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6 出版社: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池連信 頁數:299
前言
臨床病證,不僅指現代醫(yī)學的諸多疾病及中醫(yī)學的證,而且還應包括病、證結合下的臟腑兼證。本書即著重論述了臟腑兼證及證癥治療的藥物組合模式等內容,其具有如下特點:一、充實、延伸、拓寬了臟腑兼證之間的原發(fā)證與繼發(fā)證、合并證、并證等的辨證施治的具體關系,謂之一新。二、在發(fā)揚中醫(yī)傳統治則基礎上,又對本書近千條藥物組合——方藥,賦予了現代中藥藥理新內涵,用其詮釋中藥治病治證的理,為構建中醫(yī)藥現代化添磚加瓦,謂之二新。三、源于臨床實踐,科學性和實用性貫穿全書的始末,謂之用。本書適合廣大中醫(yī)藥工作者及中醫(yī)藥院校師生參考使用。由于選題新,難度大,若對每個問題都逐一闡釋清楚是很困難的,因此書中尚有某些不足,甚至不當之處,肯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在編寫本書時,參考了一些中醫(yī)藥學文獻,現向有關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
內容概要
臨床病癥,不僅指現代醫(yī)學的諸多疾病及中醫(yī)學的證,而且還應包括病、證結合下的臟腑兼證。《臨床病證用藥新模式》即著重論述了臟腑兼證及證癥治療的藥物組合模式等內容,其具有如下特點: 一、充實、延伸、拓寬了臟腑兼證之間的原發(fā)證與繼發(fā)證、合并證、并證等的辯證施治的具體關系,謂之一新?! 《?、在發(fā)揚中醫(yī)傳統治則基礎上,又對《臨床病證用藥新模式》近千條藥物組合——方藥,賦予了現代中藥藥理新內涵,用其詮釋中藥治病治證的理,為構建中醫(yī)藥現代化添磚加瓦,謂之二新。 三、源于臨床實踐,科學性和實用性貫穿全書的始末,謂之用?! 杜R床病證用藥新模式》適合廣大中醫(yī)藥工作者及中醫(yī)藥院校師生參考使用?! ∮捎谶x題新,難度大,若對每個問題都逐一闡釋清楚是很困難的,因此書中尚有某些不足,甚至不當之處,肯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書籍目錄
上篇 第一章 證治與兼證第一節(jié) 證治一、證的界定二、辨證的擴充三、經典的施治與施治的演化第二節(jié) 兼證第二章 心與其他臟腑的兼證一第一節(jié) 心肺氣虛證一、病、證結合的心肺氣虛證二、心肺氣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二節(jié) 心脾氣虛證(心脾兩虛證)一、病、證結合的心脾氣虛證二、心脾氣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三節(jié) 心腎陽虛證一、病、證結合的心腎陽虛證二、心腎陽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四節(jié) 心腎不交證一、病、證結合的心腎不交證二、心腎不交證的兼證問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五節(jié) 心膽氣虛證一、病、證結合的心膽氣虛證二、心膽氣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六節(jié) 心肝血虛證一、病、證結合的心肝血虛證二、心肝血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三章 肝與其他臟腑的兼證第一節(jié) 肝胃不和證一、痛、證結合的肝胃不和證二、肝胃不和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二節(jié) 肝胃郁熱證一、病、證結合的肝胃郁熱證二、肝胃郁熱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三節(jié) 肝火犯胃證一、病、證結合的肝火犯胃證二、肝火犯胃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四節(jié) 肝旺脾虛證一、病、證結合的肝旺脾虛證二、肝旺脾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五節(jié) 肝郁脾虛證一、病、證結合的肝郁脾虛證二、肝郁脾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六節(jié) 