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長江文藝 作者:許結(jié) 頁數(shù):481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社歷來重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近年來更在闡釋 傳統(tǒng)經(jīng)典、傳承核心價值、引領(lǐng)現(xiàn)代審美、建構(gòu)文化認同的大纛下努力向 中國古典文學的神秘寶庫掘進。這種掘進無疑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傳播和文 化創(chuàng)新具有建設(shè)性意義。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百花園里,若唐詩,若宋詞,若元曲,皆稱一代之 文學,其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及審美價值本身就具有一種開放性,提供了一代又 一代讀者對其作出獨立、多元、自由解釋的可能性?!耙磺€讀者,就有 一千個哈姆雷特?!痹谖覀兛磥恚诺湓娫~雖風塵滿面,卻難掩它生命的 光芒。它一直都在思想著,向現(xiàn)實吐露芬芳。它從來都不是死的文字,而 是活的思想。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們,都可以從中汲取營養(yǎng)。 一般而言,所謂文學經(jīng)典,無非是對個體生命情感體驗最為真實、最 為本質(zhì)也最為獨特的一種詩化表達。我們?nèi)粢綄つ称?jīng)典作品對于當下 、對于自身的意義,當然就沒有必要僅僅停留在字詞的理解疏通和寫作藝 術(shù)的探討借鑒上,更有用、更有趣也更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毋寧說是要將其 化為現(xiàn)代情境下的新精神、新體驗和新語言。這種新的解讀方式顯然是和 傳統(tǒng)的解讀方式迥異其趣的。 基于上述認識,我社欲循古典現(xiàn)代化、過去現(xiàn)在化、藝術(shù)現(xiàn)實化之路 ,另張新幟,打造一套足以流傳久遠、嘉惠學林、有益讀者的傳世經(jīng)典鑒 賞叢書。我們確信,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出版物,才能獲得讀者的 廣泛認同。繼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chǔ)。在叢書的編纂過程中,我們也適當選入了 一些在相關(guān)領(lǐng)域中卓有成就的名家——如林庚、周汝昌、舒蕪、夏承燾、 沈祖蕖、袁行霈、葉嘉瑩等先生——的舊作,以便于讀者更好地了解現(xiàn)當 代名家對經(jīng)典的不同解讀,他們深厚的學養(yǎng)風范及爐火純青的語言魅力。 傳世經(jīng)典鑒賞叢書共包括唐詩鑒賞、宋詞鑒賞、元曲鑒賞、古文觀止 鑒賞、歷代詩詞鑒賞和歷代名句鑒賞6種圖書。該叢書規(guī)模宏大,風格獨特 ,價位適中,編排嚴謹,非常適合廣大學生及詩詞愛好者的消費能力與審 美趣味。 本書編纂過程中,承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 學、四川大學等地專家學者大力支持,謹此致謝。 長江文藝出版社 二○○九年六月
內(nèi)容概要
《歷代詩詞精華鑒賞》由知名學者許結(jié)先生主編,全書精選自先秦到清代古典詩詞中的經(jīng)典篇目300余篇。該書信息密集,語詞闡釋,意境神會,情感還原,思想深華,眾妙畢備,探幽入微;風格獨特,思想開放,多元解構(gòu),追求通俗美感,避免專業(yè)枯燥;圖文輝映,傳世名畫原汁原味,圖文互補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許結(jié),號解之,祖籍安徽桐城,生于江蘇南京?,F(xiàn)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導(dǎo)師、南京大學辭賦研究所所長、中國辭賦學會常務(wù)副會長、韓國東方詩話學會中國理事、中國民主建國會第九屆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學批評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應(yīng)邀赴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臺灣大學等高校講學。已出版《漢代文學思想史》、《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老子講讀》、《張衡評傳》、《中國文化史論綱》、《宋詩》等著作20余種。曾主掛國家社科基金“宋代文學思想研究”、“中國辭賦理論通史”等項目多項,并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多次。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序篇目表篇目正文附錄一附錄二
章節(jié)摘錄
這是一個充滿永恒哀傷的時空。全詩的鏡頭隨著詩人的步履移動,逐 次呈現(xiàn)了廬舍、居室、帷幕、屏風、翰墨的余跡、檐頭的滴水等,這些連 續(xù)的空間場景中彌漫著陰沉凄涼的氣氛,在沉寂中傾訴著詩人喪妻的悲痛 和孤獨。與此同時,詩歌又從時間的角度來表現(xiàn)喪妻之痛的深廣。冰雪消 融,春風吹拂,晨溜滴瀝,時節(jié)交替,光陰流逝了,而詩人對亡妻的哀念 并不因此而淡薄,“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反而越來越沉重。 然后,詩人以林鳥雙棲而一朝孤單、比目游川而中路分離的精妙比喻 ,抒寫出妻亡后自己的孤苦心情。既而寫思念如春風不絕、憂愁如晨溜不 斷,寢息難忘,讓人無法消解。在傷痛莫解的情況下,他想起達觀的莊子 ,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莊子那樣從感情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然而世上又 有幾人能做得到像莊子那樣把所有的煩惱惆悵拋向九天云霄?