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單嘉筠 頁數:212
Tag標簽:無
前言
1998年5月25日,故宮博物院里的一位91歲高齡的老人因病而終。老人的人生之旅在歷史長河中可謂一瞬。說到這位老人的一生,可以說沒有什么驚奇壯觀的經歷。然而就是這位老人,生前卻與故宮紅墻黃瓦出入相伴長達73年之久。故宮像他心中永遠的戀人,可為其奉獻一生,而無怨無悔?! ?985年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六十年建院紀念日。這是自1925年10月10日建院后,于解放后首次舉行的隆重紀念。60年院慶,對每一位故宮職員來講是喜悅盛事,對這位唯一的長者來講,則是雙喜臨門。因為他的工齡與院齡相同,欣慰之中即寫下《甲子抒情》:“乙丑入紫禁,今又乙丑年,彈指六十載,仿佛一瞬間。桑榆已晚景,伏櫪心不甘。奮蹄奔千里,直至到黃泉?!备窖裕骸?924年11月5日清遜帝被逐出宮,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余為善委會工作者之一。余時初進紫禁城實為1924年12月底,應為甲子之末,由于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逐以乙丑紀之?!睘榇?,與會祝賀的中央有關負責人特向這位老人頒發(fā)唯一的一張工作六十年的榮譽證書。 1995年10月10日,老人又迎來建院七十年紀念日。在慶賀他在故宮博物院辛勤奉獻七十年紀念會上,領導向老人贈送楠木燙金字“鴻才碩彥”匾一方。70年院慶過去了,老人已是88歲高齡了。深秋一日,一位英國籍的博物館學者來到故宮參觀訪問,與老者座談?;貒笤谟⒛晨锷习l(fā)表訪華參觀故宮的感受。文中表示出兩個不可思議:一是對故宮古建群體的宏偉壯麗,以及所藏文物珍寶之精美、數量之多表示不可思議;二是對會見的故宮老人七十年工作經歷,以及對其博學貫通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表示不可思議。 1997年7月1日,我國香港在經歷了百年滄桑之后,回到祖國的懷抱,這天我國政府開始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永載史冊的盛事。7月1日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7月5日北京文博界在中山公園社稷壇舉行“慶回歸香港熱士收藏儀式”。這個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把已焙干處理好的少量香港沃土隆重地撒播在五色土上。意欲以此告諸世人,香港之土已融于祖國大地。中華民族已經富足昌盛,終于得以收復失地,在這非同一般的失土回歸的儀式上,這位老人與著名學者侯仁之、張開濟被邀請共同代表祖國人民,榮幸地將香港土撒在社稷壇上。這位老人便是本書的主角——單士元。
內容概要
從他的興趣愛好與傳奇經歷中,人們可以看到公元20世紀海內外風土人情和滄桑變化;從他的一串串豐碩的學術成果里,人們可以觸摸到公元20世紀中國古代建筑保護與維修事業(yè)從無到有、曲折欺負的發(fā)展脈搏…… 他就是《單士元》的主角——單士元! 《單士元》記錄了其故宮供職以前、故宮建院與供職、文獻館與營造學社等風雨故宮七十年間的故事!
書籍目錄
前言一 故宮供職以前(一)世居京城之家(二)穿越百年的往事二 故宮建院與供職(一)故宮建院中的小字輩(二)供職院中文獻部三 文獻館與營造學社(一)故紙堆中尋史跡(二)古建解碼首研人四 動蕩年代(一)淪陷八年保故宮(二)內戰(zhàn)三年見曙光五 古建事業(yè)新起點(一)光榮入黨承重任(二)古建研究又一春六 十年劫后艷陽天(一)不度虛日再出山(二)文保足跡遍山川七 風雨故宮七十年(一)辛勤奉獻老彌堅(二)國寶衛(wèi)士譽桂冠附錄生平簡表
章節(jié)摘錄
12月25日至27日單士元又接受邀請馬不停蹄地到遼寧省丹東市,參加明長城東端起點的論證會,已過80歲的他親自到虎山明長城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分析并研究遺址中的出土文物。經過考察綜合研究,與會者一致認為明代萬里長城東端起點,在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虎山鄉(xiāng)鴨綠江畔的虎山地段,東經124°30’,北緯40°13’。對于明長城東端起點的具體地段位置走向的認定,是我國長城考古的一項重大發(fā)現。這一發(fā)現廓清了曾流傳于國內外,明長城東起山海關的提法,恢復了歷史真實情況,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是1990年創(chuàng)辦的,它由各界知識名人社會賢達組成,目的是發(fā)展海外國際友人及港澳臺胞的聯(lián)誼與交流。