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作者:王學泰 頁數(shù):227 字數(shù):2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開頭的話年初交給編輯一串,遂編成了這部稿子,名之曰《我們向歷史要什么》,覺得頗合我心。書的標題涉及到“歷史”,于是我這開場白中就要說幾句“歷史”。近二三十年來,文學的影響力持續(xù)衰退,而歷史熱度則越燒越高,許多評論家都說這是少見的“歷史熱”?!跋驓v史要什么”?我們的第一個反應(yīng)大約就是“以史為鑒”。這是個大題目,早在西周剛剛獲得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總結(jié)殷商亡國的原因就說:紂王本來有夏桀亡國的歷史教訓(xùn)作為鏡子,無奈他不接受,犯了與夏桀幾乎完全相同的錯誤,導(dǎo)致國破身亡,為后世所譏笑?!洞笱?蕩》中詩人還把這個道理凝結(jié)為“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之中。這個觀點也為儒家和大多數(shù)知識人認同,因此就產(chǎn)生“殷鑒”這個詞。后來唐太宗總結(jié)其統(tǒng)治經(jīng)驗時也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宋代的儒者司馬光就本著這種精神把他的編年通史,名之為:《資治通鑒》。這些都是叫人們總結(jié)和接受歷史的教訓(xùn)的??墒窃谖覀兟L文明史中究竟吸取了多少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細細尋檢,真是乏善可陳。在“前車之覆”的地方,照樣是翻車事故最多的地方。人們不斷地重復(fù)著先人的錯誤,還認為自己在走新路。因此我更贊同黑格爾一句名言“歷史給我們的教訓(xùn),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lǐng)受到教訓(xùn)”。為什么竟是這樣?從宏觀角度看,決定歷史進程的動力是各種力量博弈所產(chǎn)生合力,“借鑒”是很難取得共識的。在我看來,歷史教訓(xùn)至明至簡,例如,解決社會矛盾是學大禹父親鯀所用的“堙”(堵),還是用大禹的疏導(dǎo)?誰不懂得疏導(dǎo)的好處?握有大權(quán)者大多不是愚不可及,他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往往還是用“堙”,因為疏導(dǎo)得慢慢來,日久方見功效,而“堙”則是立竿見影的?!百购又?,人壽幾何?”因此,明清兩個朝代最后的結(jié)局都失策在“堙”上。另外,還有人性的問題。當年周厲王弭謗之時,輔佐大臣召公就告誡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周厲王不聽,因為人性就是這樣,喜歡被人肯定,厭惡被人否定。《孟子》中說的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他們聽到批評自己過錯就高興,受到他人指責還要拜謝,這樣的好態(tài)度、好脾氣是后天修養(yǎng)的結(jié)果,并非是人的本性。唐太宗,那么重視歷史教訓(xùn),愿意接受臣工、特別是言官的批評,然而他的骨子里還是喜歡別人的阿諛奉承,哪怕他內(nèi)心完全明了這種奉迎的虛偽。有一次,太宗在一棵大樹下休息,并贊美此樹之美,宇文士及馬上也隨之反復(fù)稱頌。此時太宗臉色一變,嚴肅地斥責宇文士及:“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笔考榜R上叩頭謝罪:“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fù)何聊乎?”宇文士及說到了點子上:你貴為皇帝,在朝堂上處理政事,聽到的多是群臣的批評責難,整天處在緊張之中。要不是我在您周圍,經(jīng)常順著您的意思說話,讓您放松放松,否則您這皇帝當?shù)糜惺裁匆馑迹刻铺诖藭r馬上解除了對“佞人”警惕與斥拒,阿諛的話聽來真是如湯沃雪,一澆即化。元代儒者許衡感慨“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見其情而不能斥”,他不懂得人潛意識中都需要有“佞人”在自己身邊,常常聽些順耳順心的話,哪怕這些都是假的。說到這里,有點掃興,難道我們從歷史中一無所獲嗎?顯然不是這樣。我們祖先那么重視歷史,用各種方法讓人們記住歷史,為此設(shè)計了一系列的制度。《漢書》“藝文志”中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彼^“記言”“記事”就是后世“起居注”“實錄”的濫觴。不僅《春秋》《尚書》,而且“六經(jīng)皆史”,其它典籍記錄也多是歷史。歷史是祖先生活的軌跡,記住歷史也就是記住了祖先。我們的國家是由氏族公社發(fā)展來的,而氏族是以血緣為紐帶結(jié)合起來的。氏族中的人們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的,因而敬宗法祖、祖先崇拜是維系氏族生存與團結(jié)的保障。