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唐代卷)

出版時間:2012-5-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郭聲波  頁數(shù):全2冊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唐代卷上下)(精)》(作者郭聲波)依據(jù)《通典》、《元和郡縣圖志》、《唐會要》、《太平寰宇記》、《舊唐書》、《新唐書》等百余種文獻,并充分吸取古代沿革地理和近現(xiàn)代唐代政區(qū)地理的研究成果及文物考古資料,通過大量實地考察及精心考證,展示了唐代各級行政(含監(jiān)理)區(qū)劃變遷的全過程以及變遷的細節(jié)。
《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唐代卷上下)(精)》分三個部分。
上編以唐代正州縣(經制州縣)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建置為主要內容。緒言論述了唐代政區(qū)的發(fā)展變化概貌和層級劃分,闡述了作者對道、都督府性質等有爭議問題的觀點。正文十六章分道詳述跨高層及準跨高層政區(qū)(行臺、大總管府、大都督府、道)、準高層政區(qū)(總管府、都督府、方鎮(zhèn))、統(tǒng)縣政區(qū)(府、州、郡、軍、鎮(zhèn)守軍)、縣級政區(qū)(縣、城、監(jiān))等各級政區(qū)(含僑置政區(qū))的領屬關系、名稱由來、數(shù)量、沿革、治所變遷等,并概述了割據(jù)政權的疆域演變及政區(qū)沿革。
下編以唐代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羈縻府州建置為主要內容。緒言闡述了唐代羈縻地區(qū)可分為羈縻屬國(藩屬國)、羈縻政區(qū)、羈縻部落三種類型,羈縻政區(qū)可分為羈縻都護府、羈縻都督府、羈縻州、羈縻縣四個層級,它們都屬于唐帝國疆域組成部分的觀點,并論述了各級羈縻政區(qū)的設置與管理機制。正文十章分道詳述羈縻縣以上各級羈縻政區(qū)的建置沿革、領屬關系、數(shù)量及治所,對藩屬國的歷史沿革情況亦予以概述。
附錄有貞觀、長安、天寶、元和、咸通五個時間斷面的唐代全國行政區(qū)劃(含羈縻地區(qū))總圖,以及各道州級以上政區(qū)沿革表,從橫、縱兩方面將政區(qū)沿革變化作了直觀展示,還附有近五百種參考文獻目錄,便于讀者查閱核對。
本卷以正文形式敘述各級政區(qū)的建置沿革情況,以近乎一半字數(shù)的注文注明資料出處,進行互勘,扼要闡明考證過程,并盡可能介紹與評價各家觀點,極為翔實。
本卷以盛唐時期的天寶十三載行政建置為基本時代斷面,對其前后曾置政區(qū),均列為附目加以考述,并在各級政區(qū)概述中列有貞觀、長安、元和、咸通四個時代的政區(qū)統(tǒng)計,以反映唐代各階段的行政區(qū)劃面貌。
本卷將唐代新置(含名稱變更)政區(qū)的治所及其遷移后的新址,盡量精確到今鄉(xiāng)鎮(zhèn)一級,可與《中國歷史地圖集》唐代部分互為表里,并可供編制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tǒng)(CHGIS)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郭聲波,1959年生,四川瀘州人。1989年12月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調入暨南大學,任歷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歷史地理》編委。主要從事歷史政區(qū)地理、歷史民族地理、歷史農業(yè)地理、歷史地理文獻的研究,主張以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考證唐宋羈縻府州地望,取得一定成果,有助于進一步確定唐帝國邊疆。

