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情拾趣-古陶瓷收藏與欣賞

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鄭為  頁數:119  字數:27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陶器在一國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陶瓷器的國家之一,因此,研究古陶瓷的發(fā)展歷程,對了解中華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本書的作者鄭為,是我國著名的陶瓷專家,在本書中,他通過130余件作品,展現(xiàn)了從新石器時代起至清朝我國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陶器,從審美的角度及制作技術上,介紹了如何欣賞與收藏古陶器。既可供讀者了解古陶器使用,又對讀者收藏渡陶器具有指導作用。

作者簡介

  鄭為(1922-2005年),上海松江人,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39年考入國立藝專西洋畫系,除藝專的學業(yè)外,兼讀于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1946年發(fā)表《石濤畫語錄窺探》一文于《申報》“學燈”

書籍目錄

新石器時代 河姆渡文化 夾炭黑陶罐 崧澤文化 黑衣陶釜 崧澤文化 黑衣陶豆(件) 良渚文化 黑衣陶豆 良渚文化 高把手黑衣陶豆 良渚文化 高把手泥質黑陶豆 良渚文化 豬形泥質薄胎黑陶罐 良渚文化 鼠形泥質蛋殼黑陶卮 馬家窯文化 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 半山類型彩陶罐(件) 馬家窯文化 馬廠類型彩陶壺(件) 馬家窯文化 馬廠類型彩陶罐(件) 馬家窯文化 馬廠類型彩陶杯 辛店文化 彩陶罐 良渚文化 泥質灰陶豆 齊家文化 泥質紅陶杯商、周-春秋、戰(zhàn)國 商早期 夾砂硬陶尊 西周 夾砂灰陶方形匝 商 深灰色小夾砂陶豆 商 小泥質陶鼎  先周 灰色圓盤形陶鼎 春秋 印紋陶罐 春秋 折肩小平底硬陶罐 春秋 印紋硬陶大罐 戰(zhàn)國 印紋硬陶單把罐 春秋 灰色菱形印紋硬陶罐 春秋 褐色米篩形印紋硬陶罐 春秋 麥穗紋印紋陶罐 戰(zhàn)國 硬陶有蓋香熏 商 原始青瓷鼎西周-春秋原始青瓷豆 春 秋原始青瓷小罐 春 秋原始青瓷杯 春 秋原始青瓷小盤 春 秋原始青瓷缽 戰(zhàn)國 原始青瓷鎮(zhèn)子 戰(zhàn)國 原始青瓷匝秦漢-魏晉南北朝  漢 泥質灰陶彩繪俑 漢 泥質灰陶女俑 漢 灰陶羊 漢 泥質灰陶羽觴 漢 灰陶彩繪博山爐 漢 硬陶壺 漢 醬色釉陶鑣斗 漢 原始青瓷五罐谷倉 漢 原始青瓷羽觴 漢 越窯青瓷罐 漢 越窯青瓷鐘 三國 越窯青瓷香熏 晉 越窯青瓷香熏 三國 越窯青瓷大罐 晉 越窯青瓷褐彩橫四系小罐 晉 越窯青瓷直口橫四系小罐 晉 越窯青瓷褐彩小雞頭罐 晉 越窯青瓷大盤口小雞頭壺 晉 越窯青瓷雞頭壺 晉 越窯青瓷大盤口雙直系壺 晉 越窯青瓷大口直高領雙橫系罐 晉 越窯青瓷圓形三足硯 晉 越窯青瓷餅底劃花碗 晉 越窯青瓷褐彩劃花碗 東晉 越窯青瓷唾壺 南北朝 越窯青瓷唾壺 晉 越窯青瓷勺三件 晉 越窯青瓷餅底盂 晉 越窯青瓷太陽花小水盂 晉 越窯青瓷器蓋 晉 越窯青瓷豬圈 晉 越窯青瓷褐彩豬圈 晉 青瓷博山爐小香熏 晉 越窯青瓷油燈 晉 越窯青褐彩瓷罐 晉 越窯青瓷褐彩鑒 晉 褐釉雙層五罐谷倉 晉 青釉灶和灶具 晉 越窯青瓷托盤鎂斗 南朝 越窯青瓷太陽花平底缽 北朝 青釉小人一對隋、唐-兩宋 隋 淮南窯青釉盤口壺 隋 白釉陶明器一組 初唐 彩繪女陶俑 盛唐 彩繪胡人陶俑 唐 泥陶風字小硯 唐 陶塑送子嬰兒 唐 陶塑頑童 唐 越窯秘色瓷蟠龍大瓶 唐 越窯秘色瓷玉璧底碗 唐 越窯秘色瓷大碗 唐 越窯秘色瓷玉環(huán)底提梁壺 唐 越窯秘色瓷素面粉盒 唐 越窯秘色瓷四足小水盂 五代 越窯青瓷印花粉盒 唐 邛窯綠釉碗 唐 早期長沙窯釉下彩碟 唐 銅官窯鴿形水注 唐 長沙銅官窯釉下彩燭臺 唐 褐釉彩斑壺 五代 曲陽窯白瓷杯一對 五代 白瓷碗一對 宋 定窯白瓷油盒 宋 定窯白瓷劃萱花芒口小盤一對 遼 三彩陶武士俑 宋 綠釉長方形牡丹劃花枕 宋 磁州窯“風花雪月”四系瓶 宋 磁州窯執(zhí)扇婦女一對 宋 扒村窯紅綠彩抱嬰婦女 宋 耀州窯印花小碗 宋 同安窯青瓷盤 宋 青瓷蓮瓣劃花大碗 宋 青瓷蓮瓣劃花大碗 宋 湖田窯影青劃花大碗 宋 湖田窯影青葵瓣芒口大碗 宋 湖田窯影青嬰戲紋劃花大碗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宋 建窯褐釉兔毫盞 宋 敞口黑釉玳瑁盞 宋 白瓷印花葵口大碗 宋 吉州窯劃花白釉大碗元明清 元 景德鎮(zhèn)窯卵白瓷樞府官窯款龍紋大碗 元 景德鎮(zhèn)窯卵白瓷折腹云雁紋印花大碗 元 景德鎮(zhèn)窯影青蓮塘鴛鴦印花小瓷盤 元 龍泉窯褐彩高足杯 元 龍泉窯深腹印花碗 元 龍泉窯敞唇碗 元 景德鎮(zhèn)窯釉下青花蓮池鴛鴦大罐 明洪武 景德鎮(zhèn)窯釉下青花瓷碗 明洪武 景德鎮(zhèn)窯釉下青花人物瓷碗 明洪武 景德鎮(zhèn)窯釉下青花瓷碗 明 景德鎮(zhèn)窯釉下青花葵花紋瓷碗 明 仿哥窯小瓷瓶一對 明永樂 景德鎮(zhèn)窯白釉夔耳瓷瓶一對 明成化 白釉鼓釘紋三足爐 明成化 青花牡丹紋瓷盤 明弘治 青花石榴紋瓷碗 明弘治 青花人物瓷碗 明弘治 青花八仙人物瓷碗 明嘉靖 青花嬰戲碗 明嘉靖 藍釉蓋罐一對 明隆慶 官窯青花龍云紋方瓷盒 明萬歷 紅綠彩嬰戲碗 明萬歷 青花魁星瓷盤 明天啟 “玉堂佳器”款青花折枝花卉碗 明天啟 青花蘆塘月夜圖淺盤 明天啟 青花鹿紋小盞 清康熙 “慎德堂”款青花牡丹瓷碗 清康熙 青花山水盤附:法門寺前談秘色鄭為