肝膽濕熱證一、病、證結合的肝膽濕熱證二、肝膽濕熱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七節(jié) 肝腎陰虛證一、病i證結合的肝腎陰虛證二、肝腎陰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四章 脾與其他臟腑的兼證第一節(jié) 脾胃氣虛證(脾胃虛弱證)一、病、證結合的脾胃氣虛證二、脾胃氣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二節(jié) 脾胃虛寒證一、病、證結合的脾胃虛寒證二、脾胃虛寒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三節(jié) 脾胃濕熱證一、病、證結合的脾胃濕熱證二、脾胃濕熱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四節(jié) 脾腎陽虛證一、病、證結合的脾腎陽虛證二、脾腎陽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五節(jié) 脾腎氣虛證一、病、證結合的脾腎氣虛證二、脾腎氣虛證的兼證間的辨證三、臨床表現四、治療方法與方藥第五章 肺與其他臟腑的兼證第一節(jié) 肺心氣虛證第六章 氣陰兩虛證下篇 第七章 心的證癥治療第八章 肝的證癥治療第九章 脾的證癥治療第十章 胃的證癥治療第十一章 肺的證癥治療第十二章 腎的證癥治療第十三章 血液及造血系統的某些證癥的治療第十四章 神經系統的部分 證癥治療第十五章 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 炎的治療第十六章 內科疾病的某些皮膚證癥的治療
章節(jié)摘錄
及以病統證的診斷模式,來確診疾病。一種疾病可以有幾個不同性質的證型,而某一個證型也可以包括現代醫(yī)學上的多種疾病。中醫(yī)有些證型同西醫(yī)的某些病一樣,通過“望、聞、問、切”或“望、觸、叩、聽”的四診方法就能夠基本確定,勿需其他手段。四診是中醫(yī)診斷學傳統意義上的診斷方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且仍被臨床廣泛采用。它也是中醫(yī)診斷學的經典診斷方法。然而客觀存在的許多證型,通過臨床大量具體病例的觀察表明,不能單純依靠證的外在表現就做出對某個證型的正確診斷。因而還得研究某種證型的病理及其與臨床證癥、證征的內在聯系,這就需要借助于現代的醫(yī)學檢查手段,包括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創(chuàng)傷性檢查等多種檢查手段的綜合運用,才能夠做到縝密地定型診斷。所以辨證是在宏觀與宏觀,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上的辨證。從中醫(yī)現代化角度講,辨證的過程,也是運用現代醫(yī)學檢查手段的過程。有人對慢性胃炎進行分型研究發(fā)現:①脾胃虛寒型:胃鏡檢查以胃體、胃竇部黏膜蒼白及(或)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胃黏膜出血,幽門形狀不規(guī)則及舒縮不良為多見。②肝胃不和型:以膽汁淤積及胃竇部黏膜炎癥紅白相間以紅為主等多見。③胃陰虛型:腺體萎縮,胃黏膜局部或大部分變薄等。這提示了慢性胃炎的三個基本證型病理上的大致表現,為確定證型診斷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甚至是依據。個人認為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醫(yī)藥科技乃至高科技的進步,定將給中醫(yī)的諸多證型注入新的內涵,為臨床醫(yī)生對各種證型的診斷提供依據和方便。在中醫(yī)臨床診斷上,古人的醫(yī)籍名著中所記載的疾病證型非常多,后人應對其中有爭議的證型進一步深入研究,保留取得共識的證型,刪除有爭議或多余的證型,使現代醫(yī)學的每種疾病的中醫(yī)分型、定型更加規(guī)范化、標準化。這是中醫(yī)發(fā)展的大勢所趨,是客觀的必然。否則,就會停滯不前。
媒體關注與評論
新醫(yī)學模式應遵循為了一切病人及一切為了病人的宗旨:了解什么樣的人患怎么樣的病,遠比了解一個人得什么病更重要。這就得吐故納新,方能做到與時俱進。 ——池連信
編輯推薦
《臨床病證用藥新模式》指導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對臨床病證的復雜關系進行了全新的詮釋。經典藥理、現代藥理與臨床應用有機結合,為臨床提供了新的藥物組合模式。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