書籍目錄

撰作體例
上編 正州縣地區(qū)
緒言
第一章 京畿
第二章 關內道
第三章 河東道
第四章 河北道
第五章 都畿
第六章 河南道
第七章 淮南道
第八章 江南東道
第九章 江南西道
第十章 嶺南道
第十一章 黔中道
第十二章 山南東道
第十三章 山南西道
第十四章 劍南道
第十五章 隴右道
第十六章 河西道
下編 羈縻地區(qū)
緒言
第一章 關內道羈縻地區(qū)
第二章 河東道羈縻地區(qū)
第三章 河北道羈縻地區(qū)
第四章 河南道羈縻地區(qū)
第五章 嶺南道羈縻地區(qū)
第六章 黔中道羈縻地區(qū)
第七章 劍南道羈縻地區(qū)
第八章 山南西道羈縻地區(qū)
第九章 隴右道羈縻地區(qū)
第十章 河西道羈縻地區(qū)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一一)樂平郡(儀州) 遼州(620—625)—箕州(625—712)—儀州(712—742)—樂平郡(742—758)—儀州(758—883)—遼州(883—901)—儀州(901—907) 武德三年,割并州樂平、石艾、和順、遼山四縣置遼州①,以隋舊州為名,直屬河東道行臺,治樂平縣,并置義興縣。四年,直屬并州上總管府。五年,直屬并州大總管府。六年,割隸潞州總管府,移州治于遼山縣,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割石艾、樂平二縣隸受州,省義興縣。七年,隸潞州都督府。八年,改為箕州。貞觀元年,直屬并州大都督府。二年,隸并州都督府。十三年,箕州領遼山、榆社、平城、和順四縣,治遼山縣。 武周長安四年,箕州領縣不變。 唐先天元年,避玄宗嫌名,改為儀州,以夷儀嶺為名。開元十七年,割隸潞州都督府。十八年,仍直屬河東道。 天寶元年,改為樂平郡,以北朝舊郡為名。十三載,樂平郡領遼山、榆社、平城、和順四縣,治樂平縣。至德元載,隸河東節(jié)度使。 乾元元年,復為儀州。興元元年,隸保寧軍節(jié)度使。貞元三年,復隸河東節(jié)度使。元和十五年,儀州領縣一如天寶十三載。 咸通十四年,儀州領縣不變。 中和三年,復為遼州。天復元年,朱全忠復改為儀州。 1.遼山縣(618—907) 本隋太原郡舊縣,武德元年,隸并州。三年,移治新遼山城(今山西左權縣城城關鎮(zhèn)西關村)③,割隸遼州。六年,自樂平縣移州治于此。八年,隸箕州,為州治。先天元年(712),隸儀州,為州治。天寶元年,隸樂平郡,為郡治。乾元元年,復隸儀州,為州治。中和三年,隸遼州。天復元年,隸儀州,仍為州治。 2.榆社縣(618—907) 本隋太原郡舊縣,武德元年,割隸韓州。三年,割隸榆州,為州治,并析置偃武縣。六年,州廢,省偃武縣,榆社縣隸遼州。八年,隸箕州。先天元年,隸儀州。天寶元年,隸樂平郡。乾元元年,復隸儀州。中和三年,隸遼州。天復元年,隸儀州。 附舊縣:偃武縣(620—623) 武德三年,析榆社縣置偃武縣,以平劉武周為名,治古魏城(今山西榆社縣郝北鎮(zhèn)魏城村古城)①,隸榆州。六年,州廢,省人榆社縣。 3.平城縣(618—907) 本隋太原郡舊縣,武德元年,隸并州。三年,割隸榆州。六年,州廢,改隸遼州。八年,隸箕州。先天元年,隸儀州。天寶元年,隸樂平郡。乾元元年,復隸儀州。中和三年,隸遼州。天復元年,隸儀州。 4.和順縣(618—907) 本隋太原郡舊縣,武德元年,隸并州。三年,割隸遼州,并析置義興縣。六年,省義興縣來屬。八年,隸箕州。先天元年,隸儀州。天寶元年,隸樂平郡。乾元元年,復隸儀州。中和三年,隸遼州。天復元年,隸儀州。 附舊縣:義興縣(620—623) 武德三年,析和順縣置義興縣,治義興城(今山西和順縣聯(lián)坪鄉(xiāng)儀村)②,隸遼州。六年,省入和順縣。 附舊州:榆州(620—623) 武德三年,割韓州榆社縣、并州平城縣置榆州,以榆社縣首字為名,直屬河東道行臺,治榆社縣,并置偃武縣。四年,直屬并州上總管府。五年,直屬并州大總管府。六年,州廢,省偃武縣,榆社、平城二縣隸遼州。

編輯推薦

《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唐代卷(套裝共2冊)》以正文形式敘述各級政區(qū)的建置沿革情況,以近乎一半字數(shù)的注文注明資料出處,進行互勘,扼要闡明考證過程,并盡可能介紹與評價各家觀點,極為翔實?!吨袊姓^(qū)劃通史:唐代卷(套裝共2冊)》以盛唐時期的天寶十三載行政建置為基本時代斷面,對其前后曾置政區(qū),均列為附目加以考述,并在各級政區(qū)概述中列有貞觀、長安、元和、咸通四個時代的政區(qū)統(tǒng)計,以反映唐代各階段的行政區(qū)劃面貌。本卷將唐代新置(含名稱變更)政區(qū)的治所及其遷移后的新址,盡量精確到今鄉(xiāng)鎮(zhèn)一級,可與《中國歷史地圖集》唐代部分互為表里,并可供編制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tǒng)(CHGIS)參考使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唐代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行政區(qū)劃書籍的經典,希望快點出齊
  •   看下原來中國都怎么劃分的
  •   考證精細,實用
  •   是一本不錯書,資料詳實。
  •   書價太高,要不是這次活動,也不敢出手了。但這本好書,實在是愛不釋手
  •   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唐代行政區(qū)劃專著。分上下冊,精裝
  •   半價購入,聽導師說,郭先生學問不錯,但是此書體例有點搞不明白,是不是受整套書體例所限?
  •   了解了祖先的土地,很好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