這種企望, 則又暗示出詩人的哀傷不僅占據(jù)了他的今天,也將延伸到他的明天、后天 ,直至永遠。 這首詩情至深而語至淺,悼亡的深情婉轉(zhuǎn)地流動于清淺的字句之間。 比如“幃屏”數(shù)句以極其平淡的語言道出物是人非的悲愴之感;“悵倪” 二句更是微妙地表現(xiàn)出失去了朝夕相處的伴侶而精神痛苦、恍惚迷離的神 態(tài)。另外“如彼翰林鳥”等四句,兩個比喻通俗淺近,卻準確地表達了詩 人的沉痛心情。 在一些庸?,嵤碌臄懼?,詩人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對亡妻的悲痛追念 。而且自潘岳以后,“悼亡”一詞,便專作“悼妻”之用,這當然是受其 影響。 雖然這首詩塑造了一位深情的丈夫,但相較于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 茫,不思量,自難忘”,卻好似過于矯飾,過于做作,頗有標榜之嫌。不 過我們也不能苛求太多,只要妻子生前,他曾有愛,而悼亡的這一刻,他 是真心的,這就足夠了。 (段紫陌) 詠史(其二)/左思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 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yè), 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賞析]左思一生仕途不順,他出身寒門,起自小吏,后至殿中侍御史 。雖然之后因為其妹為貴嬪,全家遷至洛陽,但他并沒有因此順遂,反而 在政治上一直頗受壓抑,難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吧掀窡o寒門,下品無世 族”這樣一種不公平的世族門閥制度在左思生存的時代業(yè)已形成,像左思 這樣出身寒微而博學多才的人,只能屈居下位。對于這種門閥世族制度壓 抑人才的罪惡,左思懷有強烈的憤懣之情,《詠史》其二就是他對門閥制 度的強烈抨擊,名為詠史,實是借詠史而抒懷。 首句起興,借用比興手法對當時世間的不平現(xiàn)象加以表現(xiàn)?!对娊?jīng)》 中開創(chuàng)的比興手法一直是后世詩人借以詠懷的一個重要手段,從眼前看到 的、耳旁聽到的事物開始描繪,其實都是以自然之景抒胸中之情。不同的 景對應(yīng)悲喜哀樂,“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以鳥兒和鳴來喻男女相悅;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以凄寒之景喻追求伊人之艱難;“桃之天天, 灼灼其華”,以桃花的熱烈盛放喻女子出嫁之喜。漢代的《越人歌》“山 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則是景物與表達感情相反,但同樣打動 人心。不知道是中國人含蓄的個性,令得詩人創(chuàng)造了比興手法,還是比興 手法的廣泛運用,使我們表達感情的方式越來越含蓄。不管怎樣,這種含 蓄已經(jīng)融入了我們的骨髓,無法割舍了。 此處,詩人即從自然落筆,將兩種植物進行對比。一個是“郁郁澗底 松”,一個是“離離山上苗”。青翠挺拔的蒼松生長在幽冷的谷底,而柔 弱細小的小苗卻仗著先天優(yōu)勢,長在高山之巔。這是極不協(xié)調(diào)的一種景象 ,因為通常松樹是生長于山巖上或懸崖峭壁上,迎風傲然挺立,而柔嫩的 小苗應(yīng)該生長于平原。但現(xiàn)在卻是一種奇怪的狀態(tài),“澗底松”與“山上 苗”完全反過來了。此處的自然景物當然是有所指,前者比喻出身低微的 寒門士子,后者比喻生來就有優(yōu)勢的世家貴族子弟。寒門士子有才學,但 卻因為極不公平的門閥制度,被擠在主流社會之外;而出身優(yōu)越的士族, 雖不學無術(shù),但卻可以擁有權(quán)力、地位等。“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僅僅一寸粗的山上小苗卻遮住了山谷底百尺長的勁松,這本身就是極不 公平的。詩人正是借用比興手法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并抒發(fā)自己的憤慨 之情。 接著,詩人的真正意圖順勢而出:“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 使之然,由來非一朝?!睆谋扰d過渡到現(xiàn)實,直接道出現(xiàn)實的殘酷。當時 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據(jù)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卻在低下的官職中被埋 沒。這種現(xiàn)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就好比“澗底松”和“山上苗”一 樣,是地勢使然,由來已久的。這也指出了癥結(jié)所在,即門閥制度的根深 蒂固。自曹操時期開始實行的九品中正制發(fā)展到當時,已喪失了其選拔賢 德人才的初衷,慢慢成為世族門閥鞏固其利益的工具,更可怕的是,這種 制度有世襲性,很難改變。也就是說,如果你出身寒門,無論你有多努力 ,你都不可能跨越到世族。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是很難有出頭之日的。 詩人所有的憤懣與無奈都在最后四句,通過兩個典故表達出來了?!?金張”是指西漢金日殫和張湯兩大家族,據(jù)《漢書·金日殫傳》、《漢書 ·張湯傳》記載,金張兩家子孫憑借祖宗功業(yè),七代人均居高宮之位,被 作為世代貴族的代稱,也正說明了“世胄躡高位”這一事實。“馮公”指 西漢的馮唐,漢武帝時人,才華出眾,但到九十歲也一直不被重用,只做 到中郎署長這樣的小官,不得施展其才,所以后人才發(fā)出“馮唐易老,李 廣難封”的感慨。這不正是“英俊沉下僚”的最佳佐證嗎? 古人都如此,身處門閥制度森嚴時代的詩人,其命運又能好到哪里去 呢? (墻峻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