古代國家——政權(quán)機器與祖宗牌位并立,連君王居住的宮廷也是左太廟、右社稷?!疤珡R”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它與“社稷”同等重要??梢姎v史似乎是我們宗教,在我們這個缺少宗教感的民族,歷史起了某種意義的替代作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大多也以歷史為題材,最早的詩總集——《詩經(jīng)》,經(jīng)學中的古文學派甚至認為它就是史書,最早的戲曲——《張協(xié)狀元》、以及“荊、劉、拜、殺”,哪出戲不是以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背景的?最早的白話小說《三國志演義》本身就是“三假七真”的通俗歷史。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歷史從理念到情感上給我們支撐,幫我們度過危難。抗日戰(zhàn)爭期間,最好的、最感人的作品大多是以歷史為題材的,此時也興起了研究歷史的高潮,許多歷史學家都兼任著思想家的責任。誰能說歷史沒用呢!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歷史的人,每個人從思維、情感到行為方式無不是歷史的產(chǎn)物。因此從歷史中不僅可以看到整個民族發(fā)展過程,也考察我們心靈深處的歷史痕跡。我喜歡讀史,而且在讀史之時保持著錢穆先生所倡導(dǎo)的“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自退休以后,便很少讀文學作品了,多讀史書、特別喜歡讀與文化史、思想史有關(guān)的書籍,偶有心得,便以隨筆的形式,著為文字,與同好分享。讀史既感受到許多無奈,令人憤懣;也偶爾觸動天機,使我豁然開朗。這也許就是我們應(yīng)該向歷史索要的吧。是為序。王學泰 2012.6.6
內(nèi)容概要
老教材走俏,民國范兒流行,穿越劇鋪天蓋地,熱議歷史的背后,隱藏著當下社會的哪些焦慮?我們究竟向歷史要什么?
在這本《我們向歷史要什么》中,學者王學泰以他讀史閱世幾十年的經(jīng)歷告訴讀者,人們總是在相同的地方犯相同的錯誤,歷史給我們的唯一教訓(xùn),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lǐng)受到教訓(xùn)。
全書分為幾個部分:當歷史照進現(xiàn)實;江湖人的夢;老問題,新意識;歷史閑話,所涉及的主題比較寬泛,但反映的都是王學泰先生對當下社會的關(guān)照,比如在《最實際的快活夢》一文中,作者指出“《水滸傳》是寫江湖人奮斗的成功與失敗的,這些江湖人像老北京的底層民眾一樣,其追求都是切切實實,很少有玄虛的。饑要食,寒要衣,賭博沒錢了要銀子,似乎與夢想不相干?!惫磐駚淼娜硕际侨绱恕?br /> 和市場上其他類型的歷史小說和歷史散記相比,本書談?wù)摰碾m然是歷史,影射的卻是現(xiàn)實的生活,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作者簡介
王學泰,1942年生于北京,2003年退休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后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學術(shù)專長是文學史與文化史。
1997年出版《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引起讀書界和社會輿論的普遍討論,從此,“游民社會”作為一個詞匯進入社會話語體系。
作為知名人文學者,近年來活躍于各種媒體。關(guān)于他的訪談文字頻頻出現(xiàn)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東方早報》等報紙上,他的身影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鳳凰網(wǎng)、土豆網(wǎng)、新浪網(wǎng)等新媒體。
書籍目錄
廟堂很遠,江湖很近
—王學泰、熊培云對談錄
第一篇 讓歷史照進現(xiàn)實
1 從標語治國到標語抒情
2 道德滑坡不全是為了錢
3 誠信是怎么流失的
4 人應(yīng)該有所敬畏
5 讓老百姓做個普通人
6 什么是有尊嚴的生活
7 城市居民的住房權(quán)
8 又是一年國學熱
9 有點快樂,有點寬容—評“走下神壇的魯迅”
第二篇 江湖人的夢
1 最實際的快活夢
2 揮之不去的皇帝夢
3 梁山人的平等夢
4 中國人的“大哥”情結(jié)
5 韋小寶的生存技巧
6 “邊緣知識人”
7 當前的“游民”問題
8 流民與中國文化
第三篇 老問題,新意識
1 “權(quán)力”應(yīng)該力挺“權(quán)利”
2 拿什么去監(jiān)督官
3 被忽視的知情權(quán)
4 “進諫納諫”不是表達權(quán)
5 現(xiàn)代公民的參與權(quán)
6 說“不明白權(quán)”
7 不講理文章與語言暴力
8 先講形式邏輯,再說辯證法
9 什么是“特立獨行”
第四篇 歷史閑話
1 京派市井文化的流變
2 “左”與“右”的前世今生
3 代筆文化的古與今