章節(jié)摘錄

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都以黏土作原料,搓成泥條盤筑成形后再抹光、裝飾、焙燒而成。它們有紅陶、灰陶、黑陶、彩陶和夾砂陶。紅陶、灰陶的顏色是由于黏土中含有鐵的成分和焙燒時火焰中含氧不同的自然條件所形成。夾砂陶、黑陶和彩陶是人們根據自己實用的需求和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在不斷實踐和改進中所制成的器物,雖然在原料的選擇、加工、焙燒溫度、氣氛控制等方面還有其原始的一面,但在器物造型、裝飾紋樣的便化、紋飾的組合設計加工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他們可以選取一個形象用作紋飾母題,以二方連續(xù)的形式組成帶狀作為器物的裝飾,也會用一個主題和幾個相關的形象進行便化組合,根據器形設計成一個有層次的單獨圖案。用刻、劃、鏤空、描繪等方法裝飾在器物身上,使它們成為既可實用又有觀賞價值的美麗藝術品。這種藝術品的珍貴之處在于:它們不僅顯示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證實了距今七千多年前祖先們已經掌握黏土摻水后經高溫焙燒可改變成堅硬牢固的陶器的技術,由此掀開了文化科學史上化學學科的第一篇章,同時也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祖先們的社會生活,使它們成為我國史前文化史上最可靠的實物資料。在這些器物上,我們還能看到先祖?zhèn)冊谥谱鬟@些陶器時認真仔細的工作態(tài)度、嚴謹熟練的制作技術和對藝術美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自由的創(chuàng)作精神,使這些器物與目前市場上的贗品,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黑陶有夾炭黑陶、黑皮陶和泥質黑陶,夾炭黑陶是在制陶的黏土中羼入植物莖葉的碎末或谷殼,搓成泥條后盤筑成形,用較柔軟的草抹光胎面,再選擇各種紋樣組成紋飾,用刻、劃、錐點等方法裝飾在器物上,晾干焙燒后使它們成為堅硬美麗的黑色陶器。如河姆渡文化類型的雙系夾炭黑陶罐(圖1-1),這種黑陶的優(yōu)點是在陶器胚胎晾干和焙燒時不易變形或碎裂,但胎質疏松,滲水性強,它們的黑色,只是在人們粗粗地觀看時視覺上有一種黑色感覺,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看時,它的胎壁實際上是灰紅色的,只是中間夾有未完全氧化的植物莖葉碎末所形成的炭的微小顆粒,它們粘附在器物胎壁內餐使器物形成黑色,這種黑陶,從目前資料看,它們在新石器時代較早的遺址中出現(xiàn)較多,如距今七千年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但在以后的崧譯、良渚文化遺址中就很少見到。

編輯推薦

《閑情拾趣:古陶瓷收藏與欣賞》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閑情拾趣-古陶瓷收藏與欣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