并通過博士口試。6月,在美國伊利諾斯州向檳“明代思想會議”上初晤岡田武彥,會見唐君毅先生。7月,訪荷蘭萊頓大學。游歷奧地利維也納。在丹麥哥本哈根憑吊克爾凱郭爾墓。返臺灣任東海大學人文學講師,講授“文化認同與社會變遷”。撰寫博士論文。

    1967年 游歷香港、日本京都、韓國漢城等地。在香港從牟宗三、徐復觀先生凡六周。在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會見唐君毅。在漢城拜訪韓國大儒李相殷,參觀奎童閣藏書。秋,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兼職講師。

    1968年 獲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聯合博士學位。升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9月,參加奧地利維也納第十四屆國際哲學大會。

    1969年 夏,參加美國夏威夷第五屆東西方哲學家會議。在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暑期班聽唐君毅先生講授宋明儒學五周。在夏威夷東西中心會見日本哲人西谷啟治。

    1970年 夏,旅居意大利、葡萄牙。在意大利柯木湖會見唐君毅先生。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會見唐。在普林斯頓大學與勞思光共同主持“現代中國思想研討會”和“海外華人文化認同研討會”,醞釀“保衛(wèi)釣魚島”運動。秋,西谷啟治在天普(Temple)大學講學,居費城;兩度前往參加研討會,并邀西谷到普林斯頓小住。經西谷介紹結識日本禪師佐佐木承周。12月,參加印度馬德拉斯世界哲學會議。

    1971年 轉任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參加科羅拉多州艾思本人文研究中心“亞洲思想研討會”。4月,參加中國留學生在華盛頓舉行的“保衛(wèi)釣魚島”示威。在香港新亞書院會見唐君毅。冬,赴澳洲開會。

    1972年 6月,參加夏威夷“比較研究王陽明暨紀念王陽明誕辰五百周年”學術討論會。6月下旬,訪游艾思本人文研究中心。冬,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讀明儒薛瑄《讀書錄》及劉宗周著作。

    1973年 升任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游歷希臘德爾菲。8月,赴艾思本人文研究中心開會。9月,赴瑞士蘇黎世參加世界象征學會舉辦的思想研討會。

    1974年 到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主持亞洲學會籌備會。

    1975年 到香港、臺北、日本東京等地。

    1977年 升任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教授。

    1978年 隨美國海洋學代表團首次回中國大陸,為期一個月;在北京師范大學作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的學術報告。

    1980年 參加中美學術交流委員會,到北京師范大學進修。

    1981年 轉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中國歷史及哲學教授,哈佛儒學研討會主持人。春,獲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贈熊十力《尊聞錄》原版書一冊。3月,到芝加哥參加宗教哲學演講會。參加韓國“退溪學會會議”和臺北“漢學會議”。

    1982年 到夏威夷東西中心出席“國際朱子學會議”并宣讀論文。受新加坡政府聘任,幫助完善學校儒家倫理課程,共事者有余英時、許倬云、唐德剛等。應瑞士蘇黎世大學哲學部邀請,前往參加“國際禪學討論會”,并參加“蘇黎世交談”(Zurich Discourse)演講會。

    1983年 1月,赴德國法蘭克福巴洪堡(Bad Homburg)參加“軸心時代的起源及分化”(The Origins of the Axial Age and Its Diversity)國際會議。2月,赴以色列參加由希伯來大學杜魯門研究中心及東亞研究系舉辦的“儒家——一個傳統的動力”國際會議,以紀念陸彬(V*Rubin)教授,年底,在“康橋新語”聚會中闡釋“儒家三期發(fā)展說”。

    1984年 任哈佛大學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迄于1987年。受聘為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海外董事,迄于1992年。

    1985年 作為美國富布賴特基金資助訪問學者,在北京大學講授儒家哲學。同時擔任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到
  •   杜維明先生是新儒學的代表人物,其對儒家的研究是非常深刻的,儒學是我們文化的根基,我們都應該關注,非常好的一本書
  •   杜維明的書讓人開竅,覺得他是一位真正的學貫中西的學者,而且還是把中華儒學推向全球的積極大有為者。中華大陸的人們真的需要好好休知儒學了!
  •   喜歡杜維明,認為他對儒學在世界的傳播,尤其在美國的傳播貢獻良多。很喜歡他的講座。
  •   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儒學應該如何實現其現代轉化?儒學在中國當代還有沒有價值,能否深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該書對儒學的真諦有新的解讀,其思路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   看完第一章,些微感受到杜維明先生廣大的視野與中國情懷。絕對是好書
  •   很好的一本書,特別是對于儒家的經典有一定基礎的人,更易于理解和加深對儒家思想的理解。
  •   問答式的講課,從不同的角度對儒家思想做了剖析。
  •   通過別人推薦知道杜維明其人,最近國學比較熱,也想了解一下各家學者的見解。
  •   非常好的一本書。。。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非常好的了解。。。非常的客觀!
  •   很好看,杜教授是一位思想家
  •   剛拿到書,粗略的看了看,很有學術品味,杜先生的談話都從學術最前沿的問題出發(fā),表達了深切的關懷意識,很有啟發(fā),值得購買!
  •   其實讀論語,并不需要正襟危坐高談闊論的,好好體悟,平平淡淡才是真
  •   很值得一看的好書。觀點獨到通俗
  •   看完了,覺得還不錯,就是感覺有點貴哦
  •   一個巨大的寶藏,一個巨大的寶藏,一個巨大的寶藏,一個巨大的寶藏,一個巨大的寶藏,一個巨大的寶藏,
  •   書還沒怎么看,不過質量真的不錯、、、
  •   攝影書有些破損了,將就著看吧~
  •   給同事買的,看過之后還是挺滿意的
  •   一流的思想家,
  •   不適合國學了解比較深的人看
  •   杜先生是儒學哲學思想家
  •   對話形式本身為杜維明所注重,但是感覺對話雙方級別不夠對等,因此相對還是偏重于杜的告白。里面有很多梗概性的東西,如果能夠展開會更好。如果買了亞馬遜的書,然后就能夠以更加優(yōu)惠的價格購買kindle版就好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