4 古人對災(zāi)害的思考
5 警惕“好事”成災(zāi)
6 《 我的前半生》的版本及“灰皮本”的意義
7 清代有經(jīng)學無儒學說
8 “康雍乾”三朝對于士人的馴化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1從標語治國到標語抒情 說實在話,北京建設(shè)得益于2008年奧運會不少,特別是街區(qū)的整治,真是大見成效。許多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筑、老大難的爛尾工程都得到清理。我所居住的小區(qū)前的街道兩旁原來被小商小販所擁塞,不僅過車困難,連人出門也要蜿蜒蛇行。經(jīng)過整治,街道拓寬了、齊整了,小區(qū)中的幢幢高樓也全部粉刷一新,靚麗光鮮。這些贏得了居民的一致認可,可最后當主持者美化街道時,卻招致許多不滿和議論。 有些人很生氣,有點“上綱上線”:“這不是回到‘文革’去了嗎?”“為極‘左’招魂!”“怎么不寫點迎奧運的詞兒!”聽到議論,我專門了解了一下。原來,為了美化環(huán)境,胡同口和街道兩旁涂寫了許多標語口號和宣傳畫,如胡同口立了一面做成“三面紅旗”形狀的屏障(正逢搞“三面紅旗”50周年紀念),上書“心懷祖國,放眼世界”。胡同兩旁的墻面上是“工業(yè)學大慶”、“艱苦樸素”、“到大風大浪中去鍛煉”、“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學習‘老三篇’”、“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等,四五十年前流行的標語涂寫了數(shù)十條,并配以那時流行的“學大慶”、“學大寨”、“學鐵人”、“學雷鋒”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到廣闊天地鍛煉”的宣傳畫。這些使得一些老同志很不高興:改革開放都30年了,怎么極“左”的陰魂還不散?是不是有人還要回到“文革”那時去?然而,更可氣的是,單拿出哪條標語你也不能說它錯,不能找他說理,但這些標語和宣傳畫湊在一塊兒卻構(gòu)成文革時的氛圍,散發(fā)著極“左”氣味。這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能感受到的,這就使一些人深以為憂。 我卻有點不同的想法。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不足怪,更不足憂。我們曾經(jīng)有過標語治國的時代,那時寫標語、貼標語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一環(huán)。改革開放前,特別是“文革”當中,建國初制定的法律盡廢,國家機器的運轉(zhuǎn)大多靠“最高指示”、“領(lǐng)導(dǎo)講話”和內(nèi)部的政策條文。這些怎么能讓廣大群眾都知道呢?往往是靠把“指示”、“講話”、“政策條文”的精神通俗化、簡單化為標語口號,然后貼到城市農(nóng)村、工廠公社、部隊學校、大街小巷,告誡人們警戒遵守。那時沒有法,連《憲法》都被當作一張廢紙撕掉,沒有作廢的大約只有一部《婚姻法》了。史學家唐德剛曾俏皮說那時是“一部《婚姻法》治天下”,當然,這是笑談,那時應(yīng)該是“標語口號治天下”。 由于這些標語都是直接宣傳上面精神的,一絲一毫也不能錯。記得在大批判時,一條“興無滅資,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前進”的標語被定為“反動標語”,使我們大吃一驚,我們實在看不出它哪里“反動”。后來傳說,反動就反動在“興無滅資”上。毛主席教導(dǎo)我們說“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它卻說“興無滅資”,這是“先立后破”,是與“最高指示”唱反調(diào)的。實際上他們是借“立”之名,在反對“破”,反對批判資產(chǎn)階級,反對文化大革命。從這個例子可見,那時對標語要求多么嚴格,不僅字詞語句不能有錯,就連語序都不能稍作改動,幾乎每條標語口號都有“微言大義”。對標語口號如此敏感,今人很難想象,因為它們體現(xiàn)了“治國方略”,是“治天下”的工具。
編輯推薦
《我們向歷史要什么》編輯推薦:作者為知名人文學者,鳳凰衛(wèi)視“世紀大講堂”專家,近年來較為活躍,作品頻頻見報,曾接受新京報、南方人物周刊、鳳凰網(wǎng)、土豆網(wǎng)、新浪網(wǎng)等媒體專訪。2011年是歷史被大規(guī)模征用的一年,從激辯辛亥的意義,到清華校慶的瞻前顧后,再到民國教材熱,“民國范兒”的暢銷,熱議往事,重寫歷史,映射的是中國社會當下的焦慮。我們究竟向歷史要什么?用歷史解讀今天,是作者文字的最大特點。不同于作者之前的大部頭學術(shù)作品,《我們向歷史要什么》大都是通俗易懂的短小文章,每篇幾千字。讀者在輕松娛樂的閱讀之后,將能看出歷史人物及事件對我們今天的意義。歷史給我們的教訓(xùn),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從歷史中領(lǐng)受到教訓(xùn)。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