單士元被選為理事參與多種海外交流聯(lián)誼事務。任這一年里,他又在北京參加了一個重要活動。在北京右安門外涼水河北側施工時,工人發(fā)現一座水關遺址。時有關部門立即請單士元與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等前去勘查,單士元從古代建筑學方面加以研究,侯老是在歷史地理學方面推斷,一致認為是金代中都水關遺址。之后,單與侯聯(lián)合向市政府及媒體介紹情況。單士元說,金中都水關遺址的建筑特色可以得見,南北長17米,東西寬16米,水關入水口呈八字形,還以石板做底,用鐵活固定。有的地方還用鐵水灌注,加強了石板的穩(wěn)定性。在石板兩側還有密集的柏木樁起著護理作用。水關釘將石板固定在下面的橫木上。單士元認為,這種建筑工藝技術是非??茖W的。侯老從歷史地理學角度說出自己看法,他認為金中都城內水系的確定對研究金中都和北京的原始城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單士元在故宮主持院內古建修繕工作是在六七十年代到1985年建院60年之時。那時他以主管副院長身份經常下工地指導或檢查。1985年院慶后改行政職務為顧問,實際上沒有什么更具體事務負責了。但單士元依然堅持多年來的習慣,幾乎每日來院,到開放路線走一走,看看施工現場,這樣既能見到老工匠與他們聊聊,而且還能鍛煉身體。久而久之他有兩個“美名”逐漸在院中傳來。其一是“拌芝麻醬的老頭兒”,二是“拾破爛的老先生”。原來前者是單士元一次在院內施工現場,看到剛進院中的工程隊青年工人,在攪拌水泥和白灰沙子等施工料時開足水管后,到一邊扎堆玩笑去了。單士元看了一會兒便走到青工面前笑著說“攪拌施工用料時不可粗心大意??!比如在家里吃芝麻醬面,在調拌醬時一定先少倒些水,慢慢調出香味來,此時芝麻醬也均勻了。施工用料不比吃面條?。》駝t會造成施工工程發(fā)生大的事故?!边@時個別工人不解地反問,你是退休的老頭兒,瞎管什么?后來工人們慢慢地才知道,這位老者就是已在故宮工作60多年的單老,逐漸地與他熟起來。不但以后改變在工作中不良操作,其中好學者還經常到單士元辦公室或家里請教學習。但是戲言“拌芝麻醬的老頭兒”美名卻叫開了?! 【啪艈问吭皳斓挠泄佩X幣圖案的清代冬季取暖的火道墻磚 一○○單士元拾撿的萬福萬壽窗格 “拾破爛的老先生”也是講當年單士元的實事。在他剛進故宮工作之際,他的師長沈兼士、陳垣等曾告訴他說,故宮處處有歷史、件件是文物。單士元在故宮供職60余年之際師長已歸道山,他本人亦垂垂暮年,但師長教導可謂受用終身。因此,單士元每年在院中巡視之際,不沾紫禁城邊的東西,他不拾,只要沾上邊的,不管是殘磚斷瓦,舊門釘銹鋪首,或是半扇舊柜門及一件木雕花,也不管是掃進垃圾堆的,還是拆房下來的,單老都當寶貝似的,拿放到辦公室。積攢多了,就交到古建部資料室去,還叮囑有關人員說,都有用,一定當文物留著,別當破爛。其中有一件方磚,是在故宮修廁所時,從地下挖出來的,形式類似金磚而質地糙些,正中印有“細泥足尺七”五個大字(圖九九)。單老請人搬回辦公室,馬上研究它是何時何處燒造,磚質如何等等。又如一扇兩尺見療的嵌花舊窗格,是明代遺物(圖一○○)。蝙蝠及圓形壽字組成的圖案,叫萬福萬壽窗格,又是施工隊當年修繕紫禁城內馬神廟時拆的。已由他人堆在鍋爐房內,準備當柴火燒的,此時他老又得見了,馬上撿回來,仔細看它的木質,圖案等方面帶來的文物信息和文化傳統(tǒng)的印跡。后來,院內西辦公區(qū)翻修后,院長處科室等都有小牌懸掛一目了然。但單老的顧問辦公室無任何標牌。有人建議他老將萬福萬壽窗格放在進門的窗子上,后來卻成了同仁好友來訪的標志牌,一直到病故。還有一次,在一個大風天,單老剛走出辦公室沒幾步,見一張尺余見方大小的紙隨風飄舞,最后巧落到他老眼前落地。他忙拾起來一看是高麗紙,似細絹般的薄,且有很強的韌性。拿回辦公室展形清洗后,在旁注詩:“紫禁遺物留舊紙,有司不識視等閑。棄之不惜若掃葉,拾得片斷記因緣?!备窖?,是封建王朝時高麗國王貢紙,拆房時應收拾好,以便加以研究。后來有人問起單老拾破爛事為何?單老笑著說,故宮作為原明清皇宮,它一磚一瓦都要用歷史的眼光來認識與研究。拾倒是常拾的,但未必是破爛啊。
編輯推薦
《單士元》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98年5月25日,故宮博物院里的一位91歲高齡的老人因病而終。老人的人生之旅在歷史長河中可謂一瞬。說到這位老人的一生,可以說沒有什么驚奇壯觀的經歷。然而就是這位老人,生前卻與故宮紅墻黃瓦出入相伴長達73年之久。故宮像他心中永遠的戀人,可為其奉獻一生,而無怨無悔。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